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民先生
王肇民(1908-2003),著名美術家、美術教育家,原籍安徽蕭縣。1929年入杭州藝專,參加進步團體“一八藝社”,上世紀30年代輾轉北平、南京進修,抗戰(zhàn)初期參加新四軍,后在重慶、南京、武漢等地擔任教職。1951年起執(zhí)教于中南文藝學院,1958年該校改名為廣州美術學院,1987年被聘為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顧問,廣東水彩畫學會顧問。2002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德藝雙馨”藝術家的榮譽稱號。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先后在北京、廣州、深圳、巴黎、武漢、臺灣、南京等地多次舉辦個展,代表作包括《荷花玉蘭》、《殘留的玫瑰》、《荔枝》、《青蕉李子》等。出版有《王肇民素描選集》、《王肇民水彩畫選集》、《畫語拾零》、詩詞選《王肇民詩草》等作品。
孤獨的王肇民
文/ 梁 江
王肇民,安徽蕭縣人,1908年出生。1929年夏考入國立杭州藝專。1932年因參加“一八藝社”被開除學籍,轉學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西畫系。1993年畢業(yè)。至南京入中央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作旁聽生半年。
1951年至武漢,為中原大學中南文藝學院講師、中南美專講師。1958年隨學校遷廣州,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計自1929年起至1991年止,從事藝術工作凡六十二年,自念中國的畫家,能中西畫兼長,并善于作古典詩詞,而又能寫畫論的人是不多的,因而頗引以為自慰。
——王肇民自述
這是一段平實得近乎枯燥的自我表白。他的人生軌跡,和20世紀的歷史相輔而行。而今,他把自己85年的經歷,歸結為這短短的幾行字。
然而,現在我們卻發(fā)現,王肇民——這三個字不僅濃縮著一段漫長的人生之路,標示著一種藝術品格,一種審美境界,一種不易企及的個體成就,而且表明了一種恒常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內在邏輯。
一
1992年1月,廣東美術界在王肇民從藝62周年的時候,籌備了一系列活動——包括王肇民個人作品展、作品觀摩會、錄像資料展示、藝術研討會。這是第一次較為完整地展示和探討王肇民先生的藝術成就,我有幸參與了這一系列氣氛頗為熱烈的學術研討。會上,80多高齡的王肇民先生有幾句簡短的開場白——“只講一點,希望對我的畫論有意見的,提出來繼續(xù)討論一下。對我的經歷、生活有什么不了解的,我也可以解釋一下”。
是的,了解王肇民,注意他的藝術成就的人還不多。當有機會集中一起來研討他的時候,他認為是討論他那本薄薄的、有爭議的“畫語錄”的最好機會。他大約并不清楚,在通常情況下,類似的“研討會”現今大都是千篇一律的捧場會。
不過,王肇民的藝術研討會是嚴肅而客觀的。與會的專家、學者對王肇民的藝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這首先是因為他的藝術已經達到了令人景仰的造詣。一個畫家,如果無需搭配藝術之外的因素,僅僅依靠自己的作品便能證明自己的價值,那么,他才可能在藝術史上占有一個真實的位置。
他在廣州美院做了三十多年普普通通的教員,已在清淡寂寞中度過了幾十年。他的作品沒有多少獲獎的殊榮,在以往的展覽中,甚至常常連入選參展的機會也沒有。在廣東美術圈內,知道他是一個好教師,一個好畫家,但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卻近乎“0”。
他不媚俗,不趨時,自甘淡泊,我行我素,默默無聞地把自己幾十年的精力奉獻給藝術。他獨立不羈地走了一條寂寞的、純粹的藝術之路。在藝術長期從屬于政治、承擔非藝術荷載的氛圍中,王肇民的人生軌跡和藝術成就,成了當代中國美術史上一個高揚藝術主體,完善個體人格的典型個案。在《自笑》—詩中,他為自己勾畫了這樣的一幅自畫像——“自笑當官無媚骨,不衫不履亦悠哉。春回南嶺觀海去,夜入西江泛月來。死莫須留駝馬冢,生何嘗羨棟梁材。文章千古事誰識,白眼相看未可哀?!?/span>
自信、倔強、執(zhí)著,不肯隨人俯仰。這既是他對自己生命人格的表白,也是他對自己藝術追求的簡潔說明。人到無求品自高,這種在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中通行的說法,在王肇民身上,確是名實相符的。
確實,王肇民是屬于中國式的,傳統(tǒng)型的知識分子。孤傲耿介,獨立特行,無論從為人處事到創(chuàng)作路徑、藝術見解,都證實了這一點。
王肇民寫下了為數不少的古典詩詞——“凡耳目所接,心神所感,雖多寄情于畫,而于詩亦未敢稍忘。畫寫形以志所見,觸乎事物,發(fā)乎胸臆,依乎格律,成乎章句,無無病呻吟之聲,絕阿諛奉承之語,率意書懷,無所避忌”(見詩草卷一《穗序》)。這一段話,坦白貼切地說明了他之所以寫詩詞的緣由和特點。只要與他的詩詞稍事對照,便能明白其中絕無虛言。其實,崇真尚實,無所避忌雖然是說他的詩詞,但更是他個人性情和品格的寫照。
王肇民畫了不少素描。他在素描集《自序》里說:“我在廣州美院油畫系當教授,一直是素描教師,”邊教邊畫,“3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他畫素描的方法,“有時候從大體開始,有時候從局部開始,有時候把二者結合起來處理,因時制宜。靈活掌握,不在方法上絕對化。”事實上,在大多數人認為素描應當從大體著手的格式之下,王肇民卻按照自己對藝術的見解,從局部著手,從一般的著眼于色調改而為重視結構,以后又進而采用靈活掌握的方法。這種種變化,不僅是教學法和藝術觀的區(qū)別,更重要的是表明他對于造型能力的強調,對真實,對結構,對力量的強調。這,正是“形是一切”的觀點在他自己藝術實踐中的體現。正因為這樣,王肇民的素描不僅僅是通常的基礎訓練手段。而由于體現了人的藝術觀,體現了他的藝術追求,他的素描事實上已獲得了獨立的藝術意味,完全可以看作是獨立的作品。
王肇民還涉足中國畫、書法諸領域,擬出版中國畫作品集。他的中國畫和書法沉實重拙,與他的水彩畫和素描有著連貫的內在關系。這種中西藝術兼長的素養(yǎng),當然可豐富抒情言志的手段,但在我看來,更為重要的是他可由此在中西交匯的基點上創(chuàng)造自己的藝術風格。
二
最能體現王肇民藝術特質的,無疑是他的水彩畫。
水彩畫從來不是熱門,王肇民則因為“人皆不學,我固學之”。他的水彩畫有人物、風景、花卉、靜物。在景物的描繪中,他注重單純、明晰、渾穆的自然韻味。不過,最能集中表明王肇民的藝術造詣和風格特征的,是他所畫的瓶花、靜物和蔬果——在這樣曾被千百人重復過的題材范圍里,王肇民超乎所有人,畫出了獨有的一種莊正大度、堅實有力和厚重渾樸。在他單純明確的畫面結構中,每每蘊蓄著一種迫人眉睫的張力。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格調很高、品位很純的風格圖式,從而在當代水彩畫中確立了一種新的審美規(guī)范??梢钥隙ǖ卣f,他和他的作品,是當代中國水彩畫最高成就的標志。
“真實即美,有力則美”,這可以看作是王肇民的藝術宣言。對于“形是一切”,他注釋說:“形不是手段,神不是目的”;“所謂神,是形的運動感,是形的活的反映”;在具體處理中,“以形勝者則畫其形,以色勝者則畫其色,不能主觀,不能求全,要因時制宜”。這樣明確的藝術見解,可以與他的作品作為互證。
事實上,王肇民的水彩作品已摒棄了主觀化、情感化和偶然性的因素。他畫的是造型和結構的整合秩序,畫的是對藝術的理解。他的每一件作品,從圖式結構到具體技巧的運用,自始至終都在一個受控的范圍內展開。碰巧、僥幸、偶然的隨機因素在他的作品中是不存在的。他用受控的技法手段,組構出精心推敲過的、簡括的視覺語匯,所傳達的則是經過理性抽繹的對象的體積和能量。我一直以為,王肇民的作品是理性化和哲學化的。解讀他的作品,在雕塑一樣明確肯定的體積感里,能夠讀到物質的能量、生命的秩序,以及有如公理一樣明晰的、恒定的邏輯關系。
這樣對明暗、體積、空間、層次、色彩以及視覺語言自身結構關系的研究,很容易令我們想到塞尚。塞尚正是以重視重量感、體積感、穩(wěn)定感和宏偉感著稱的。不過,塞尚曾明確宣布繪畫只是“表達感覺的手段”。事實上,他所揭示出來的體積和空間的結構關系,主要是主觀感覺的結果。而這,恰與王肇民所主張的“不能主觀”構成了分道揚鑣互為極端的兩橛。
王肇民的藝術特質,便是這樣明確地體現于顯見的反差之中——真實即美,他的藝術力量不是來自于瞬間的主觀意緒,而是來自于自然的秩序,這是從真實中抽繹而出的。當然,這樣的真實絕非自然的、表層的真實摹寫,它業(yè)已歷經藝術的簡化、純化、強化和概括化,已是結構關系的真實和生命能量的真實。換言之,是藝術創(chuàng)造和美學內核的真實。
在具體的技法語言方面,王肇民大都運用單純、明確、肯定的色塊和筆觸。因為“細致未必深入,深入未必細致”,他去掉了許多蕪雜的細節(jié)。他之用筆有如使用面向石材或木版的刻刀,絕沒有什么游移不定、模棱兩可的遲疑。畫面上的色塊,無論在形體、面積和純度、明度方面,都會呈現一種節(jié)奏分明的邏輯關系。他賦予物象形體以肯定的輪廓線,在虛實輕重的轉換中,始終重視表達物體一種雕塑式的質感和量感。當然,我們尚可以進一步分析王肇民作品的一些具體技法特征——比如喜用干筆,注重線條,重視“寫”的意韻,等等。簡括地說來,他采取的是一種濃縮、概括、強化,以小勝多的表達手法。用王肇民自己的話來說,“色階越多越弱,色階越少越有力。多則對比性弱,弱則無力,少則對比性強,強則有力?!逼鋵?,何嘗他的用色如此,在處理形體、明暗、布局、筆法諸方面,他同樣采用了少而有力的藝術手法。
這恰恰是大家之手筆,是大家工力之所在。能夠這樣一語道破,是積數十年持續(xù)不懈努力方有所得。能夠做到,則更是談何容易!
在王肇民《畫語》中,還有這樣一段話——“近年以來,我畫的素描人體,都像雕刻—樣,這說明我對于人體有更深入的理解?!睂嶋H上,不僅素描,不僅人體,他的水彩和靜物也大都具有一種雕塑般的份量,有著刀劈斧鑿式的力度。他在藝術上確實是在傳達自己的理解,而且是深刻和獨到的理解。
三
王肇民的藝術軌跡是連貫的,他成功得很早,但獲得確認卻很晚。對于現今眾多畫家而言,王肇民事實上提供了一種可望而不易企及的藝術風格圖式——他的作品包蘊著高層次的精神內涵,高格調的審美指向,高品位的藝術旨趣。而這樣爐火純青的造詣,很大程度上又是他一種圓滿自足的個體人格的外化。如果說,藝術創(chuàng)造應當重視本體精神,藝術家需要主體意識,王肇民的人生和藝術,恰好便是這樣的確證。他是一個創(chuàng)造型的、純粹的藝術家。數十年如一日,坐言起行,矢志不渝,視藝術為生命第一需要,這是一個難乎其難的行程。
但這種對待藝術的執(zhí)著態(tài)度仍只是一方面。正如前面所提及,王肇民又屬于一個傳統(tǒng)型、學養(yǎng)型的知識分子,他的為人處事、言行談吐常帶有“士氣”的傳統(tǒng)特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有深厚的根底,詩詞、書法、中國畫不過是他這種修養(yǎng)的一部分。然而,他青年時代卻是浸染于新文化運動的氛圍之中,在血氣方剛的年齡曾投身文化革新活動,接納新思想、接受西畫教育。幾十年來,他始終在探索如何運用來自西方的藝術手法去展現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王肇民的藝術,成了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交匯的重要個案。
如果借用一種傳統(tǒng)的說法,我們可以“才、識、學”三要素而簡括描述王肇民幾十年的藝術之路。他的藝術成就,來自綜合學養(yǎng)、獨特識見和創(chuàng)造性追求的整合。從某種角度而言,是20世紀這樣特定的歷史段落成就了王肇民的藝術。而他,反過來創(chuàng)造了藝術的一段歷史。最終,他在一個艱難的角度,驗證了一個獨立的、自足型的藝術家的個體價值,以自已的成就,證實了藝術可以到達的,一種近乎理想化的純粹境界。不過,王肇民是難以重復的,他提供的不是一種普適性的經驗,這便是我們上面說他可望不可及的原因之所在。
王肇民的最高成就體現于水彩,體現在他所畫的靜物。不過,以為水彩這一偏僻門類和題材是他成功的緣由,無疑是又一種膚淺的看法。美術界近年流行著“圈地運動”。試圖以獨沽一味的題材而證明自己的作品與眾不同,這其實恰是缺乏能力和信心的表現?;仡^看看王肇民的作品,無論水彩、素描、靜物、人物和風景,同樣是傳達他對藝術的理解和獨特理念的手段,同樣可以表現自己的美學趣味和對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追求。
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能夠象王肇民先生這樣具備全面修養(yǎng)、深厚功力的藝術家很少,能在多方面有所建樹的人很少,能夠到達他這種藝術境界的人更少。他走了一條孤獨者之路。然而,恰恰是他這樣不凡的人生經歷、藝術軌跡和創(chuàng)造成果,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藝術創(chuàng)造所應遵循的一種內在的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