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發(fā)動所謂的“靖難之役”,朱棣成功奪取了皇權(quán)。
皇權(quán)在手之后,權(quán)力的延續(xù)自然會成為重大事項。
說到權(quán)力的延續(xù),那么,繼承人選的確定,又是重中之重。
在立儲一事上,朱棣的表現(xiàn),完全無法和他老爸朱元璋相比。
在處理立儲問題之時,朱元璋果斷堅定、干脆利落: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冊立長子朱標(即懿文太子,朱元璋長子,母孝慈高皇后馬氏)為皇太子;
可惜,朱標還沒來得及榮登大寶,便因病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于其父去世了;同年,朱元璋立即冊封朱標次子朱允炆(即建文帝,母為朱標繼室呂氏)為皇太孫。
為何朱元璋冊立的是朱標次子?
因為:
朱標長子朱雄英(追封虞懷王)早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歲之時就已夭亡。
朱雄英乃朱標正室常氏所生。
由此也可知:
朱雄英為朱標嫡長子;朱允炆為朱標次子、庶長子。
對比朱元璋的果斷堅定、干脆利落,在立儲問題上,朱棣就表現(xiàn)得猶豫不決、搖擺不定。
關(guān)于朱棣立儲一事,根據(jù)史料所述:
其實,朱棣并不喜歡長子朱高熾(即明仁宗,朱棣長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在所謂的“靖難之役”中,朱棣帶領(lǐng)次子朱高煦(朱棣次子,朱高熾同母弟)進入前線,一起征戰(zhàn)殺伐。
其間,朱高煦出力不少,他曾于危難之中解救其父朱棣多次。
朱棣自己都曾說過,朱高煦很像自己,這當然是對朱高煦的肯定。
朱棣欣賞并肯定朱高煦,自然就會有將皇位傳授于他的意愿。這種意愿,大概是一般人的共性;當然,朱棣也沒有脫俗。
而且,朱棣的這種意愿,并非空穴來風(fēng)。
據(jù)載,早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就曾撫摸著朱高煦的后背,向他暗示:
“勉之!世子多疾。”
也就是說:
孩子,你要努力啊!世子(朱高熾)常常生病。
關(guān)于此說,可參看清·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卷二十七。
雖然,對朱高煦很是肯定、在爭奪江山之時還有類似于許諾的勉勵之語。但是,在實際掌權(quán)大權(quán)、真實面對建立儲君這一涉及江山社稷永續(xù)傳承的大事之時,朱棣并沒有表現(xiàn)出足夠的果斷與堅定。
為什么會這樣?
在說朱棣之前,先說朱元璋,須知:
朱元璋在處理立儲一事時的果斷堅定,除了他個人的性格、他對權(quán)力的掌控能力而外;他立儲的理論基礎(chǔ)和事實依據(jù)非常堅實、十分可靠;而且,他的實際操作也無法被質(zhì)疑和挑戰(zhàn)。
朱元璋所堅持的,就是:
立儲以嫡以長(就歷史事實看,主要是立儲以長,明朝后來的儲君冊立,基本都遵從這一祖制)。
立儲以嫡以長,這既是中國人倫社會秩序的一致標準,也是大明之前各個朝代大都奉行的慣例,而且,朱元璋又是按照標準和次序嚴格執(zhí)行的。
至于朱棣的猶豫搖擺,是因為,他所面對的情況,的確有些復(fù)雜:
大約,在朱棣的內(nèi)心深處,他是很想把皇位傳給朱高煦的,但是,在自古以來的制度和慣例上,他找不到有力的理論依據(jù)和操作實例來支持自己的想法。(當然,也存在非常規(guī)的例子,但是,這類例子終非主流。)
首先,朱棣自己奪權(quán),就已經(jīng)破壞了制度;
其次,朱棣如果要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那么,他就是再一次地破壞制度。
當日,朱棣大概很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并且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夠得到全體大臣的支持和擁護。
在朱棣的心中,他大概還希望:
冊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一事,可以是身邊所有得力大臣一同吃透自己的心思之后的集體上奏、萬般請求,可以是一個萬眾擁戴的結(jié)果。
但是,朱棣的這種想法,只是他的心中的希望而已。
那時,除了當年的燕藩舊臣中對朱高煦印象很好、與朱高煦交誼深厚的一些人婉轉(zhuǎn)暗示或私下請求冊立朱高煦為儲君之外,朝中的大臣,很多人非常堅決地要求必須立儲以嫡以長。
更何況,按照當時的說法:
皇長子朱高熾原本也沒有什么大的瑕疵與過失。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朱棣沒有辦法,只能在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農(nóng)歷二月冊立皇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此時,朱棣登位首尾已經(jīng)三年。
即便是已經(jīng)確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是,在朱棣內(nèi)心之中,他對太子的不滿仍然沒有消除。
因為立儲一事,大臣沒有按照朱棣的心思上策建言,違逆了朱棣的意旨,所以,朱棣為此還懷恨大臣。
后來,朱棣借故處死了自己曾經(jīng)很欣賞的解縉。
當然,解縉之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在立儲一事上,謝縉沒有按照朱棣的心意說話辦事,大概就是其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解縉之死,里面還有史載的朱高煦譖毀的因素。既然,朱高煦能夠譖毀得手,那么,也從側(cè)面說明,朱棣還是非常認可朱高煦的。
因為對太子不滿,后來,東宮(太子所居)屬官幾乎全被朱棣問罪處罰。
其中,除個別人被朱棣寬宥之外,這些太子從臣,當時的遭遇很是凄慘:
有人死在牢中;
有人被關(guān)押獄中長達十年之久……
朱棣處罰太子屬官,有所謂迎駕遲緩、書奏不當?shù)囊蛩?;但是,須知,這里面,或許也有朱棣給太子找茬的因素;這里面,肯定也有展現(xiàn)皇帝威嚴的因素。
找茬就不用說了。
就說展現(xiàn)皇帝威嚴一事:
嚴厲處置東宮屬官,皇帝的威嚴的確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
自此,那些東宮屬官、那些擁護太子的人,自然會加倍地小心翼翼;
不過,朱棣這么做,也嚴重折損了太子的尊嚴;無論怎么說,太子都是未來的君主、是未來權(quán)位的執(zhí)掌者、是未來江山社稷的控制人。
朱棣確立了太子,卻對太子心懷不滿,而又意屬次子朱高煦。
朱棣的這種心理活動與外在表現(xiàn),朱高煦看得清楚、也想得明白,所以,依恃皇帝的寵溺,朱高煦驕縱橫肆,結(jié)果,生出了很多事端,造成了很大的變亂。
由此看來,朱棣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實在是有些不智的。
有朱棣“靖難”時期非正式的許諾、有朱棣立儲時的猶豫搖擺、有朱棣此后的嬌慣寵溺,朱高煦覬覦大位,似乎就成了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事情。
更何況,朱高煦有親臨戰(zhàn)場廝殺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有親隨朱棣奪權(quán)時積累的關(guān)系人脈、有實力不可小覷的兵馬糧草、還有十分類似朱棣的性格,這一切,都足以讓朱高煦做出與其父朱棣一般無二的事情來。
正如前文提及,朱元璋詔求直言之時,平遙縣訓(xùn)導(dǎo)葉伯巨在上書中曾說:
更有甚者,這些藩國在沒有威壓的情勢下,也會伺機而動,覬覦大位,這可是防不勝防的。
史載,朱棣死后,僅僅兩年,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朱高煦便起兵造反。
結(jié)果,朱高煦被他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處死。
歷史不容假設(shè)!
這里,可以臆想一下:
如果朱高煦和他的老爸朱棣一樣,對抗朝廷,造自己侄子朱瞻基的反而最后成功,那么,這大明王朝可能又會有第二次所謂的“靖難”了;后世那些維護朱棣的看客,大約也會把朱高煦捧成“大帝”,而不是把他看成是謀逆之人。
朱棣對抗成功,便成了“成祖”;
朱高煦造反失敗,就成了“反賊”。
這,就是歷史的現(xiàn)實。
朱棣造侄子的反,成功奪權(quán)。
是權(quán)力的本質(zhì)使然,或者是有樣學(xué)樣,朱棣之子朱高煦造自己侄子的反,結(jié)果,朱棣的兒子被朱棣的孫子處死,這,是不是歷史的反諷?
以上,就是我想要說的從漢王到漢庶人相關(guān)的背景,所謂“知人論世”,不得不先做一個交代。
關(guān)于朱高煦之死,且容我慢慢說來。
(本篇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