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一直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劉伯溫和諸葛亮都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梢哉f,這兩人都是中國人智慧的化身。
一聊起諸葛亮,或許很多人便會想起他和劉備的“隆中對”。劉備三顧茅廬,終于見到了諸葛亮。當(dāng)時,諸葛亮詳細分析了天下大勢,建議劉備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從而形成三國鼎足之勢,繼而北伐圖取中原的戰(zhàn)略宏圖。后來劉備也正是按照諸葛亮的這番戰(zhàn)略宏圖去實現(xiàn),終于形成了三國鼎力之勢。

既然諸葛亮一出山,便有了“隆中對”的驚人之作,那么與其并肩的劉伯溫剛見朱元璋的時候,是否也有類似的“隆中對"呢?
答案是肯定的。至元二十年(1360年),劉伯溫、宋濂、葉琛、章溢四人來到應(yīng)天府,投靠了朱元璋。當(dāng)時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并起,江南就有很多割據(jù)力量,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等人。
陳友諒無疑是最有實力的,自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來,陳友諒不斷劫掠朱元璋和元朝的領(lǐng)地,先后占領(lǐng)了安慶(今安徽安慶),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今福建邵武)、吉安(今江西吉安)、撫州(今江西撫州)、建昌(今江西南城)、贛州(今江西贛州)、汀州(今福建長?。⑿胖荩ń窠魃橡垼?、衢州(今浙江衢州)、襄陽(今湖北襄陽)等地,勢力不斷擴大,在他最為鼎盛時期,勢力范圍覆蓋到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全省和安徽、浙江、福建的小部分地區(qū)。至少可以相當(dāng)于今天中國的四個省的勢力范圍,絕對是江南地區(qū)割據(jù)勢力中最為強大的一個。

朱元璋的勢力范圍僅僅是江蘇和安徽的一小部分地區(qū),還有就是浙江的中南部,全部加一起最多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中國的一個省的勢力范圍差不多。
張士誠十八條扁擔(dān)起義后,先后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后又率軍渡江作戰(zhàn),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

針對當(dāng)時的天下形勢(一強一弱),到底要先取哪個,后取哪個?朱元璋一直拿不定主意。
有一次,他問手下謀士,關(guān)于陳友諒和張士誠,到底該先打哪一個?
手下謀士們都認為想辦法先吃掉張士誠,積蓄力量,然后再和陳友諒決一死戰(zhàn)。
先弱后強,徐而圖之,似乎這是最正確不過的道理,但是劉伯溫看法卻不相同。
劉伯溫笑了笑,說道:“張士誠是嬰城自守之人,沒有什么好擔(dān)憂的。陳友諒挾持主上威脅臣下,名不正言不順,而且此人的地盤又在我們上流,時刻想著消滅我們,我們應(yīng)該先想辦法把他吃掉。只要我們消滅了陳友諒,那么張士誠就更加弱了,到時候可以一舉拿下,然后再北伐中原,帝王基業(yè)就能創(chuàng)下了。”

朱元璋聞言后,大喜,頷首說道:“既然先生有妙計,不要吝嗇,請全部說出來吧?!?/p>
太祖問征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jù)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業(yè)可成也。”太祖大悅曰:“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p>
《明史 劉基傳》
我個人認為,劉伯溫對當(dāng)時天下形勢的這番經(jīng)典論斷堪比三國時的“隆中對”,朱元璋也正是按照劉伯溫的這番論斷,通過龍灣戰(zhàn)役、鄱陽湖戰(zhàn)役,一舉滅掉了陳友諒,然后再一舉拿下了張士誠,統(tǒng)一江南,最后不斷派兵北伐,打跑北元,從而開創(chuàng)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