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把青花瓷比作瓷器舞臺的青衣,素雅高潔、藍色純凈。藍色的花紋與潔白的胎體交相映襯,宛若一幅傳統(tǒng)的水墨畫。
元青花起源于何時?唐、宋,還是元?我國瓷學一代宗師陳萬里先生曾將其列為“中國瓷器史上十五大難題之一”。唯一可以定論的是,青花自元朝至正年間臻于成熟。
元青花的出現(xiàn)成為我國制瓷工藝劃時代的事件,不僅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也使景德鎮(zhèn)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yè)的中心。
中國陶瓷學會副會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知宴老先生認為:“元青花最突出的特點是氣勢宏大、飽滿雄健,從器物造型到裝飾都有一種陽剛之美,其獨特的品類、造型、紋飾具有濃郁的時代特征,體現(xiàn)了元瓷工藝從原料、制作、繪畫到燒成的完美程度。”
元代瓷器市場以大件青花瓷器最為名貴,有越大越精之趨向,在市場上,元代青花瓷器的價格多以造型,紋飾的發(fā)色以及畫工品相等作為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霸嗷ù笃饔幸环N震撼力,景德鎮(zhèn)陶瓷館的專家第一次看到它時都被迫得往后退?!敝袊盘沾蓪W會常務理事、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教授歐陽世彬回憶道。
從纏枝牡丹、龍鳳麒麟,到“蕭何月下追韓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謂無所不畫。李知宴先生認為,與后代青花瓷器相比,元青花的繪畫筆法最令人震撼。它揮灑自如,有時鋒芒太露、不究細節(jié),一筆點化往往越出邊線。尤其是人物,運筆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著痛快、爽利勁健卻為后世青花遠遠不及。
元青花另一奇為“紋飾繁密”,卻繁而有序、層次清晰?!霸漠嫻ぴ谶@類青花瓷上真是費盡心思。假如把一件元青花大盤上遍布的裝飾花紋拿下來,重新組裝后再貼上去,肯定做不到那么恰到好處”,李知宴先生說。
爭論最多的中國瓷器
行家指出,一件小小的中國瓷器,動輒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拍賣價,這恐怕也只有青花瓷了。青花瓷是中國瓷器中相當獨特的一個門類,它是以氧化鈷為原料在白瓷素胎上描繪圖案,再用透明釉覆蓋,經(jīng)過高溫燒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其白底藍彩,千年如新,一直是歷代瓷器收藏家首選的收藏珍品。青花瓷雖然早在唐代就有了,但完整的唐青花、宋青花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到元代中晚期,青花工藝逐漸成熟。明洪武年間成為我國青花瓷生產(chǎn)的鼎盛期。明永樂、宣德時期被譽為中國青花瓷器制作的“黃金時代”。到清康熙年間,青花瓷的制作更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古人說:“五彩過于華麗,殊鮮逸氣,而青花則較五彩雋逸。”青花瓷雖然色澤單一,但是,其雋逸的藝術韻味,不僅深得中國人的喜愛,也更為外國藏家所鐘愛。相傳在明代正統(tǒng)年間,皇帝設宴招待外國使者,100多桌酒席的餐具全都用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使這些外國人驚嘆不已,有些使節(jié)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裝進寬大的禮服口袋。宴席結束后,清點餐具,被“拿”走的青花瓷竟然有580件之多,青花瓷的魅力已經(jīng)到了讓人愛不釋手的地步。
自古以來,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隨著歲月演變,青花瓷越來越顯示出它的收藏價值。專家舉例說,像明朝嘉靖年間的名為《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香爐,4年前,市場行情為5000元,如今恐怕已經(jīng)超過10萬元。又如青花粉彩人物畫帽筒,當時花五六十元錢就能買下來,而如今至少得花1千元。收藏青花瓷首先要能大致區(qū)分不同朝代的青花瓷具。概括來說,明代宣德、成化、嘉靖三個朝代的作品,行話有“宣(德)青凝重、成(化)青雅致、嘉(靖)青幽清”之說。清三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也有很細微的區(qū)分??滴鯐r,青花顏色層次深淺不同,有“五彩青花”之稱;雍正青花不如康熙時的色澤豐富和艷麗,較淡雅;乾隆青花藍黑中微閃紫色,顏色深沉,層次也比較少。另外,明青花有肥厚之感,釉面不平整,毛筆的痕跡比較明顯。清代的釉面比較均勻、平滑,用筆痕跡不明顯。在了解青花瓷的一些基本鑒別方法之后,許多人更想了解收藏哪一種青花瓷才能獲得較高的收藏回報。行家介紹說:1、按器型分,廳堂的陳設器最貴,文房四寶次之,生活用品再次,器型奇特稀少者也易走紅。2、按制作難易分,制作難度高,成功率低的如葫蘆瓶、四方瓶、六方瓶等收藏價格高。3、按色種分,青花斗彩最貴,青花粉彩次之,彩底青花更次之。4、按紋飾來分,人物畫尤以侍女畫貴重,動物次之,花鳥再次。一般來說,青花瓷的收藏者比較看重名人名瓷,但是,這種收藏觀念也不盡合理。有專家介紹說,因為清代康熙時,許多民間青花瓷在制作和藝術上,已經(jīng)與官窯不分上下,有時甚至還超過官窯。因此,這類廣泛散布于民間的青花瓷同樣具有相當大的升值空間。
從青花瓷收藏的未來走向看,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青花瓷最具升值潛力,特別是文房四寶、瓶件,如1尺左右的瓷瓶,因比較適合書房擺設,更容易獲得青花瓷收藏家的青睞,價格將不斷走高,預計升幅將明顯高于其他青花瓷。另外,隨著青花香爐數(shù)量的減少,如今它們的身價倍增,原來2000元就可以買到的,如今已經(jīng)漲到了五六萬元,明代精品更能達到20萬元。所以,如果您家里還有這樣的青花瓷,可千萬不要“怠慢”了這些寶貝。
元青花的可考歷史短暫,并且其數(shù)量十分的珍稀,由此對元青花的爭論也是最多的,其中的焦點之爭就是中國民間有沒有元青花?
在這個問題上,專家意見與民間觀點尖銳沖突,為了得到“名分”,民間藏家不惜砸碎價值數(shù)百萬的藏品,氣氛頗為悲壯。元青花被藏家視為掌上明珠,連照片都不肯輕易示人,生怕露相后被人仿冒。如今,他們?yōu)槭裁匆H手將寶貝打破?
“不打破怎么辦?文博專家歷來不承認民間收藏家手中有真正的元青花。民間藏家心疼,又必須破開瓷胎讓人研究細部?!痹瓏囆g品拍賣有限公司總鑒定師、現(xiàn)山東景鴻堂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春生語氣沉重。
“文博系統(tǒng)的專家過去對于元青花有一個比較定型的認識,就是全世界只有300件元青花,都在博物館。由于各種特殊原因,他們對于國內(nèi)民間收藏的元青花一般不予認同,更不用說集合起來進行研究。而民間收藏家認為元青花不止這300件?!鄙鐣茖W報社長兼總編輯許明先生細說這段公案。
“我認為民間的元青花幾乎不存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興起了元青花收藏熱,許多人都說自己手上有元青花。這些‘元青花’大部分出如今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們搞收藏、考古的都有一個流傳有序的說法,我們國內(nèi)沒有一個流傳過程。以前誰也不知道700年以前有這么一個輝煌的瓷器工藝。在700年以后一下子有了,誰都說不清楚。此外,我們那些標準器的技術要素和技術含量都沒有公布過,誰也掌握不了元青花當時生產(chǎn)的第一手標準器,標準的技術數(shù)據(jù),如今談元青花的真?zhèn)问沁`背科學觀點的,所以我認為民間沒有元青花。第三點,我們?nèi)缃褚姷降脑嗷ǖ目钍?,紋飾大部分都是元青花的專著、拍了照片以后,才出現(xiàn)的,很多都是根據(jù)出土文物來進行臆造的,包括漆型、紋飾、造型等?!边@是上?!妒詹丶摇穲笾骶?、上海收藏欣賞聯(lián)誼會會長吳少華的觀點。
有位陶瓷專家透露:“民間的元青花有些是真的,從御窯窯基遺址里流失出去的,但數(shù)量不會像外面?zhèn)鞯哪敲炊?。景德?zhèn)御窯(御窯也稱為官窯)文物盜挖現(xiàn)象猖獗。等到搶救性的發(fā)掘開始動工,專家得到的都是瓷片,整器都沒有了?!?/p>
中國古玩收藏鑒賞研究會會長盧鶴壽對元青花頗有研究,他說,元代青花可分為大件器和小件器兩種,典型的元青花瓷鑒別特征主要有七點:一、元青花一般胎體厚重,上手感覺適中;二、器底無釉,多數(shù)器底有明顯旋紋,個別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三、青花色澤有濃艷、灰澆兩種,均有鐵銹斑;四、具有圈足外墻斜削處理,往往留有浸釉時的手抓指痕,露胎部分呈褐紅色;大件器底無釉露胎部分常黏有較大面積的釉塊。五、分段制造,拼接而成,接底痕跡十分明顯,特別是罐類內(nèi)壁釉面有不平狀。六、凡梅瓶之口均為上窄下寬之梯形。七、高足杯的杯身和足采用濕胎接合,足內(nèi)頂端無釉,而且往往有乳丁狀凸起,足部空心而不封底。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青花得到了更多人的承認。元代被認為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我國雖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燒制青花瓷,但成熟的青花瓷器誕生在元代。元代中晚期景德鎮(zhèn)開始大量生產(chǎn)青花瓷器,而且質(zhì)量很高。青花瓷器從此成為景德鎮(zhèn)窯乃至整個中國瓷器生產(chǎn)中的最主要產(chǎn)品,被人們譽之為“國瓷”。同時,元朝還在景德鎮(zhèn)設立了全國唯一一所管理陶瓷機構——浮梁瓷局。但由于所存資料和器物有限,因此,我們對于元青花的研究和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人們常說的元青花主要是指元代晚期(1341——1368)的至正青花,至正青花是元青花的杰出代表,但并不能涵蓋整個元代青花瓷器。元青花的存世量少,主要與多年來的征戰(zhàn),以及明初統(tǒng)治者野蠻焚毀元代器物有關。
元代前前后后還不到一百年,作為一個王朝,它雖然短暫,但元青花卻是我國瓷器中璀璨奪目的一顆珍珠。有趣的是,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如明、清直至民國,仿元青花瓷器幾乎沒有,因為元青花瓷器當時資料和器物都很缺乏,況且看到的元青花瓷器上也很少書寫紀年款識。因此,在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斷代界限上,也每每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到了明朝永樂、宣德時期,又是中國青花瓷器的高峰之一,后人中愛好者和牟利者都很關注明朝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卻忽略了元青花才是真正一座尚未開發(fā)的寶藏。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仿元青花瓷器才出現(xiàn)。
元青花瓷器在我國歷史上,曾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大量銷往海外的中東地區(qū)。它的器型以大件為主,如大盤、大罐、梅瓶、葫蘆瓶、玉壺春瓶、扁瓶、長頸瓶、高足碗等。而盤、碗、杯、小罐等小件器則多行銷到東南亞一帶。在當今世界上,元青花收藏最多的是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宮和伊朗國立考古博物館。此外,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東亞的日本,以及西亞、非洲、歐洲、北美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也都發(fā)現(xiàn)與出土了元青花瓷器。
青花瓷生產(chǎn)于唐代,興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傳統(tǒng)瓷器含蓄內(nèi)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chuàng)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元青花瓷罐元代社會雜劇繁榮昌盛,北方蒙古人對南方漢人歷史故事非常著迷,戲劇中人物故事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動蒙古人愛憎分明的樸實情懷。將故事凝固在厚重結實的瓷罐上,放進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雜物的同時,還可時時欣賞那回味無窮的戲劇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會被輕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為蒙古皇室貴族的生活實用器。其繪畫,一般采用剪紙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圖,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著濃郁的年畫風味。因為缺乏原創(chuàng),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異。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時期??床坏轿磥淼拿悦?,不知困惑了多少識古通今的知識分子。但文化大融合總會產(chǎn)生最終的結果,這種結果被當時德高望重的趙孟頫清醒認識到。他通天象,精書畫,又游走于朝野之間。將這種結果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達出來告慰天下,也說明了文化趨同的歷史規(guī)律。由于當時過于張揚的艷藍色,在許多漢人觀念上難以接受,此罐在呈色上采用灰藍色調(diào)。用抽象的原創(chuàng)繪畫,用駱駝與鳳鳥代表兩種文化的碰撞與結局。再配以天象輪回卦圖,造型精致的鳳鳥體內(nèi)射出道道美麗的藍色光束,細長的爪子向前伸出,喻其影響深遠。獨特的藝術構思,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令人無限遐想。
元代景德鎮(zhèn)瓶、罐之類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
元青花云龍紋梅瓶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jīng)打磨,但內(nèi)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nèi)側略加切削,內(nèi)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xiàn)明顯。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guī)整,有彎曲現(xiàn)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質(zhì)顯得潔白細膩。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墻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內(nèi)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結構的蓋,采用子扣與器蓋先成型后粘接工藝,蓋上能清晰地看見接痕。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nèi)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實為拉坯痕跡。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內(nèi)凹的圓點,在燒制大器時,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guī)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跡。一般大件器物胎體厚重,但重量適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慮。
1001 元 青花纏枝牡丹鳳紋獸耳 320.00-420.00萬 529.00萬 2015-08-02
0186 元 青花花卉紋大缽 2,970.00-2,970.00萬 -- 2015-03-28
1056 元 青花漁藻紋大罐 30.00-50.00萬 -- 2015-07-26
0901 元 青花方瓶 (一對) 1.50-1.50萬 -- 2015-10-22
0054 元 青花蒜頭瓶 2.50-2.50萬 -- 2015-12-21
0188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大口瓶 2.80-2.80萬 -- 201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