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存款增速放緩已成為銀行業(yè)內(nèi)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短短三年間,各項存款余額的同比增速已從13%以上降至今年的不足9%,這是197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那么錢去哪里了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特別是最近這十余年來,我國的印錢速度并不比美國慢。但錢印得越多,市場上越看不到錢。
錢去哪了?主要去向有這三個目標(biāo)。一是一些商人及有權(quán)者,將大量的資金轉(zhuǎn)移到了國外。也包括一些先知先覺者,將人民幣轉(zhuǎn)變成了美元資產(chǎn)。當(dāng)然,這部分資金是高大上資金。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所能辦到的。二是大量的資金變成了房地產(chǎn)。一些有錢人買房不是一套兩套,而是一棟兩棟。而作為老百姓來說,稍微有些錢的,也都投向了房地產(chǎn),都將自己手上的活錢變成了“死房產(chǎn)”。這是沉甸老百姓資金最多的地方。三是股市,成了中國老百姓財富的“粉碎機”。從2015年股市見頂以來,近三年時間里,投資者的財富蒸發(fā)了20幾萬億元。大量投資者的資金被套牢在了這個股市里,炒股也成了最敗家的職業(yè)。
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除了流出國外的資金,留在國內(nèi)的資金大都是活錢變成了“死資產(chǎn)”,老百姓手上沒有多少活錢了,因此也就沒有資金存入到金融機構(gòu)了。如今不少家庭不僅沒有了存款,而且還背負(fù)著大量的債務(wù)。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gòu)存款增速創(chuàng)1979年以來新低也就沒什么奇怪了。更何況目前銀行存在利率太低,對于老百姓來說,也確實沒有多少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