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扒皮醒思錄(15)


  1. 最殘酷的真相也好過最奢華的假相;

    就像清煮糙米也好過紅燒毒藥一樣;

  2. 什么叫“觀察思維”?就是不管遇到了什么情緒,別被情緒牽著走,告訴自己:這是現(xiàn)象,去找本質(zhì)。

    然后穩(wěn)住自己去看情緒底下的本質(zhì),找到哪里受力不均、哪里能力欠缺、哪里標準錯誤,哪里自欺欺人,看明白了,知道怎么做了,情緒自然也消了。

    非但沒有被情緒毀了狀態(tài),反而人又升了一級,這就是“觀察思維”的妙義。

  3. 無知不算糟,誠心即可得人助;

    糟糕的是無知卻又無誠,既不能靠自己前行,又不能借力前行,只把自己陷在原地自怨自憐。

  4. 體會到做事的擅長感,做一次就高一度;

    體會到做事的糊弄感,做一次就挖一坑;

    所以,即便再辛苦、再操心,也要去做“讓人感覺到擅長”的引導、教育和鼓勵,且不可為了輕松縱容糊弄。

  5. 和孩子間的和睦,是溝通出來的一致,而不是獨裁出來的順從;是不設戒心的親近,而不是帶著卑微的隱忍。

  6. 不同高度的人對“強大”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高處的人認為:

    我強,我的價值在于--我能讓你變美好;

    低處的人認為:

    我強,我的價值在于--我能讓你不痛快;

  7. 啥叫“不做錯事”?

    ---沒去做那些錯事就是不做錯事?。?/p>

    相信很多人都這樣以為,對嗎?

    不對!

    只有做對的事才等于不做錯事!

    “什么都沒做”或“沒對也沒錯”都只等于走向錯事!

    話不好懂,通則受用無窮。

  8. 家長給孩子講題三要素:

    一、以“把思維降到孩子的思維高度”為前提,否則以高維壓低維,造成孩子恐懼學習,是恐怖;

    二、以“讓孩子因懂而自信、因收獲而喜悅”為標準,否則造成孩子自我否定和委屈卑微,是壓迫;

    三、以“孩子能熟練做幾道題、透徹講一道題”為結果,否則,學而不能講、行而不達終點,是半途而廢。

  9. “醉心于某事”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生活最明顯的捷徑。父母一旦發(fā)現(xiàn)了孩子對某方面的“醉心”,一定要護持和助力,這比其他盲目的嘗試和積累都更準確、更有意義。

  10. 遇到一個事,我們會出現(xiàn)多個標準:好和壞、利和弊、喜歡和厭惡、易和難、心安和心不安,該怎么選呢?

    選“喜歡”和“心安”的交集。

    別怕找不到,堅持分辨就一定能找到;

    為啥一定要這么選呢?

    因為用“心安”去驗證“喜歡”,才能得出那個真正源于自己的、“一心不二”的答案。

  11. 性格差別體現(xiàn)在做一件事情的風格上,而不體現(xiàn)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上;

    孩子能力的差異,只代表被尊重的程度和重復練習的次數(shù),和性格無關;

    家長們千萬別被“性格使然”誤導,我們需要的不是抱怨天性,我們需要的只是“尊重、重復”的去做對的事情。

  12. 為什么很多事明明很苦,卻那么多人追逐呢?是人傻嗎?

    不!不是因為傻,而是因為弱;

    世界就是個磁力場,力強則自由,力弱則困束;弱者逐苦,強者逐樂,這就是基本法則;

    所以,做什么還是不做什么,不取決于自己想不想,而取決于自己弱不弱。

  13. 好的親子關系,不光要有血液里的愛,還要有人與人間的欣賞和喜愛;

    血液里的愛最后會轉化成一種“有敬”,而相處時的欣賞和喜愛最后會成為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具備親近和信任的“有愛”;

    在“有愛”的關系里生活,是命運對關系里每個人的善待;

  14. 知是由行獲得的;

    是因為去做而有了方法和把握;

    不是因為有了方法和把握才去做;

    不管什么,

    建立善因也好,阻斷禍害也罷;

    得去做才知道怎么做;

    而不是傻傻等著;

  15. 沒有使命的人,不會自律;

    沒有車架的馬,不會向前;

    什么是自律?是個品質(zhì)嗎?是個意愿嗎?

    不準確!

    自律有虛實兩部分:

    實者,是有目標有原則有規(guī)范的一種機制;

    虛者,是有意愿有認同有喜悅的一種觀念;

    有了實的機制,虛的觀念能逐漸有;

    只有虛的想法,則自律會慢慢成空談;

  16. 以前覺得智慧最主要是個“化”字,后來覺得智慧最主要是個“迎”字,現(xiàn)在覺得這兩字本就是一個事:

    沒有“迎”的態(tài)度,就一定不是“化”,而是“抗”;

    沒有“化”的本事,也一定不是“迎”,而是“撞”;

  17. 家長的居高臨下會造成孩子的什么?

    沒有主見?自卑懦弱?情緒暴躁?

    是,但這還都不是最主要的傷害。

    最主要的是:

    ---思維模式上,不以真誠為必須;

    ---關系處理上,不以尊重為必須;

    ---面對自我上,不以自信為必須;

    而這三點,給孩子的一生設置了無數(shù)的彎路和艱難。

  18. 對,只有極小的一個區(qū)間;而錯,則有無窮無盡的可能;

    排除錯誤未必能夠找到對;唯有依據(jù)對的見解對的感覺找到對,才能不耗費;

    我們常說:任何經(jīng)歷都有意義;

    是的,但意義有大小、時間有長度,我們真的沒必要逐個體會;

    至少,要從心里知道我們的目的是:“找到對”;而不是麻木自己:任何經(jīng)歷和選擇都可貴。

  19. 孩子,就該是光芒四射的;

    卑微順從的,只可能是奴才;

    很多家長所謂的嚴厲作風,其實不是什么風格,也不是什么性情,只是卑微多年、終于當上了“奴隸主”后的肆意和隨性。

  20. 天理后面是原則;

    感受后面是看法;

    智慧后面是態(tài)度;

    原則是不變的,看法是多變的;

    所謂智慧,就是通過改變態(tài)度來轉變?nèi)说目捶ㄊ怪驮瓌t一致。

扒皮醒思錄(一百四十二)

  1. 對,靠的是心安,不是證明。

  2. 人會犯很多錯,但最常犯的就這兩個:

    該給予時,卻提要求;

    該努力時,卻想選擇;

  3. 當人把自己當弱者時,萬事亨通的門就關閉了,因為那是強者的專利;

    何時人是把自己當弱者?

    ---自憐、自疑!

    ---盼溫暖、避恐懼!

    ---驚慌失措、滿腹情緒!

  4. 一說到人心,人們就都說“愛”,好像愛就是人心的全部;

    其實,對人心有影響的事物有三:影響最大的是“自信”,其次是“愛”,第三是感染;

    既能建立自信又能善待和感染的,是最好教育;

    只有愛,其他自生自滅的不是教育,是甜蜜放棄。

  5. 失意的人事事都失意,

    人換了、事改了,失意仍繼續(xù);

    抱怨的人時時都抱怨,

    時光過、年紀長,抱怨卻未停;

    是境遇不佳嗎?不!是自己弱!

    人生如球,若是被自己的目標使命計劃考核驅動,則受自己驅力,外擾自然忽略;若自己弱小無驅力,則外界的任何事都是大驅力,讓這球隨煩惱而動、被壓迫不停。

  6. 如果夢想不能浸在生活的日常里,那夢想就永無實現(xiàn)之機;

    如果生活不能和夢想有一致的樂趣,那生活也將逐漸遠離力量、成為束縛和迷題。

  7. 有真實和真誠,就能讓一切外力成為自己的助力;

    有信心和耐心,就能讓自己的內(nèi)力不害自己而幫自己;

    有真實真誠,有信心耐心,什么都能闖過去,這就是化煩惱為菩提的秘密。

  8. 沒有目標感的人,注定成為塵埃,即便再努力,也只是高品質(zhì)的塵埃;

    目標哪里來?自知!

    自知哪里來?照見!

    如何照見?

    面對和挖掘不安,體驗和證得喜悅,厘清和確定主次,認同和鎖定使命。

  9. 信,是自己證出來的,不是選擇出來的;

    信什么,取決于人為了那信仰付出多少、學習了多少、努力了多少、證明了多少;

    若什么都沒做,什么都沒證得,不管人說自己信什么,都是瞎扯;

    因為一遇事那“信”就動搖,一權衡那“信”就讓路,那“信”就成了口里的“說辭”、身上的“標簽”,不是自己靈魂的依靠和守則,不能幫人分辨虛實、離苦逐樂。

  10. 有高度,人生才美好;

    沒高度,人生只是點綴著幾處美好卻大片大片重疊的糟糕;

    世界從不平等;

    世間的美好也從不平等;

    平等的只有每天都是24小時的時間和每個人都能管理自己行為的本性;

    想要平等的美好,就用對時間的珍惜和對行為的驅動去爭;

    再無他徑。

  11. 我們常說要引導孩子,什么是引導呢?具體指什么?有什么可參照的框架呢?如下:

    讓孩子感受到:迎接挑戰(zhàn)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刻意的鼓舞和勇敢;

    讓孩子感受到:愛和被愛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刻意的取悅和盤算;

    讓孩子感受到:縝密而細致的發(fā)現(xiàn)自己、耐心而逐步的突破自己,是喜悅的、是開心的、是享受的,是無功利、無目的、什么都不為的純粹享受。

  12. 心靈雞湯是什么?

    就是告訴小樹:你別彎、你別彎;

    智慧是什么?

    就是教會小樹如何擋風、遮雨、成長、參天。

  13. 孩子玩樂的好處在于:熱愛生活;

    熱愛生活的好處在于:眼里除了權衡利弊外,還有對未知美好的莫名的向往、連接和歡喜;

    而這個向往、連接和歡喜,就是我們無法言說的、源自同一起點的“信力”,這個力是母體,能生出野心、生出韌性、生出樂觀、生出信念、生出意志、生出積極……遠遠大于那個只知權謀爭奪、只知權衡利弊的“我意”。

  14. 對改變自己是絕望的,注意力就都在要求人和事與自己的匹配上,而人和事不可能為自己所控,就感受到憂和怨;

    對改變自己是樂觀的,注意力就都在自己的計劃、安排和行動上,而自己的行為自己可以做主,就感受到安和忙。

  15. 先有“信、勤、喜”,是歸“性”,

    后有“仁”,是用“性”;

    未歸性,先求仁,則求得是苦;

    先歸性,后用仁,則率性不疑;

  16.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聽到這句話別絕望,因為還有:

    ----天地人一體,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人之道,以不足奉有余;

    也就是說,只要人樂觀積極,態(tài)度是“有余”,就能創(chuàng)造樂觀積極的一切,獲得有余;

    保持樂觀積極,就是最好的捷徑;

    相信樂觀積極,就是最普適的信仰;

  17. 強大包括兩部分:

    外要積累事物的量;

    內(nèi)要開啟喜悅的門;

    二者一打通,強大無比;

    而說到開啟喜悅,就有人想到玩樂了;

    不不,內(nèi)求喜悅和外求玩樂是兩回事;

    內(nèi)求喜悅是開發(fā)自己本能的平衡和舒適,是讓自己最適宜,即使要取舍;

    外求快樂是開發(fā)事物組合帶來的趣味,是讓自己興奮,即使會不適;

  18. 先被全世界所拋棄,展翅飛上天空;

    在天空學習、探索、體悟、成長、翱翔;

    進而再次擁有世界、照耀一方。

  19. 怪他人時,我們是小人;

    于是我們改了,進步了,開始怪自己了;

    但怪自己時,我們雖不小人,卻是懦夫;

    只有當“啥都不怪,只是解決和征服”時,我們才是強者,才有幸福;

    ---不要只滿足于進步,那還依舊是苦;

    ---只有卓越、只有勇者無敵、只有心無恐怖……才是我們的路。

  20. 心臟為什么跳動?理由是什么?

    肺葉為什么呼吸?理由是什么?

    沒理由!為了自己活的好,無條件跳動!

    對啊,為了讓自己好,就是要無條件的跳動、無條件的樂觀、無條件的積極;

    作為我們一個部件的心和肺都能做到無條件,而作為主人的我們憑什么說那句:我樂觀不起來……

    啥叫勇敢?就是:無條件的干!

扒皮醒思錄(一百四十三)

  1. 信念要在平時樹立,當面對坎坷的,才能不糾結的一鼓作氣;

    溫和要在日常培養(yǎng),當面對分歧時,才能不耗費的求同存異;

  2. 車,先有發(fā)動機,才可能成為擁有方向感的交通工具;

    而人,也必須先是個“力量體”,才可能成長為一個“智慧體”;

    一切關系,本質(zhì)都是教育;

    而建立力量體,永遠是教育的第一要義。

  3. 努力和努力也是不盡相同的;

    先有感覺后有愿力,事半功倍;

    先有愿力后找感覺,事倍功半。

  4. 經(jīng)歷一個事情后,客觀世界會形成一個“事實”,而主觀世界會形成一個“歸因”;

    順利時,客觀事實和主觀歸因是一致的,都是:強。

    坎坷時,這倆往往是分歧的,客觀事實是:“弱”,而主觀歸因卻會美化一下自己,說:因為我太重視什么了。

    只有當“事實”和“歸因”永遠一致時,人就真的是智慧了。

  5. 沒有人會故意走向糟糕,那些不如意者只是無力和無措,Ta們更需要的不是指責,而是幫助Ta們創(chuàng)造出新的選擇。

  6. 無目標而有日常,就是自下而上看人生,則每一天都是日復一日不由控制的重演,都是重復;

    有目標而有步驟,就是自上而下看人生,則每一天都是掌控著自己身心的前行,都是沖鋒;

  7. 選擇了進步,其實就是選了死磕自己;

    生活不是電視劇,根本就沒有吃著玩著卻能保持進步的奇跡;

    別惦記太多舒服,成功的路上沒有;

    只須簡單專注執(zhí)行,前行即是意義;

    綁定任務,遠離享樂;保持自律、保持強硬如鐵;不犯錯誤,不留可乘之機;

    然后,耐心的持續(xù),就會迎來那個連自己都會驚訝的全新自己;

  8. 沒有有序的練習,人的智就遠小于識;

    所以遇事時,

    若不能適時跳出、俯視全局;

    便就會迷于事物、忘記本意;

    若經(jīng)歷了長期的練習,人就可以刻意用智;

    每當六識意起,便問覺性初心;

    于是行跟智走,不從于意識;

    這便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這個“智”如何擁有呢?

    獨處,靜心,反省,沉思。一天若沒有獨處深思的安排,何必談智,只須去吃……

  9. 沒有確定,就永遠不會有力量;

    沒有行動,就永遠不會有方法;

    就是要無條件追求進步;

    就是要無條件付出行動;

    這是不需要討論的事;

    如果這兩點還需要討論,還有猶豫;

    那就不必干,因為干什么都不會成;

  10. 總感動自己的人,都是不能驅動自己的人;

    能驅動自己的人,都在解決問題,哪有時間渲染情緒?

    情緒是火,閑是氧氣;

    自古有氧火才燒,從來閑人才鬧妖;

扒皮醒思錄(一百四十四)

  1. 無能者,靠壓制人的意愿;

    高手,靠說服和感染讓人心甘情愿、一往無前;

    管理如此,育子亦然。

  2. 時間的本質(zhì)是“證明變化”;

    若不再有變化,自然不再有時間;

    而變化的程度和“智”的程度有關;

    所以不同的“智”就有不同的時間;

  3. 行為的背后有方法論;

    而力量的背后也有方法論;

    行為背后的方法論,是哲學;

    已知力量背后的方法論,是物理學;

    而未知力量背后的方法論,就叫玄學了。

  4. 做事,不要以對和錯的結論來結尾,因為那依舊是在原地;而要以信心和向往來結尾,因為那是跨過去。

  5. 幻想的人認為:我就該擁有美好,那美好遲早向我走來,我等著;

    真實的人認為:美好在高處,優(yōu)秀的我才能觸及,我努力;

    其實,美好不是個無從掌控的東西,它有兩個要點,一是心安一是喜悅;

    用真實和努力握住心安,用專注和利他心握住喜悅,就把美好握在了手里。

  6. 事事都是自我標準,那就終日在斗;

    事事都用對方立場,那也不切實際;

    最合理的方法是把標準和觀念統(tǒng)一;

    這是群體和睦與進步的前提;

  7. 個體完全為自己負責,是個體墮落的最好辦法;

    個體完全為群體負責,是個體進步的最佳方案;

  8. 其實哪有什么不會做的事,我們花了那么多時間、那么多精力、那么多掙扎,只是在事無巨細的、不厭其煩的、沒完沒了的糾纏“想不想做”的問題。

  9. 沒什么欲說還休;

    也沒什么說不清楚;

    沒那么復雜!

    啥叫修行?啥叫離苦?啥叫六度?

    強大!強大!還是強大!

    任何挑戰(zhàn)都平和著迎接;

    任何經(jīng)歷后都增一分強大;

    就行啦!

  10. 是夢想還是幻想,就看能不能和自己的需求對抗;

    先經(jīng)歷不近人情的死磕,再得到與眾不同的快樂,便是夢想;

    一直讓生活毫發(fā)無傷,只是不安時來點展望和惆悵,那自然是幻想;

扒皮醒思錄(一百四十五)

  1. 經(jīng)歷一件事后,讓人感知到正確的認識,是教育,是助人一生;

    經(jīng)歷一件事后,讓人重視到結果的好壞,是挖坑,是捆縛前行;

  2. 做事和負責之間的差異是:收獲思維;

    沒有收獲思維,做事的用心只在焦慮層面,只有壓力重重,沒有喜悅可言;

    有了收獲思維,做事的用心提升到觀察層面,步驟是能力提升,過程是喜悅驗證。

  3. 我們是要教孩子迎接挑戰(zhàn);

    但更主要的一點:

    我們要讓孩子體會到迎接挑戰(zhàn)的舒服;

    而不是只用利弊說服;

    舒服,是開啟心的力量,無往而不利;

    好處,是開啟意的分別,會越發(fā)陷入壓迫感而增加恐怖;

  4. 承擔精神怎么建立?

    先要樹立“家庭成員一起努力、各司其職”的“見”:

    ---家長負責家庭經(jīng)濟和精神的提升;

    ---孩子負責學業(yè)和自我素質(zhì)的成長;

    要讓孩子明白Ta是家庭進步的承擔者之一,是一根柱子、一個引擎;

    而不是信口開河的說:你快樂就行。

  5. 先求強,由強而得安;

    再由安而得定;

    再修定,而入禪;

    禪而定,定而禪;

    得見宇宙全貌,得曉來去因緣;

    以此脫業(yè)力束縛,開認知局限;

    此為世間修行。

  6. 我們講“公正”,不是為了追求什么高尚,而是因為“公正”才能真實,真實才能對事情的結果正確歸因;

    一個錯誤歸因基礎上的連續(xù)錯誤歸因其實就是變態(tài);

    要公正,不是高尚,只為不變態(tài)。

  7. 一門心思做事,有困難但無苦惱;

    一個心思待人,有摩擦而無糾結;

    世界上的難,都是可以靠努力克服的;

    而心里的苦,都是可以靠一心避開的;

    一心福,二心苦;

    二心再生新變;

    則不僅生苦,禍亦出;

  8. 懲罰人的“表現(xiàn)不好”,是評判和壓迫心理,是第三人視角,該思維的本質(zhì)是“利用”;

    幫助人變好,是承擔和負責心理,是第一人視角,該思維的本質(zhì)是“愛”;

    很多家長做著壓迫孩子的事,卻理所應當?shù)恼J為自己是愛,為啥呢?

    因為家長自己只在低級的“接受層”,沒到達高級的“付出層”,高度不夠,不懂得什么是愛。

  9. 做的對錯是準繩問題,做錯要罰;

    做的好壞是境遇問題,不好要幫;

    曾國藩用人說:勤教、嚴繩;

    勤教就是幫境遇;

    嚴繩就是罰對錯;

  10. 你有好處我分享;

    你有不如意我打擊;

    這是愛嗎?不是!

    這是奴隸主!

    然而,有多少人在情感里打著愛的旗號在當奴隸主呢?

    什么是愛呢?

    ---孩子別怕,我和你一起!

扒皮醒思錄(一百四十六)

  1. 自我努力很重要,但學習智慧更重要;

    就像小草再努力吸取養(yǎng)分也代替不了陽光一樣;

    個人再努力行動也代替不了智慧;

    因為:

    我們的努力只影響眼前的進退;

    而智慧和陽光卻決定著個體結構的升級;

  2. 接受現(xiàn)實,是懷著夢想,把起點拉低;

    是龍潛于淵的努力;

    活的現(xiàn)實,是丟掉夢想,以利益為唯一;

    是一時高價的咸魚;

  3. 低級的人只會破壞和索要;

    中級的人知道感染和給予;

    但只有高級的人才懂得建造;

    不要充滿驕傲的說自己脾氣不好;

    那不是個性勇敢;

    那只是層級太低、素質(zhì)太糟。

  4. 上進有真假;

    真的上進是:

    在“知”上樂觀歡喜,是感受力量;

    在“行”上準確勤奮,是驗證力量;

    假的上進是:

    在“知”上豪言壯語,是感動自己;

    在“行”上悲愴墨跡,是感動自己;

  5. 什么叫使命?

    信念不離開目標,就叫使命;

    別讓信念放空,人會悲觀;

    什么叫責任?

    意識不離開目標,就叫責任;

    別讓意識放空,人會迷惘;

    什么叫能力?

    行為不離開目標,就叫能力;

    別讓行為放空,人會恐懼;

  6. 過程上的難;

    其意義在于獲得方法上的簡單;

    如果難的結果只是“度過去”;

    沒有獲得方法上的提升和改啥;

    那就是跑偏;

  7. 世界是平衡的;

    所以才有因果;

    所以:

    有壓力,志向才成立;

    有痛苦,快樂才可貴;

  8. 孩子不敢讓父母失望,并不是好關系;

    這意味著下一步必然會走向恐懼和欺騙;

    而一旦開始欺騙,親情便再無約束力;

    孩子不忍讓父母失望,這才是好關系;

    這意味著信賴和親近在起作用;

    而這信賴和親近還將繼續(xù)保持約束力;

  9. 求同,則理上通,即便再難都有路可走,是尋找生路;

    求和,則情上通,即便再寒也可漸通漸融,是尋找生機;

  10. 知的核心,是對的觀念和對的關注點;

    行的核心,是對的態(tài)度和對的行為習慣;

    不管是自我進步還是育子提升;

    都是這兩方面;

扒皮醒思錄(一百四十七)

  1. 孩子愛哭并非是說明孩子脆弱;

    而是說明孩子重視情感的安全感;

    這又說明什么呢?

    這說明愛哭的孩子在乎情感約束;

    ---肯努力于親近后;

    ---能止步于失望前;

    重視情感,事事好管。

  2. 努力的目的是什么?

    是取得好成績?是獲得好結果?

    不不!都不是!

    這么想只是現(xiàn)象上的跨越連接;

    對行動而言有害無益;

    努力的真實目的是找到勝任感;

    然后保持那勝任感,才有好結果;

    如果努力而不找感覺,直奔那結局;

    結果只會是筋疲力盡的放棄!

  3. 教育的終極目的;

    是影響他人---做什么如意!

  4. 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

    曾國藩這十二個字到底什么意思?

    1、真的有敬畏,人是不會懶惰的,人在自己敬畏的領導面前敢睡懶覺嗎?不!

    ---所以找到敬畏就會勤勉;

    2、真的相信天道,是不會被欲望左右的,人救死扶傷時會想對方兜里的錢嗎?不!

    ---所以找到天道就會節(jié)欲;

    3、有了勤勉,節(jié)制了欲望,還有什么隱患?勢盡則毀。那咋辦?樓高百尺,人在地面,會摔到嗎?不!

    ---知高守低最安全;

  5. 很多家長看重懲罰,以為那是規(guī)則養(yǎng)成。做錯事當然要懲罰,而懲罰也的確給規(guī)則養(yǎng)成創(chuàng)造了儀式感。

    但是,重點不在這。重點在于:

    ----震懾的作用遠大于懲罰;

    ----懲罰少時是約束,懲罰多時是縱容;

    千萬別以為頻繁懲罰是嚴教,那是把孩子推向放縱。盡可能別讓孩子走到被懲罰那步,而是勤教勤提,靠震懾和幫助讓孩子保持在“滿意”中。

  6. 安,源于對自己的信;

    而對自己的信,源于兩點:

    一、用正念連接使命、驅趕妄念;

    二、用行為獲得喜悅、趕走疑惑;

    有不安,其實就是有不信;

    那就去找病灶、去治根源;

    讓該正的歸正,讓該行的行動。

  7. 強者未必是善人,但善人一定是強者;

    家人饑貧如何心安助困?

    心識糾結怎能慷慨予人?

    不管是外物還是內(nèi)心,都只有經(jīng)歷千錘百煉后足夠強大、足夠豐厚,才可自如品味布施的悅心;

    修強大,并強調(diào)道德是仁德;

    棄強大,只強調(diào)道德是意淫。

  8. 世間有:天、地、人;

    天道有:陰、陽、和;

    我們常說“人和”;

    因為人只能在“和”里才舒服;

    即便是每天征戰(zhàn)的將軍,在他親近的環(huán)境里也必須是“和”他才安生;

    所以,不要助長自己的“斗”氣;

    求同求和,則助人又助己;

    求異斗氣,則百害無一利;

  9. 致良知只是個明是非的功夫;

    為什么王陽明能夠用致良知來打勝仗呢?

    因為他能夠把方法應用化;

    —用環(huán)境中的正得到環(huán)境中的定;

    —用環(huán)境中的道建環(huán)境中的勢;

    —驅環(huán)境中的力打出一個環(huán)境中的贏;

  10.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為何呢?

    仁,解決的是做不做的問題,是由猶豫到確定的過程,需要堅定穩(wěn)如山。

    智,解決的是做對做錯的問題,是跟著形勢變換調(diào)整,需要水般柔化流動利萬物而不爭。

扒皮醒思錄(一百四十八)

  1. 生命是動態(tài)的,不是靜態(tài)的;

    所以:

    幸福不是得到某個結果;

    而是保持某個狀態(tài)。

  2. 育子是有難點,但很多家長遇到的還不是路上的難點,只是自私和懶。

  3. 打擊和懲罰是不一樣的;

    懲罰是約束人的權力和自由;

    打擊是侮辱人的尊嚴和人格;

    懲罰,是管理;而打擊,是傷害;

    什么叫“有愛的教育”呢?

    就是有懲罰有獎勵,但永遠保護孩子的尊嚴和人格,沒有侮辱和打擊。

  4. 苦的越久,人越渴望幸福?

    窮的越久,人越渴望富貴?

    不不!人們會適應;

    即便體無完膚,也會咬牙切齒的適應;

    這便是人性!

    只有認為幸??傻玫娜耍趴释腋?;

    --愛護著人的夢,苦難才是修行;

    --毀滅著人的夢,苦難只是酷刑;

  5. 人生的主題就一個:變得更好;

    難點在于:怎么變得更好呢?

    把那條確定無疑的路找到了,就有了定;

    把無條件前行的心態(tài)找到了,就有了力;

    有了這個“定”和這個“力”;

    那么喝點雞湯整點煽情,也是錦上添花;

    如果沒有這個“定”和這個“力”;

    那么成天只靠雞湯喚醒,就能成分裂癥;

    就像墻體,里面是糟糠外面卻裝修,想不分裂、不掉皮都不可能;

  6. 人們常說:行動、行動!

    這行動指的是啥呢?只是去蠻干嗎?

    顯然不是,這一點,我們可以學習僧;

    學佛的人都會說“信、愿、行”;

    然而僧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是:持戒律、修法門、專一處;

    也就是說,行動不是一個點的動作,而是包含了三部分:規(guī)則、方法、專注。

    滿足這三點的,真是“行”;

    不滿足這三點,只是“動”

  7. 在關系里;

    “陰”對應“規(guī)則”,“陽”對應“道德”;

    而在“陰”和“陽”的循環(huán)里最好的存在是“和”;

    那么“和”在關系里對應的是什么呢?

    是“情感”!

    換句話說,在群體關系里:

    ■我們要建立規(guī)則及規(guī)則衍生的習慣;

    ■要樹立正念(道德)及正念衍生的志向;

    ■但最重要的是--維護群體的情感!

    都維護群體情感,則都不會跑偏。

  8. 每一天,

    都要為拒絕渾渾噩噩做點什么;

    都要為跳出慣性漩渦嘗試求索;

    即便一絲一毫,也是收獲;

    否則,這呼吸又怎配叫做:活?

  9. 有群體規(guī)則和群體情感,

    人的自由就會走向夢想;

    沒有群體規(guī)則和群體情感,

    人的自由就會走向欲望;

    不必強調(diào)自律,只需強調(diào)群體;

    有了群體的他律,自律自然會養(yǎng)成;

    沒有他律,只靠自律,只會一起垮下去。

  10. 所有的苦,都是因為弱;

    而所有的弱,都是因為:沒有找到那個支點并去體驗那個支點上的自如感;

    所謂:術可入道,技可通神;

    說的都是那個“支點自如感”。

扒皮醒思錄(一百四十九)

  1. 人所認為的與事實若是沖突的;

    那么即便只一分,也如芒在背;

    亦苦;

    人所認為的與事實若是一致的;

    那么即便有大起伏,也有知而無感;

    是安;

    接納,是幸福的起點;

    自喜,是幸福的山巔;

  2. 其實,所有的性格問題,都是能力問題;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評價他人性格時,都是失敗時,都是力所不及時;

    而成功時,何來性格問題?

    都是清一色的:

    高瞻遠矚、英勇果敢;

    勤奮務實、穩(wěn)如泰山。

  3. 人們都知道“向內(nèi)求”;

    但“向內(nèi)求”不等于自我檢討安撫心情;

    而等于自我分析后提高自己、付諸仁行;

    向內(nèi)求的目的是“向明”;

    是讓自己日日新、又日新的進步;

    讓群體有正念、有規(guī)則、有情感的提升;

    何為“當仁不讓”?

    就是:向內(nèi)求、捉良機、勇行動;

  4. 人有多深的苦,就有多濃烈的不真實;

    人有多強的無奈,就有多劇烈的不負責;

    其實啊,

    心理問題,沒那么需要心理醫(yī)生;

    只需要自己多負責、多清醒。

    心里苦的人,只需專心真實就能得救;

    無奈的人,只需做責任人就能重生;

  5. 遇到心動容易,遇到心安卻難;

    而既心動又心安的有嗎?

    有!遇到慈悲和遇到可愛!

    遇到?jīng)_動的事容易,遇到確定的事卻難;

    而既沖動又確定的事有嗎?

    有!戳興趣點和當責任人!

  6. 無能為力時,一定是目標靶錯了;

    這時候換幾個方式重新去描述自己的目標,往往就會有新的收獲和突破;

  7. 小時候,

    我們又要做科學家、又要做飛行員;

    然而事實證明這些只是遐想,

    和志向無關;

    志向只有兩個來源;

    要么是興趣帶來的無可替代;

    要么是痛苦帶來的不破不安;

    來源生志向,志向生目標,目標生希望;

    然后懷著希望,一往無前;

  8. 與外人交往,規(guī)則是:

    先尊重,后公正;

    公正后勿盲目多予,會破壞社會規(guī)則;

    與近人交往,規(guī)則是:

    先尊重并柔化,后公正并求“見”;

    公正后務必求“見”,是維護群體規(guī)則;

    也就是說:

    對不可控的大世界,公正是最好的善;

    對可控的所住群體,求“見”是最好的善;

  9. 每一次不滿,都是一道習題;

    如果是想好了解法,設計好步驟,然后解決掉問題并建立了杜絕此問題的機制。

    --這題就滿分,做對了。

    如果是只知道不滿,只積累情緒,然后不由分說的發(fā)作,不顧后果的攻擊,最后要么兩敗俱傷,要么恃強凌弱,消停了幾天后,同樣的不滿又再度來襲。

    --這題就是零分,白經(jīng)歷。

  10. 意動,視角下沉,則一切都是人生;

    積重難返!

    意不動,視角上浮,則一切都是體驗;

    明達無關!

    所有的努力,其實都奔著這個意的開關;

    只是:

    幸者,可知仰視神性是捷徑;

    眾者,只知手足無措不由人;

扒皮醒思錄(一百五十)

  1. 孩子餓,給孩子食物,而不是威脅別哭;

    事做錯,引導做對,而不是要求別做錯;

    啥叫第一性原理?

    這就叫第一性原理:

    --舍棄了利弊判斷的第二性;

    --舍棄了情緒反饋的第三性;

    --只求本質(zhì)和目的的第一性。

  2. 要記得:

    那些不談規(guī)則只談道德的人;

    那些不談公正只談包容的人;

    都要離得遠遠的;

    因為,

    他們?nèi)舸?,卻膽大,定能惹出禍事;

    他們?nèi)舨淮?,還照說,定是包藏禍心;

  3. 人們都以為錢是生活品質(zhì)的分水嶺;

    其實不是;

    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才是;

    沒這個相信,有錢只是昂貴的灰暗;

    有這個相信,艱難也是遍灑的光明;

    希望和光明,永遠是美好的主要內(nèi)容;

  4. 命運是什么?就是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是什么決定的?

    是人遇到了什么并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想法;

    遇到什么是不能左右的,但想法可以;

    什么決定人的想法?人的信!

    人信努力能讓一切變好,想的就是美好未來和努力方法;

    人信生活就是無從掌控,想的就是壓力負擔和憤懣抱怨。

  5. 人做事時有兩樣東西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是:心里的力量必須純粹;

    一個是:做事的狀態(tài)必須專注;

    ■心力純粹而勇猛,則事可做。一旦人心里有了幾分懈怠和敷衍,這事就不必做了,因為無純力則成形式,最后必然無果;

    ■做事的狀態(tài)專注,則遇什么事想什么方法,萬事難不倒;而一旦做事呈朝三慕四態(tài),則不必做了,因為不專則事事難,必然舉步維艱、棄在途中。

  6. 人生如逆水行舟,非進即退;

    解決問題,就是成長,就整體向前一步;

    適應問題,就是逃避;就整體退步一程;

    別安慰自己說:不面對就是放下;

    那是出世的事;

    出世者,心無所住是放下;

    而入世,則只有“解決掉、無疼痛、不在乎”才是放下、才是修行;

  7. 苦的本質(zhì)是:求而不得;

    而求而不得的源頭是:選擇性錯誤;

    而導致選擇錯誤的源頭是:失去自我;

    而失去自我的原因是:不自知;

    而不自知的原因是:未曾挖掘自我;

    而未曾挖掘自我的原因是:陀螺態(tài)不止;

    綜上,如何解苦?如下:

    靜思~自知~有所住~做選擇~得所求

  8. 一堆雜亂的磚和一堵整齊的墻差在哪?

    排序!誰來排呢?仁者!龍頭!

    一個群體若無龍頭必然陷入陰暗爭斗;

    爭到何時呢?爭到有仁者來大治求同時;

    無仁者出則爭到永久;

    其實,人無壞人;

    人多,利益必多,角度必多,爭才正常;

    只是這爭斗會讓所有人陰暗、腐朽;

    所以,真的君子必須勇作龍頭;

    大治、求同、歸心、定規(guī)則、養(yǎng)情感,讓人人跟隨群體成長、成熟、成就。

  9. 常有人介紹說“哪都好,就是某處太糟”;

    這種話永遠別聽;

    人的進步是個能力,是個整體;

    哪個方面都適用;

    不可能只能進步A處,B處不行;

    就像火焰上不可能有冰;

    只要人有某個極糟處存在;

    就一定是哪哪都不行;

    只是隱藏有水平;

  10. 人分三層:

    優(yōu)者,想的是承擔群體進步,于是做主;

    良者,想的是彼此互相尊重,于是分擔;

    劣者,想的是一切理所應當,于是積怨;

    人生就是個自由碰撞;

    沒有優(yōu)待,沒有什么理所應當;

    也沒有惡待,沒有什么天意刁難;

    在哪一層,就過哪樣的人生,自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扒皮醒思錄(九十一)
女人勵志的話致自己110句
7月18日周三
孩子,學習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的事
10月15,孩子,努力不苦,不努力的人生才苦,再忙也要轉給孩子看
孩子,努力不苦,不努力的人生才苦,再忙也要轉給孩子看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