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0-27 17:05:54 來源:吾愛詩經(jīng)網(wǎng)整理 作者:本站整理
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東吳當時在三國時期東漢末年的時候,真的是有點吹彈可破的感覺,就在曹操要一統(tǒng)天下的時候,這個東吳竟然還在玩內(nèi)斗。也正是因為如此,東吳最后肯定是難逃滅亡的,而且東吳最后一任皇帝孫皓的結(jié)局也是非常凄慘的。畢竟在他手上滅亡了!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東吳到底是怎么滅亡的,孫皓的結(jié)局又是什么呢?
1、東吳怎么滅亡的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六路大軍伐吳,此時的孫皓遭到了江東士族的唾棄,東吳上下離心。面對來勢洶洶的晉軍,東吳是節(jié)節(jié)敗退。公元280年5月1日,晉朝的大軍兵臨南京城下,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反綁雙手,抬著棺材到西晉軍門前去投降,孫皓被封為“歸命侯”。東吳滅亡,西晉就此一統(tǒng)天下。
在蜀漢滅亡后,東吳是孤木難支,滅亡是早晚的。而在孫權(quán)死后,東吳內(nèi)亂不斗,再加上孫皓的窮兵黷武,加速了東吳的滅亡。當時,西晉處于上升期,而東吳處于下降期,此消彼長,東吳滅亡是必然。
2、孫皓的結(jié)局是什么
一 投降前:
孫皓的童年是很悲慘的,其父親孫和在二宮之爭的時候被罷黜了太子之位,被貶為南陽王,但是在到長沙的途中,宗室孫峻突然反叛,將孫和押往新都,然后賜死了,他的妃子也選擇了自盡。
就這樣孫皓在年幼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雙親,而他是和他的三個異母兄弟一起長大的,隨后孫休繼位,封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孫皓為烏程侯,原本就沒有孫皓什么事的。
二 投降后:
大家都知道,在高平陵之變后,雖然那時候皇帝還是曹氏,但是實際掌權(quán)的已經(jīng)是司馬氏了,吳蜀都是投降的,但是投降的結(jié)果卻大不相同,劉禪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人,大家只知道“此間樂不思蜀”,但都沒想到更深層次的含義,如果劉禪選擇抵抗,司馬炎會放過他嗎?
劉禪在投降后,很平穩(wěn)的度過了自己的后半生,死的時候64,已經(jīng)算是很長壽的了。他的爵位也繼續(xù)傳給了他的兒子,只不過在西晉永嘉之亂的時候,他的子孫后代幾乎被殺完了(這當然已是后話了)。
而孫皓呢?他是很不服氣的,被封為歸命侯。從官爵上來看,他比劉禪差太多了。三國演義中是這樣去描述他的:
皓曰:“人臣弒君及佞臣不忠者,則加此刑耳?!背淅淠趵?。帝封皓為歸命侯,后代子孫封中郎,隨降宰輔皆封列侯。
說的就是吳國孫皓,司馬炎聽說孫皓來后,對他說了一句話“我在這邊給你設這個座位已經(jīng)很久了”,如果孫皓也學劉禪那樣來一句“此間樂不思吳”,可能他也會終得善終的,可是他卻回了一句“我在南邊也給您設了座位的”,如此針鋒相對的回答,你說司馬炎能高興嗎?
所以在和劉禪的待遇上也是差了很多,孫皓一直被留在洛陽,只待了4年就病逝了,他去世的時候才42歲,正是中年的時候,和劉禪的64歲差的太多了,至于怎么這么快就死了,這秘密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