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問,二戰(zhàn)日本占領了東南亞,為什么唯獨不敢去攻打印度? 首先日軍不是不敢去打印度,而是要弄清楚打印度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日軍去東南亞是為了奪取印尼大油田、馬來的橡膠和泰國的大米,還有來自東南亞的奎寧和有色金屬等等資源,并且建立起對美軍防御圈。那么去印度可以得到什么?印度雖然國土遼闊,但本身是一個貧油大國,而且還駐扎有英軍、英印軍、西非軍、美國航空兵和印度軍近200萬人。
日軍要想徹底打敗200萬對手,并且控制住印度300多萬平方公里面積,就至少需要投入20-30個師團。那么從船運來說,日本就需要額外的300萬噸級以上貨船和運輸船,日本當時總共也就這么多運輸船。當然,還要有配套的上百艘護航軍艦。
日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最關心的是建造軍艦、運輸船、本土防空和飛機,這樣可以在太平洋可以頂住美軍反攻。同時將東南亞的物資運回日本本土,壯大日本的國力,所以并沒有太多閑錢投資到對印度作戰(zhàn)去。
在英帕爾日軍啥也沒有,就帶著15天的口糧和1個人100發(fā)子彈,3個師團就去攻打印度了,結果和英印軍2個集團軍打了半年,直到快被餓死,子彈打光才慘敗而回。英帕爾主要還是緬甸方面軍的主意,不是日軍大本營的主意。
當然如果在二戰(zhàn)東南亞沒有石油,但是在印度有巨大的油田,那么日本肯定會組織對印度的登陸戰(zhàn),起碼要控制油田以及周邊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