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認為想法是跟著處境變的;
其實,想法和處境沒有關(guān)系,只和是否確定有關(guān)系;
有確定的想法,在任何處境里都能找到合適的路走;
無確定的想法,人才會隨著處境變來變?nèi)ィ炎约核伎忌系你紤腥垮e怪于多變的境遇。
不要去尋找不燃燒的木頭;
而要去建立防火的機制和倉庫;
不要去尋找無劣性的人;
而要去建立規(guī)則讓人無法墮落只能進步;
是否主動思考是人強弱走向的核心標準;
能主動思考的未必是強者,但在路上;
不主動思考的必定是弱者,且無希望;
人們都曾大喊“自由”;
什么是自由?
無壓力?不!永遠不存在無壓力的環(huán)境;
無管束?不!永遠不存在無管束的關(guān)系;
那到底什么是自由?
無焦慮!
成長自己、強大自己,無焦慮,即自由!
強大的靈魂必驅(qū)動著致命的細節(jié);
而這,是任何極致產(chǎn)品的共有魔力;
無細節(jié)的強大,都是自吹自擂的瞎話。
人定,境才定;
不是境定人才定;
人的定從何來?
思考!
思考自己一生方向的恒定、思考自己當下事情里的確定,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基本功。
想明白自己的人生,是最重要的事;
否則,都是妄行;
那么,意識到該去想明白也就至關(guān)重要:
因為,無意識就無去思考的可能;
如何建立這個意識呢?
于內(nèi),深挖不安,以焦慮為動力去思考;
于外,多看想明白了的人,求啟發(fā)喚醒;
連接時間的東西,就是滋補生命的藥;
割裂時間的東西,就是割裂生命的刀;
讓時間碎片化的東西,都是殺人利器。
看到很多心理專家在分析孩子的行為時總在生搬硬套的講動機……
其實,不是每個事都有動機,具體怎么判斷記住一個標準就行了:
1.毫無間隔的反應都是本性呼應出來的;
2.稍作停頓即刻反應的,都是喜惡驅(qū)動的;
3.思考良久才做反饋的,是思維做主的,有目的或動機。
大仁是仁,小仁是姑息;
大義是義,小義是沆瀣;
仁和義的道理從來都沒錯;
出錯的只是自己的高度不及;
強者主動求變,弱者拒絕改變;
明明心里都想好,為何有此差別呢?
因為有風險;
強者看到風險想要安全感,于是會主動把風險明確、分析到可控;
弱者看到風險想要安全感,于是會把風險放大成恐懼避開、不碰;
所以說,強者和弱者核心的差別在兩點:
一是敢不敢,二是懶不懶;
明智,就是做對的事而不給自己找麻煩;
什么是對的事?
讓和自己同向的人和事提升的事;
什么是找麻煩?
讓和自己不同向的人和事改變的事。
態(tài)度大于能力;
沒有態(tài)度的能力,毫無用處;
情懷大于態(tài)度;
沒有情懷的態(tài)度,陷于憤怒;
正確的育子是有邏輯的:
先育情懷,再養(yǎng)態(tài)度,后練能力。
只是一味的練能力,是造了個機器。
生活有兩條線:一為生存,一為創(chuàng)造;
生存,就是今天花費什么,明天開銷什么,這是天做主、人做奴,省也沒什么可省,努力也沒什么可努力;
創(chuàng)造,就是鎖定自己的某個價值,努力做到極致,一直可以累積、一直可以延展、一直可以服務(wù)他人、一直可以交換財富;
所以,
不必在生存上過多關(guān)注;
只需在價值上馬不停蹄;
人和世界的關(guān)系,就像苗和土壤的關(guān)系;
苗若能沖出土壤,必然擁有生長的快樂;
人若能改變世界,必然享受幸福的愉悅;
苗若沖不出土壤,必然被土壤壓迫在黑暗里、百般束縛;
人若不能改變世界,必然被世界壓迫在苦難里、萬種掙扎;
其實,不要以為“改變世界”是個文藝的、理想的話題,“改變世界”很實際,只是獲得幸福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神性和自由有關(guān);
內(nèi)心越多自信,越能激發(fā)神性突破自我;
獸性和逃避有關(guān);
內(nèi)心越多絕望,越能激發(fā)獸性為所欲為;
人性和情感有關(guān);
內(nèi)心越多憂慮,越能激發(fā)人性百折千回;
凡事不要看片面描述,要看結(jié)果;
嚴厲而讓人自信,也是好結(jié)果;寬松而讓人絕望,也是壞結(jié)果;滿口是愛卻讓人憂慮,也是陷人于水火;
選擇大于努力的主要原因是:
規(guī)律是波動曲線,有時機、有拐點;
選擇,是抓住時機,在對的時間做符合了規(guī)律的事情;
而努力,卻無時限,于是大多時間的努力都是逆著規(guī)律用蠻力;
如何用高維看低維?
想想三維如何看二維便知:看投影!
那么什么才是投影呢?
不變的事!
那么如何在四維角度看三維人生投影呢?
選了什么!是了什么!
至于人是什么想法什么感受~投不下影。
不依據(jù)價值而找機會,必始亂終棄;
不肯于承擔而帶團隊,必瓦解分離;
不態(tài)度堅決而做事情,必借口逃避;
此三者看似相近,其實卻不同,分別是性、情、理三個不同層面的不足所帶來的不同反應。
人,
是在用事情度日?
還是在用時間做事?
這是極易混淆的兩個狀態(tài);
吃喝都沒少,事緩慢,則是用事情度日;
浸于事情,忘了吃喝,則是用時間做事;
兩態(tài)看著相似,其本質(zhì)卻相差千里:
用時間做事,是在改變路上,是修行,結(jié)果是成就而離苦;
用事情度日,是在逃避路上,是自欺,結(jié)果是積苦而成牢;
去做對的事,而不是證明自己對;
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解釋問題難;
其實,努力是有標準的;
付出到“改了見解、認同了自己”,是真努力;
付出后見解沒改變、自我沒認同,都算不得真努力,只算辛苦混跡。
所謂能力;
就是面對不順利和處理不一致的本事;
啥都如意還要能力何用呢?
所以,莫抱怨境遇;
正是這不好的境遇才是能力的生長地。
人最難突破的是思想局限;
突破了就明白很多事都是“愿不愿”的事;
沒突破就一直以為那些事都是“能不能”;
其實,真的有愿,就能找到本質(zhì)和目的,就沒有什么不能;
沒有愿,當然處處都是不能和不行;
愿,是第一性的輔佐;先打開思想局限,敢想敢信;再擁有真的愿力,肯干肯行;
就會無所不能、只有成功!
任何事情都有多個角度;
任何對錯都有多個標準;
辨和辯,都無用;
唯有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行;
知道線在哪,自然不糾結(jié)線上的點如何移動;
能實事求是,就能減少大半問題;
人的麻煩絕大多數(shù)不是因為看不到隱患;
而是因為自欺;
基于各種情緒各種心理的主動自欺。
性格是風格特色,不是能力高低;
但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能力高低啊,難道不是性格決定的嗎?
不是!
那只是境遇不同造成的開啟能力的時間不同;
真的都開啟,就會都一樣優(yōu)秀,只是風格特色不同而已。
世界是平衡的;
凡事要有尺度,無度則失衡傾覆;
能量是轉(zhuǎn)化的;
掌控轉(zhuǎn)化方向,無控則轉(zhuǎn)向壞處;
沒意識到“主動成長”,人生就沒開始;
不管是少年懵懂,還是年過八十;
命運并不神奇;
不是定了結(jié)果的猜謎題;
而是自己做主的選擇題;
隨波逐流就是選了命由天定;
逆水行舟就是選了命由自控;
選啥是啥,靠自己。
治療人“懶散、貪玩、逃避、沉迷”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讓TA贏一回!
沒贏過,再好的方法也不到位;
贏過了,再差的方法也叫“適合”;
神識有性情理三部分;
動物有性有情卻無理;
人比動物強的地方就在于有機會明理;
明理是人,不明近獸;
大部分人所說的努力其實都是感動自己;
實質(zhì)上都是二分做事八分焦慮;
只有看得清全局的付出時間才算真努力;
不涉及自己利益時的善良,只是天性;
涉及到自己利益后的善良,才是人品;
信是人的神;
無信則寸步不能邁;
錢是人的膽;
無錢則事事都躲遠;
體會贏的感覺是人改變的起點;
自此,人可以進入正向循環(huán)全新開始;
掌控勝算的感覺是人升級的臺階;
此后,人可以進入指哪打哪智慧陣營;
如果人很相信未來的某個結(jié)果,那么就用那個結(jié)果向回推,推到當下的任務(wù),那就是人的路;
如果人沒什么可相信的未來,那么就不必想了,因為今天的無措就是人的路,而老化點的今天就是未來。
沒在對的線上,萬朵祥云救不走;
處在對的線上,千丈深淵亦飛升;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一絲一毫都差不了;
沒有任何僥幸,也容不得任何矯情;
人們看待他人做或不做某事時總會問:
-----你是怎么想的?
其實,沒有什么怎么想的;
事情的發(fā)生其實都不取決于個人意志;
那些所謂的“想法”只是因緣和合之物;
只取決于三點:
一、人過去形成了什么觀念體;
二、人過去養(yǎng)成了什么習氣;
三、人此刻受到了什么力;
不舒服的事并非都是壞事,有好有壞:
讓人覺得壓抑的事往往都是好事,頭頂之上為壓,那說明事的基礎(chǔ)結(jié)構(gòu)沒問題但需要在這個事情里成長、突破出去,所以壓抑的事需要投入;
讓人覺得不安的事都是壞事,平衡缺失為不安,那說明人在這個事里的結(jié)構(gòu)不牢固,有力量的不平衡和方向的不一致,早晚會坍塌,所以不安的事必須斷絕;
有聽話的觀念在,才有不聽話的評價;
有服從的意識在,才有叛逆期這個詞;
既然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感受就都是必需承認的,那么就該用尊重、協(xié)作和溝通來解決?!芭涯嫫凇边@個詞其實就是可恥的。
人的本性就是逐樂的;
如果沒有幫孩子發(fā)現(xiàn)好的方向的快樂;
那TA當然會逃向壞的快樂里;
人和人之間的力有兩個方向:
統(tǒng)一和分歧,統(tǒng)一是幫助,分歧是打擊;
而“幫”,就是親情的意義;
一千段碎木也不能代替梯子;
一千段時間碎片也不能代替一次沖鋒期;
就做事而言;
一鼓作氣的連片進攻就接近成功;
而無數(shù)連續(xù)的碎片努力其實還是在原地;
這就是為什么成功一般用偏執(zhí)和瘋狂兩個詞的原因:
因為只有偏執(zhí)和瘋狂才能擁有大片的時間,才能有機會直搗黃龍一舉破關(guān);
何為遠見?不是只能吹出一堆畫面;
更重要的是:要帶來規(guī)劃和規(guī)則;
何為短視?除了只能看見眼前利益;
更嚴重的是:會隨機化和情緒化;
愛好若無目標,只會成為遺憾;
目標若無認同,只會成為空話;
認同若無體驗,只會成為幻覺;
那么要想要愛好成為事業(yè)該咋辦呢?
依托于愛好建立目標和計劃,用體驗來實現(xiàn)認同,用思考來對目標肯定,無先后,這三步是一體同時進行,行即是知,知即是行。
因為感受到做某事的美好而設(shè)定的目標往往切合實際;
因為感受到不如意的憤怒而設(shè)定的目標往往沒有意義;
縱觀時間線;
不變的志向是僅有的個人意志;
其余的一切都是力的聚合與變化;
有志向,我們就作為“人”存在過;
沒志向,我們就只是個被動出現(xiàn)的道具;
自己在對的狀態(tài)里,任何好的、不好的條件都會成為恰到好處的特色;
就像趕考學子感恩煤油燈的溫暖;
自己在錯的狀態(tài)下,任何好的、不好的條件都會是個造成失控的誘因;
就像紈绔子弟抱怨豪宅里的冷清;
條件好壞并不重要,專注狀態(tài)才是核心。
快樂的本質(zhì)是發(fā)現(xiàn)新的愉悅感和認同感。
強者可以有一分鐘的抱怨;
但第二分鐘必須主動轉(zhuǎn)念;
第三分鐘則必須在對的方向上開干;
強者之強,就強在控制注意力上;
讓注意力永遠在自己駕馭的沖鋒力量上;
而絕不被牛鬼蛇神、魑魅魍魎所擾亂;
高層次,都是自己一點一點修來的;
何為修?控制著劣性爬上掌控的高臺;
低層次,都是自己一點一點掉下的;
何為掉?縱容著劣性墜入失控的地獄;
主動選擇的事,做成了,產(chǎn)生自我認同;
被動選擇的事,做成了,只會覺得僥幸;
意愿,是個人成長的核心。
說到“選擇大于努力”;
人們就想到“機遇”那里去了;
其實選擇不是偶然孤立的點事件;
而是從日?,嵤碌礁叻寰駬襁B續(xù)不斷的線事件;
要先從點上做到不延續(xù)錯誤的;
再去逐漸尋找心安的事做;
最后去尋找既心安又心甘的事做;
這樣則能最大限度做對的選擇;
若一直延續(xù)錯誤,何談選擇?唯有錯過!
都說扒開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但很多人們認為的本質(zhì)依舊還是現(xiàn)象;
怎么區(qū)分是否扒到本質(zhì)了呢?
標準如下:
現(xiàn)象是能量,本質(zhì)是信息;
現(xiàn)象是描述,本質(zhì)是數(shù)據(jù);
進步的方法有二:
一為浸染熏習,是在對的架構(gòu)里靠長時間影響來熏養(yǎng)習氣;
此路漫長、需要智慧、需要外緣,難遇;
一為事事修行,是在每一次事件里都努力弄清事理,在每一次努力后都尋找自我認同;
此路快捷,全憑個人努力,求而可得;
緊張著,橫豎也是進步多;
松懈著,最好也不過是原地轉(zhuǎn);
人就像風箏一樣,得有繩牽著;
要找那個繩;
沒志向可以有目標;
沒目標可以有壓力;
就怕啥啥都不要,就是個逃;
松懈的像個棉褲腰,靠幻想給希望,靠謊言造評論,靠麻醉給安生,不知不覺把自己毀掉。
人和人的事,不必盯著對錯,最后還是要以心安無虞、心甘情愿為終點;
集體的事,也不必盯著對錯,最后也只有以溫暖陶醉的團結(jié)、引以為傲的規(guī)則來長存;
燒火時,有風來我們要擋風,火苗弱我們要添柴,目的是要火旺起來成為熱能;
管孩子學習就像燒火;
有情緒我們要轉(zhuǎn)化,沒熱情我們要鼓舞,目的是要孩子喜歡學習、喜歡努力的感覺,成為強者;
要牢記的是:
要轉(zhuǎn)化情緒鼓舞熱情讓他喜歡學習;
而不是激發(fā)情緒打擊熱情讓他厭惡學習;
命是什么?是注意力!
什么控制注意力?
無自我認同,難就控制注意力;
有自我認同,干就控制注意力;
無希望,打擊就控制注意力;
有希望,奮斗就控制注意力;
所以,建立目標并用努力實現(xiàn)從而得到自我認同;挖掘自我優(yōu)點并驗證從而建立人生希望,就是人生最要緊的兩件大事。
管理者最需要兩個本事:
一為制定規(guī)則,二為統(tǒng)一意愿;
有規(guī)則別靠道德,付出不均必生怨氣;
有意愿別靠強壓,意愿不服必生斗爭;
人不怕難,怕不安;
就像不怕路遠,但怕腳底有刺一樣;
不安,就是那心里的刺,不能拔出則難行寸步;
難和苦是兩件事;
難,是有問題需要解決,找到方法努力即可;
苦,是有結(jié)構(gòu)不符規(guī)律,需要的是接納和選擇;
明理和修德哪件事重要?
明理!因為沒有明理則無法修德;
就像人腳底扎了刺;
明理就是能看到刺并拔除刺;
修德就是告訴人忍著疼;
先明理再修德就是先拔了刺再忍著疼,做得到;
不明理只修德就是不拔刺只讓自己忍,就發(fā)炎死掉了;
方向確定的人,打擊才是財富;
方向模糊的人,打擊只是地獄;
凡事都要看本質(zhì),不要人云亦云說現(xiàn)象;
如果打擊真的有那么好,農(nóng)奴們早該偉人輩出解放人類,咋會悲哀凄苦各個狼狽?
只有先阻止下墮,才可能向上攀爬;
只有先消除煩惱,才可能智學悟道;
都說活著是修行,其實哪有幾人得到了修行?不過是沒完沒了的在和煩惱消耗,不曾把時間付出給修道;
所以宗教主張出家是有道理的:不花時間消耗,只用生命悟道。
何為真我?何為假我?
認同了“自己是誰、要做什么”的那個我是真我;
沒有認同只有感受,不知道自己什么使命和定位,只知道自己什么欲望和恐懼的那個我是假我;
真我是點滴均積累,時光荏苒越來越多;
假我是事事均為空,蹉跎歲月顆粒無收;
智慧永遠在宏觀面;
支點永遠在接觸面;
智慧驅(qū)動支點受力,才有平衡;
要么思,要么學,這倆做任何一樣都能望向遠方,進而或得到恐懼或得到希望,但都是好事,都不會麻木;
就怕不思也不學,則必然逐樂排第一,漸墮下三流;
協(xié)商能創(chuàng)造同;
快樂能創(chuàng)造和;
“同、和”都是人一生受益的種子;
會協(xié)商、會創(chuàng)造快樂的都是好父母;
只命令、只制造敵意的都是害人精;
見解、情志、實能這三樣東西對人的影響是由高到低排序的;
見解是分關(guān)系內(nèi)外,最重;
情志是分意志順逆,次之;
實能是分貢獻多少,最輕;
見解認為有異心,則再多貢獻都歸零;
情志認為有忤逆,則恩人也能變仇敵;
只有見解認為同心,情志認為順意,這時候貢獻大小才起作用,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溜須拍馬不干活”卻混的很好的原因。
心強大,且善待人,即是慈悲;
心弱小,本身就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坑害;
什么叫教養(yǎng),就是不傷人;
什么叫智慧,就是解決問題且不傷人;
讓生活中的事變快樂,而不是:
~生活很痛苦,要到生活之外找快樂;
在生活的事里面成長,而不是:
~避開生活,另尋培訓試圖獲得成長;
讓生活和生命的本質(zhì)合一,是捷徑!
智慧,就是不管喜怒哀樂都能實事求是;
昏聵,就是只要我能舒適拒絕接受事實;
育子,最先要分清一個根本問題:
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生活成長;
不是消除因為有孩子而產(chǎn)生的家長的煩惱負擔;
自私的人能救;
因為有真誠還可以知真相明暗;
自欺的人救不了;
因為無真心只能在假想迷障中;
總有家長以為:我對孩子訓斥、辱罵、狠管,但結(jié)果是~孩子乖啊,聽話啊,孝順啊,成績優(yōu)異啊,哪里有什么壞處?
是的,那是你看到的好,但是還有你看不到的壞:自疑、自卑、自貶、惶恐、妄想、自慰……都在你的強壓下牢牢種下了種子,讓孩子一生痛苦折磨、否定自己。
智慧提升的最好方式:
~分清主次,解決問題;
人格完善的最好方式:
~體會快樂,分享收獲;
人對自己的痛苦總是清清楚楚,但對別人的痛苦大多是無法真切的;
這時,又要教育又要管理,什么是對錯?
感知對方的苦就是對的;
不感知對方的苦,咋做都是錯的;
所以育子啊,重要的不是那個是非對錯,重要的是“同理心”,是“感同身受”;
沒有這一條,啥措施都是只顧目的、不顧人心的居心叵測;
家長的水平高低是次要的;
只要有真正為孩子負責的心,育子最后一定是成功的;
怕的就是:凡事想借力,凡難想逃避,理由和抱怨一大堆,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微乎其微。這樣的態(tài)度學了什么方法、什么理論最后也毫無裨益;
很多人以為智慧的核心是方法,大錯特錯,智慧的核心是態(tài)度,是負責的愿力。
讓孩子會什么,是教;
讓孩子認同自己,是育;
育,是養(yǎng)育孩子的意志,是育生命力;
沒有育的教,得到的是人形工具;
有育的教,得到的是生命的奇跡;
中國人總有個“指出錯誤就該鐵面無情”的邏輯,那是錯的;
那個結(jié)果是傷害了孩子的意志,彰顯了自己的“正確”。而后,孩子依舊會錯,只是開始躲著你;
何為引導?
就是:告知、教會且不傷孩子的意志;
怎么做呢?先情后理,切莫直接否定;
啟發(fā)人心去努力這件事;
要求和勸說往往無用;
真正有用的就兩個:
一、讓人體會到贏的快樂;
二、讓人體會到為贏而努力的快樂;
對人而言,人心對人心的那個世界其實才是真世界;
而在人心這個世界里,同理心就是眼睛;
有同理心,則看得見光、看得到人、看得到暖,能給予、能收獲、能感染;
無同理心,則盲人的世界-漆黑一片,只有孤單、恐懼、怨氣、凄寒;
光知道“心生萬物”是不夠的;
還要知道“萬物亦生心”;
光知道“開啟心可以讓人做事”還不夠;
還要知道“任何事都會影響人心”;
提醒自己不麻木是無用的;
關(guān)注目標,就不會麻木;
提醒自己不計較是無用的;
懷同理心,就不會計較;
不走錯路的唯一方式:是走對路!
不能收服情緒,必被情緒收服;
那就成了七情的奴隸;一生耗費誤己。
可是,如何收服情緒呢?
硬不在乎?做不到的;
入心即住心,無視是自欺;
那到底怎么做才有效呢?三點:
靠志向住心,則情緒比例??;
日常無漏行,則情緒難燃起;
轉(zhuǎn)成認同境,則情緒可熄滅;
人們總問:如何了解自己???
觀過,知性!
觀喜,知命!
通過錯誤來看性格,最準;
通過喜悅來看長處,最穩(wěn);
哪有什么苦難?
只是還不認識的燃料而已;
研究它,燃燒它;
烈焰飛騰時;
我們就又升了一級。
一早看一專家說:攀比是錯誤的;
想看看他支招如何不攀比,他不說了;
其實,
若不是高度認同自己的目標,咋可能不攀比呢?
若不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獨有財富,咋可能不在乎別人的所得呢?
內(nèi)有,則不在乎外界比較;
內(nèi)無,則必然盯著他人衣兜;
攀比不攀比,在于是否挖掘認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