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將李賀稱為詩鬼,他就像流星一樣劃過唐代詩人的璀璨星空,豐富了偉大的唐詩。對于一個詩歌的國度,這樣的詩既不可多,更不可無
景凱旋/文
唐代詩人中,李賀是一個異數(shù)。李商隱撰寫的小傳稱其“細瘦,通眉,長指爪?!卑凑障嘈g(shù)的說法,通眉的人往往個性強,剛毅倔強,胸襟不甚豁達,命運都較坎坷,這在李賀身上都體現(xiàn)出來。他出身唐宗室遠支,其家道早已中落,父親只做到一個小吏,而他自己也僅僅靠恩蔭做了個從九品的奉禮郎,并且只活了27歲。
唐代應(yīng)試極重家諱,李賀父名晉肅,由于“晉”與“進”犯嫌名,故時人認為他不能參加進士考試,韓愈為此還寫了一篇《諱辯》,但也無濟于事,這成為李賀一生的隱痛。在京師幾年,他以詩會友,多與韓門弟子相過從。由于仕途失意,他便專心創(chuàng)作。每日寫詩不輟,寫畢也不修改,往往獨自騎驢往還于京、雒之間,隨寫隨棄,所以傳世的詩并不多。
中晚唐時期,苦吟之風頗盛,李賀的苦吟尤為特出,他時常騎驢出行,后面跟著一個背錦囊的童仆,偶有所得,即投囊中,歸來后其母看到囊中的詩,總是嘆道:“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傳說有人去拜謁李賀,他坐在那里久久不言,“吐地者三,俄而文成三篇”。要說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李賀在中國詩歌史上大概算得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后人常將李賀與李白并稱,兩人都擅長古體詩,富于浪漫的瑰麗想象,但李白基本上還是摹寫自然的物象,李賀卻喜歡超自然的事物。中晚唐士人好征奇話異,多有博物志怪之書,李賀的詩歌可說是博物志怪之詩,神話是他詩中的重要元素,如女媧、羲和、嫦娥、玉皇、湘君、王母、彭祖、巫咸、后羿、吳剛,都是其詩中常見的意象,所以杜牧為其詩作序,譽為“騷之苗裔”。
任何文明的神話傳說都蘊含人類的基本命運,因此,很多神話母題的隱喻在不同國家都有相似之處。如《李憑箜篌引》:“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庇姓f吳質(zhì)即吳剛,據(j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記載,吳剛犯了天條,謫令在月中伐樹,斧起樹創(chuàng)隨合,于是只能永遠砍樹不止。這個仙話隱喻與希臘神話的西西弗斯相似,法國作家加繆由此體驗到人類的命運,李賀則只是用來比喻音樂的魅力。
因此,說李賀的詩是效法屈原,這是儒家思維的過度闡釋。李賀的詩其實沒有那么多的現(xiàn)實含義,甚至他也不像李商隱,由孤寂的嫦娥能體會到人間生活的美好,他只是沉浸在神話意象指涉的超自然世界。儒家的詩學傳統(tǒng)是功利主義的,而李賀卻醉心于意象的驚奇,如果說《李憑箜篌引》是以博喻表現(xiàn)了音樂的效果,那么他的許多詩排比意象,其間的邏輯聯(lián)系只有一個——都是神話人物。
杜牧稱其詩“理雖不及,辭或過之”,意指其既無興發(fā)寄托,亦無情思脈絡(luò),只是語言的奇特詭異,如“芙蓉泣露香蘭笑”“幾回天上葬神仙”“一泓海水杯中瀉”“天荒地老無人識”“羲和敲日玻璃聲”“文章何處哭秋風”“瑤姬一去一千年”,遣詞造句常道人所不道,令人印象突兀深刻??藜葢K然,笑亦瘆人,卻與現(xiàn)實離得較遠,其中的現(xiàn)實隱喻往往難以索解,也不必索解。
先秦兩漢的詩人常在神話中體味到生命與永恒的矛盾,漢效祀歌:“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吾知所樂,獨樂六龍?!边@首祭祀日神的祭詩便是面對自然時間,表達對永恒的向往,但到了唐代,神話已成了世俗談資。李賀自己就不相信神仙不死,寧愿相信逝者還在世上漂泊,這構(gòu)成了他那些最有理致的鬼詩。
元和八年(813),李賀結(jié)束了三年京官生涯,告病還鄉(xiāng),瘦弱的人和驢在京、雒官道旁的槐蔭間緩緩移動,唯有鬼魂與他相伴:“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guān)酸風射眸子??諏h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边@樣的詩已不是通常的吊古傷今,而是非人間的悲愁世界,超越歷史的興衰。
此后他便旦夕在家著詩,詩中充滿鬼、魂、血、死等字眼,無怪宋劉克莊評其詩“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即令同是寫《將進酒》,他也與李白迥然相異:“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狈路痤A(yù)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觸目都是桐風驚心、雨冷香魂、秋墳鬼唱、恨血千年、鬼燈如漆、紙錢塞鳴、回風陰火。三年后,他病卒于家鄉(xiāng)河南昌谷。
古諺云:“察見淵魚者不祥。”只要有生死大限,人的宿命就無法得到理性解釋。后世將李賀稱為詩鬼,他就像流星一樣劃過唐代詩人的璀璨星空,豐富了偉大的唐詩。對于一個詩歌的國度,這樣的詩既不可多,更不可無。
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
◤財經(jīng)雜志的好朋友們,感謝關(guān)注“甚解”。這個名字來自陶淵明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所以,這是個大家一塊兒讀書的地方。不求甚解,是一種卓爾不群,也是一種閑散超脫,而“甚解”則關(guān)注當下,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人性。誠邀大家一起來讀書,一起來思考。這或許是一個純屬偶然的邂逅,但我們更希望您在這里邂逅一本好書。“甚解”依托“財經(jīng)雜志”公眾號,每周六周日更新。◢
《甚解》專欄責任編輯:臧博
讀者諸君有何批評建議,請致信:bozang@caiji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