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和諸葛亮有許多相似之處,后世也常拿二人做比較,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戲說,但其實二人在許多方面都沒有可比性。
就拿二人的“主子”來說,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信任有加,諸葛亮在蜀漢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劉伯溫呢?殫精竭慮輔佐朱元璋,結(jié)果天下平定,只落得個“誠意伯”的名頭,在這個“伯”之前,還有“侯”和“公”這兩個爵位,兩者地位乃天差地別。
但劉伯溫有一項本領(lǐng),諸葛亮未必比得上,就是在“自知之明”這一方面,諸葛亮后期一心北伐,可出師未捷身先死,導(dǎo)致勞民傷財,而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成就帝業(yè)之后,卻寡言少語,即便被封為“伯”爵,也毫無怨言,因為他了解朱元璋,朱元璋坐在馬上和坐在龍椅上大不相同,因此天下平定沒幾年,劉伯溫便一再請求退隱。
據(jù)“明史”記載,洪武三年末尾的時候,劉伯溫便上書請辭,朱元璋不許,劉伯溫再請,朱元璋還不允許,第三次請辭,朱元璋才在洪武四年放他回老家,而洪武八年的時候,劉伯溫與世長辭,正史記載,乃是善終。
“劉伯溫生平述略”中說,他死前燒了一大批文書,僅留下《時務(wù)十八策》一書,又去釣了些魚,吩咐家人,等他死后,將這些魚裝進筐子里,筐子放在缸子里,拉去京城送給皇上,后人照做。
朱元璋得到劉伯溫的死訊非常傷心,卻不懂劉伯溫送他魚的用意,“明史”中道:“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可見朱元璋身邊的人都知道劉伯溫此舉大有深意,朱元璋豈能不知?只是劉基已死,他就算想問也無處去詢問了。
此事暫且被朱元璋擱下,如果太子朱標沒有病逝的話,朱元璋可能永遠都不知道那一筐魚的含義,為父者,痛失愛子;為君者,惜失儲君,朱元璋對朱標覬覦厚望,太子是他和馬皇后所生,馬皇后一生賢德,朱標同樣繼承了馬皇后的優(yōu)點,可以說朱標的恩寵一部分來自馬皇后,更多的則是來自于他自身的能力。
而朱標死后,大明江山的傳承就有了危險,各個朝代都有前車之鑒,唐有李世民逼父殺兄,宋有趙光義燭影斧聲,朱元璋害怕歷史在他的兒子們的身上重演,所以選出一位新太子乃當(dāng)務(wù)之急。
當(dāng)時大部分人都推舉朱棣,朱元璋其實對他的這個第四個兒子很滿意,朱棣在許多地方都比較像他,其中性情舉止最像,而且還跟著他征戰(zhàn)沙場許多年,歷練也夠,城府也深,將皇權(quán)交給他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就在此時,朱元璋想起來劉伯溫的那筐魚,心里不由“咯噔”一聲,雖說都過去十七年了,但他仍然記憶猶新,當(dāng)初的那些魚放在大缸里就,但因為魚筐太小,所有的魚都擠在一起,沒過多久便死完了。
他翻出劉伯溫的“時務(wù)十八策”,最后面寫著:“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
朱元璋終于明白那筐魚的含義,劉伯溫是在告誡他,當(dāng)形勢被桎梏時,要用柔和的手段,變密為疏,以柔克剛,一味的剛猛反而破不小堅。
而朱棣和朱元璋一樣,都是性格剛猛之人,治天下就像是裝魚的筐子,密而不疏,如此遭殃的是萬民社稷,治理天下需要有一顆柔心,而已故的太子朱標,就有這么一顆柔心,朱棣顯然不是。
劉伯溫可能是想借一筐魚暗示朱元璋治理天下之道,卻不想朱元璋十七年后才明白,而他明白之后,立馬宣布自己的孫子為皇長孫繼承皇統(tǒng),而朱棣駐守北京,沒有宣詔不得入京。
其后朱棣奪取天下,果然南征北戰(zhàn),連年狼煙,百姓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