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故宮有一座神秘宮殿,被封條封住200年,每次開門必須請示一下
故宮作為中國明清兩朝的皇室宮殿,其規(guī)模之大之宏偉為國人所驕傲!而且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而言,國家也是給與非常高度的重視,定期都會對故宮進行維護和修建。所以故宮依舊甚至比以前更加的富麗堂皇!
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它占地72萬平方米,其中包括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九千余間,可謂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形象點說,大概有100多個足球場那么大,加上那么多高大雄偉的宮殿,何等的氣魄,何等的宏偉!
而在這眾多宮殿和房屋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神秘建筑,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其中一座。
它北倚寧壽宮,南接景福宮,東西六室分別供著一座掐絲琺瑯大佛塔,而佛塔三面各掛有通壁大幅唐卡、畫護法身54尊,這座樓閣叫做梵華樓。
它的建筑風格是典型的“六品佛樓”,其實皇宮里這樣的佛樓不止一座,但它們不是遭遇火災就是被毀壞,唯有梵華樓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其實這與乾隆脫不了干系,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大興土木改建寧壽宮,為自己當上太上皇后安享晚年做準備,考慮到住所需要幽靜私密,他又在寧壽宮的東北角修了梵華樓,并下旨:寧壽宮是朕養(yǎng)老的地方,你們不可亂動。
此后直到乾隆死后梵華樓都沒有被碰過,直到光緒年間才出現(xiàn)關于梵華樓的記載,這是它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大清的史料中。
1926年,清室善后委員會正式清點梵華樓內的文物,確認與檔案并無二異后,梵華樓從此便成了故宮的庫房,并被貼上了封條。
由于它地處偏僻,僥幸躲過了侵華日軍的洗劫、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和“文革”等一次次文物浩劫,近半個世紀里,梵華樓內的文物都完好無損的保留了下來。
20世紀80年代末,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為了研究藏教佛教文物,終于撕下封條、打開了那扇塵封已久的樓門。
當他們一腳踏入門內,空氣里盡是塵土,仿佛陽光再也照不進來,而那些文物的莊嚴本相也被厚厚的灰塵蒙住。
自此之后也多了一個傳統(tǒng):每一次推開梵華樓的門都必須吆喝一句“開門啦,打攪諸位啦!”
至于為何要喊一聲,有種民間的說法:故宮歷經幾百年,王朝興衰,人事更迭,其中不乏爭權奪貴和宵小之輩,所以幾百年沉淀下來,原先的主人也許還在里面,所以開門之前喊一聲先告知主人,以示尊重。無論與否,工作人員都求個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