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衛(wèi)不順,體熱黃瘦,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飲食進退。虛勞羸瘦,盜開
柴胡散
【別名】 柴胡湯
【處方】 柴胡(去蘆)2兩,鱉甲2兩(醋浸1宿,炙令黃),甘草1兩,知母1兩,秦艽1兩半。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榮衛(wèi)不順,體熱黃瘦,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飲食進退。虛勞羸瘦,盜開。
【用法用量】 柴胡湯(《圣濟總錄》卷八十九)。
【摘錄】 《博濟》卷二
風(fēng)邪攻目,目睛疼痛
柴胡散
【處方】 柴胡(去苗)1兩,蛇銜1兩,黃連(去須)3分,芒消(研)3分,細辛(去苗葉)半兩,竹葉(焙)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風(fēng)邪攻目,目睛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六
小兒疳熱,四肢如柴,不能起止
柴胡散
【處方】 柴胡、知母、貝母、茯苓、茯神、干葛、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疳熱,四肢如柴,不能起止。
【用法用量】 小麥、藥各1匙,水1盞,煎6分服。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茅先生方
妊娠嘔逆
柴胡散
【處方】 柴胡6分,半夏6分,人參6分,茯苓6分,白術(shù)5分,枳殼5分,黃橘皮4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妊娠嘔逆。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 《雞峰》卷十七
推陳致新,冬月潤心肺,止咳嗽,除壅熱,春、夏御傷寒時氣,解暑毒。主傷寒時疾,中暍伏暑,邪入經(jīng)絡(luò),體瘦肌熱,發(fā)熱不解,有類傷寒,欲作勞瘵
柴胡散
【處方】 柴胡4兩(洗,去苗),甘草1兩(炙)。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推陳致新,冬月潤心肺,止咳嗽,除壅熱,春、夏御傷寒時氣,解暑毒。主傷寒時疾,中暍伏暑,邪入經(jīng)絡(luò),體瘦肌熱,發(fā)熱不解,有類傷寒,欲作勞瘵。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同煎至8分,食后熱服。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柴胡氣味辛甘平,入足少陽;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能行十二經(jīng)絡(luò),緩諸藥之性。此藥雖辛散為君,而以甘緩佐之,則伏邪之入經(jīng)絡(luò)、體瘦肌消、發(fā)熱不解、有類傷寒、欲作勞瘵者,自能和解也。
【摘錄】 《本事》卷四
五瀉心湯診治
五瀉心湯皆治療心下痞,但其痞證各異,用方亦別。
半夏瀉心湯治痰氣痞:除痞滿外,嘔吐癥狀突出,其病機乃寒熱阻塞,痰氣上逆。
生姜瀉心湯治水氣痞:其證不嘔吐,但噫食臭氣;脅下有水氣,腸鳴腹響如雷鳴;大便溏瀉。臨床觀察,此證還可有脅下微痛,小便不利,下肢輕度浮腫,脈沉舌苔水滑等證。
甘草瀉心湯治客氣上逆痞:多以心下痞與腹瀉同見,利愈甚而痞愈重,且兼干嘔心煩不得安。
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熱痞:證見心下痞,心煩,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溺黃,大便雖利不爽。
附子瀉心湯治寒熱痞:既有熱痞之證狀,又出現(xiàn)惡寒汗出。這是熱痞在上,虛寒在下。
唐門四季金瘡藥
春季方
春天屬木,木可以生火,應(yīng)當(dāng)先去風(fēng)清火。有膿血的話,用三黃散洗之,后再用合口藥敷之即愈。
三黃散:金銀花、歸尾各15克,大黃12克,黃芩、黃柏、赤芍各9克,荊芥、薄荷、山慈菇、炙甘草各6克,防風(fēng)、黃連各3克。水煎洗。
春季合口藥粉方:赤石脂、乳香、沒藥(俱各去油)30克,血竭、杉木(燒灰)各15克,胎發(fā)灰6克(如無胎發(fā)亂發(fā)亦可用)。共研細末,臨用取適量敷傷口。
夏季方
夏令屬火,應(yīng)以去熱為主,藥宜涼。先用三黃敗毒散洗傷口,后敷合口藥。
三黃敗毒散:金銀花12克,防風(fēng)、杉木蕊(燒灰)各9克,黃連、黃芩、赤芍各6克,黃柏3克。共用水煎,待冷后洗之。
夏季合口藥粉方:黃柏18克,乳香、沒藥(各去油),海螺蛸、赤石脂、觀音竹各15克,冰片、朱砂各6克。共研為細末。
秋季方
秋令性氣涼,若有膿血,先用溫涼散洗之,后敷合口藥即愈。
溫涼散:連翹、赤芍、羌活、茯苓各9克,穿山甲、川連各6克,山梔木+二、防風(fēng)、桃仁、甘草各3克。水煎洗。
秋季合口藥:松香(水制)、海螵蛸、生半夏、赤石脂、百蠟各30克,雄黃、龍骨、兒茶各15克,血竭6克。共研為細末待用。
冬季方
冬令氣寒,藥宜近熱,萬不能以寒涼凝其血。先用消風(fēng)敗毒散洗之,后敷合口藥粉,即愈。
消風(fēng)敗毒散:芒硝、皮硝、荊芥、穿山甲、檳榔、草烏、赤芍、甘草各6克。
水煎洗。
冬季合口藥:龍骨(煅)60克,赤石脂15克,雄黃30克,血馀9克,象皮3克(水制切片紙包煨),血竭3克。共研為細末待用。
水相穴
拼音
shuǐ xiàng xué
主治
腎臟炎、四肢浮腫、腎虧而引起之腰痛、脊椎骨痛、婦科產(chǎn)后風(fēng)、白內(nèi)障。
部位
在內(nèi)踝骨直后,跟筋前緣陷處。
針刺法
針深三分至五分(或針沿跟筋前緣扎透過去)。
火散穴
拼音
huǒ sàn xué
主治
頭痛、腦脹、眼角痛、腎虧、頭暈、眼花、腰酸、背痛。
部位
在火菊穴后一寸。
針刺法
針深五分至八分。
注意
單腳取穴,孕婦禁針。
打胎能被一眼看穿
墮過胎的女人身上會留下這些問題。
1.皮膚會長斑
很多女生在懷孕以后,身體會變得脆弱,容易受到很多激素的影響,對皮膚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同時身體的皮膚顏色也會逐漸變得暗黃粗糙,隨之而來的可能還會長痘長斑。
打過胎的女人身體也會變得非常脆弱,打胎對子宮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會使身體的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容易引起色素沉淀在皮膚表面,就會使皮膚變得蠟黃沒精神,色素逐漸聚集到一起形成斑塊。
而且懷孕的女人因為孕期肚子的不斷變大,還會長出很多的妊娠紋。這些妊娠紋很難做到永久消除,嚴(yán)重的會一直存在于肚皮上,這個問題是很容易被老人們所看出來。
2.身體是否有變化
打胎,對于女人來說,是一件對身體損害非常大的一件事情,并且還有可能造成永久性損害。
對于一些年輕女孩來說,她們?yōu)榱吮苊獗桓嗟娜酥雷约簯言械氖虑?,更多的情況下會選擇去一些私人開辦的小診所,這些診所大部分都是無照經(jīng)營,更容易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危害。
打過胎的女性在打完后很多時候都不注意對自己身體的保養(yǎng),從而導(dǎo)致身體情況變得更差,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會大幅度下降。
而且懷孕之后,女性的胸部大多會開始進行二次發(fā)育,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反應(yīng),很容易被一些老人所看出來。
3.對心理產(chǎn)生影響
對于剛打過胎的女生來說,心理上是比較脆弱的,她們在一段時間內(nèi)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是非常大的。
打完胎后,她們的心里多少也會有一點內(nèi)疚存在,對自己過去所做的事也會感覺到非常羞愧,內(nèi)心在一段時間內(nèi)都不會平靜,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心理非常脆弱,會產(chǎn)生非常強烈的抵抗心理。
所以在這段時間內(nèi),要注意對女生心理的安撫,不要置之不理。這一點也很容易被一些老人所看破。
對于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來說,思想開放和行為開放已經(jīng)成為大勢所趨,但是在性生活上,女生也應(yīng)該注意保護好自己,做到自尊自愛,懂得對自己負責(zé),對孩子負責(zé),不要一味盲目的追求所謂的自由,而使自己在身體健康、心理上都產(chǎn)生難以被磨滅的傷害。
打胎對于很多的女生來說,都是很難被接受的,所以對于一些沒準(zhǔn)備好生孩子的小情侶來說,要做好防護措施,保護好自己,要學(xué)會為自己的身體著想。不要等到最后身體難以負荷,造成不孕不育的慘樣。
小情侶之間應(yīng)該怎么樣做好避孕措施。
1.使用避孕套
在進行性生活時,一定要戴好避孕套,注意保護自己,愛你的人一定會為了保護你的身體健康而做出一些事情。不要過度的縱容對方,要以保護自己的健康為先,對自己負責(zé)。
2.記住自己的安全期
安全期一般在生理期前后,大約是在前四天、后八天,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懷孕的幾率是非常低的。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習(xí)慣,可以幫助自己去準(zhǔn)確的判斷自己的安全期,以此來降低受孕的風(fēng)險,保護好自己。
3.備好避孕藥
如果臨時男方?jīng)]有能做到一個很安全的措施,而且女方也不在安全期,那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避孕藥了。避孕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女性懷孕。但是是藥三分毒,避孕藥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對女生的身體產(chǎn)生一定的損害,所以女生要盡量少吃避孕藥,保護自己的身體安全。
時尚的美麗年輕的亞洲女人躺在床上的照片
所以,在日益開放的現(xiàn)代社會上,女生要懂得自尊自愛,要有強烈的避孕意識,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等到懷孕以后才來后悔,為自己、為家人、為愛人多考慮一些。
治眼翳
?
照水丹的秘方
【配方】:朱砂15克,海螵蛸3克。
【制法】:上二味,乳缽內(nèi)細碾,水飛過,澄取;又用黃蠟少許熔化入藥;待要用時,就火旋丸,如蘿卜子大。
【用法】:臨睡時用1丸點入眼角,緊合眼睡著,次日用溫湯洗下。未全退者,更用一服,極妙。用此藥后,或更以所吃藥與之,尤妙。
照水丹的功效作用
【主治】:治眼翳。
失眠的治療口訣
失眠 是由于很多情況引起的,心臟病、脾胃失調(diào)、恐懼、抑郁癥、皮膚病、肺病、
受風(fēng)引起的頭疼、肩周炎、腰疼等均可造成失眠,看似無病卻有病,在治療上無法
一概而論??偟膩碚f還是那句話【經(jīng)絡(luò)不通,用藥無功】
很 經(jīng) 典 的 口 訣
頭痛欲裂和失眠,三焦支溝為首選,
心包內(nèi)關(guān)與大棱;治療失眠它當(dāng)先,
心腎不交難入睡;心經(jīng)之穴少海點,
心煩氣躁揉少府;相當(dāng)牛黃清心丸,
脾經(jīng)公孫助消化;順氣推腹法當(dāng)然,
常做噩夢揉歷兌;十個腳趾肚揉按,
足底反射區(qū)內(nèi)尋;失眠之點要瞧見,
臨睡之前敲帶脈;腸胃無病寢則安。
在確診病況以后,準(zhǔn)確使用需要的穴位,
很簡單的就解除了(失眠)
減肥
材料:桑葉 10克 百合10克 決明子 10克 山楂5克 荷葉2克
番瀉葉1克 天冬 10克 陳皮 3克 桑葚10克(以上材料全部可在中藥店買到的)干玫瑰花5小朵(花茶店有的賣的)(覺得不太好喝還可以+點蜂蜜哦)
最好請藥店醫(yī)師分配,自行配制瀉葉量不準(zhǔn)會導(dǎo)致拉肚子。
說明:以上是一天的量,可以反復(fù)沖飲。一般沖2次左右就OK了
方法:直接用開水泡15分鐘,代替茶飲,2-3個星期可以看到效果,一定要堅持哦!
PS:錯過經(jīng)期服用,孕婦兒童禁用
黃連湯活用辨治心悸
作者 / 毛進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傷寒論》173條說:“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黃連湯由黃連3兩,炙甘草3兩,干姜3兩,桂枝3兩,人參2兩,半夏半升,大棗12枚組成。有清上溫下,調(diào)和寒熱,升降陰陽之功。方中黃連苦寒上清胸中之熱,干姜辛溫下去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開苦降,平調(diào)寒熱,上下并治,以復(fù)中焦升降之職而為君。半夏和胃降逆,桂枝溫陽升清兼以解表,二藥共用,可使升降復(fù)司,胃腸安和而為臣。人參、甘草、大棗補中益氣,共奏扶正驅(qū)邪之功而為佐,諸藥使寒散熱消,中焦得和,陰陽升降復(fù)常,痛嘔自愈。
該方臨證大多用于胃腸道疾病的辨治,而筆者抓住其病位的“胸”,其病機的陰陽升降失調(diào),其癥的心中煩悶等,將該方應(yīng)用于心悸辨治,收效良好。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連中的黃連素具有顯著的擴張血管、抗心律失常作用;干姜能興奮血管運動中樞,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桂枝有鎮(zhèn)靜、強心利尿、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黨參有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炙甘草、半夏提取物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筆者體會,凡心悸等心系病癥見陰陽不交,升降失調(diào),上熱下寒者,皆可圓通應(yīng)用該方,現(xiàn)舉驗案二則。
案一、心悸(心血管神經(jīng)癥,頻發(fā)室性早搏)
趙某,男,34歲。陣發(fā)性心慌、胸悶20余天,2010年2月23日初診。因心情郁悶,常熬夜,疲憊過度感心慌、胸悶20天,逐漸加重,發(fā)作頻繁,動輒尤甚,嚴(yán)重時伴惡心、上腹部滿悶不舒,醫(yī)院診為心律失常(頻發(fā)室性早搏),服用西藥和中成藥治療,效不明顯而來求治。診見:陣發(fā)性心慌、心跳有頻發(fā)停頓感、胸悶,不時惡心伴上腹部滿悶不舒,心煩,焦慮,口干,自汗,無口苦,納差,眠差,二便調(diào),舌質(zhì)暗,苔白厚中間黃膩,脈滑、促。心率88次/min,早搏20余次/min。四診合參,辨證為厥陰病,寒熱不調(diào),陰陽失和,心神不寧。治宜清上溫下,通陽益氣,安神定悸,方予黃連湯加味:黃連、炙甘草、干姜各20g,桂枝、炒棗仁、茯神、生龍骨、生牡蠣、清半夏各30g,黨參15g,靈磁石60g,紅棗12枚(掰開),5劑。日1劑,水煎,晝3服,睡前1服。二診:藥后,心慌、胸悶、心煩、焦慮明顯緩解,上腹部滿悶不舒減輕,惡心消失,仍不時自汗,動輒有氣短之感,上方加黃芪30g,五味子15g,繼服10劑,諸癥悉除。
按:該案患者心身過勞而致陽氣耗損,氣機郁滯,痰濁郁阻,陰陽不交,陽不得降而痰熱擾于上,熱留胸中,耗傷心氣,上擾心神則發(fā)心悸胸悶氣短,心煩焦慮不安;陰不得升而寒邪滯于中,則惡心、上腹部滿悶不舒,總為上熱下寒,陰陽升降失常之證。故治以黃連湯重在升降陰陽之氣,方中黃連主清胸中之熱,該藥有良好的除煩熱、消痞滿功效,既治心中煩悸,又治心下痞滿。干姜通心助陽,“主胸滿……溫中”(《本經(jīng)》)。桂枝既可交通陰陽以助升降,又能溫寒邪。半夏“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化痰降逆,和胃消痞。炙甘草、黨參、紅棗益心氣,和中焦,復(fù)常氣機暢達,以助陰升陽降。加茯神、炒棗仁在于寧心安神,近代著名中醫(yī)臨床家祝味菊謂其為強心治悸的對藥,取其溫陽和營,潛鎮(zhèn)浮陽,養(yǎng)心安神之功。加生龍骨、生牡蠣、靈磁石,以潛陽納氣、鎮(zhèn)心安神。二診仍不時自汗,動輒氣短乃心氣不足較甚,加黃芪“補虛”,益心氣,固表止汗;加五味子“主益氣”,滋腎陰,生津斂汗。筆者臨證辨治心悸時,常對證加以黃芪、五味子對藥,二者既可補心氣,升心陽,又能斂心陰,收心氣,相得益彰。方證相應(yīng),故療效彰顯。
案二、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緩)
胡某某,男,67歲。陣發(fā)性心慌、氣短伴頭痛1月余,加重5天。2010年2月28日初診,有冠心病史5年。1月前,因感冒高熱后出現(xiàn)陣發(fā)性心慌氣短,熱退后癥狀未減,且逐漸加重并伴頭痛,在醫(yī)院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緩,口服多種藥物治療,病情不穩(wěn)定。5天前,諸癥又因生氣而加重,心慌、氣短發(fā)作頻繁,動輒加重,非常痛苦,求治。診見:面色蒼白,精神差,乏力,心慌、氣短頻發(fā),陣發(fā)性頭頂痛,動輒發(fā)怒,干嘔,異常心煩、焦慮,無汗,無口苦,口干,口渴;不欲飲,納差,眠差,二便可,舌質(zhì)暗,舌體胖大,苔白水滑,脈沉、緩。心率56次/min。四診合參,辨證為太陽、少陰、厥陰合病,寒熱不調(diào),陽虛寒盛,挾瘀飲,治宜清上溫下,溫經(jīng)扶陽,祛瘀化飲,方予黃連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味:黃連、炙甘草、干姜、黨參、炮附子(先煎1小時)各18g,麻黃、細辛各15g,桂枝、川芎、吳茱萸各20g,清半夏、茯苓各30g,紅棗(掰開)12枚,5劑。日1劑,水煎,晝3服,睡前1服。二診:心慌、氣短明顯減輕,心率62次/min。頭痛基本消失,仍有心煩、焦慮、干嘔,舌苔黃滑膩,脈滑,上方去麻黃、細辛、附子,加陳皮、枳實各15g,生姜30g,繼服7劑,諸癥消失。
按:患者久病陽氣素虛,脈絡(luò)瘀阻,又外感風(fēng)寒之邪直中少陰,下焦陽虛寒盛,水飲內(nèi)停,飲自下乘而心悸、頭痛、干嘔。又郁怒傷肝,氣機失暢,郁而化火,擾及心神而心煩、焦慮異常。既有厥陰上熱下寒,升降失調(diào)之證,又有少陰陽虛寒盛,飲瘀互阻之證,兼而治之。故一診主以黃連湯辛開苦降甘益氣,清上溫下復(fù)升降,溫中化水飲,通陽益心氣。合以麻黃細辛附子湯溫經(jīng)化飲,鼓舞心陽,活血通脈,方中細辛還有開竅,“主頭痛腦動……”(《本經(jīng)》)之功。川芎活血行氣,祛風(fēng)止痛,能“主中風(fēng)入腦、頭痛……”,加之上行頭巔以活血化瘀治頭痛。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止痛”,加之以治陰寒內(nèi)盛,濁陰上逆巔頂頭痛及干嘔。加茯苓意在加強和中化飲,寧心安神之力。二診仍有心煩、焦慮、干嘔,苔黃滑膩,脈滑,有痰熱擾心之象,故去麻黃細辛附子湯,加陳皮、枳實、生姜合黃連溫膽湯意以化痰清心,除煩治嘔。臨床上,黃連溫膽湯對心煩、焦慮、心神不寧屬痰熱者療效甚好。經(jīng)方與時方亦可據(jù)證相合,有是證則用是方,有是證則合是方,此亦經(jīng)方的圓機活法。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第32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