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楚楚整理
初診:2013年12月18日。姚某某,18歲,學生。因“痛經5年”就診。
患者平素月經規(guī)律,13歲初潮,周期28~30天,經期7天,末次月經11月28日,經量少,色暗紅,偶有血塊或痛經,周期第1~2天痛甚,喜溫喜按,全身乏力,需臥床休息,無乳脹,無腰酸,帶下量多,色白,無異味。納呆,二便調,寐可。B超:子宮內膜10mm,子宮三徑11.8cm,其余無異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中醫(yī)診斷:痛經(氣血不足)。
治則:補益氣血,理氣調經。
方藥:八珍湯加味。
黨參15g
二診:2013年12月25日。癥及舌脈如上。
方藥:痛經湯。
丹參15g
三診:2014年1月8日。月經2013年12月27日來潮,無痛經,4天凈。
方藥:八珍湯加香附10g、益母草15g、雞血藤12g,7劑。
按語:患者痛經5年,先天不足,素體虧虛,子宮發(fā)育不良,痛時喜溫喜按,全身乏力,經少色黯,實為虛證。因其肝腎不足,經血失養(yǎng),氣血不和,樞機失利,故而致病,為“不營則痛”范疇。宜補為先,故馬老以八珍湯為主方加減,八珍湯選自元代《瑞竹堂經驗方》,為四君子湯及四物湯之合方,加姜棗而成,為氣血雙補之劑,另加雞血藤活血通絡,益母草活血調經,香附理氣活血,補而不滯,以防八珍過于滋膩,阻礙脾運;枸杞、紅棗,甘甜滋潤,補益肝腎氣血。
復診經期將至,急則治標,以調經止痛為法,馬老用自創(chuàng)痛經湯,以丹參、延胡索、失笑散(五靈脂、蒲黃)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當歸、川芎補血行血,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氣,雞血藤補血活血,益母草調經止痛,其中,鹿銜草祛風除濕,強筋止血,為治“虛”、治“崩”之佳品。九香蟲破氣止痛,《本草綱目》載其可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上方共12味,均為活血行氣之品,可破氣滯血瘀之痛經。藥性偏溫,加炒梔子清熱解郁,制其熱性。藥后無痛經,繼續(xù)守方八珍湯調補氣血,加益母草、香附、雞血藤行氣活血調經,以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