人生實際就四個字——做人與做事!總是用最完美的方法來完成這四個字,則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才有那么多成敗之事。但是這是硬道理:做事必先做人。做事必先做人,人不正則事必敗;人若正,則事未盡已功成矣!
無論從事任何職業(yè),做到最后,就剩做人了,做人成功了,財富、榮譽也就源源不斷且不再那么重要了。
只有先做人才能成大事,這是一個古訓,先人早已強調了“做人為先”的重要性。中國儒家學說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文化底蘊的沉淀,他告訴我們:“子欲為事,先為人圣”,“德才兼?zhèn)?、以德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中華民族歷來講究做人的道理,關于如何做人,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講究信用。在這一方面,胡雪巖是典型的代表。
胡雪巖在人們的心目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官商”,就是所謂的“紅頂商人”。這“紅頂”是朝廷賞發(fā)的,戴上它意味著受到了皇帝的恩寵。
胡雪巖做生意講信用,而且少了封建勢力的干預。按照胡雪巖的看法,就是商人對客戶講信用,官府對朝廷講良心。商人只管自己說了話是否算數(shù),是對自己的服務對象——客戶——來講的;官府只管自己做事是否對得起朝廷。兩者對象不同,原則不同,假如各行其是,各司其職,整個社會便井然有序。否則就只會增加混亂,而于事無補。
重要的是,胡雪巖意識到,如果錢只集存在于富人手中,市面就活不起來;況且,過富必遭人妒。在兩極分化嚴重、饑民四起的情況下,富人談何安寧日子?
胡雪巖認為自己有義務關心社會問題,一方面表明了他“好行其德”的良好品質;從實利層面上,表明了依靠商人如滴水般滲漏財富而支撐的是一個健康穩(wěn)固的社會。這就需要商人行善舉,以感化社會。
精明的商人致富后,多“富好行其德”,其中之一便是富后周濟貧民。陶朱公棄政從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西漢商人卜式曾捐款20萬,賑濟災民。胡雪巖在幫朝廷平靖天下和為社會賑濟災荒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胡雪巖正是擁有這種利人濟世的天性,加上他的超凡的悟性,從而在官商兩道如魚得水。
胡雪巖這些過人的素質,使他成為一個傳統(tǒng)文化意義上的哲商,并在經(jīng)商的過程中不斷感悟、不斷升華,他的智慧和商業(yè)活動也就不斷通向一個爐火純青的境界;而這一切正是他對人性有深刻認識、善于做人的結果。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種不必言明的約定俗成,這種約定俗成不需要強制手段的約束,在人類社會的漫長演變過程中逐步發(fā)展,形成了現(xiàn)在我們所常說的道德。道德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發(fā)的約束著每個人的行為,甚至會成為公民的普遍個人意識,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抑或是,成為一種普遍的處世哲學。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要做事,先做人。其中的道理無非是講一個人要遵守公共道德,在成就事業(yè)之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恪守一些基本的道德理念,誠實守信。然而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似乎人們對于這句話有了不同的解讀。這種不同的解讀不是圍繞“做事”,而主要的是圍繞做人。而起主旨也不僅僅是遵守道德,而演變成了一種世故圓滑。
當然,我并不是說世故圓滑就是錯的。眾所周知,在社會生活中,世故圓滑的人要更受歡迎,用句土話講就是更吃得開。要做事,先做人,這句話應該涵蓋各個方面的品行與為人處世。但是,很遺憾的是,現(xiàn)在人們對它的解讀也許更偏重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學會世故圓滑,委曲求全。要做事,先做人不再是作為一種階段性的人生經(jīng)驗,而變成了某種關系上的因果。這種因果告訴人們,如果不學會委曲求全,是難以成事的。
在這種觀點下,人們很容易走上歪路。因為,很多情況下,做好了人,即使不做事,也是可以過的自在舒服的。由此,也許就會滋生一種不思進取的風氣,人們的興奮點就從做事上,轉移到了做人上。
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的意見。
對于要做事先做人這句話的錯誤解讀,使得近年的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了國民關注的熱點。在這些問題中,會驚奇的讓人發(fā)現(xiàn),許多做事的人竟然首先都沒有做好人,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對于這一點,我承認只歸咎于一句話上似乎顯得過于簡陋與有失偏頗了,但這不得不在某些側面上表現(xiàn)出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于道德以及處世哲學的歪曲認識。
做事與做人,應該是齊頭并進的。無論是只做事不做人,還是只做人不做事,都是不可取的。在這里,不免有人會提出某些疑問,一些著名的哲學家或者是科學家,都是出了名的行為乖張,甚至是精神分裂,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名垂史冊,受人尊敬。對于這個問題,似乎又是一種歪曲的認識在左右著人們的思想,性格孤僻,行為乖張,只是此人作為個人獨自生活時候的品行,如果他們在研究學問的同時并沒有危害社會,傷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而我們僅僅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的異?;蛘呤桥c眾不同就去否定這個人,恐怕就有失偏頗了。反思之,我們之中,如果有一位才能超拔,但是性格孤僻的人,恐怕一定會是埋沒在茫茫人海中了。
中國有個詞叫做設身處地,還有推己及人。我想在做人與做事的問題上,如果我們考慮一下我們即將施與他人的行為如果針對我們自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負效果,恐怕就不會產(chǎn)生這樣多的問題了。用通俗的話講,如果毒奶粉的生產(chǎn)者想想自己的孩子吃了毒奶粉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癥狀,因此聯(lián)想到別人的孩子也是孩子這一點的話,問題也許就不會發(fā)生了。
然而,終歸道德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卻沒有徹底的約束性。在這一點上,還需要我們不斷去完善自己,以及完善制度。問題的出現(xiàn)與暴露也許往往不是代表著我們社會的退步,而往往是一種進步,但是這種進步,是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對這些問題進行深思。
感悟: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殘酷的競爭!因為不懂人情世故,歷史上很多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名將,最后落了個被誅殺的下場——他們沒有倒在敵人的劍下,卻冤死在自己人的手中。鮮血橫濺、腦漿涂地,世上無處可售后悔藥。即使有,后悔也已經(jīng)來不及了。他們光輝燦爛的一生,就這樣草草收場。如此用鮮血和腦漿寫下的沉痛忠告,我們怎可不懂?文/單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