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時候,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有正、從兩級。三、四品官員在清朝的時候,都可以列入中高級官員的行列匯中。他們的任命,都需要皇帝親自批準,給出具體的任命意見。而且,從康熙后期開始,清朝官員允許給皇帝上奏折,直接跟皇帝溝通。
雍正以后,四品以上官員,全都允許向皇帝上密折。這在無形中,對于官員的影響力,便有了極大的提高。但這兩個官階畢竟不同,它們之間仍有一些區(qū)別。通過這些區(qū)別,對于了解清朝制度,有極大的幫助。
首先的區(qū)別,當然是官職的不同。下面會放一張表格,這里不做贅述。其次便是待遇的不同。三、四品官階中,仍有文武、滿漢的不同。但是,順治年間,滿漢官員便享有相同的俸祿待遇。
到康熙年間,武將待遇參考文官,也以級別作為標準。級別較高的,可以領取的俸祿、祿米自然更多些。三品官員每年可以領到130兩白銀,65石祿米。四品官員每年可以領到105兩白銀,52石祿米。
但是,從雍正開始,清朝在任官員的待遇,又出現(xiàn)了新一輪的變化。在這輪變化中,在任官員的待遇,就不再只按照品級作為劃分標準。在任官員的待遇,就會以京官跟地方官作為區(qū)別。
三、四品的京官,可以領取原來俸祿的兩倍。三、四品的地方官,會根據(jù)各地情況,領取養(yǎng)廉銀。當然,一般來說,級別高的,可以領到的養(yǎng)廉銀還是更高些。
至于官員領取的公費,免費伙食的待遇,這里就不多介紹了。因為跟官階級別關系不大,而且只有京官可以享受到。 不過,官員的出行和住房規(guī)格,三、四品官員之間,還是有一些區(qū)別。
先來說說出行。清朝的時候,朝廷為了提高官員身份,方便官員出行,便允許他們乘坐轎子,并且規(guī)格高于民間普通轎子。
三品官員在京城的時候,可以使用四人抬的銀頂黑轎,到地方上可以用八抬大轎。四品官員在京城中只能使用二人抬的錫頂黑轎,到地方上則是用四人抬轎。
三、四品官員在出行上的不同,主要是因為三品官階在清朝對官員出行規(guī)定中,屬于一道分水嶺。
三品以上的出行待遇,便是三品官員可以享受的層次。四品以下,則是四品官員可以享受的待遇。這種可以的區(qū)分,只是為了顯示某些人群的特殊。但實際上,也沒有太大區(qū)別。
因為雍正年間開始,官員的轎子和轎夫都得自費籌辦,很多官員直接坐馬車、騾車,甚至甩開步子,直接走路的也大有人在。
至于住房規(guī)格的區(qū)別,道理也跟前面的相同。只不過,房子大一點,終歸住起來舒服些。尤其是高級官員,除了一家老小,往往還帶著仆人差役。如果都擠在一間小房子里,日子也是難過。按照清朝的規(guī)定,三品官員可以住的房子規(guī)格在15間房的大小。
四品官員住的房子,則是12間房子的規(guī)格大小。跟俸祿、出行兩種區(qū)別不同,官員的住房規(guī)格,僅僅是一個大致的規(guī)定。因為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房屋情況,都有區(qū)別,官員的住房規(guī)格,自然也會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
上面所說的,基本都是官員在任時可以享受的待遇。而到退休以后,按照清朝規(guī)定,還是可以享受相應的待遇。其中一項,便是領取退休金。
退休金有在任時全部俸祿,一半俸祿,取消退休金三種區(qū)別。如果是三品官員,在任時政績合格,沒有受到懲罰,基本都可以領取到在任時的全部俸祿。
而四品官員,如果沒有皇帝特批,一般都只能領取一半的俸祿。這套規(guī)定是在雍正、乾隆年間逐漸形成的,在此以前,官員的退休俸祿,主要依據(jù)他們是否年滿六十。
如果六十以上退休,基本都可以領取到退休俸祿。所以,雍正、乾隆時期是清朝制度形成的一個關鍵階段。
清朝的時候,官員退休都需要主動上表。而三品以上官員的退休辭職,必須由皇帝親自批準。這些官員,很可能被皇帝繼續(xù)留任。當時不乏有官員到退休年齡后被強行留任的例子。
如康熙時期的兩江總督于成龍,就是在任職病逝的。至于四品官員,他們的退休辭職,都由吏部給出處理意見,皇帝基本都會按照吏部意見批準,走流程退休。
不過,清朝對官員,也有一些額外規(guī)定,讓他們可以提攜子嗣,讓后代可以進入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讀書,將來更快獲得官職。
如果是京官的話,三品、四品官員,都可以獲得這個待遇。而地方官中,只有三品官員,才有這個待遇。所以,這也是這兩個級別官員的一個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