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1355
通便泄熱,理氣止痛。主大腸熱秘,心胸?zé)┰辍n^痛便難,腹脅脹滿,口舌干燥
大黃丸
【處方】 大黃(炮,銼)15克 桔梗(炒)枳殼(麩炒,去瓤)川芎 羌活(去蘆頭)木香 柴胡(去苗)獨活(去蘆頭)各8克 牽牛子30克(半炒熟半生用)
【制法】 上藥九味,搗羅為末,煮萊萊菔熟,入藥末。同于木臼內(nèi)搗勻,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通便泄熱,理氣止痛。主大腸熱秘,心胸?zé)┰?。頭痛便難,腹脅脹滿,口舌干燥。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可加至40丸。食后、臨臥溫開水送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
 
 
 
 
 
 
十水
大黃丸
【處方】 大黃7.5克 消石7.5克 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7.5克(熬)椒目7.5克 葶藶7.5克
【制法】 上七味,搗末下篩,以蜜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主十水。
【用法用量】 先食飲服1丸,一日二次。漸增,以知為度。
【摘錄】 《外臺秘要》卷二十引《古今錄驗》
 
 
 
 
 
 
膏淋湯
【方源】:《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組成】:生山藥30克,生芡實18克,生龍骨18克,大生地18克,潞黨參9克、生杭芍9。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腎健脾,固澀止淋。
【主治】:膏淋小便如脂,形體消瘦,舌淡,脈細(xì)數(shù)無力。
【方解】:方用生芡實、生山藥以補其虛,有收攝之功;生龍骨、生牡蠣以固其脫,有化滯之用;大生地黃、生杭芍以清熱利便;潞黨參以總提其氣化,諸病均去也。
【加減】:若其癥混濁,而不黏稠者,宜減龍骨、牡蠣之半。
【按語】:本方以尿如脂膏、小便不暢、舌淡脈細(xì)數(shù)無力為辨證要點。現(xiàn)代可用于治療膀胱炎,腎盂腎炎,腎結(jié)核,泌尿系結(jié)石,以及乳糜尿等病癥。如見淋出如脂、腰膝酸軟、身體困倦者,加沙苑子、蓮須、山萸肉;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益智仁、小茴香。
小便灼熱疼痛、舌質(zhì)紅、苔黃膩屬于濕熱淋癥者,非本方所宜。
 
 
 
 
 
 
 
 
 
固經(jīng)丸
【方源】:《醫(yī)學(xué)入門》
【組成】:黃芩30克,白芍30克,龜板30克,椿根皮21克,黃柏9克,香附7.5克。
【用法】:酒糊為丸,每日1~2次,每次9克,溫開水送服。亦可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服。
【功效】:滋陰清熱,止血固經(jīng)。
【主治】:陰虛內(nèi)熱。癥見經(jīng)行不止,或崩中漏下,血色深紅,或夾紫黑瘀塊,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紅,脈弦數(shù)。
【方解】:崩中漏下雖為沖任二脈為病,但有虛實寒熱之不同。本方主癥由陰虛血熱所致。肝腎陰虛,損傷沖任,相火熾盛,迫血妄行,以致經(jīng)水過期不止或下血量多。正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說:“陰虛陽搏謂之崩?!标幪摶鹜蔬€可見腰膝酸軟,手足心熱。
方中重用龜板咸甘性平,滋陰降火而益腎;白芍苦酸微寒,斂陰益血以柔肝,為君藥。黃柏苦寒,瀉火以堅陰;黃芩苦寒,清熱以瀉火,共為臣藥。椿根皮苦澀而涼,固經(jīng)止血;為防諸藥寒涼太過而止血留瘀,故以少量香附辛苦微溫,調(diào)氣活血,使氣順則血順,共為佐藥。諸藥配伍,使陰血得養(yǎng),氣血調(diào)暢,火熱可清,則經(jīng)多,崩漏自止。
【按語】:本方以月經(jīng)過多、伴五心煩熱、舌紅少苔、口苦咽干、脈弦數(shù)為辯證要點?,F(xiàn)代常用于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絕經(jīng)期綜合征,子宮肌瘤,產(chǎn)后惡露不盡,以及女性生殖器官的炎癥等病癥。陰虛明顯者,加熟地、生地;經(jīng)量多者,加仙鶴草、三七粉、地榆炭等。
氣血虛弱之月經(jīng)病,非本方所宜。
【同名方】:
1、《萬病回春》固經(jīng)丸,由香附、山梔、黃柏、苦參、白芍、白術(shù)、貝母、干姜、敗龜板、椿根皮、山茱萸構(gòu)成。功能補腎養(yǎng)陰,清熱燥濕。主治帶下為濕熱者。
2、《嚴(yán)氏濟生方》固經(jīng)丸,由艾葉、赤石脂、補骨脂、木賊、附子構(gòu)成。功能補腎壯陽,固經(jīng)止崩。主治產(chǎn)后血崩。
3、《楊氏家藏方》固經(jīng)丸,由艾葉、炮姜、伏龍肝、鹿角霜構(gòu)成。功能補腎溫經(jīng),固沖止血。主治沖任虛弱,月經(jīng)不調(diào),來多不斷,或產(chǎn)后惡露不凈者。

牡蠣丸
【方源】:《太平圣惠方》
【組成】:牡蠣粉30克,阿膠22.5克,當(dāng)歸22.5克,川芎22.5克,續(xù)斷22.5克,鹿茸22.5克,炮姜22.5克,代赭石30克,甘草7.5克。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崭箷r以溫酒送下6克。
【功效】:補腎養(yǎng)血,止血固沖。
【主治】:婦人血海虛損,月永不斷。
【方解】:方中鹿茸補腎陽,益精血,調(diào)理沖任,固攝帶脈;牡蠣收斂固澀;阿膠補血止血,為君藥。炮姜溫經(jīng)止血;川芎、當(dāng)歸、補血調(diào)經(jīng);續(xù)斷補腎止漏;代赭石、赤石脂收斂止血,為臣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佐藥。諸藥配伍,功能補腎養(yǎng)血,止血固沖。
【按語】:本方以崩中漏下,色淡質(zhì)稀、腰酸腿軟、面白無華、舌淡、脈沉細(xì)無力為辯證要點。現(xiàn)代可用于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絕經(jīng)期綜合征等病癥。
凡崩漏之屬血熱、血瘀癥者,非本方所宜。
【附方】:牡蠣散(《世醫(yī)得效方》)由本方去鹿茸、阿膠、炮姜、代赭石、赤石脂、加熟地黃、龍骨、茯苓、艾葉、人參、五味子、地榆構(gòu)成。功能補氣養(yǎng)血,止血固沖。主治產(chǎn)后惡露淋漓不絕,胸悶短氣,四肢乏力,飲食不思,五心煩熱,頭目昏重,面黃肌瘦。
 
 
 
 
 
 
生血止崩湯
【方源】:《傅青主女科》
【組成】:川芎3克,當(dāng)歸12克,炮姜1.2克,桃仁10粒,炙草1.5克,荊芥炭1.5克,烏梅炭1.5克,炒蒲黃1.5克。
【用法】:加棗、水煎服。
【功效】:化瘀生新,固經(jīng)止崩。
【主治】:產(chǎn)后血崩。
【方解】:方中當(dāng)歸、川芎補血行血,炮姜溫經(jīng)止血,荊芥炭、炒蒲黃、烏梅炭收斂收血,桃仁活血化瘀,炙甘草益氣,調(diào)和諸藥。
【加減】:鮮紅血大來,加荊芥穗炒黑、白芷個1.5克;血竭形敗,加參9~12克;汗多氣促,加參9~12克;若無汗,形不脫,氣促,則只服生化湯。
【按語】:本方以產(chǎn)后惡露不盡、突然血崩、血色鮮紅、或有血塊、脈虛大無力、汗多氣促為辯證要點?,F(xiàn)代用于治療產(chǎn)后惡露不盡,產(chǎn)后大出血等病癥。
血熱所致的崩中漏下,不宜使用本方。
 
 
 
 
 
利大便,散風(fēng)活血。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墜馬及一切筋骨損,腹中有驚風(fēng)瘀血,煩悶,不省人事
大黃湯
【處方】 大黃1兩(切,浸,湯成下),緋帛如手大(燒灰),亂發(fā)如雞子大(燒灰用),久用炊單布1尺(燒灰),敗蒲1握(3寸),桃仁49個(去皮尖,熬),甘草如中指節(jié)(炙,銼)。
【功能主治】 利大便,散風(fēng)活血。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墜馬及一切筋骨損,腹中有驚風(fēng)瘀血,煩悶,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古方選注》引作“敗蒲煎”。
【各家論述】 《古方選注》:馳騁之時,陽鼓于上,卒然而墜,傷在于首,病頭脹頸粗,發(fā)熱體痛,故其所治有不同于平常跌撲所傷者。方中多用陳敗之物,取其伏陽而行瘀也。敗蒲席須作帆之蒲,惟鄉(xiāng)船中嘗以為臥具者佳,借其精神所憑,可以伏陽,且陳蒲可逐上焦瘀血;炊單布久蒸,則受湯熟之氣、可以化陽自熄,退腫除陳;亂發(fā)療驚安神;緋帛行瘀搜傷;大黃、桃仁、甘草,即桃仁、調(diào)胃承氣二湯之義,用以掃除三焦之瘀;外用敗蒲沐浴,以逐肌肉筋骨之瘀,內(nèi)外兼治。
【摘錄】 方出《金匱》卷下,名見《普濟方》卷三一二
 
 
 
 
 
 
肺熱,久咳嗽,涕唾多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炒)1錢半,甘草(炙,銼)1分,桑根白皮(炙,銼)3分,蔥白(并根)3莖。
【功能主治】 肺熱,久咳嗽,涕唾多。
【用法用量】 上銼,如麻豆大,童便1盞半,同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婦人月水不利,臍腹疼痛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碎,微炒)1兩,人參1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兩,桂(去粗皮)3分,羌活(去蘆頭)3分,枳殼(去瓤,麩炒黃)3分,當(dāng)歸(微炙)3分,芎3分,瞿麥穗3分,檳榔(銼)3枚,芍藥,吳茱萸(微炒)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婦人月水不利,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 方中芍藥用量原缺。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淮安狗皮膏
【方源】:《瘍科選粹》
【組成】:川芎15克,白芷15克,生地黃15克,熟地黃15克,當(dāng)歸15克,白術(shù)15克,陳皮15克,香附15克,枳殼15克,烏藥15克,半夏15克,青皮15克,細(xì)辛15克,知母15克,杏仁15克,桑白皮15克,黃蓮15克,黃芩15克,黃柏15克,梔子15克,蒼術(shù)15克,大黃15克,柴胡15克,薄荷15克,木通15克,桃仁15克,玄參15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桔梗15克,前胡15克,赤芍藥15克,升麻15克,麻黃15克,牛膝15克,杜仲15克,山藥15克,遠(yuǎn)志15克,續(xù)斷15克,高良姜15克,甘草15克,連翹15克,藁本15克,茵陳15克,地榆15克,防風(fēng)15克,荊芥15克,何首烏15克,羌活15克,獨活15克,苦參15克,僵蠶15克,天麻15克,天南星15克,川烏15克,金銀花15克,白蒺藜15克,威靈仙15克,白鮮皮15克,五加皮15克,青風(fēng)藤15克,益母草15克,兩頭尖15克,五倍子15克,大楓子15克,巴豆15克,穿山甲15克,芫花15克,蜈蚣15克,蒼耳頭15克,桃枝30條,柳條30條,榆枝30條,桑枝30條,楝枝30條,楮枝30條,黃丹2500克。
【用法】:上藥用麻油煎熬,制成膏劑,攤于狗皮上。用時微火略烘,貼患處。
1/3
?
【功效】:散寒除濕,活血消腫,排膿生肌。
【主治】:防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手足拘急,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癰疽發(fā)背,諸瘡腫痛等。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瘍腫痛。方用羌活、獨活、蒼術(shù)、威靈仙祛除風(fēng)濕,當(dāng)歸、川芎、牛膝、續(xù)斷、青皮、枳殼、烏藥活血行氣,黃蓮、黃芩、連翹、大黃清熱解毒,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yīng)用以關(guān)節(jié)疼痛、固定不移、局部紅腫,跌打損傷腫痛,以及癰瘍紅腫疼痛,為其辯證要點。
【按語】:用時火烘,需候稍涼后貼敷,以免燙傷皮膚。敷貼日久,皮膚瘙癢起疹,可暫時撕去,候平復(fù)后再用。孕婦忌用。
【附方】:1、狗皮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由枳殼、蛇床子、木香、青皮、甘草、細(xì)辛、川楝子、烏藥、續(xù)斷、大楓子、牛膝、菟絲子、赤石脂、羌活、白蘞、僵蠶、黃柏、桃仁、赤芍、補骨脂、附子、官桂、威靈仙、川芎、天麻、川烏、小茴香、當(dāng)歸、杜仲、遠(yuǎn)志、香附、橘皮、穿山甲、白術(shù)、青風(fēng)藤、輕粉、樟腦、血竭、兒茶、乳香、沒藥、丁香組成;功能祛風(fēng)散寒,活血舒筋止痛;主治風(fēng)濕寒痹,腰腿疼痛,閃腰岔氣,跌打損傷。
追風(fēng)膏(《天津市中成藥規(guī)范》),由牛膝、麻黃、桃仁、當(dāng)歸、草烏、草大戟、天麻、羌活、穿山甲、細(xì)辛、烏藥、白芷、高良姜、獨活、赤芍藥、海風(fēng)藤、紅花、威靈仙、蘇木、生地黃、熟地黃、續(xù)斷、蛇蛻、川烏、五加皮、蜈蚣、肉桂、乳香、沒藥、雄黃、檀香、血竭、丁香、冰片、麝香、黃丹組成;功能祛風(fēng)散寒,活血舒筋;主治寒濕痹痛;四肢麻木,腰背疼痛,步履艱難。
3、寶珍膏(《上海市藥品標(biāo)準(zhǔn)》),由麝香、丁香、檀香、荊芥、肉桂、甘松、獨活、廣陵香、香加皮、青皮、春花、排草、丹皮、桂枝、川芎、乳香、沒藥、木香、大黃、細(xì)辛、姜黃、山奈、白芷、胡椒、高良姜、蕓香組成;功能溫經(jīng)通絡(luò),消腫止痛;主治風(fēng)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痠痛,跌打損傷腫痛。
 
 
 
 
 
 
 
 
五黃散
【方源】:《衛(wèi)生寶鑒》
【組成】:黃丹、黃蓮、黃芩、黃柏、大黃、乳香。
【用法】:上藥各等分,共為細(xì)末。每用適量,用水或飴糖調(diào)成膏,外敷患處。
【功效】:清熱化瘀。
【主治】:挫傷,打傷。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挫傷。方用黃蓮、黃芩、黃柏、大黃清熱解毒,合以黃丹、乳香、消腫止痛,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yīng)用以軟組織一切扭挫傷、跌打損傷之早期,或瘡瘍局部焮熱、赤腫、疼痛,為其辯證要點。
【附方】:雙柏膏(《中醫(yī)傷科學(xué)講義》),由側(cè)柏葉、黃柏、大黃、薄荷、澤蘭組成;功能活血解毒,消腫止痛;主治跌打損傷早期,瘡瘍初起,局部紅腫熱痛,或局部包塊形成而無潰瘍者。
 
 
 
 
 
 
萬金膏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龍骨3克,鱉甲3克,苦參3克,烏賊骨3克,黃柏3克,黃芩3克,黃蓮3克,皂角3克,白芨3克,白蘞3克,厚樸3克,木鱉子仁3克,草烏3克,川芎3克,當(dāng)歸3克,白芷3克,沒藥3克,乳香3克,槐枝3克,柳枝3克,炒黃丹450克。
【用法】:上藥除黃丹外,余藥于麻油內(nèi)慢火煎紫赤色,去渣,再下黃丹,攪勻,制成膏。用時量瘡口大小,攤紙上,貼患處。
【功效】:消腫止痛,排膿生肌。
【主治】:癰疽發(fā)背,諸般瘡癤,跌打損傷,臁瘡,痔漏等。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濕熱蘊阻肌腠,氣血瘀滯,瘡瘍癰疽。方用清熱解毒的黃蓮、黃柏、黃芩等,配以行瘀消脹的當(dāng)歸、白芷、川芎、斂瘡收口的烏賊骨、龍骨、白芨、為其配伍特點。
【按語】:臨床應(yīng)用以癰疽瘡瘍,或跌仆外傷、局部紅腫疼痛,為其辯證要點。
【同名方】:1、《證治準(zhǔn)繩》萬金膏,組成與本方同,僅各藥劑量不同;功效、主治與本方同。
2、《眼科纂要》萬金膏,由荊芥、防風(fēng)、黃蓮、五倍子、銅綠、苦參、薄荷組成;主治瞼弦赤爛。
 
 
 
 
 
 
一掃光
【方源】:《外科正宗》
【組成】:苦參500克,黃柏500克,煙膠500克,枯礬60克,木鱉肉60克,大楓子肉60克,蛇床子60克,點紅椒60克,樟腦60克,硫磺60克,明礬60克,水銀60克,輕粉50克,白砒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熟豬油120克化開,入藥攪勻,作丸如龍眼大。用時,烤熱,搽擦瘡上。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白禿瘡,疥瘡,白屑風(fēng)等。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疥瘡。方用硫磺、水銀、輕粉、大楓子解毒殺蟲,配以苦參、黃柏、明礬燥濕止癢,為其配伍特點。
【附方】:瘋油膏(《實用中醫(yī)外科學(xué)》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由輕粉、東丹、飛辰砂組成;功能潤燥,殺蟲,止癢;主治鵝掌風(fēng),牛皮鮮,慢性濕疹等皮膚皸裂、干燥作癢者。白屑風(fēng)酊(《實用中西外科學(xué)》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由蛇床子、苦參片、土槿皮、薄荷腦組成;功能祛風(fēng)止癢;主治白屑風(fēng),脂溢性皮炎。一號癬藥水(《實用中醫(yī)外科學(xué)》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由土槿皮、大楓子肉、地膚子、蛇床子、硫磺、白鮮皮、枯礬、苦參、樟腦組成;功能殺蟲止癢;主治鵝掌風(fēng),腳濕氣,體癬等病癥。二號癬藥水(《實用中醫(yī)外科學(xué)》
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由米醋、百部、蛇床子、硫磺、土槿皮、白砒、斑蝥、白國樟、輕粉組成;功能殺蟲止癢;主治足癬,鵝掌風(fēng)。
 
 
 
 
 
痢疾,膿血稠粘,里急后重,腹痛,一脈實。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便血,身熱,脈勝。痢初作及久不愈,或脈實。休息痢。濕熱痢無表邪者
大黃湯
【別名】 將軍飲、酒煎大黃湯
【處方】 大黃1兩。
【制法】 上細(xì)銼。
【功能主治】 痢疾,膿血稠粘,里急后重,腹痛,一脈實。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便血,身熱,脈勝。痢初作及久不愈,或脈實。休息痢。濕熱痢無表邪者。
【用法用量】 將軍飲(《古今醫(yī)鑒》卷五)、酒煎大黃湯(《癥因脈治》卷四)。
【各家論述】 《玉機微義》:此乃陽明經(jīng)蕩滌邪熱之藥,用酒煎者,欲其上至頂巔,外徹皮毛也。
【摘錄】 《保命集》卷中
 
 
 
 
 
 
冷涎翻胃。其候欲發(fā)時先流冷涎,次則吐食
大黃湯
【處方】 大黃1兩(生姜自然汁半茶盞,炙大黃令干,又淬入姜汁中,如此淬盡,切,焙,為末)。
【功能主治】 冷涎翻胃。其候欲發(fā)時先流冷涎,次則吐食。
【用法用量】 上每服2錢,加陳米1撮,蔥白2莖,水1大盞,煎至7分,先食蔥白,次服其藥。不10日去根。
【摘錄】 《續(xù)本事》卷三
 
 
 
 
 
 
百日兒結(jié)實痰多,自下
大黃湯
【處方】 大黃4分,升麻2分,芍藥3分,竹葉(切)5合,甘草1分,細(xì)辛半分,杏仁20個(麩炒,去皮尖)。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百日兒結(jié)實痰多,自下。
【用法用量】 以水2升,煮6合,為3服。如兒未百日,用藥量多少。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
 
 
 
 
 
 
 
鵝黃散
【方源】:《瘍醫(yī)大全》
【組成】:綠豆粉30克,黃柏9克,輕粉6克,滑石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xì)末。每用適量,撲患處。
【功效】:清熱燥濕。
【主治】:痤疿瘡瘙癢疼痛。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痤疿瘡。方用滑石、黃柏、綠豆粉清熱燥濕,合以輕粉解毒斂瘡,為其配伍特點。
【按語】:臨床應(yīng)用以瘡腫潰爛,或痛或癢,為其辯證要點。
【同名方】:《外科正宗》鵝黃散,由煅石膏、輕粉、炒黃柏組成;主治楊梅瘡潰爛成片,膿穢多而疼甚者。
 
 
 
 
 
顛倒散
【方源】:《醫(yī)宗全鑒》
【組成】:大黃、硫磺(各等分)
【用法】:上藥各等分,共研細(xì)末,涼水調(diào)敷,每日1次或2~3次。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酒渣鼻,肺風(fēng)粉刺,白屑風(fēng)等。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瘀熱壅遏于皮膚之癥。方用大黃苦寒清熱燥濕、活血行瘀,硫磺溫燥殺蟲;一寒一熱,共奏清熱散瘀、燥濕止痛之功,為其配伍特點。
【按語】:臨床應(yīng)用以酒渣鼻、痤瘡、脂溢性皮炎,為其辯證要點。
【附方】:顛倒散洗劑(《中醫(yī)外科學(xué)》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即本方加石灰水組成;功能,主治與本方同。
 
 
 
 
 
 
疔毒復(fù)生湯
【方源】:《張八卦外科新編》
【組成】:乳香、沒藥、皂角刺各6克,梔子、木通、牛蒡子、大黃、花粉各9克,牡蠣、金銀花、連翹、地骨皮各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毒消腫,通腑泄熱,涼血。
【主治】:用于治療癰疽疔瘡,頭面發(fā)腫,毒氣內(nèi)攻,外傷感染等。
【方解】:若疔瘡局部已紫黑腐爛流水、寒熱往來、內(nèi)熱口干者,加荊芥、防風(fēng)各6克,黃蓮4.5克;煩躁不安、神昏譫語,加荊芥、防風(fēng)、黃蓮、重用金銀花、連翹個30克,必要時加服安宮牛黃丸。
 
 
 
 
 
兩眼痛。眼赤腫痛
大黃湯
【處方】 大黃4兩,芍藥5兩,細(xì)辛4兩,甘草(炙)4兩,黃芩2兩。
【功能主治】 兩眼痛。眼赤腫痛。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為3次溫服。
【摘錄】 《外臺》卷二十一引謝道人方
 
 
 
 
 
 
 
眼風(fēng)腫熱痛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炒)4兩,麻黃(去根節(jié))2兩,旋覆花2兩,甘草(炙,銼)1兩,山梔子仁2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眼風(fēng)腫熱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取8分,去滓,入樸消末半錢匕,食后服,臨臥再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六
 
 
 
 
 
 
少小二十五癇
大黃湯
【處方】 甘草(炙)1兩,大黃1兩,甘皮1兩,當(dāng)歸1兩,細(xì)辛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少小二十五癇。
【用法用量】 以指撮,著水1升,煮取2合。一歲兒服1合,每日2次。
【摘錄】 《外臺》卷三十五引《備急方》
 
 
 
 
 
 
生四物湯
【方源】:《張八卦外科新編》
【組成】:生地、當(dāng)歸、川芎、白芍個9~12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丹皮、梔子、牛膝、花粉各9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涼血。
【主治】:血熱所致的疥瘡,有頭疽早期屬于陽癥者。
【方解】:方中生地、當(dāng)歸、川芎、白芍涼血活血;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丹皮、梔子、牛蒡子、花粉清熱涼血。本方亦可治療下焦血熱所致的陰腫。癥見陰戶腫脹疼痛,行動艱難,漸漸結(jié)塊高腫,形如蠶繭,消之不易,經(jīng)3~5日后,內(nèi)膿已成,身發(fā)寒熱,口干食減,大便結(jié),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者。
 
 
 
 
 
 
拔毒散
【方源】:《湖州藩氏外科臨癥經(jīng)驗》
【組成】:斑蝥18克,巴豆炭、乳香、沒藥各6克,前胡、元參各15克,犀黃、麝香各1.5克,冰片0.3克。
【用法】:先將前6味炒制。各研細(xì)末,配時將麝香、冰片、犀黃混合,再加入斑蝥、巴豆炭、前胡、元參研勻,最后加入乳香、沒藥研勻即得。用時均勻地?fù)饺氙徔谏?,每?次,至膿水增多,新腐漸消時停用。
【功效】:托里提膿,拔毒去腐,消腫止痛。
【主治】:腦疽、發(fā)背、搭手等局部腫硬難潰者。
【方解】:方中斑蝥、巴豆炭、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拔毒去腐;前胡、元參滋陰清熱;犀黃、麝香、冰片托里提膿、清腫止痛。方中斑蝥、巴豆均有劇毒,年老體虛慎用,孕婦禁用。
 
 
 
 
 
 
 
 
八味丹
【方源】:《湖州藩氏外科臨癥經(jīng)驗》
【組成】:蜈蚣、全蝎各3克,雄黃、炙穿山甲各9克,朱砂6克,乳香4.5克,冰片0.3克,文蛤18克。
【用法】:先將須炮制的各藥加工,然后各研細(xì)末,攪拌均勻。用時均勻地?fù)接趥谏?,每?次,新腐欲脫時停用。
【功效】:拔毒祛腐,攻堅散結(jié),消腫止痛。
【主治】:頭疽及爛皮疔、卸肉疔腐爛已止,新腐未分,根盤堅硬,毒化緩慢之時。
【方解】:方中蜈蚣、全蝎活血化瘀,攻堅散結(jié);雄黃、炙穿山甲拔毒祛腐、消腫止痛;朱砂拔毒祛腐;化香、沒藥活血消腫止痛。全方共奏拔毒祛腐、攻堅散結(jié)、消腫止痛之效。臨床上若加入麝香1克于方中,其效更佳。
 
 
 
 
 
 
生肌定痛散
【方源】:《醫(yī)宗全鑒》
【組成】:生石膏30克,生硼砂15克,朱砂9克,冰片0.5克。
【用法】:各研細(xì)末。用時均勻地?fù)接诏徔冢咳?次。
【功效】:清火拔毒,化腐定痛。
【主治】:疔瘡、癰毒、熱癤等潰后,膿腐未清、焮紅腫痛者。
【方解】:生石膏清熱解毒、生硼砂化腐拔毒,朱砂去毒化腐;冰片解毒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火拔毒,化腐定痛之功。
 
 
 
 
 
 
傷寒食毒,心腹脹滿,時復(fù)嘔吐,憎寒,不下食,大小便秘澀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炒)1兩,白術(shù)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1兩,大腹皮(銼)1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樸消(研)半兩,牽牛子(炒)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食毒,心腹脹滿,時復(fù)嘔吐,憎寒,不下食,大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傷寒,狂言欲走,大小便不通,腹痛脹滿
大黃湯
【處方】 大黃(細(xì)銼,微炒)3分,木通(銼)3分,木香1分,升麻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白茅根(銼)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狂言欲走,大小便不通,腹痛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蔥白5寸,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八
 
 
 
 
 
 
 
間日瘧
大黃湯
【處方】 大黃(生)半兩,甘草(炙,銼)1分,常山(銼)1分,桂(去粗皮)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間日瘧。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未發(fā)前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三十五
 
 
 
 
 
 
 
厭黃。病人四肢煩疼,手足無力,吐逆不下飲食,漸漸瘦弱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炒)1兩,木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厭黃。病人四肢煩疼,手足無力,吐逆不下飲食,漸漸瘦弱。
【用法用量】 先烙玉泉及灸三十壯,次烙口中黑脈并曲池,灸里廉后心百壯。如未愈,宜服本方。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六十一
 
 
 
 
 
 
 
痃氣急痛,日漸黃瘦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炒)2兩,芍藥2兩,桂(去粗皮)1兩半,鱉甲(醋炙,去裙襕)1兩半,甘草(炙)1兩,訶黎勒(微煨,去核)1兩,防葵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痃氣急痛,日漸黃瘦。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下樸消1字,攪勻溫服,空心、日晚各1次。以利下爛肉血為驗。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十三
 
 
 
 
 
 
水蠱,大小便不通,急脹壅塞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碎,醋拌炒干)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3分甘遂(微炒)1兩,茅根(銼)1兩,黃連(去須)1兩,貝母(炮,去心)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水蠱,大小便不通,急脹壅塞。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八十
 
 
 
 
 
 
 
消乳湯
【方源】:《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組成】:知母24克,連翹、生乳香、生沒藥、丹參各15克,栝樓15克,金銀花9克,穿山甲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
【主治】:結(jié)乳腫痛,或乳癰新起,乳房紅腫疼痛,或乳癰已潰。
【方解】:方中知母清熱解毒;連翹、生乳香、生沒藥、丹參活血消痛散結(jié);穿山甲消痛散結(jié)。本方既可以用于治療急性乳腺炎,亦可用于一切紅腫瘡瘍。脫治乳癰,可加蒲公英、紫地?。话l(fā)熱惡寒,加荊芥、防風(fēng);哺乳期乳汁壅滯,加王不留行、木通、鹿角霜、路路通;斷奶后乳汁壅脹,加生山楂、生麥芽。
【按語】:栝樓牛蒡湯(《醫(yī)宗金鑒》),栝樓、牛蒡子、天花粉、黃芩、生梔子、金銀花、連翹、青皮、陳皮、柴胡、皂角刺、甘草。用于乳癰初起,紅腫疼痛。

百損丸
【方源】:《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
【組成】:補骨脂75克(羊油炒微黃),骨碎補60克(甜酒洗),杜仲(鹽水炒)、川牛膝(甜酒炒)、川續(xù)斷(甜酒炒)、肉蓯蓉(酒洗)、當(dāng)歸(酒洗)各30克,雞血藤膏(甜酒化開),三七(另研)、麒麟蝎(另研)、沉香(另研)個15克,血琥珀(另研)9克。
【用法】:前8味共為細(xì)末,連同過后5味和勻入雞血藤膏,再入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空服1丸,開水送下。
【功效】:滋補肝腎,強化筋骨,活血祛瘀,續(xù)斷傷,補骨髓。
【主治】:跌打損傷,不論內(nèi)傷臟腑、外傷筋骨,還是勞傷經(jīng)絡(luò),均用之有效,并可治遺精、腳弱、腰膝酸痛、諸虛百損。
【方解】:本方為我國著名中醫(yī)學(xué)家蒲輔周教授使用60多年的經(jīng)驗效方,原方為蒲老得之于其家鄉(xiāng)老中醫(yī)的口授,再經(jīng)過臨床驗證整理而成。
【按語】:本方以通為補,而無滯補之弊。由于方中有數(shù)種藥物價貴,可用廉價功同的藥物代替之。雞血藤膏可用雞血藤90克代,三七可用于竹根三七代,琥珀可用乳香15克代,沉香可用降香15克代,降香不但行氣,且能止血消瘀。
 
 
 
 
 
 
銀花甘草湯
【方源】:《外科十法》
【組成】:金銀花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或代茶頻飲。又可煎汁洗滌潰瘍面。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熱癤,疔瘡,熱毒瘡瘍初起,紅腫熱痛。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熱毒瘡瘍。方中僅用金銀花、甘草、皆具清熱解毒功效,為治陽性瘡瘍要藥,藥簡意見,且金銀花氣香味淡、甘草味甜,服用可口,代茶頻飲,服用方便,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yīng)用以癥狀較輕之陽性瘡瘍熱癤、疔瘡及瘡瘍而引起局部紅腫熱痛止癥,為其辯證要點。
【按語】:因瘡瘍是由于濕熱蘊蒸所致,故兼有舌苔厚膩,或兼有嘔吐、脘腹脹悶、胃納不佳者忌用。
本方藥簡力若,如癥勢較重,須酌情加味應(yīng)用。臨床如見瘡瘍初起、身有寒熱,可加荊芥、防風(fēng)、連翹、牛蒡子;發(fā)熱較甚,加黃芩、山梔;紅腫明顯,加赤芍、丹皮;疼痛較劇,加乳香、沒藥;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
【附方】:1、金銀花酒(《醫(yī)方集解》),即本方水煎取汁,再加酒略煎而成;功效、主治與本方同。
2、金銀花散(《外科精義》),用金銀花120克、甘草30克,為粗末,水酒各半煎服而成;功能清熱解毒;主治發(fā)背惡瘡。
消炎解毒丸(《古今醫(yī)鑒》),即本方加連翹、防風(fēng)組成;
?
功能清熱解毒;主治瘡瘍癤腫,乳癰腫痛。
 
 
 
 
 
 
 
骨極,色黑痛,隱曲膀胱不通,小便壅塞,四肢滿急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炒)1兩,大戟(銼,炒)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遂(炮)1兩,黃芩(去黑心)1兩,芫花(醋拌炒焦)半兩,蕘花(炒)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骨極,色黑痛,隱曲膀胱不通,小便壅塞,四肢滿急。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枚(擘破),煎至1盞,去滓,溫分2服,空心、日午各1。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中焦熱實閉塞,關(guān)格不通,吐逆喘急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微炒)3分,前胡(去蘆頭)3分,半夏(湯洗7遍,炒)3分,人參3分,黃芩(去黑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木香半兩,檳榔(銼)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中焦熱實閉塞,關(guān)格不通,吐逆喘急。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五
 
 
 
 
 
榮衛(wèi)否澀,蘊熱不散,腹中煩滿,大便不通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炒)4兩,梔子仁(炒)4兩,升麻2兩,前胡(去蘆頭)2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榮衛(wèi)否澀,蘊熱不散,腹中煩滿,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七
 
 
 
 
 
 
 
銀花解毒湯
【方源】:《瘍科心得集》
【組成】:金銀花、地丁草、犀角、赤茯苓、連翹、牡丹皮、川連、夏枯草。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主治】:熱毒蘊絡(luò),癰疽、疔瘡等癥。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熱毒瘡瘍。方用金銀花、連翹、地丁草清熱解毒,合以犀角、牡丹皮清熱涼血,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yīng)用以瘡瘍疔毒,紅腫熱痛,兼見舌質(zhì)紅絳,甚至煩躁、神昏、為其辯證要點。
【按語】:臨床如見焮紅較甚、舌質(zhì)紅絳,方中犀角可換水牛角,并加赤芍、大青葉;腫痛較甚,加乳香、沒藥。土貝母、七葉一枝花;兼有煩躁神昏,犀角換用水牛角,并加玳瑁;高熱便秘,加大黃;乳癰腫痛,加蒲公英;疔毒腫痛,加野菊花;目赤腫痛,加黃菊花、谷精草;咽喉腫痛,加山豆根、射干;丹毒,加黃柏、生苡仁。內(nèi)服本方的同時,還可配合外敷金黃散,以加強消散的功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血竭的功效與作用
香附的功效與作用
仙方活命飲  ▲▲▲
22.2.治外瘍方
仙方活命飲
癌癥被民間中醫(yī)攻破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