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跡】
真實(shí)可靠的手跡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偽造。唐代張懷瓘《書斷》:“開元十六年五月,內(nèi)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書付集賢院?!?div style="height:15px;">
【拓本】
從碑刻、銅器上墨拓下來的書跡或圖像。實(shí)物最早見于唐代。方法用宣紙受濕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紙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時(shí)用豎紋紙,油煙墨,拓后砑光,墨色烏黑有浮光的,稱“烏金拓”;用橫紋紙,松煙墨,色青而淺,不和油臘的,稱“蟬翼拓”。又以朱紅色拓出的稱“朱拓”;碑石初成,或剛出土?xí)r所拓的稱“初拓”。
【刻石】
專指鐫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畫。如秦代《會(huì)稽刻石》,東漢《石門頌》摩崖刻石?;缸T《新論》:“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處,而可識(shí)者七十二?!?div style="height:15px;">
把文字直接書刻在山崖石壁上稱“摩崖”。如漢碑中之《石門頌》,魏碑中鄭道昭之云峰山題詩、題名等。《宣和書譜·正書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書,其摩崖碑在西洛龍門?!?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