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漢語、英語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機能

漢語、英語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機能

韓少功 王堯

 

王堯:漢語在整個世界文化創(chuàng)造和知識生產(chǎn)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個非常大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可以從漢語的文學寫作特點開始,接近這個問題,慢慢的展開。西方語言學上的變革,帶來文學批評和文化上的變化,對漢語的重新理解也會帶來眾多領域的變化。在這個背景下,再來看漢語的寫作,看白話文的歷史,以及漢語今后的走向,我們可以看得更通透一點。比方說,漢語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典故之多。

韓少功:典故之多是漢語的重要特點之一,不僅表現(xiàn)出漢語的歷史悠久,積累深厚,而且表現(xiàn)出漢文化強于實踐性、感覺性、具象性的獨特文化傳統(tǒng)。成語里常有典故。典故往往是一個故事,一個具體案例,一個提供意義的完整語境,拔苗助長、葉公好龍、愚公移山,退避三舍,等等,都是這樣。比方說你使用退避三舍,雖然你知道它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退讓、避讓、忍讓,但這個典故的豐富含義和準確含義,是這些詞不能完全表達的。為什么退避?這里面有情感,有感恩報德的來由。為什么不多不少退了個三舍?這里有分寸,有限度,有感情與原則相沖突時的權衡。還有什么叫三舍”?這里有歷史知識,有事物的具象和氛圍,可以讓人產(chǎn)生現(xiàn)場感和其他聯(lián)想。這就是說,典故最大限度保存著話語的語境,盡力保存相關判斷的實踐性、感覺性、具象性,是一種準文學化語言,或者說是一種活性語言。一般來說,語言是對事物的一種符號抽象,但在抽象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和還原具象,始終引導一種對實際生活的關注,就是典故的特點。成語典故潛藏著中國古人特有的一種哲學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中國人更善于用實踐案例而不是用抽象公理來推動思維。

王堯:可以與之比照的是,古代歐洲人崇尚公理化,長于概念抽象和邏輯演繹。

韓少功: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們科學與宗教的興盛,但如何克服理性主義的弊端,包括如何注意各種話語的語境,這些問題直到最近幾十年才得到足夠的反省。但一個不懂中文的國外學者,可能很難從語言的角度來展開這種反省。

王堯:英語中也有成語。

韓少功:是有,但相對于中文來說非常少。英語有一點來自希臘神話或宗教的典故,有一點來自現(xiàn)代俚語中的典故,但總的來說很少,不像中國人,一開口就有一串串的成語,哪怕一個農(nóng)民也是這樣。大家習以為常毫無感覺,但對學習中文的外國人構成了最可怕的障礙。他們一聽到你說成語,就發(fā)懵,就一頭霧水??谧g員們最明白這一點,常常一聽到成語就繞過去,或者適當?shù)睾喕簟?/span>

王堯:英語倒是有較為嚴密的語法體系。

韓少功:中國人正是借用了這個體系,才把文言文改造成了現(xiàn)代漢語。但這個法治還沒有學到家,在表示時態(tài)、語態(tài)等方面暫時無法可依,或是立法不嚴,有較大的模糊空間。中文里有很多弱語法、非語法、反語法現(xiàn)象,受形式邏輯的浸染較淺,很多意思要靠上下文的整體把握,靠詞語顆粒之間的關系默契,才能顯示出來。報上的體育欄目里常說中國隊大敗某某隊,或者說中國隊大勝某某隊,意思居然是一樣的,都是勝了。不有點荒唐嗎?在這里,意思不取決于或者,只取決于詞序安排,還有那個。一下,情緒上來了,意思就明確了,后面說什么都不要緊。你說大吃某某隊或者大拉某某隊,也可以。據(jù)說,陳寅恪先生就瞧不起夾生飯式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說《馬氏文通》,其實不通。

王堯:這時候可能是語感比語法更重要。

韓少功:各種語言的詞匯資源也不一樣。比如中文里說到顏色,有黑、白、紅、綠這一類詞。但英語里冒出一個nonwhtte,意思是非白。什么是非白”?黑、紅、綠都是非白,透明、椅子,老虎、文學等等也是非白呵,這個詞管天管地漫無邊際,豈不是怪怪的?顯然,這個詞就不是從實踐歸納出來的,是用邏輯演繹出來的,就像數(shù)學家們可以從實數(shù)演繹出虛數(shù),不可實證和較真,但有時候管用,管大用。又比如說吧,大名鼎鼎的bing,幾乎貫穿整個歐洲學術史,從亞里士多德一直到海德格爾,是一個形而上學的中心詞,但對于中國人來說,既難翻譯也難解讀。它曾經(jīng)被譯成存在生命、本質(zhì)、規(guī)定、,,還有”(human  being)……攪成了一鍋粥。其實所有這些概念加起來,才是這個being。前人譯莎士比亞時,把它譯成活著,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臺詞: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我譯昆德拉的小說時也參照這一譯法,于是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但昆德拉本人是不同意這種譯法的,說being既不是存在也不是生命。那么being的原義是什么?就是。如果要像魯迅先生提倡的硬譯,哈姆雷特那句臺詞應該是:是還是不是,這是個問題。昆德拉的書名也應該改成《關于是的不能承受之輕》。

王堯:這當然只能讓中國讀者費解,因為中國人不習慣這樣說話,也不怎么關注這個。

韓少功:雖然也有過實事求的說法,但一般只作聯(lián)系動詞,引出后面那個東西。我是人,就是這樣用的。有時候也用作代詞,比方是人,相當于斯人,意思就是這個人,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基本不這樣用了。可歐洲人不是這樣的,對他們的意義太重要了。他們習慣于追求公理呵,習慣于三段式的形式邏輯呵,習慣于形而上地尋根究底呵,因此事物的所,比事物本身更高級。更重要,更神圣。事物的也不是自明的,的邏輯依據(jù)和合法程序需要嚴格查究。就像要領取一個上帝頒發(fā)的身份證,不然事物就沒有意義了,就不合理法了,就值得像哈姆雷特那樣焦慮萬分了。這樣,他們的這個獨立了,靜止了,本身成了一個東西。成了一個常用名詞,甚至可以帶上冠詞,可以翻譯成這個是、這個在此是、此在。這個東西甚至是一切形而上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大部分哲學都是圍繞事物的展開。如果說中國人只是求解事物什么,是一種實踐指向,那么歐洲人則是求解事物的是什么,何以為是,是一種公理指向。換一句話說,中國人重thing,歐洲人重being;中國人重know,歐洲人重know  to  know。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英語詞性轉(zhuǎn)化靈活,輕松跳槽,不斷向上抽象化和演繹化,be可以加上一個ing,可以再加上ness,可以再加上self,這樣一級級往邏輯迷宮里轉(zhuǎn)化和掘進。難怪外國的哲學那么難懂,那么難譯,真是把中國學者一個個往瘋里逼呵。他們的理性主義是這個風格,比如黑格爾;后理性主義也是這個風格,如海德格爾。很多書可以幾十頁不舉一個例子,不涉及任何實際,康德就一輩子沒有走出過他那個小城,只在抽象概念的天國里長驅(qū)直人和苦打苦斗,讓一般的中國人實在難以想象。儒家和道家都不是這樣的,只有名家,還有西來的佛學,與之有點接近。Otherness,oneness,samenessnothingness,thing-hood,nonbeing-ness,for-itself-ness,in-itself-ness,……中國人一看到這些詞肯定頭就大了,正像他們一聽我們中國人說成語典故頭就大了。

王堯:以前有人說美不可譯,看來文化特性也難譯。

韓少功:我不知道是歐洲公理化思維造就了他們的語言,還是他們的語言促成了歐洲的公理化思維,但歐洲文化的遺傳特性,在理論語言中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簡單地說,這構成了一張言必有理的邏輯之網(wǎng),卻不一定是一面言必有據(jù)的生活之鏡。形而上學,理性主義,乃至經(jīng)院哲學,在這種語言里水土相宜,如魚得水,似乎只能在這一類語言里,才能獲得抽象不斷升級和邏輯無限演繹的可能。

王堯:你這里作的比較很有意思。語言的文化性肯定是一個大課題,現(xiàn)在對中文成語的使用是用減法,當然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

韓少功:成語減少,實際上是語言弱化文化性和強化工具性的過程,是當代漢語正在簡約化甚至粗糙化的表征之一。我想,我這里的意思不會被誤解:我并不是主張一味地多用成語,也不是說英語這一類語言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有什么不對,更不是說漢語與英語之間只有差異性而沒有交集點。這都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是側重地看一看漢語與英語有哪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哪些不同的文化機能。如果我們了解拉丁文、希臘文、阿拉伯文,肯定能把這一問題看得更清楚——可惜我們沒有這個能力。

王堯:語言文字的發(fā)展是非常緩慢的?,F(xiàn)代漢語也還在生長中,漢語寫作新的可能性仍待拓展。即使像魯迅這樣的語言大師,對現(xiàn)代漢語貢獻很大,也是提供了漢語寫作的一種方式。我們不能認為,現(xiàn)代漢語的使用問題解決了,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因為有了魯迅,不能說我們現(xiàn)在只能做修修補補的事情,這過于自卑了。

韓少功:我覺得漢語還處于一個再生的初始階段,魯迅那一輩只是開始了而不是結束了這階段。中文是世界上惟一一種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而沒有中斷和消失的大語種,經(jīng)過了白話文的轉(zhuǎn)型以后,將來對人類社會會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真是一個我們無法估量的空間,是一個未知數(shù)。

王堯:語言決定了認識世界基本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使中西方文明的特征區(qū)分開來。西方人有時不能理解中國的文化現(xiàn)象,他不能用漢語來思考,就進入不了角色。

韓少功:嚴格地說確實是這樣。這正像我們?nèi)绻粚W會外文,也不能更深入地了解外國文化??上覀冄瞿轿鞣降那嗄甓?,真正學好西方語言的少,而且西方語言似乎只剩下一門英語,其他如法語、西班牙語、希臘語、荷蘭語就門庭冷落,小語種更是無人問津。我在中國民航去蒙古烏蘭巴托的飛機上,聽到廣播里有英語和日語,但沒有蒙語,這種語言歧視真是既無禮又無知。

王堯:不懂得一個民族的語言,我們看他們的文化就總是隔了厚厚的一層。

韓少功:比如我們有一個中文詞國家,把組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一整套由孝而忠的倫理,一整套農(nóng)耕文明傳統(tǒng)中特有的思想情感,西方人怎么翻譯和理解呢?很難。他們曾經(jīng)把中文詞的面子,翻譯和理解成榮譽、尊嚴、體面”’等等,后來發(fā)現(xiàn)都不大對,最近才有一種新譯法:mianzi,干脆采個音譯,將其當作一個全新的概念。其實,每一種語言里都有一些不可譯、或者很難譯的詞,有一些不可譯、或者很難譯的語法現(xiàn)象。恰恰是這些詞和語法現(xiàn)象,構成了特定文化資源的寶庫,值得譯者和讀者特別注意。朱光潛先生早就說過這一點。

王堯:不同的語言確實有著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甚至與一個民族的生存方式有關。即使同一個語種,但是在不同的方言區(qū),區(qū)域文化的差異也是明顯的,像蘇南與蘇北就不同。

韓少功:我讀古代的書有一個愛好,特別喜歡注意作者舉什么樣的例子,打什么樣的比方,注意這些例子和比方來自什么樣的生存方式。我讀《墨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最喜歡用制陶、造車、筑墻一類活動來打比方,一看就知道這是個工程師,實干家,成天在生產(chǎn)現(xiàn)場轉(zhuǎn),肯定經(jīng)常有一身臭汗,與孔子、孟子、荀子那一類白領階級不一樣。我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賀拉斯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常常說到牧羊人、羊皮、馬、牛肉,很容易從中嗅出游牧生活背景;還發(fā)現(xiàn)他們常常說到船、戰(zhàn)船、帆、船長、舵、航行、進口、出口,商人,一一透出地中海岸商業(yè)繁榮的氣息。錢穆先生說,讀史一定要讀出人,這是對的。我們讀語言也一定要讀出生活,就像你說的要讀出蘇南和蘇北的生存方式來,、如此才能設身處地地了解人文。

王堯:英語以及其他一些西方語言很講究時態(tài)。

韓少功:可能就與他們的生活實踐有緊密聯(lián)系。我在農(nóng)村務農(nóng)的時候,發(fā)現(xiàn)農(nóng)民最不注重星期,也可能忘了日子和年份,但對季節(jié)是念念不忘,農(nóng)事活動嚴格依照季節(jié)進行,二十四個節(jié)氣是他們最重要和最真實的時間。由于季節(jié)是循環(huán)的,中國人也就比較容易接受時間循環(huán)的觀念,在語言中嚴格區(qū)分時態(tài)也就不是特別的必要。這大概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人較容易接受佛教的轉(zhuǎn)世輪回說:過去就是未來,未來就是過去,兒孫就是祖輩,祖輩就是兒孫。古希臘和古羅馬人沒有這種長久的、廣泛的、深厚的農(nóng)耕文明史,其時間意識很可能來自他們其他生活經(jīng)驗,比如航海的經(jīng)驗。在航海中,時間是在速度與距離中體現(xiàn)出來的。如果距離是直線延長的,那么航行時間也是直線延長的,這一天和另一天,這一個月和下一個月,意味著航線上兩個絕不相同的位置,于是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不能相交也不可能循環(huán)。這樣,這些地中海岸的居民們,特別是與航海聯(lián)系密切的城邦居民,很可能習慣于一種直線式的時間觀念。在語言中嚴格區(qū)分時態(tài)也就變得極其自然,我不能確定語言中時態(tài)表達方式的差別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我在這方面不是專家。但我相信語言中的時態(tài)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一定受制于特定的時間意識,而不同文化里的時間意識,一定與特定的生活經(jīng)驗相關。生活是語言之母。

王堯:我們可以體會到語言現(xiàn)象和整個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象是有關聯(lián)的。中國人表達時間是很模糊的,說傍晚到底是要傍多晚,是靠近晚上,可以好長時間。陳子昂怎樣說,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是無法言說的時空。所以中國人不會想到寫《時間史》一類著作的。

韓少功:歐洲人把時間作為一個特別核心的哲學問題進行研究,對時間的思考很深的,著作車載斗量。在中國,還有其他一些東方民族,看來是另外一種情況。印度人就不怎么關心時間,只關心永恒。大概就因為這一點,印度人也不大重視歷史,歷史與神話混雜在一起,不像是歷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創(chuàng)造優(yōu)質(zhì)的漢語 | 韓少功
關于英語成語學習的問題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英語學習
成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語言文化,是漢語中最精煉的語言 積累成語對以
從漢英語言的差異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成語典故班第三十九課 成語修辭中的漢文化及漢文化透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