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貨殖列傳》講記(三)
文/張文江 來源:易文網(wǎng) 第一段講的是導言,第二段講的是國,第三段由國一點點過渡到家。經(jīng)濟學的本義是治家,也就是家庭
財產(chǎn)管理。
昔者越王勾踐困于會稽之上,
這是《史記》的文章好。上一次講管仲,是
秋的初期,五霸的開始。然后一下子來到了
秋的末期,五霸的結(jié)束。而且由春秋一點點過
到戰(zhàn)國,從治國一點點過渡到治家。五霸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可以參考《易學史叢論》的《綜論五霸》。這里具體是吳越爭霸,“吳王金戈越王劍”,就是這一地區(qū)的兵氣。
會稽就是紹興,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祖師魯迅的家鄉(xiāng)。從古代來講,傳說大禹死在這里,至今還有一個大禹陵。會稽的意思就是會計,但是比現(xiàn)在會計一詞的意義要大,包含政治
因素在內(nèi)?!妒酚?#183;夏本紀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裴 《集解》引及《越絕書》卷八《記地傳》:“禹始也
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爵有德,贈爵位,相應(yīng)于立德。封有功,封功臣,相應(yīng)于立功。大會計重新安排天下,是一個包括政治、經(jīng)濟、軍事在內(nèi)的總體布置,因此留下了會稽的地名。
乃用范蠡、計然。
今天主要講三個人,一個是范蠡,一個是子貢,一個是白圭。講范蠡,首先就帶出了一個計然。一般讀過書的人都知道范蠡,然而知道計然的
很少。如果問計然是誰,我敢說十個人中有九個答不上來。其實計然的重要性絕對不在范蠡之下,知道范蠡
要知道計然,就好像我們知道沃倫·巴菲特之外,還要知道他的老師本杰明·格雷厄姆。計然是發(fā)明原理的人,范蠡是計然思想的實踐者。在中國發(fā)明原理的人沒有實踐的人著名,隱含了一個問題。計然講的一段東西,可以說是中國經(jīng)濟學或者商業(yè)學的最古老原理,深得不得了。
計然是什么人呢?裴駰《集解》說:“計然者,范蠡之師也,名研,故諺曰‘研、桑心算’。”又說:“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游于越,范蠡師事
。”這里有幾
關(guān) 系。第一,計然是三晉人,他的先人是晉國逃亡的公子?,F(xiàn)在大體已核實,在春秋末期的三晉地區(qū),編成了今本《周易》的卦爻辭,而計然的思想應(yīng)該從《周易》 來。第二,他的名是研。《吳越春秋》謂之“計倪”?,F(xiàn)在的上海話中還保存有古音,研這個字可以讀成倪,上海話把“研究”讀成“nījiū”?!斗蹲佑嬋弧?這本書在唐代還有(
《新 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舊唐書》卷四十七《經(jīng)籍志》作《范子問計然》),真的假的不知道,以后亡佚了。關(guān)于此書的內(nèi)容,可以參考《越絕書》卷四《計 倪內(nèi)經(jīng)》、《玉函山房輯佚書》子編《范子計然》三卷,但是《史記》保留下來的這段文字,已經(jīng)涵蓋了計然思想的要點。第三,他的字是文子。
道家典籍的流傳中,有《文
》 這本書,在唐玄宗天寶元年被封為《通玄真經(jīng)》,為《道德》、《南華》、《沖虛》、《通玄》四部真經(jīng)之一。此書作者有人猜測是否和文種有關(guān),當然不是。因為 計然字文子,也有人附會到計然身上(如杜道堅《通玄真經(jīng)纘義序》),這層關(guān)系也可以切斷。但是過去一直認為《文子》不是先秦的著作,現(xiàn)在研究下來是真的, 因為出土文物已
證明它是先秦的書(1973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有《文子》殘簡)。此書的總體思想跟《老子》一致,也有一些特別的地方,比如卷五
道德》“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這些內(nèi)容是《老子》沒有的。
下面這段文字是最靠得住的計然思想,真是非常好。
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這兩句話我想了好長時間。為什么“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呢?用詞用得這么重。通常的解釋也能對,但是達不到“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程度,必須發(fā)掘出它的深意。開篇是一個根本性的思想,講的還是治國,所以相應(yīng)“萬貨之情”。
什么是“知斗則修備”,
的解釋是,知道國家和國家的關(guān)系主要是競爭關(guān)系,尤其是軍事競爭關(guān)系,那么應(yīng)對這個競爭,
然 涉及一個國家物質(zhì)財富的總和。“備”就是一個完整的戰(zhàn)略性的物資儲備,樣樣東西都要有的,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體現(xiàn)。對于國家和國家之間關(guān)系,不能存在 幻想。不是不要講和平,但是你講和平,別人不講怎么辦。所以要保衛(wèi)和平,還是不能不涉及軍備。“文化大革命”中流行過一個口號“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也 就是當時條件下的“修備”。在美國的伊拉克戰(zhàn)爭期間,有一個軍事專家講過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好,就是“外行看戰(zhàn)略,內(nèi)行看后勤”。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一 般人都知道盟軍的軍
統(tǒng)帥艾森豪威爾,其實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馬歇爾,他就是負責協(xié)調(diào)后勤的人。馬歇爾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的貢獻,絕不在艾森豪威爾之下。
“時用則知物”這句話還要深,就是一樣 物品有它的稀缺性,到正好需要派用場的時候,這樣物品的本性才會徹底體現(xiàn),才會知道它可貴到什么程度。比方說和平的時候黃金貴重糧食不值錢,戰(zhàn)爭的時候如 果有黃金買不到糧食,那就是糧食貴重黃金不值錢了。到了一個特定的時候,一樣物品成了特別需要的稀缺東西,它的價格會大幅度提高,這個東西的內(nèi)在使用性才 能真正體現(xiàn)。
這兩句話是總綱。如果結(jié)合起來看,前面一句話是客觀的,體現(xiàn)的是普遍性,后面一句話是主觀的,體現(xiàn)的是特殊性。如果 用經(jīng)濟學理論來解說,前面一句話就是古典經(jīng)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后面一句話就是奧地利經(jīng)濟學派的邊際效用論。這兩套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而在這里形成 了相互補充。因為物品有一個價值,所以會相應(yīng)給它一個價格(《墨子·經(jīng)說上》:“價宜,貴賤也”)。怎么才能說明這個物品的價值呢,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 比方說在別人特別需要的情況下(《墨子·經(jīng)說下》:“宜不宜,在欲不欲”)。“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把這些價格變來變?nèi)サ奈锲返恼鎸嵡闆r看懂 了。
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
這里用的是歲星紀年法,結(jié)合了五行學說。歲星就是木星,繞 日一周實際須11.86年。歲星在某一個方位差不多是三年,金為西方,水為北方,木為東方,火為南方,十二年算一個周期。歲在金的三年豐收,歲在水的三年 歉收,歲在木的三年饑荒,歲在火的三年旱災(zāi)。五行中沒有提到土,土居中央而沒有方位,大概可以算是平年。這十二年形成了一個相對的坐標,可以在這個坐標里 研究其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但是如果套用這個固定模式,以為是一成不變的,那就是進入誤區(qū)了。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
大 旱的時候賣出車輛買進船,大水的時候賣出船買進車輛,在大旱之年再拋售車輛。這就是中國古代投資學的最根本的原理,也就是相反理論。相反理論當然也有問 題,也不能機械地套用,但是投資最根本的原理就是相反理論,對此要有一個深入骨髓的認識。這八個字也是投資學的定律,賤買貴賣。
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
在 十二年里邊再細分,其中六年會好一點,六年會差一點。牛熊交替,不會永遠好,也不會永遠壞。總體來說十二年,到一個周期末會有大的不好,因為農(nóng)業(yè)靠天吃 飯,不可能完全風調(diào)雨順。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指每隔六年一穰,每隔六年一旱(胡寄窗《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上冊,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1998年 版,178-179頁)。本段是對前面歲在金、歲在水、歲在木、歲在火的另一種計算,兩種計算可以互相印證。用多種模式探討同一種現(xiàn)象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果, 不同的結(jié)果互相比較,可以得出一個相對正確的認識。
夫糶,二十病農(nóng),九十病末。
糶是賣出谷物。一石米賣 出來,如果只賣到二十農(nóng)業(yè)就會虧損,而賣到九十商業(yè)就會虧損。這里的二十不一定是具體錢的數(shù)字,而是可以看成一個比例。二十對發(fā)展農(nóng)業(yè)不利,但是九十商業(yè) 也承受不了。葉圣陶有一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描寫的是谷賤傷農(nóng),農(nóng)民在這時候可能拿不到二十了。
末病則財不出,農(nóng)病則草不辟矣。
如果商人沒有利潤的話,那么商人就沒有積極性。如果農(nóng)民沒有利潤的話,那么農(nóng)民也沒有動力去開荒種糧食。
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nóng)末俱利,平糶齊物,關(guān)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最 貴也不要超過八十,最便宜也不低于三十,那么大家都有利潤,交易就能維持下去。“農(nóng)末俱利”,今所謂雙贏。“平糶齊物”,合理的價格會促進物資流動。“關(guān) 市不乏”,國家的稅收也不會少。在三十和八十之間還是有高低的,但總體已經(jīng)平衡了,經(jīng)濟正?;顒?,國家也安全運轉(zhuǎn)。
稅收和農(nóng)末之 間的關(guān)系,大體也要維持一個平衡。稅收得太高,生產(chǎn)者沒有積極性,稅也就收不到了。當然稅也不能收得太少,這里也有一個度。其實經(jīng)濟學已經(jīng)把這個度研究出 來了,就是所謂“拉法曲線”(laffet’s curve )。如果收百分之十的話,比方說一年一千萬,多一點收百分之十五,那么就是一千五百萬,收二十就是兩千萬。那么收百分之二十五好了,會不會到兩千五百萬 呢,不一定,也許只能收到一千五百萬,反而降低了,因為大家都不做了。如果再升高,比方說收百分之三十好了,那么收到的反而降到只有一千萬了。因此不是收 得越高得到的稅收越多,這里有一個曲線。
積著之理,務(wù)完物,無息幣。
積著之理就是經(jīng)商致富的道理。積著 也寫作積聚、著積,也就是買進貨物為了賣出給別人。因為商是消費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囤積的這些貨物,買了不是給自己用的。“務(wù)完物,無息幣”,物品的質(zhì)量一定要 好,金錢的流動一定不能斷。這就是最要緊的兩樣東西,一個就是所謂的物資流,一個就是所謂的現(xiàn)金流,兩者互相平衡,流動的方向相反。而所謂貨殖,就是在物 資和現(xiàn)金之間變來變?nèi)ァ?div style="height:15px;">
以物相貿(mào)易。
貿(mào) 這個詞我覺得很好,《說文解字》:“易財也。從貝,卯聲。”卯作為聲符也可以有意義。卯時是早晨五點到七點,一般都在這個時間準備上班或上學,所以過去也 把上班叫作點卯、應(yīng)卯。卯就是早,貿(mào)易就是要搶時間,就是要起得早,就是要努力。做小生意的人一早就得起來,睡到太陽曬屁股肯定不行。
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
容易腐敗的貨物要趕快處理掉,不要一味要求高價而停留在手上。食也可以寫成蝕,物品壞掉了就蝕本了。所以買菜時遇到收攤生意,總歸可以便宜點,因為推回去不合算。
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
論 有排比的意思,所謂《論語》,就是排比孔子的話。論其有余和不足,排比市場上一樣東西多了還是少了,就會知道這樣東西到底貴還是賤。而排比次序,也就是研 究。所以我跟大家開玩笑,研究生如果不會寫論文,也不要太害怕,把材料排比排比,論文就出來了。不要以為這只是一個笑話,排比材料而出來一個活的結(jié)論,就 成了研究。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說,“材料的生命一旦觀念地反映出來,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jié)構(gòu)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卷二,人民出版社,1972,217頁)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貴到極點了以后會往下落,賤到極點了以后會往上升。所謂積著之理,就是在價格波動中取利。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一 旦這個物品貴了,一點都不要吝惜,像垃圾一樣把它拋出去。在大家都認為不值錢的時候,你要把它當作寶貝,一點點小心收集起來。還是剛才的道理,貴賣賤買。 當然這里有一個前提,必須都是好的物品,也就是前面講的山東出什么,山西出什么,不是好的物品也不能取。其實這句話中也暗含了一句投機格言:“賣出要快, 買進要慢慢來。”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所謂貨幣的五大功能,主要是流通的功能。英語中currency就是貨幣,也有流通的意思,這真是密合。所謂流動性過剩,就是貨幣發(fā)多了,要收一點起來。
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zhàn)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
把這一套東西修了十年,修就是經(jīng)營,也就是剛才的二十、八十這些治國之道,可以上通管仲所謂的“輕重”之術(shù)。修了十年,國家富強起來了。用經(jīng)濟手段來調(diào)動士兵的積極性,士兵在打仗時非常勇敢。
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
“遂 報強吳”,報復了強大的吳國。“觀兵中國”,中國就是剛才講的中原一帶地區(qū),吳越當時還在這個大舞臺的邊緣。“觀兵”是在中原地區(qū)檢閱軍隊,耀武揚威。 “稱號‘五霸’”,完成了強國夢。這套理論是計然提出的,具體執(zhí)行的人是范蠡、文種。當然這套理論不可能完全出于自創(chuàng),應(yīng)該有其淵源。而計然本人沒有應(yīng)用 這套理論,可能是因為他年齡大了,只能夠做老師了。也可能是他不求聞達,在精神上有著更高的追求。真正第一流的高手也可以是不做的,自己看明白就行了。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
范 蠡已經(jīng)看明白了,在勝利以后,不能再跟越王共事下去了。于是下決心走,文種不愿意走,那么就讓他留下來。“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我用了一部分在 治國上,就已經(jīng)達到了目的,想來用在治家上也一樣啊。這句話在《漢書·貨殖傳》中寫成“計然之策十,越用其五而得意”,一般認為是抄錯了。抄錯了也可能, 因為在古文里邊七和十字形很相似,一橫當中斷掉是七,看上去很像扁扁的十。據(jù)王叔岷的《史記證》,《史記》中七、十互誤有六十幾處之多(《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分呤?,1982,第5頁)。但是即使是抄錯,也可能有一點道理。因為《史記》是通史,司馬遷看到戰(zhàn)亂比較多,所以感到大部分用在國 上,少部分用在家上?!稘h書》是斷代史,班固看到和平比較多,那么國和家就是一半對一半。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這 真是從骨子里透出來的瀟灑,在外國人中是沒有的。上一次講畢達哥拉斯也乘了一艘小船離開薩莫斯,sailed away,但不是扁舟啊。這條扁舟打動了古今多少人,像李白《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為什么要散發(fā),就是不要被頭上的這頂烏紗帽套牢 呀,一旦套牢發(fā)就散不下來了。什么是“扁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特舟(《集解》),一種是輕舟(《索隱》)。特舟是單獨的小船,輕舟是負擔少,速度快。 中國古代文化強調(diào)簡單直截,不需要的東西越少越好,達磨所謂的“一葦渡江”,原來指的也是小船(用《詩經(jīng)·河廣》的典故),但在以后逐漸演變成了神話。
扁舟有文學色彩,而江湖也有文學色彩。 《國語·越語下》寫越王勾踐滅吳回來,到了五湖,范蠡就不跟他回去了,“遂乘輕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終極”?!秶Z》的“五湖”是一個地理或山水概 念,《史記》的江湖是個社會或文化概念。司馬遷的改動有其思想性,其語來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 湖。” 江湖既泛指天南地北、五湖四海,也暗含和朝廷的廟堂文化的對立。也就是這樣的江湖概念,啟發(fā)了后來的武俠小說。對于武俠小說的寫作來講,武功怎么打其實都 是細枝末節(jié),而要緊在于后面驅(qū)動的思想。有人問金庸,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誰,金庸不假思索地回答,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吳清源(見《天外有天:一代棋圣 吳清源傳》金庸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江湖”描述的是社會的廣闊、復雜、多層次,如果用西方的觀念來比擬,最接近的是哈耶克所謂的“大社會”(the Great Society)。古龍說,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甚至還可以進一步說,人心就是江湖。
變名易姓。
為什么要把名字改掉,就是擔心越王還來找他,擔心當年的戰(zhàn)友和部下還來找他。你帶過部隊,這些人跟你熟,有什么事情跟你來商量,你不能說我不在位就可以不談。所以不得不“名可名非常名”,沒有辦法。
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
鴟 夷子皮是一個人的名號。鴟夷是一種酒囊,一般是用皮做的。這個放酒的口袋能大能小,用的話可以裝很多酒,不用的話可以卷起來,《論語·衛(wèi)靈公》所謂“邦無 道,則可卷而懷之”。范蠡估計即使離開了,還會有人認出他來,于是換了一個名字再換一個名字,換了一個地方再換一個地方,好比演出了一場情景戲劇。
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chǎn)積居。
到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大都會,于是在這里開始做生意。
與時逐而不責于人。
這 是他體會了計然的理論,總結(jié)出來最要緊的一句話。做生意的第一義就是要與時代爭勝,而不是跟具體的人競爭。“乃乘扁舟”是骨子里透出來的瀟灑,“與時逐而 不責于人”是骨子里透出來的第一義,做生意根本競爭的就是時間,跟人去競爭已經(jīng)是第二義了。第一義就是自己跟自己競爭,完完全全就是怎樣認識你的時代,怎 樣認識你自己。世界首富的象都跟時代有關(guān)系,保羅·格蒂是石油,比爾·蓋茨是電腦,就是一個時代最重要的物質(zhì)或者最先進的科技。“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最 要緊的是跟時代競爭,跟別人的關(guān)系不是最重要,甚至可以根本對人沒有要求。一旦你得到了這個關(guān)鍵,自然而然會有人來配合你,也用不著所有的地方都預先計劃 好。這句話來自道家思想,《老子》七十九章“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孫子·勢篇》:“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史記》“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應(yīng)當從 這里化出來。對于這句話,古代也有人把它標點成“乃治產(chǎn)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見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這種理解我以為還不夠透徹,正解應(yīng)該是 “治產(chǎn)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所謂的大富,就是與時代競爭。小富當然也要努力,搶時間爭取早一點。
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
把 生意做得好的人,要選擇好干部,而且也要研究時間。一般認為“擇人”應(yīng)該寫成“釋人”(《史記會注考證》),也就是上文的不要求人。這樣“擇人”可以看成 是筆誤,但是我覺得寫成“擇人”也很好。剛才講“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是第一義,完全是天上的象,經(jīng)常想一想,對你會有極大的啟發(fā)。然而具體做起來,你不一 定能達到第一義,那么就要選擇好干部隊伍,培訓好營銷人員。第一流的人什么可以都不要,隨隨便便地拉幾個人就行了,自然而然會有東西來湊他,因為他已經(jīng)搶 到了時代的先機。但是你做不到就得做第二義,而且即使是第二義的擇人,你還是不能忘記,自始至終要重視時。所以如果做到第一義,當然也會重視第二義。而做 到了第二義,還要回過頭來重視第一義。只是到了第二義的兢兢業(yè)業(yè),第一義的瀟灑基本上是沒有了。而第三義以下大概只能是微利或者保本了,想賺錢大概是談不 上了。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
十九年其實也是道家的象,這個數(shù)字虛虛實實,不一定是 真的?!肚f子·養(yǎng)生主》寫庖丁解牛,“十九年刀刃若新發(fā)于硎”。我覺得對范蠡這樣第一流的人來說,懂了這個東西后,幾乎遍地都是錢,他只要撿起來就是了。 對他來說錢也并不是特別重要,得到了以后就散給“貧交疏昆弟”,就是貧困的朋友和比較遠的親戚。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有些相似于現(xiàn)在的希望工程,資助貧 寒的讀書人,把錢花在這方面最值得。
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
呼應(yīng)上文“故君子富,好行其德”。
后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yè)而息之,遂至巨萬。
年衰老后他自己不管了,讓子孫來接手。范蠡是一個道家人物,所以在聚財以后,跟著還有散財?shù)乃枷?。子孫的境界達不到,所以不知道散財,只是成為了一方的大富。
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這 就是范蠡的象,第一等的大商人。最要緊的有兩句話,一句是“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另一句話是“與時逐而不責于人”。“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怎么強調(diào)也不為 過,我覺得可以把它當作口訣來念,反反復復體會,太精彩了。對于從古到今做生意的人來說,這是第一義,不會有比他更好的理論了。當然如果還能補充第二義, 那就更好了。
子貢既學于仲尼,退而仕于衛(wèi)。
第一個范蠡是道家人物,第二個子貢是儒家人物。他學了孔子的 一部分思想,退回衛(wèi)國而做了官?!妒酚?#183;仲尼弟子列傳》:“端沐賜,衛(wèi)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 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好廢舉,與時轉(zhuǎn)貨貲。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常相魯衛(wèi),家累千金,卒終于齊。”
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
廢著(《仲尼弟子列傳》作“廢居”)就是上文的積聚,可以看作是貨殖的兩方面。積聚是善于買,廢著是善于賣。一個是先買進再賣出,一個是先賣出再買進,人的天才不一樣,善于買和善于賣不一樣。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廢著的廢就是出倉,著就是守倉,兩件事是陰陽兩端。
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
孔子的學生中他最有錢,過得最滋潤。
原憲不厭糟糠,匿于窮巷。
原憲是孔子弟子中最窮的一個人,這里引出他來作為陪襯,令人深思。原憲對糟糠之類沒有感到不能吃,一個人隱居在窮巷里不引人注目,然而他還有一個堅守的東西。
子貢結(jié)駟連騎,束帛之幣,
好比現(xiàn)在開最好的轎車,有最豪華的排場。
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子貢可以看成后來戰(zhàn)國縱橫家之祖。但是縱橫家是沒有原則的,子貢還是有原則的。
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埶而益彰者乎?
孔子揚名天下,子貢的努力推動也有作用。“得埶而益彰”,呼應(yīng)前文“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一個人本來有才能,如果再有財富,更加把他顯出來了。
《史 記會注考證》引崔述批評司馬遷,他說孔子偉大,怎么讓司馬遷一說,好像成了子貢把他推出來似的(《洙泗考信余錄》卷一:“謂子貢以富故能顯之,豈圣人之道 亦必藉有財而后能行于世乎”)。我覺得當然不是有了子貢孔子才偉大,孔子本身就是偉大的??鬃拥膫ゴ螅谟谒坏馨葑迂?,而且能包容原憲,不但能包容 原憲,而且能包容子貢。對于孔子來說,這兩邊是無礙的。不是有了一個有錢的學生就能把老師炒起來,否則讓比爾·蓋茨去炒一個人好了?;蛟S也可能炒得起來一 時,但十年、二十年以后,三十年、五十年以后,以至一百年以后他還能站得住,絕不是靠炒就能炒出來的,他自己一定有特殊的地方。
子貢本人是明白 的?!墩撜Z·子張》有人問子貢,在我看來,你比你老師好,“子貢賢于仲尼”。你有這么大的才能,經(jīng)濟條件這么好,各國諸侯又擺得平,難道沒有超過你的老師 嗎。子貢說,那是因為我的墻太低,所以你一看就看見了??鬃拥膲μ?,一般人不得其門而入,所以無法看到“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論語》里邊有兩段是學 生贊老師,一段出于顏淵之口(《子罕》),一段出于子貢之口,贊得好極了。我們現(xiàn)在做學生的人,被稱為列于門墻,就是從這段話里來的。因為有了子貢,才看 到原來他的老師這么厲害,也就是孔子的偉大感應(yīng)了子貢。
白圭,周人也。
范蠡是一個道家人物,子貢是一個 儒家人物。白圭跟道家和儒家沒有關(guān)系,是后來生意人的真正祖師。如果用一個不完全恰當?shù)谋扔?,在范蠡和子貢那里,?#8220;道亦有盜”。因為貨殖也是人生的一個 部分,而且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部分,在儒、道思想中有經(jīng)濟活動的地位。在白圭那里正好反過來,是“盜亦有道”。他運用了儒道的一部分思想,組織進了他做生 意的理論,可見所謂“盜”也不是貿(mào)貿(mào)然能做的。但是他的思想已經(jīng)多少有些變味了,跟前面的大哲人形象不一樣了。
古希臘哲人中也有 類似于做生意的人,就是哲學家的祖師泰勒斯。有一年他預見到了橄欖豐收,就租下了所有的榨油坊,從而積累了一筆財富(第奧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馬 永翔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7頁)。他也不一定要賺錢,他是想表明,自己也是懂得做生意的,只不過是不想把精力用在這方面罷了。
當魏文侯時,李克務(wù)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
“李克務(wù)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一個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一個是發(fā)展商業(yè)。一個致力的是基本面,一個研究的是技術(shù)面。李克就是李悝,《漢書·食貨志》記,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把農(nóng)業(yè)發(fā)展了起來,國家也變富強了。
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你們不要的時候我買進,你們要的時候我賣出,滲透著《貨殖列傳》的根本思想就是相反理論,當然相反理論還有幾個限制,也不是知道了這個理論就能發(fā)大財。
夫歲孰取谷,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
豐收的時候收購谷子,把絲漆賣出去。等蠶繭出的時候就收購帛絮,把糧食賣出去。
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至午,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旱;明歲美,有水。至卯。
還 是在五行生克的坐標系中研究變化,只是進一步細致化了。不但看三年總的變化,而且看三年中每一年的變化。明歲衰惡或明歲美的歲,應(yīng)該包括兩年,那么已經(jīng)說 了三年的情況。一開始是太陰在卯,然后至午,至酉,至子,兜了一個圈子再至卯,這樣完成了一個周期。這里給出了一個坐標系,如果具體運用起來,其中的相關(guān) 因素都要重新考慮過。
積著率歲倍。
他做生意的利潤一年可以翻一倍。這個收益率高得不得了,遠遠超過了巴菲特。巴菲特年收益百分之二十五,已經(jīng)不得了。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大概是牛市多賺點,留一些給熊市再賠點進去,因為不可能永遠賺。
欲長錢,取下谷;長石斗,取上種。
“欲 長錢,取下谷”,就是薄利多銷,周轉(zhuǎn)快,做大數(shù)量,所謂跑量。如果想讓錢多起來,那么把下谷大量收進來,而且越便宜越好,只要賣出的價格比買入的價格高一 點就行。“長石斗,取上種”,買來要放上一段時間,不是很快賣出去的,一定要可以做良種的谷子,收獲才可能多。前者就是所謂的短期投機,后者就是所謂的長 期投資。一個買的是垃圾股,自己也不會要,先買進,明天只要價錢高一點馬上賣出,一年周轉(zhuǎn)十遍甚至更多。一個買的是優(yōu)質(zhì)股,你要耐心收集籌碼,而且要放上 一段時間,等著它慢慢成長起來。無論投機還是投資,根本目的都是賺錢。兩種方法運用起來有矛盾,一般人很難同時駕馭。但是白圭交替使用了這兩種方法,達到 了“積著率歲倍”。
能薄飲食,忍嗜欲,節(jié)衣服。
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不奢華。你要做生意,先要做好吃苦 的準備,不可以太享福。你看他伙食差一點也不要緊,雖然也想享受一下,但看看跟經(jīng)濟利益沖突了,那就再熬一熬。衣服穿得破舊點也不要緊,你去看電影中那些 經(jīng)營山西錢莊的人,都像土老一樣,對欲望有所節(jié)制,成本才可能降低。所以第一代做生意的人都是很樸素的,這樣才能開創(chuàng)起家業(yè)來。但是他們的子孫往往就浮華 了,于是又一點點衰落下去。
與用事僮仆同苦樂。
跟部下同甘共苦,否則你高高在上,擺出老板架子,別人不會有動力為你奔走。當然是身先士卒,同患難,共富貴。
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fā)。
一看到機會來了,反應(yīng)快得不得了,好像形成了動物的本能。一個獅子要追一個獵物有多難,獵物也會拼命地跑,你要比它快,否則就得餓死。猛獸摯鳥,天上飛地下跑。短線追時間,非??欤斜l(fā)力。
故曰,吾治生產(chǎn),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于是白圭作了總結(jié),這里“治生產(chǎn)”是做生意的意思,也有人說“產(chǎn)”是衍文(《考證》引《漢書》無“產(chǎn)”字)。“伊尹、呂尚之謀”,大政治家的謀略。“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孫吳軍事,商鞅刑法,都達到極高的水平。
是故其智不足與權(quán)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shù),終不告之矣。
“智 不足與權(quán)變”,只有達到權(quán)變才是智慧,不是執(zhí)著死的原則,臨時要能夠變化。“勇不足以決斷”,扭扭捏捏的人,下不了決斷。“仁不能以取予”,這句話錢鐘書 有解釋:“以取故予,將欲取之,則姑予之;《后漢書·桓譚傳》所謂:‘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非慈愛施與之意。”(《管錐編·史記會注考 證》,中華書局1986年版,385頁)因為我要從你這兒多拿點,于是先給你一點,予是取的手段。我覺得如果把取予兩邊平衡起來,可能更符合白圭的思想。 所謂仁就是人際交往,仁從二人,就是一個互動關(guān)系。“仁不能以取予”,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在人際互動關(guān)系中,不能每一筆交易都考慮得失,拿了就拿了,給了 就給了,非常爽快。當然他還是有其經(jīng)濟目的,但這個目的沒有那么直接。“強不能有所守”,堅強在于有所堅持,有一個地方你要苦熬的。“雖欲學吾術(shù),終不告 之矣。”可見他的門檻也不低。沒有這些素質(zhì)的人,即使你要跟著我來學,我也不收你。
這些是他入門的基礎(chǔ),這些基礎(chǔ)已經(jīng)變化了。 “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還有智、勇、仁、強,這些都是很高的治國方略或美德。這些方略和美德本身都是大學問,可是到了白圭這兒,他作了 一個實用性的解釋,目的于是變成了手段,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意思了。白圭把天上的東西應(yīng)用到地下來了,只是還多少包含著天上的影子。等而下之的人連這些影子都 沒有了,那就是完全的唯利是圖了。
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白圭是一切從商的人的祖師。
白圭其有所試矣,能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
試指有所行得通,《論語·子罕》中孔子說“吾不試,故藝”,因為到處碰壁,反而把本事積累大了。白圭的才能有所體現(xiàn),有所發(fā)揮,也不是隨隨便便的啊,它本身也是一套學問或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