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1573
興陽法
(一)“興陽法”的重點提出主要源于三個方面
1.現(xiàn)今醫(yī)院接診的病患多為熱性病證,而虛寒性病證患者多去中醫(yī)醫(yī)館尋求治療;
2.現(xiàn)今臨床治療的大環(huán)境,用寒涼藥的膽子比用溫熱藥的膽子大,認為寒涼藥保險,溫熱藥危險;
3.人體本身陰陽就有主次之分,陽主陰從;
4.疼痛即為不通的表現(xiàn),不通即陽氣不通。寒則凝,熱則化,凝則不通。故治療上以行氣、活血而通陽。
(二)關(guān)于“興陽法”
陽者無形,不曰“補”;陽者本熱,不曰“溫”。“陽”者是在陰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功能,故應用“振奮”、“興”、“扶”等。無形之陽宜“興”;半無形,半有形之陰宜“滋”;有形之物質(zhì)宜“補”,如補血等。
(三)“興陽法”舉例
1.冠心病危癥
“心痛”者均歸因于心陽虛,分為心陽不振和心陽衰微兩種。對于心陽衰微之危癥者,治療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①步驟一:振奮心陽
“四逆輩”方藥解決心陽衰微的首要問題,如通脈四逆湯——附子三錢(生制各半)、干姜三錢、炙甘草二錢、蔥白九根;
②步驟二:宣通心陽、行氣散結(jié)
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解決胸痹問題;
③步驟三: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效靈活絡湯等解決心脈瘀滯問題。
(重點:白酒必須作引子,其性熱,興陽氣,如仙方活命飲中以白酒做飲;心陽衰微時要首先興陽,再補陰,首先活血化瘀無濟于事,因活血藥走血分,作用慢。)
2.腎萎縮
患者趙某,女,28歲,結(jié)婚8年未孕。醫(yī)院診斷為“右腎動脈狹窄、右腎萎縮、右腎衰竭,腎性高血壓”。癥見頭暈目眩、顏面蒼白、四肢厥冷、舌淡苔白、不欲飲水、脈沉細,血壓190/120mmHg。微循環(huán)差,故出現(xiàn)顏面蒼白、四肢厥冷;腎臟循環(huán)差,血供不佳,故出現(xiàn)腎萎縮;微循環(huán)差,血液集中于大血管,故血壓高。(脈證合參,辨證施治,即使是血壓高,也要興陽。)
治療(聯(lián)合方組思想:守法易方,守方易藥,聯(lián)合方組,輪替服用):
(1)步驟一:興陽通痹
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各兩劑,交替輪服;
(2)步驟二:扶腎陽、散寒濕
附子湯(小紅參代人參)、白術(shù)附子湯交替輪服兩輪;
(3)步驟三:興陽溫經(jīng)、益氣養(yǎng)榮
附子湯、白術(shù)附子湯、當歸四逆湯輪服調(diào)治,服藥80余劑,諸癥消除,右腎萎縮恢復2/3,右腎功能恢復,有腎動脈狹窄基本恢復,順產(chǎn)一女。
3.不孕癥
(1) 不孕原因:
①生理性婦女肥胖,脂肪過多導致輸卵管受壓,排卵障礙;
②結(jié)核性病理堵塞,結(jié)核病灶、輸卵管粘連導致排卵障礙;
③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其他雜病導致不孕,多為腎陽虛。
腎陽虛導致的不孕,臨床癥見顏面蒼白、四肢厥逆、不欲飲水、脈沉細,或乳房發(fā)育不良、性欲冷淡,西醫(yī)檢查未子宮發(fā)育不全。月經(jīng)往往量少、色黑、行經(jīng)遲。
(2)腎陽虛不孕癥治療步驟:
①步驟一:扶元陽
附子湯;
②步驟二: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③步驟三:興陽
白術(shù)附子湯;
④步驟四:鞏固療效
小溫經(jīng)湯
(治療此類不孕癥,單純活血化瘀必無功而返,因血不能冷活亦不能冷化。)
對于男性腎陽虛性不育,治法與此相似。臨床癥見顏面蒼白、四肢厥逆、不欲飲水、脈沉細、精子稀少、精子成活率低、性欲減退、陽痿、陰囊濕冷。臨床常用白術(shù)附子湯加花椒3g,服用10-15劑。男子生殖功能與女子生育功能同屬于“腎”。
4.慢性前列腺炎
此病即為中醫(yī)之“勞淋”“膏淋”。現(xiàn)代醫(yī)學將其歸為炎證范疇,治以“消炎”?,F(xiàn)代醫(yī)學診斷為“慢性”的疾病,病程必長,疾病日久傷陽,消炎藥多屬于寒涼之品,此病應重在提高患者的自身機體功能,而不應該大劑使用寒涼藥。
病例:楊某,男,56歲?;加新郧傲邢傺装肽辏蝾l、尿痛住院,抗生素治療不效。臨床癥見:行動不便,不能下床,形體消瘦,不思飲食,手足厥冷,小便淋漓不盡,小腹及生殖器疼痛難耐,有下墜感,排尿痛勢加劇,舌淡苔白,脈沉遲細緊。辨為下焦寒凝血滯。
治療:
(1)步驟一:
烏頭桂枝湯;
(2)步驟二:
白術(shù)附子湯:參考——白術(shù)15g、附子9g、炙甘草6g、生姜9g、紅棗4枚;
(3)步驟三: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4)步驟四:
小溫經(jīng)湯:溫經(jīng)散寒。
(慢性前列腺炎多為下焦虛寒夾有濕氣,單純治濕不行,非溫下不可)
5.腸梗阻
患者武某,1957年,自訴平素腹部隱隱作痛、腹痛尚能忍耐,每隔幾日腹痛發(fā)作一次??滔峦蝗桓雇措y忍,面色蒼白,發(fā)作十分鐘后緩解,診斷為不全性腸梗阻,辨為沉寒積滯,并發(fā)寒厥。處方以大黃附子湯原方——大黃三錢、附子三錢、細辛一錢。腹痛發(fā)作時,急服此方半小時緩解。原方中加入白芍10g,可防止因大黃加強腸蠕動而引起的疼痛。
6.變應性亞敗血癥
患者馬某,男,7歲,1972年就診。高熱11個月,北京301醫(yī)院診斷為變應性亞敗血癥,主癥為發(fā)熱。上午38℃,下午39℃。關(guān)節(jié)疼痛并有結(jié)節(jié)。前醫(yī)用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等寒涼藥無效,后處以小柴胡湯、桂芍知母湯療效亦不顯。后診其脈,脈雖大,但重按不及;熱勢雖重,但不欲飲,愁苦慢性病面容。熱病病程較短,而此病程較長,實為陰寒。
 
 
 
 
 
 
發(fā)斑。熱重便硬,有下癥者
當歸大黃湯
【處方】 當歸、生大黃、川黃連、甘草。
【功能主治】 發(fā)斑。熱重便硬,有下癥者。
【各家論述】 此方?jīng)龃竽c血熱。以斑癥屬血,故加當歸;斑癥不宜大下,故加甘草。
【摘錄】 《傷寒大白》卷四
 
 
 
 
 
 
 
吐血,胸中塞痛
當歸大黃湯
【處方】 芍藥3兩,干姜3兩,茯苓3兩,桂心3兩,當歸3兩,大黃3兩,芒消3兩,阿膠2兩,甘草2兩,人參2兩,麻黃1兩,干地黃4兩,虻蟲80個,水蛭80個,大棗20個,桃仁100個。
【功能主治】 吐血,胸中塞痛。
【用法用量】 以水1斗7升,煮取4升,分5服,日3夜2。
【摘錄】 方出《千金》卷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八
 
 
 
 
 
 
 
燥火下血,及吐血、嗽血,大便干結(jié)
當歸大黃湯
【處方】 當歸、大黃、生地、甘草。
【功能主治】 燥火下血,及吐血、嗽血,大便干結(jié)。
【摘錄】 《傷寒大白》卷二
 
 
 
 
 
濕熱性前列腺炎
患者,男,60多歲,前列腺增生,不能自行排尿,常借助導尿排出,導尿后檢查發(fā)現(xiàn)白細胞(+)。舌質(zhì)暗紅、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口氣較重。
處方:赤小豆30g、敗醬草30g、大黃15g、當歸20g,水煎服。
服藥5劑,可自行排尿,小便后有少許的渾濁物排出。后續(xù)服20余劑,諸證悉平。排尿正常,口中異味亦減輕。黃膩舌苔轉(zhuǎn)為正常。
此患屬濕熱下注、血瘀不通。舌紅,苔黃膩,口氣重,脈象滑數(shù),此有濕熱之邪。濕熱之邪,郁積膀胱,令氣化失常,血瘀不運,故而無法排尿。故應去清濕熱。
赤小豆當歸散,出自《金匱要略》,清熱利濕、解毒排膿、活血化瘀。
凡脈數(shù)則發(fā)熱而煩。此熱在血,不在榮衛(wèi),故不發(fā)熱,但微煩爾。汗出者,以血病不與衛(wèi)和,血病則惡煩,故欲默,衛(wèi)不和則陽陷,故欲臥;腠理因開而津液泄也。3-4日目赤如鳩眼者,熱血循脈炎上,注見于目也;7-8日目四眥黑者,其血凝蓄,則色變成黑也。若能食膿已成者,濕熱之邪散漫,則毒血流,傷其中和之氣不清,故不能食;若能食,可知其毒血已結(jié)成膿,胃氣無擾,故能食也。用赤豆、當歸治者,其赤小豆能消熱毒,散惡血,除煩排膿,補血脈,用之為君;當歸補血、生新去陳為佐;漿水味酸,解熱療煩,入血為輔使也。
《沈注金匱要略》:用赤小豆去濕清熱,而解毒排膿;當歸活血養(yǎng)正,以驅(qū)血中之風;漿水屬陰,引歸、豆入陰,驅(qū)邪為使。斯治風濕流于腸胃而設,非狐惑之方也。
《千金方衍義》:方以赤小豆清熱利水,且浸令芽出,以發(fā)越蘊積之毒,佐當歸司經(jīng)血之權(quán),使不致于散漫也。至于先便后血亦主,此方以清小腸流入大腸熱毒之源,見證雖異,而主治則同也。
上方加敗醬草、大黃兩藥,奏清熱、解毒、瀉熱之效。四藥配合,較一般清熱利濕之劑,活血化瘀、解毒排膿、清熱利濕之效更顯。
胡希恕運用赤小豆當歸散體會,“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此即一般的痔瘡出血。先血后便,也下血,到大便的時候,先下來的是血,血之后才是大便。血在肛門,即痔漏之血,故叫近血。近血者,近于外,近于肛門。這個病不要緊,一般用赤小豆當歸散主之,也可以做湯,我也常用,常用赤小豆當歸散、當歸芍藥散這兩味方藥。痔瘡者,總是濕熱為患。
 
 
 
 
 
 
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患者,郝某某,女,32歲。
產(chǎn)后受風,雙下肢關(guān)節(jié)疼痛不已,化驗血沉、風濕因子為陽性。醫(yī)院診斷為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予以布洛芬治療,服后可止痛,然過后仍犯,不除根,故來診。刻診:身高中等,虛胖面白,脈弦滑兼數(shù),無力,舌紅苔薄。訴產(chǎn)后未注意受了風寒,自此雙腿關(guān)節(jié)疼痛難忍,察雙關(guān)節(jié)怕風不腫,飲食二便尚可。
辯證:血虛受風,郁久化熱。
處方:當歸補血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
生黃芪150g、當歸30g、水牛角(先煎)30g、生地60g、丹皮12g、赤芍30g、仙靈脾30g、忍冬藤30g、海風藤30g、石楠藤30g、夜交藤30g、生甘草30g、徐長卿30g。七劑,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復診,雙腿關(guān)節(jié)已不痛了,效不更方,繼服五劑,痊愈。
該案中當歸補血湯補血;犀角、地黃活血涼血;仙靈脾、赤芍扶正通痹;四藤通絡祛濕,活血解毒;徐長卿祛風濕、止頑痛之專藥也。
黃芪要大量,氣行血行,此為四神煎用法;
生地要大量,姜春華老中醫(yī)善重用此藥治熱痹。
 
 
 
 
 
 
 
揮汗如雨
臨床汗出之證表現(xiàn)較多,且復雜,有虛有實,虛實夾雜,有陽明熱盛汗出,有痰郁化火汗出,有陰虛汗出,有陽虛汗出,有血虛兼瘀汗出等,非簡單的是自汗陽虛、盜汗陰虛及表虛桂枝證。
(1)動則揮汗如雨
患者,周某,男,34歲。2010年9月7日初診。
現(xiàn)雖入秋天涼,然仍動則身汗,出汗如雨,每日換衣二三次。覺熱,需開電扇??淘\:身高1.75m左右,面略黑,聲音宏亮,脈弦滑有力,舌紅胖大,苔白膩,飲食、二便均正常。曾服用屏風散一類中成藥,無效。余無他癥。
(此病臨床常見,大多數(shù)為中青年,除了出汗一癥,余無他癥。有的是頭汗如蒸氣,有的是全身出汗,大多數(shù)是動則汗出如雨,有的是吃飯時頭汗如雨。癥雖一樣,治法用藥不同。)
此患者年輕體壯,別無他恙。故從舌脈入手,辨為中焦?jié)駸?,逼汗外泄?/pre>
處方:龍膽草18g,車前子30g(包),木通12g,黃芩15g,梔子15g,當歸15g,生地黃25g,澤瀉45g,柴胡12g,生甘草10g,草果6g(打),蒼術(shù)12g,淡竹葉18g,厚樸10g,滑石30g(包)。5劑,水煎服。
一周后,復診,汗略減。效不更方,上方合白虎湯,七劑,汗止。
(2)虛則揮汗如雨
患者,王某,男,62歲。2009年9月2日初診。
近期晨練完后身大汗,幾乎不敢活動,過去無此種現(xiàn)象。刻診:自汗,舌淡苔白薄,脈浮大中空,稍疲憊,余無他證。憑脈辨證,氣虛耳。陽浮于外,津液外泄,調(diào)和營衛(wèi),斂陰收汗。
處方:生黃芪60g,防風12g,白術(shù)15g,鹿銜草30g,桂枝15g,白芍15g,生龍骨、生牡蠣各45g,山茱萸6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棗10枚。
5劑,水煎服。囑晨練先減少運動量,適當服用米粥自養(yǎng)。
1周后復診:汗出已少許多,已不感到乏力。效不更方,再續(xù)3劑,痊愈。以補中益氣丸善后。此證亦可用桂枝加附子湯,因考慮到附子要先煎不便,故未用。
(3)動則虛汗淋漓
患者,張某,女,44歲。2010年8月19日初診。
1月前行人工流產(chǎn)術(shù)導致月經(jīng)至今未來?,F(xiàn)癥:動則虛汗淋漓,老想哭,控制不住,疲乏無力,不想吃飯,脈浮濡無力,舌暗苔薄白。辨證:人工流產(chǎn)傷了氣血,未能復元,氣陰兩傷,兼有血瘀。方用當歸補血湯合玉屏風散加甘麥大棗湯為主加減。
處方:生黃芪60g,當歸15g,鹿銜草30g,防風6g,羌活6g,炒白術(shù)30g,山藥50g,玄參15g,炙甘草30g,浮小麥30g,大棗15枚,雞內(nèi)金12g,雞血藤15g,熟地黃45g,山茱萸45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5劑,水煎服。
囑咐每劑的大棗一個也不能少,此棗非為一般藥方的引子,乃為一主藥耳。
8月26日二診:易哭、多汗好轉(zhuǎn),特別是想哭已愈,乏困已好多了。脈不濡細,略浮大,舌不暗,偏淡,苔薄白,欲飲食,有香味了,二便正常。
處方:生黃芪60g,鹿含草30g,防風6g,炒白術(shù)30g,羌活6g,山藥50g,玄參15g,炙甘草30g,浮小麥30g,大棗15枚,雞血藤15g,熟地黃50g,山茱萸45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仙鶴草50g,干姜15g,菟絲子30g。7劑,水煎服。
9月2日三診:多汗、易哭、乏困完全好轉(zhuǎn)。要求通經(jīng),處桃紅四物湯加丹參、雞血藤。3劑,未再復診。
此案患者亦是以虛汗淋漓求診,在治療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滋補藥,滋補的過程要時刻注意患者的胃口,能吃可用大量峻補,不能吃要小量慢補,不可著急。一定要因人、因時、因具體情況而立法處方。
 
 
 
 
 
 
 
 
失眠
(1)組成:地黃180~500g肉桂5~10g
(2)主治:頑固性失眠。
(3)煎服法:取地黃180~500g,無需浸泡,直接加涼水,水漫藥物約兩橫指,中火煎煮。水沸約10分鐘后,加入肉桂5~10g,再煎10分鐘,關(guān)火,沏藥;如此反復兩次,將兩次藥液混合。晚上臨睡前半小時頓服盡。
(4)注意事項:
①地黃生、熟分用:失眠者,若舌質(zhì)紅,則選用生地黃;舌質(zhì)不紅,選用熟地黃。
②失眠輕重選用:失眠輕者,地黃180g,肉桂5g;失眠甚者,地黃500g,肉桂10g。
③胃不和而夜不安,煎藥時可少加水或最后濃縮藥液,切不可在晚睡前服藥過多,否則反致失眠。
④用藥后大便質(zhì)稀,色發(fā)黑,屬正常用藥反應,停藥后即可恢復正常。
(5)驗案:
①患者女,63歲,嚴重失眠1年余就診。白天不困,晚上不欲睡,平素心煩、易生氣。舌稍紅,苔薄白,脈數(shù)稍虛。既往有嚴重膝關(guān)節(jié)炎,變天時痛甚。
處方:生地黃180g、白芍30g、肉桂10g(后下),3劑。
囑咐每日晚上熬藥,連熬兩次,混合,臨睡前頓服(一次服完)。由于有心煩、易生氣之癥,故加白芍來滋陰養(yǎng)肝,緩解此癥。
服完后復診,訴睡眠改善。
②張某某,女,60歲,失眠十余年,常年以地西泮幫助入睡,現(xiàn)加用西藥亦無法入睡。連續(xù)三天未眠,煩躁不寧,精神疲憊。刻診:面顯憔悴,兩目血絲密布,雙手寸關(guān)脈浮滑,舌淡紅,苔薄白,飲食一般,大便略干,余無它癥。心肝火旺,神不得安寧。
處方:生地500g、肉桂10g、百合30g、知母10g、蟬衣10g,三劑水煎兩遍,取250毫升左右,臨睡前一小時服下。
三天后復診,訴第一天晚上喝完藥,腸鳴一陣,睡了兩小時。第二天晚上睡了6小時,第三晚上睡了6小時。刻下平脈,寸關(guān)已不浮滑,火已平定。
轉(zhuǎn)方:黃精50g、遼五味15g、合歡花15g、山楂15g,續(xù)服一周,睡覺時好時差。多年痼疾亦從緩計之。以麥味地黃丸合復方棗仁膠囊長期服用,一月后睡眠漸漸趨于正常。
注:此案例藥量僅適用于心火過旺,大便偏秘者,脾弱中虛者不宜用。如果想用可以把生地改為熟地為宜。
 
 
 
 
 
 
 
 
 
血熱妄行,九竅流血,氣息奄奄,欲臥不欲見日,頭暈身困
當歸補血湯
【處方】 當歸5錢,黃耆1兩,荊芥(炒黑)3錢,人參3錢,白術(shù)5錢,生地5錢。
【功能主治】 血熱妄行,九竅流血,氣息奄奄,欲臥不欲見日,頭暈身困。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辨證錄》卷三
 
 
 
 
 
血虛頭痛
當歸補血湯
【處方】 當歸1錢,生地黃1錢,川芎1錢,白芍1錢,防風5分,荊芥4分,藁本4分,黃芩1錢(酒炒),柴胡5分,蔓荊子5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血虛頭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古今醫(yī)鑒》卷九
 
 
熱毒風,心膈煩悶,或小便赤澀
淡竹瀝粥
【處方】 淡竹瀝1合,石膏1兩(搗碎),黃芩1分(搗研),粟米2合,蜜半合。
【功能主治】 熱毒風,心膈煩悶,或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上先以水2大盞半,煎石膏、黃芩至1盞半,去滓,下米煮粥,欲熟,入竹瀝及蜜,攪勻候熟,任意食之。
【摘錄】 《圣惠》卷九十六
 
 
 
 
 
 
 
風熱內(nèi)擾,心膈煩悶,或小便赤澀
淡竹瀝粥
【處方】 淡竹瀝20毫升 石膏30克(搗碎)黃芩23克(搗,研)粟米30克 蜜10毫升
【功能主治】 主風熱內(nèi)擾,心膈煩悶,或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先用水750毫升,煎石膏、黃芩至450毫升,去滓,下米煮粥,將熟時,入竹瀝及蜜,攪勻候熟,任意食之。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
 
 
 
 
 
 
 
淡滲湯
【處方】 蒼術(shù)1錢5分,厚樸(姜水炒)1錢,生白芍1錢3分,甘草1錢2分,扁豆3錢,赤茯苓1錢,建澤瀉1錢,淮木通1錢,豬苓1錢,宣木瓜1錢,陳皮8分,川萆薢4錢,車前子8分,廣木香3分(煨熟)。
【功能主治】 新病水泄,小便短少而黃,或口渴腹痛,不拘男婦大小。
【用法用量】 每味揀地道上料,稱足分量,多用水煎服。一刻即愈。
如受寒邪,身痛發(fā)熱,加桂枝1錢;頭痛,加白芷、川芎各1錢,北細辛2-3分;虛寒腹痛喜按者,加砂仁、真藿香各8分;夾食者,加神曲、麥芽各(炒)8分;舌黃、口渴喜冷者,加黃芩1-2錢,生石膏3錢,或加黑山梔8分。
【摘錄】 《會約》卷十
 
 
 
 
 
 
首烏益壽酒
何首烏、黑芝麻、黃精、當歸、枸杞子、杭白芍、黃芪各10g。
將上藥共煎成濃汁過濾去渣,兌入25度500毫升高粱白酒內(nèi),如果多配可按此比例加倍藥量。每日2次,每次20-50毫升。
主治:須發(fā)早白,腎虛腰酸,腿軟乏力,氣虛血弱,久服無副作用。
 
 
 
 
 
 
 
 
如意黃金膏運用經(jīng)驗
外用治療濕熱之毒導致的各類疾病,如痤瘡、毛囊炎、蕁麻疹、玫瑰糠疹、痔瘡、甲溝炎、乳腺炎、痛風、帶狀皰疹等。
本方出自于明·陳實功,其認為外傷可以內(nèi)調(diào),從補充正氣的角度來把外傷治好。故發(fā)明了專門強壯脾胃,提高免疫力,強壯正氣的食療方——八珍糕。
組成:天花粉(上白)5kg、黃柏(色重者)2.5kg、大黃2.5kg、姜黃2.5kg、白芷2.5kg、紫厚樸1kg、陳皮1kg、甘草1kg、蒼術(shù)1kg、天南星1kg
制法:上藥曬極干燥,磨極細,過篩,瓷器收貯。
功能:主治治癰疽發(fā)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干濕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
用法用量:凡遇紅赤腫痛發(fā)熱未成膿者,以及夏月諸瘡,俱用茶湯同蜜調(diào)敷;如微熱微腫,及大瘡已成,欲作膿者,蔥湯同蜜調(diào)敷;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濕痰流毒,附骨癰疽,鶴膝風,蔥、酒煎調(diào)敷;如風熱惡毒,皮膚亢熱,紅色光亮,游走不定者,蜜水調(diào)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黃水漆瘡,惡血攻注等,大藍根葉搗汁調(diào)敷,或加蜂蜜;湯潑火燒,皮膚破爛,麻油調(diào)敷。
此方主要針對濕熱之毒導致的瘡,必須要符合紅腫熱痛這四個特點,只要符合紅腫熱痛,皮膚沒有潰爛,沒有化膿,就可以用如意金黃散外敷,若為常年暗瘡不適合。
大黃、黃柏苦寒,清熱解毒;腫表明有濕氣,故用陳皮理氣燥濕,用厚樸行氣燥濕,用蒼術(shù)直接燥濕。白術(shù)健脾補脾的,祛濕力度小于蒼術(shù),白術(shù)是通過健脾來祛濕。蒼術(shù)辛溫,可以散,可以走表,可以解決中焦脾胃的濕邪,又可祛除皮膚表面濕邪,所以蒼術(shù)外用燥濕效果好。
天花粉、天南星、白芷,三味藥專門消腫,治標。天花粉可滋陰、生津止渴,糖尿病患者適宜。外用可消腫止痛。白芷消腫止痛,對于化膿性腫痛效果更好。天南星化痰、軟堅散結(jié)、消腫。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痛表明有經(jīng)絡阻滯,陳皮與厚樸行氣,姜黃條暢氣機、活血化瘀。
甘草補中益氣,補脾,調(diào)和諸藥,同樣還可化腐生肌,緩急止痛,消炎。
 
 
 
 
 
 
 
六神丸運用經(jīng)驗
(1)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瘡生肌。用于爛喉丹痧,咽喉腫痛,喉風喉癰,單雙乳蛾,小兒熱癤,癰瘍疔瘡,乳癰發(fā)背,無名腫毒等。傳統(tǒng)用于喉科病證,外科瘡癤亦可運用,日本甚至都用在心衰的患者身上。
(2)組成:
珍珠粉、牛黃、麝香、雄黃、蟾酥、冰片。
(3)藥解:
牛黃,治療高熱抽搐甚至昏迷,清熱解毒功效強。珍珠,解毒生肌。冰片又,名龍腦,清熱、止痛、解毒。蟾酥,止痛、解毒除穢。雄黃也叫石黃,解毒殺蟲、燥濕。麝香,通絡、消腫、行瘀、止痛。
(4)具體運用:
①咽喉腫痛:
直接按說明書服用六神丸。
②流行性腮腺炎:
每次服六神丸5~8粒,一天3次。同時取六神丸10粒研成粉末,以食醋調(diào)和涂患處,可超過腫脹范圍0.5厘米,用紗布固定,每天換1次,大多3天可愈。
③口腔潰瘍:
利用六神丸抗炎、止痛、生肌、收口、抗病毒等功效,外涂或內(nèi)服治療口腔潰瘍效果都很好。內(nèi)服按說明書上所說的用,外敷取六神丸適量,用食醋少量浸泡自然化開,衛(wèi)生棉簽蘸取直接敷于潰瘍面上即可。若喉風散等噴劑直接噴沒有作用,可嘗試此中成藥。
④蚊蟲叮咬:
蚊蟲叮咬,若使用花露水不效時,可使用六神丸。方法同上,六神丸用食醋化開,直接涂于孩子皮膚。
⑤痛風:
六神丸研成細末,與大黃粉、清水調(diào)勻。將制好的膏劑直接敷在患處,包扎固定即可。每天換藥1~2次,堅持一周左右,就能很好地緩解疼痛。
⑥急性附睪炎:
急性附睪炎多發(fā)于青少年,一般是突然起病,怕冷,發(fā)熱,陰睪腫大,陰囊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增大,疼痛難忍。用法:5粒六神丸、大黃10g共同研成細末,加米醋調(diào)成稀糊,外敷在陰囊腫脹處,包扎好。每天換1次,5天為一個療程。一般需堅持2~3個療程方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⑦粉刺:
10~15粒六神丸和1瓶綠藥膏,然后將六神丸研成細末,與綠藥膏混合均勻了備用。每天晚上常規(guī)清洗后,將六神藥膏涂在粉刺局部、雙手心和雙足心涌泉穴處,直到第二天早上洗去藥膏,每天1次,30天為一個療程,大概1~2個療程后可逐漸減輕。
⑧痱子:
若用花露水、爽身粉不止癢,可用六神丸。洗澡時,用5~10粒六神丸,研細,加入洗澡水中,可以預防起痱子,加10粒對于已經(jīng)起痱子的寶寶有治療作用。亦可將六神丸溶解了濕敷患處,止癢。
⑨治麥粒腫:
10粒六神丸,研成細末,把消炎平膏攤平,將藥粉倒在上面,外敷在患處,敷料包扎好,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堅持外敷3~5天,有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
⑩治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就是起在面部、身體局部的成簇的水泡,痛起來火燒火燎的,非常嚴重。把六神丸研成細末,用米醋調(diào)成糊,在局部消毒后,將藥糊涂在患處,外面用消毒紗布外敷,拿膠布固定好,每天換藥1次,連續(xù)5~7天可以清熱解毒。不過還要提醒您,如果病情比較嚴重,除了帶狀皰疹外還有其他并發(fā)癥的,還是應該及時去醫(yī)院進行系統(tǒng)治療,千萬不要耽誤病情。
?治淋巴結(jié)炎:
將10粒六神丸與適量的大黃粉(可以請藥店打粉)混合均勻后,加清水調(diào)成糊外敷在患處,用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連續(xù)5天,能清熱解毒,治療淋巴結(jié)炎癥。
(5)特別提示:
六神丸里的蟾酥是有毒,服用時切勿過量,小孩用此藥更要特別注意。另外,六神丸含麝香等成分,能引起子宮收縮,所以孕婦須禁用。請記住,凡是含有麝香成分的,孕婦都要禁用。
脫離來劑量和具體病證來談中藥毒副作用都是耍流氓,藥物本來就是藥物,從中醫(yī)的觀點來看,藥物不是食物,肯定是有偏性的,即便是食物,也是有偏性的。關(guān)鍵是劑量的問題,如果很小的劑量能治病,對身體本身也沒有大的危害,干嘛不去用,甚至坐以待斃。實際上,六神丸主要用于急性病證,只要短期按照劑量說明運用,是安全的。
口服此藥,一定要忌口煙酒和辛辣刺激。
 
 
 
 
 
 
 
淡滲二苓湯
【別名】 五苓散
【處方】 澤瀉1兩,滑石2兩,赤茯苓、白術(shù)、豬苓(1方有桂2錢半)。
【功能主治】 中濕,病似傷寒,頭汗自出,肢體疼重,難于轉(zhuǎn)側(cè),小便不利者;欲作癇狀,或表熱里寒而自利,或誤用巴豆熱藥下之而協(xié)熱利不止,或表里俱熱,自利或嘔,或傷寒痞悶,脈尚浮而惡寒,表未解者;或一切留飲不散,水停心下,或太陽少陰俱病,或一切嘔瀉霍亂無問寒熱,及小兒吐瀉急慢驚風。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加生姜3片,大棗3枚,燈心5莖,水煎,熱服。
嗽喘煩心不得眠臥者,加阿膠半兩。
【摘錄】 《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六引《修月魯般經(jīng)》
 
 
 
 
 
淡婆婆根湯
【處方】 淡婆婆根3錢,明天麻1錢半,蔓荊子1錢半,滁菊花1錢,白芷1錢,川芎7分,當歸7分,木賊草7分,小黑豆100粒。
【功能主治】 偏頭風痛初起。
【摘錄】 《重訂通俗傷寒論》
 
 
 
 
 
 
 
 
淡黃丸
【處方】 石灰(炒赤)、硫黃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虛冷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 《雞峰》卷十
 
 
 
 
 
 
肺結(jié)節(jié)
肺為嬌臟,若有痰濕之邪,便會阻礙氣血流通,形成瘀血,呈現(xiàn)痰瘀互結(jié),逐漸形成結(jié)節(jié)。故肺結(jié)節(jié)本質(zhì)為痰瘀互結(jié),以痰濕為重。
名老中醫(yī)周平安先生有一方,專治痰濕內(nèi)結(jié)型肺結(jié)節(jié),方名叫宣肺平喘湯。
組成:生黃芪30g、金銀花20g、蒲公英20g、野菊花10g、金蕎麥30g、柴胡10g、黃芩15g、浙貝母10g、赤芍15g、生地黃15g、瓜蔞20g、紫苑10g、款冬花10g、枇杷葉10g、穿山龍15g、石韋15g、射干10g、甘草10g,水煎服。
(1)金蕎麥、蒲公英,肺癰要藥。
(2)穿山龍、石韋、瓜蔞、浙貝母,化痰散結(jié)。
穿山龍可代替穿山甲,其穿破力量亦強。浙貝母,散結(jié)良藥,咳嗽用川貝母,散結(jié)用浙貝母。石韋、瓜蔞排出痰濕。瓜蔞專門針對胸肺中頑痰,就是那種咳不出來或者咳不干凈的痰,導痰下行至大腸,隨大便排出。石韋,擅長通利膀胱,此處可化痰成水,從小便而出。
(3)紫苑、款冬花、枇杷葉、射干,主要作用是止咳。
“知母貝母款冬花,專治咳嗽一把抓”。紫苑、款冬花,寒咳、熱咳均可運用。枇杷葉擅長降肺止咳,射干疏通氣道。
(4)金銀花、野菊花、黃芩,清熱解毒。
痰濕郁久化熱,金銀花、野菊花、黃芩可清熱。
(5)赤芍,活血化瘀。
(6)柴胡,疏肝理氣。
(7)甘草,調(diào)和諸藥。
(8)黃芪、生地,補肺氣,補肺陰。
 
 
 
 
 
 
 
.陰虛腫
此型老年、女性為多。而女性當中,又以水氣喘哮居多。陽虛者,是氣不化水;而陰虛者,是水不化氣。
主癥:面浮色黯黑、唇紺(即烏),身腫、四肢腫,皮色青,或腰痛耳鳴。苔厚舌紫,脈沉滑。
治法:滋陰助陽,化氣行水。
方藥:濟生腎氣丸。
熟地黃15g、山藥15g、棗皮(山茱萸)10g、澤瀉10g、茯苓15g、牡丹皮10g、桂枝10g、附片15g(先煎)、牛膝6g、車前子10g。
 
 
 
 
 
 
氣虛腫
主癥:大病久病之后,中氣不足,短氣懶言,食少不饑,頭身四肢皆腫,身倦無力,腹?jié)M便溏,面色不華。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補中益氣。
方藥:補中益氣湯。
黃芪15g、人參10g、白術(shù)10g、陳皮10g、柴胡10g、升麻10g、當歸6g、甘草3g。
加減法:臨證可酌情加減。砂仁、蒼術(shù)、谷麥芽、神曲、半夏、雞內(nèi)金、厚樸、桂枝等,皆可隨證加入。
 
 
 
 
 
 
風腫
風腫之因,多由平素身體風甚之人,復感外風,內(nèi)外相引。
主癥:通身浮腫而脹,轉(zhuǎn)側(cè)、行動不利,煩躁發(fā)熱,口渴。苔薄白,脈浮大有力。
治法:祛風清熱,通治表里。
方藥:祛風至寶膏。
防風10g、白術(shù)10g、白芍10g、芒硝10g、石膏15g、滑石15g、當歸6g、黃芩10g、甘草3g、大黃10g、連翹10g、川芎10g、麻黃6g、天麻10g、荊芥6g、熟地黃15g、黃柏10g、桔梗10g、山梔子6g、薄荷3g、羌活10g、人參10g、全蝎10g、細辛6g、黃連6g、獨活10g。
 
 
 
 
 
 
淡豆豉丸
【處方】 淡豆豉10粒 巴豆1粒(略去油)
【制法】 上藥研勻如泥,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主小兒一二歲,面色萎黃,不進飲食,腹脹如鼓,或青筋顯露,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服。
【備注】 原書云:藥后“下魚凍汁,病根除矣,急與補脾?!?/pre>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七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615.中醫(yī)名醫(yī)效方2
中醫(yī)治百病
補氣養(yǎng)血湯
補氣養(yǎng)血湯的功效與作用
治療毛囊炎,中醫(yī)內(nèi)治8種驗方,方方對癥療效佳!
治眼病中藥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