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聲明
由李笑來分享于 2015 年 11 月 9 日
《共同成長社區(qū)》的分享,并不是 “私密” 的,我們不在乎分享內(nèi)容是否流出去,事實上,我們會主動拿出絕大多數(shù)的內(nèi)容分享至社區(qū)之外 —— 因為所有的分享,最終傳播得越廣越有價值。
若要進一步了解《共同成長社區(qū)》,請在后臺點擊 “收費社群” 的子按鈕 “共同成長” ……
請注意:共同成長社區(qū)已停止接受直接加入,請參閱這篇文章。
首先,請注意我的措辭,“篤信”?!昂V信”不是一般地相信,而是不可能動搖地相信?!昂V信”與宗教信仰還不一樣,大多數(shù)情況下,宗教信仰是基于恐懼的相信(不信可是會下地獄的)—— 當然這也是宗教的根基,沒有對地獄的恐懼,就沒有對天堂的向往。我這里所說的“篤信”,是基于理性的相信,基于理性的,不可動搖的相信。
大家當然知道我寫過一本《把時間當作朋友》,其實全書就一句話:
一切都靠積累。
相信積累就是個慢道理。
順便說一句,從 2013 年開始,這本書的稿費變成公益的了,我每年都把這本書的稿費捐給北京大學。也就是說,一方面這本書的內(nèi)容百分之百公開在網(wǎng)上,而印刷版獲取的收入,我都捐給了北大。
這里面還有個事兒,我其實最初的時候不是想捐給北大的。因為北京大學是全國最好最知名的大學之一,理論上是最不缺經(jīng)費的。我最初的捐款目標現(xiàn)在我就不能說了,可以說的是,我的助理王秒同學給那個學校打電話,問捐款程序應(yīng)該怎么走,結(jié)果對方第一句話是:
你為什么要捐錢,你的目的是什么?
也許對方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理所應(yīng)當?shù)?,可王秒愣住了,因為我沒跟她提到過這事兒,然后她意識到,她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只好把電話掛掉的事實,使得她更像騙子了?;仡^王秒來問我,有點兒委屈,可我也愣住了,因為我沒想過這事兒……
我決定不捐給那個學校了,然后換了五六個,竟然是一模一樣的情況,都是開口就問:
你的目的是什么?
隔了幾天,王秒跟我說,問了十幾所學校,只有北大的答復是:
好,那我們先把捐款專用賬戶發(fā)給你,轉(zhuǎn)賬之前,也可以來我們這里聊聊……
于是,這筆錢只好捐給北大了。到今年已經(jīng)是第三年。
回來再說那本書的主旨 —— 積累。積累就是個慢道理。因為這種道理只能靠耐心去陪伴時間才能夠獲得實踐。這種道理的典型特點是“知易行難”。
我相信認識我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我是個踐行者,不是個說空話的人。我那么寫了,是因為我那么做了。說實話,我就是不愿意出去裝大師,否則,在中國,講成功學,誰都講不過我,那些講成功學的大神們,都是說的,我是做的,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上。我是聞一多先生說的那種“做了再說的人”,而不是“說了也不一定做的那種”。
人們會這樣評價:
嗯,笑來有毅力,嗯,笑來對自己特別狠。
諸如此類。
真的嘛?我總覺得自己沒啥毅力,真的,比如永遠不可能早起……最近起床越來越早,我只覺得那是我不再年輕造成的;再比如,我怎么努力也戒不掉煙,好不容易好像戒掉了,過段時間就復吸,一旦復吸,那就肯定比上一輪抽得更多……
我對自己狠嗎?
不,我對自己特別好。我總覺得,要是一個人對自己都不夠好,那就沒誰可以愛他了。不是嗎?我是個上廁所小解之前要洗手的人,有些朋友看到很奇怪,嗯?不應(yīng)該是便后洗手嗎?我告訴他們,做人嘛,要對自己好一點。
所以,在我看來,什么“對自己狠啊”,什么“有毅力”啊,都是表象,本質(zhì)是什么?本質(zhì)是我比別人有更強的耐心。其實耐心是一種能力,一種可習得可積累的能力;沒有耐心,就不可能理解慢道理;相信積累是慢道理,所以,沒有耐心,就不可能積累。如此看來,積累也是一種能力,至少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
耐心真的是可習得的。群里有不少已為人父人母的朋友,告訴你們兩個培養(yǎng)孩子耐心的訣竅,這其實并不是什么秘密,但不告訴你你可能還真的不知道:
第一個:帶著孩子養(yǎng)花種草。
第二個:從今天開始自己開始學習修煉,讓自己變成一個超級耐心的人。
為什么要帶著孩子養(yǎng)花種樹呢?因為這是需要時間的事情。不是把種子埋在土里第二天就開花結(jié)果……每天要去澆水,但除了那土被澆濕了之外,你可能好長時間看不到任何變化。但終于種子發(fā)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刻,感覺上是很神奇的。要看到開花,要看到結(jié)果,通常需要耐心等待更久……這種經(jīng)歷,這種體驗,是未來做任何事情有耐心的起點。
為什么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里養(yǎng)動物其實很不好呢?因為貓啊、狗啊什么的,很可愛,但它們是有“即刻反應(yīng)”的,你叫它,它就過來,你給它拿吃的,它就搖尾巴…… 孩子么,什么都是被環(huán)境影響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更喜歡有“即刻反應(yīng)”的事物,安靜不下來。
想讓孩子有耐心,那父母自己就得是有耐心的人。過去我教書的時候,常常發(fā)現(xiàn)成績差的孩子就是缺乏耐心造成的。于是我會耐心給他們講道理,講道理的過程中,孩子總算聽懂了,然后父母來接他,出門開車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拼命按喇叭,甚至忍不住破口大罵其他的車…… 你覺得那孩子能真的學會耐心嗎?
你看,人與人之間,在耐心這個能力上有著巨大的差別,通常都是很小的時候開始分化的。而絕大多數(shù)人對此全然不知,任憑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越來越大,最終只能看到差異卻不知道從何做起,無奈得很。
有耐心這個能力的人,才能理解那些慢道理,踐行那些慢道理,最終慢即是快。YC 創(chuàng)業(yè)課里其實也運用這個邏輯。Paul 總是提醒創(chuàng)業(yè)者,要去做個小的 Niche Market,在一個小圈子里集聚勢能,用耐心等待爆發(fā)的那一刻??墒谴蠖鄶?shù)人在起點上就是沒有耐心的,聽到這種道理對他們來說是肯定沒用的,頂多是聽起來有道理而已,至于做嘛,他們是萬萬做不來的。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幾個重要的慢道理。
這其實是巴菲特的思想,不是我的原創(chuàng)。巴菲特說,從 A 點走到 B 點,你窮,只能走過去,你有錢,就能開車過去,你更有錢,就能乘飛機過去…… 所以,這是一種不平等的博弈,是有捷徑的事情。做這種事情意義不大,在這種事情上,有錢更重要,所以得去賺錢。什么事情值得做呢?就是那種無論是誰,都只能耗費相同的時間精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對巴菲特來說,去投資標的公司實地考察就是這樣的事情。當然,許多年后,巴菲特再光顧某個公司,所受到的待遇,其實是他之前多年積累的結(jié)果。再比如,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健身,其實也是這種事情。不管你是誰,反正得花時間,這事兒沒啥捷徑。所以,我們這種人就不怕了,因為最終誰的耐心更大,誰就不會被落下。
很多人說我不斷跨界,其實那是他們的看法。我自己知道,自己從未跨界。從大學畢業(yè)到今天,22 年了,我其實做的永遠是一件事情,將來也是一件事情:銷售。
我大學學得是會計,沒好好學,也沒學好。說起來都是個笑話,上大學的時候,對于自己不好好學這門手藝的說辭是,我一個大男人,整天數(shù)別人的錢,多沒出息!等到大四去長春一汽實習的時候,才突然發(fā)現(xiàn),不對,數(shù)錢的是出納,會計干的不是這個……唉,年少無知啊,無知無畏啊,反正就是各種傻。
所以,大學畢業(yè)之后,只好去做銷售,直到今天。在沈陽的三好街上,我賣過盜版光盤,再后來批發(fā)硬件,這是銷售。父親大病,我賣掉沈陽的公司,回到老家陪他,在小城里開了個電腦公司,還是銷售。錢花光了,不夠用了,到新東方應(yīng)聘,開始當老師,一口氣教了七年,這還是銷售 —— 我的前老板俞敏洪跟別人不一樣,別人開學校教英語,他呢,除了把英語教好,還免費販賣夢想,這是巨大的附加值,所以,我這種銷售出身的人,在那里如魚得水,并不奇怪。父親去世之后,我開始辭職,兩年后離開新東方,開了個留學咨詢公司,你看,我還是銷售 —— 我們公司從來沒有打過廣告,都是客戶自己找上門的,這種銷售是有功力的人才能做到的。
離開新東方前,我寫了本書,《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非英語教育類書籍,賣的并不比《TOEFL 核心詞匯 21 天突破》差(當然現(xiàn)在更好),我不賣,也有人買。什么叫不賣呢?其實我是把內(nèi)容完全公開的,你可以不買?。〉€是有很多人買,不僅買,還買很多送給朋友,你看,不賣,卻賣得更多,奇怪吧?再后來,我為了做在線教育,去學編程,認識了那個 Ruby 社區(qū)里幾乎所有的高手(他們后來大多數(shù)都被我拉出來創(chuàng)業(yè)了),學會一點點皮毛之后,做了個 Knewone,賣新奇酷產(chǎn)品的,你看,我還是銷售。
再后來莫名其妙發(fā)財了,開始做投資,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在銷售。跟公眾想的并不一樣,在偉大的創(chuàng)見面前,投資人是弱勢群體 —— 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說這事兒。所以,有錢有個屁用,你得把自己的錢賣出去啊!我知道我還是那個銷售,我知道怎么把自己的錢賣出去,而且花很長時間研究怎樣才能賣得更好。你看,我長期以來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專注的,跟看起來的不一樣,我是個有 22 年經(jīng)驗的銷售,你說我是不是專家?
所以,當你決定做一件什么事兒的時候,一定要想,我這些付出,在將來是否有用?判斷在將來是否有用的方法呢,是往回看,看看過去做的事情,再看看現(xiàn)在做的事情,是不是重合?是不是在借助積累的力量?做有積累效應(yīng)的事,這樣才能集聚勢能,早晚爆發(fā)。
學習學習再學習,第一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學習是名詞,第三個學習是動詞,這個意思是說,要先把學習這件事兒學好,然后再學什么都好辦了。
為什么我們不怕學習呢?其實道理是一樣的,一切無論是誰都必須耗費時間精力才能做好的事情,我們就是不怕去做,因為這里拼的只有自己的投入,沒有其他變量,沒有什么捷徑。
我總覺得學習這事兒,跟游泳差不多。其實這是誰都能掌握的技能,但對那些不敢下水的人來說,這是完全沒辦法的事情。而且還有很多非常嚇人的說法,比如這個: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這話聽起來好有道理的樣子!
所以,敢于學習,比什么都重要。
所謂的學習難,真的是幻覺。這世上絕大多數(shù)技能,都是能學的,都是剛開始難。說難也確實難,但實際上可能并沒有想象得那么難。大家不妨回頭看看初中課本、高中課本,在十年后二十年后,你是想象不出來為什么當時覺得那么難的,等你意識到那些東西竟然那么簡單,你會發(fā)現(xiàn)找借口都很不好意思了…… 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愿意承認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呢?又有多少人早就因為覺得自己笨而真的變笨乃至于笨到根本不可能意識到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呢?
跟大家講個我自己身上發(fā)生過的事情。物理,我上高中的時候就沒學好。等到都三十多歲了,有一天讀一本書,讀到那個學科之所以叫“物理”,是嚴復先生翻譯的,因為 Physics 是“萬物之理”…… 我當時就被打懵了……
活在世上,萬物之理怎么可以學不好嘛!我真的是重新把高中教材拿出來細看的,邊看就邊慚愧,這么簡單的東西,當時咋就覺得那么難?!
學習的方法論,每個人都不一樣,我自己多年積累出來的,其實只能我自己用,講給別人根本沒用,說實話,我連自己的親弟弟都沒教會。
但我也一直認為,很多重要的技能,只不過是需要一個正確精準的起點。啟動了之后,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你看,學英語,就一個字的起點:用。
獲得高潮,對女生來說,就一個字的起點:擠。
對理財這個事兒來說,其實還是一個字就夠:攢。
開車,想要安全,也是一個字就對了:慢。
對學習來說,其實也是只要一個字就夠:敢。
而且,學習這事兒,滿足第一條:
它是所有人都必須要耗費時間精力去做的事情,沒有捷徑;
同時也滿足第二條:
它就是有積累效果的。
學會一樣東西,在將來學另一樣東西的時候一定會起作用。所以說,學習是最劃算的 —— 我們指的不僅僅是教科書里的學習,是指一切生活中用得上的技能的學習。
我在公共號里發(fā)了一篇文章,《分享是一種能力,連被分享都需要實力》,說了幾個事兒:
分享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實力;
分享的定義是:拿出自己的好東西傳播出去;
人的基本觀念影響鑒別能力。
在這里,我再深入一點,因為我們的這個《共同成長》社區(qū),就是個以分享為核心的社區(qū)。我們?yōu)槭裁匆窒砟兀?/p>
首先,我們有能力分享
這個社群里的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相對來看更有能力分享的人。這個社區(qū)是收費的社區(qū),而且收費還不低。微博上有人評價我說,“你缺那一點錢嗎?” 我懶得解釋,最終也許他們有機會看到(更可能是他們完全沒機會知道)事實與他們想象得完全不同。高收費的原因其實特別簡單:過濾掉伸手黨。生活中,一定要想辦法過濾掉伸手黨,我們沒有必要跟他們接觸,識別出任何一個伸手黨,你要馬上在腦子里告訴自己,接下來,絕對不要在這種人身上花費哪怕一分一秒的時間。這是延長我們寶貴壽命的重要手段,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里生活罷。我們的社群,過濾掉伸手黨,那么這個群體相對來看就是更有創(chuàng)富能力更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群體,這些人都是相對更有能力分享的人。
其次,分享能夠幫助我們成長
我以前在博客上寫過這方面的事情。分享是一種很重要的成長手段。我寫《把時間當作朋友》,是真的把我的想法免費分享出去,但對我來講,那個過程是我自己的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在那個過程中,我的很多之前將信將疑的觀念被凝固下來,被提煉出來,被篩選出來,所以呢,實際上,在那個過程中,我自己的收獲可能比被分享的人多很多。這是實情。
我也反復提到過這個例子。在學校里,排名第一的學生通常喜歡跟大家分享;排名第二的并不愿意分享,為什么呢?因為排名第一的人在不斷回答同學提問的過程中,相當于“被迫考慮全面”,“被大家眾人拾柴火焰高”地托到第一的位置的,所以他懂得分享的好處。而排名第二的呢?那可真的是全靠自己才走到這個位置 —— 當然不愿意分享了。當然又因為他不愿分享,別人也懶得跟他分享,所以,走到第二,已經(jīng)不錯了 —— 盡管會很累很累。
再次,分享是有效社交
外界對我個人的誤解很多。《把時間當作朋友》的讀者群其實并沒有那么大,但其中的一段文字被斷章取義取了一個標題:《放下你的無效社交》倒是流傳頗廣,被各種大號轉(zhuǎn)載,我自己能夠統(tǒng)計的閱讀量已經(jīng)絕對不低于三千萬了。這使得很多人覺得我好像是不社交的人……
但蒼天作證,我是個特別擅長社交的人,或者換種說法,我有一套方法比較高效率地社交。大家熟知的 knewone,就是一個我社交的產(chǎn)物,我從 ruby 社區(qū)里認識了李路,我在蘋果店認識了沙昕哲,我把他們拉在一起。這個群里還有馮曉東,他也可以作證,我是那花費時間精力在我所欣賞的人身上的,在我們合作之前,我們見面頻率并不高的,兩三個月一次,但交流質(zhì)量都非常高,等有一天他做出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合作基礎(chǔ)。
與外界想象得不同,我其實很重視社交。我在構(gòu)建我的社交網(wǎng)絡(luò)的時候,有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每一個節(jié)點有多大的分享價值?我將來還會專門花時間做專題分享,“我是如何進行有效社交的”…… 我創(chuàng)建現(xiàn)在這個社區(qū)的目標和原因也與此有關(guān)。在這里,人們交了錢進來之后,會費只是個門檻,進來之后要與大家分享。如果每個人交了錢進來,然后把自己的收獲和費用對比,那么這個社區(qū)就成了個推銷的社區(qū),根本不可能長期維系長期存在的。我的目的是讓有一定質(zhì)量的人不斷分享,就一定會產(chǎn)生下面要提到的現(xiàn)象。
最后,大面積共同分享會產(chǎn)生聚變
大量的人長期分享,一定會擦出火花,一定會產(chǎn)生各種今天我們完全想象不到的結(jié)果。這也是我個人長期創(chuàng)造 Serendipity 的一個實踐總結(jié)和延伸。
為什么我今天會突然插進來一個分享呢?是因為這個群的人數(shù)增長的太快了,207 人,我們卻只有過一次分享。快也許是好事,但我是相信慢道理的。我覺得我們這個社區(qū)一定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才能夠慢慢成為我們所希望的那個樣子。
而且呢,骨子里我并不相信“一定要把所有的精英都拉進來這個社區(qū)才會怎樣”的。我相信的是,在一個合理的環(huán)境下,大家都在分享,大家都在成長,都在努力,于是在眾多的節(jié)點共同努力共同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產(chǎn)生很多意外的好運。
解放全中國的那一票人,就是從長沙那一片出來的,難道那一片的人的平均智商就一定比天津那一片的人高出一大截嗎?我不信。只是因為那樣一個群體在那樣一個時間、那樣一個節(jié)點做了那樣一件事情。一群人在做一個恰當?shù)氖虑榈臅r候,順勢而為,這一群人與勢同存,于是才產(chǎn)生了那樣一種現(xiàn)象。
所以,我們這個社群也一樣。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如果我們成長的方式是正確的,可能每個成員之間有一定的差異,但一定會普遍比外界的人快出許多。這就是我創(chuàng)建這個社區(qū)的理論根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