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政權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由漢人所建,二由少數(shù)民族所建,漢族為農(nóng)耕民族,極重禮法,少數(shù)民族為游牧民族,擅騎射,不重禮節(jié),常有漢族看來“有違倫理的”陋習,比如匈奴的“收繼婚制”。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北魏就出現(xiàn)了一位眼光卓絕,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銳意改革,學漢語、穿漢服,遷都洛陽,在他的改革之下,北魏空前強盛,他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然而這么英明的君主卻英年早逝,臨終之際放了所有妃子卻讓皇后陪葬,這是怎么回事?
“并蒂雙花”
拓跋宏五歲繼承大位,年歲尚小,政權握在其祖母馮太后手中,馮太后雖為女流之輩,卻是眼界寬廣、深明大義之人,她認為只有學習漢人的制度才能使得國家長治久安,在她的影響下,拓跋宏從小就開始接觸漢族史書典籍,學習漢族文化。
公元498年,馮潤痊愈,拓跋宏將其接入宮中,封為昭儀。不久皇后馮清抵制拓跋宏改革,不肯學習漢語,拓跋宏順勢廢去馮清皇后之位,改立馮潤,是為“幽皇后”,此后,盡管后宮佳麗三千,拓跋宏卻是獨寵馮潤一人!
紅杏出墻
公元498年,拓跋宏率軍南征,留馮潤“獨守空房”,怎料馮潤受盡恩寵卻是不甘寂寞之人。拓跋宏遠征在外,馮潤竟然召昔日為其治病的郎中高菩薩進宮,封其為宮中執(zhí)事,朝夕相對,公然穢亂宮廷!
當時拓拔宏駐扎在汝南,其妹彭城公主前來告密,得知消息的拓拔宏大為震驚,不顧戰(zhàn)事緊急,連夜趕回洛陽,查明屬實后處死了高菩薩,不知為何卻是放過了馮潤,后人猜測拓拔宏對馮潤用情至深,愛到了骨子里,不忍下手。
只是經(jīng)過此次打擊,本來就患病的拓拔宏病情更加嚴重,但他不管不顧,執(zhí)意繼續(xù)南征,終于在鄂北之戰(zhàn)中一病不起,返程途中撒手人寰,臨終之際命幽皇后一人陪葬,其余妃子不在其列!
疑云密布
長久以來,后人普遍認為拓拔宏臨終處死馮潤是因為她穢亂宮廷,拓拔宏對其心生恨意,但這里有個問題,拓拔宏早知馮潤與人私通,為何不在當時處理,要拖到自己臨終之時?拓拔宏于馮潤究竟是愛是恨?
據(jù)《魏書》記載,拓拔宏臨終留有遺言:“皇后久乖陰德,自絕于天,若不早有所為,恐成漢末故事。吾死之后,賜皇后死,葬以后禮,以掩馮門之大過。”
賜死馮皇后沒有問題,但其中的“恐成漢末故事”才是拓拔宏處死馮潤的真正原因!
立子殺母
拓拔宏所指的“漢末故事”乃是漢武帝臨終之際立劉弗陵為儲君,賜死其母勾戈夫人的事。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漢武帝認為:“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簡而言之,漢武帝認為主少母壯是為大忌,極有可能穢亂宮廷,甚至后宮專權,牝雞司晨!更有甚者外戚得勢,以下犯上,以臣弒君!
漢武帝的這套理論被張燧評價為“自古帝王遺命多矣,要未有如漢武之奇者。——《千百年眼》。但北魏開國皇帝卻深以為是,立下祖訓“立子殺母”,儲君之母必須處死!
真相揭曉
如此看來,拓拔宏處死馮潤是為遵守“立子殺母”的祖訓,避免馮潤在自己身亡后干涉朝政!
又有人提出了疑問“馮潤根本沒有生下子嗣,何來立子殺母之說”?
據(jù)《魏書》記載:拓拔宏先立貴人高照容之子元恂為儲君,次年元恂犯事被拓拔宏廢殺,改立元恪為太子。新太子元恪與馮潤極為親近,時常入宮拜見嫡母幽皇后,而幽皇后無子嗣留下,也對元恪疼愛有加,視如親生。
拓拔宏死后,必然由現(xiàn)任太子元恪繼承大位,而元恪自小與馮潤親近,元恪年歲尚小,馮潤必然會憑嫡母之身干涉朝政,加之馮潤自身品行不端,如果留其性命,恐會后患無窮!
如此看來,這才是拓拔宏命馮潤陪葬的真正原因,無關乎愛恨!
參考資料:《魏書》 《資治通鑒》 《千百年眼》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