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世稱書圣,尤其以行楷《蘭亭集序》書帖震爍古今。
賞心悅目的《蘭亭集序》書帖被譽為“飄若浮云,游若蛟龍”。
殊不知蘭亭集序里深藏了多少無奈、心酸;王羲之把世事艱辛和人生坎坷揉進筆端,以曠達的胸襟和俯仰千古的目光,在蘭亭叩問:是面對不盡如人意的世途勇敢地活著,抑或懵懂地放浪形骸奢談夢死,這是一個問題,一個困擾無數人而又繞不開的人生哲學。
蘭亭集序,華麗的辭藻,深邃的思想,加上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給人舒服極了的感覺,一個字,美,美得不行不行的。
可那只是表面,骨子里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
為什么會出現(xiàn)《蘭亭集序》?因為蘭亭所屬的會稽有個習俗,3月3,舉行祈福儀式,和平年代的祈福多流于形式,但王羲之那時卻是實實在在地虔誠以待,因為苦難太深重了,做了三年會稽內史的他目睹了太多人死去,永和元年至九年,年年兵災(指桓溫北伐),不是地震就是大疫。
我們來看看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記載的歷史記錄。
“永和九年,河南人夫食婦,河內人婦食夫”、“老翁蒸小兒為食”、“大兵曬人肉干充饑”、“人肉價賤于犬,肥壯者一枚不過十五錢。全軀曝以為脯”
永和九年,“百姓流亡,戶口日減,死亡絕沒,家戶空盡?!睗h朝開始有五千萬人口,到永和九年連五百萬都不到。
寫作蘭亭集序的王羲之一說是32歲,一說50歲,按書法的境界和對人生的參透程度來看,知天命的50歲比較可信。
王羲之的七個兒子沒有一個長壽的。
王羲之本人還患有羊癲瘋。
每況愈下的身體,后代的夭亡,使得王羲之對生命的渴求愈來愈強。
他看不慣魏晉名士的一死生、齊彭殤,認為他們簡直是在拿生命開玩笑,而不是積極的過好每一天,所以批他們說的話為虛誕、妄談。
然而他自己還服用五色石膏散,以求脫離人生苦海的侵襲。
王羲之“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輕,行動如飛也”,這簡直是在吸毒。
這就是“放浪形骸之外”,五色散是由多種礦物質提煉出來的,人一吃了這東西身體就發(fā)熱,然后身子輕,然后很疼,不能穿新衣服,只能穿破衣服,甚至穿衣服很難受,吃了五色散,一穿衣服就會把皮膚弄壞了。
不穿衣服,那就是裸奔了。
吸毒+裸奔=一顆痛苦掙扎的靈魂。
王羲之最后也沒有走出那種令人窒息的束縛。
三年后,他在他母親的墓前寫了一篇文章——《墓誓文》,在墳前發(fā)誓,我從此以后不管政治,從此“一死生”、“一彭殤”,我去山里生活,不管生死,不管世事,什么都不管了,王羲之死在什么地方?沒有人知道,從此銷聲匿跡,回歸山林,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