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鵬
作家史鐵生
30多年前,一名面容清癯的青年人幾乎每天都會搖著輪椅經(jīng)過荒蕪破敗的地壇公園,他常在公園里從清晨呆到傍晚,“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么季節(jié),什么天氣,什么時間,我都在這園子里呆過。”很多年后,他這樣回憶。也許當(dāng)年有人曾在園中遇見過這個神情黯然的青年,但是沒人知道,他的內(nèi)心當(dāng)時正在經(jīng)歷怎樣艱難的生死掙扎,甚至命懸一線。
最終這個年輕人在地壇完成了對命運(yùn)的思考,也實(shí)現(xiàn)了對自己的救贖,他以殘疾之身在中國文壇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杰作,《我與地壇》更是感動了幾代人,他就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如今,史鐵生已經(jīng)離開這個世界快7年了,可是人們依然會走進(jìn)地壇公園憑吊他,無數(shù)人依然會被他在輪椅上寫出的文字打動。
在最狂妄的年齡殘疾了雙腿
讀史鐵生的書,最讓人動容的是對生死的思考與感悟,沒有對死亡刻骨銘心的感受是寫不出那些文字的,這源于史鐵生特殊的經(jīng)歷。就像命運(yùn)的一場惡作劇,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疾了雙腿”。
那是1971年,史鐵生高中畢業(yè)后在陜北清平灣插隊(duì)。那天他如常給生產(chǎn)隊(duì)放牛,走到山里,突然天昏地暗,風(fēng)沙四起,暴雨夾雜著冰雹劈頭蓋臉砸了下來?;卮逯笫疯F生就病倒了,數(shù)日不退的高燒伴隨著腰腿的劇烈疼痛。當(dāng)?shù)蒯t(yī)院治不好,送回北京友誼醫(yī)院,治了一年多,還是控制不住病情。結(jié)果,史鐵生從開始時還能自己一步一步走進(jìn)醫(yī)院,直到父親用輪椅把他推回了家。
他后來用一種冷冷的幽默描述自己的境遇:“一個滿心準(zhǔn)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無論怎么說,這一招是夠損的。我不信有誰能不驚慌,不哭泣。況且那并不是一次光榮行為的后果,那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覺醒來,看看天,天還是藍(lán)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舉步,形勢不大對頭——您與地球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一點(diǎn)兒變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腳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與它摩擦?!?/p>
雙腿殘疾以后,史鐵生動不動就發(fā)脾氣,突然砸碎面前的玻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從發(fā)病到截癱,他自殺過三次,因電燈短路而活了下來。一個二十出頭的青年在生命中最妙不可言的年紀(jì)突然失去了被他視為最寶貴的東西,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滋味!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為絕望、自卑、孤獨(dú)、迷惘的時候。就在這樣一個時刻,不能更早也不能更晚,剛剛好就在這個時刻,他踏入了地壇。
生病的最初幾年,史鐵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他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地壇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他覺得:“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p>
荒草叢生的地壇讓史鐵生的心終于安靜下來?!拔乙贿B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p>
完全是為了寫作活著
為什么而活著?活著的意義究竟何在?這是史鐵生在他20歲身體癱瘓后幾乎每一天都要面對并且思考的問題。曾經(jīng)有10年的時間他無法理解命運(yùn)的安排,覺得自己的生命是一場冤案,想要為這場“冤案”翻案———用自殺的方式。但后來悟出這是最無聊的方法,于是開始接受并服從苦難。他“把最好的懲罰之地看成了人生的錘煉之地”。
想通了的史鐵生決定“活下去試試”,他選擇的活下去的方式就是寫作。他帶著本子和筆,到園中找一個最不為人打擾的角落,偷偷地寫,開始他并不自信?!耙怯腥俗哌^來,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筆叼在嘴里。我怕寫不成反落得尷尬,我很要面子?!彼K于成功地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整整一宿高興得沒合眼”。
從此史鐵生像中了魔一樣迷上了寫作,“我走到哪兒想到哪兒,在人山人海里只尋找小說……那時我完全是為了寫作活著?!彼黄忠黄匕l(fā)表小說,“用紙筆在報(bào)刊上碰撞開一條路”。談及寫作對于他的意義,很多年后史鐵生總結(jié)道:“那是蒼茫左右時,唯一可以走的路。路無法再用腿去趟,只能用筆去找?!?/p>
史鐵生終于成功了,在他的頭一篇小說發(fā)表的時候,在他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里,他又整天整天獨(dú)自跑到地壇去,心里是沒頭沒尾的沉郁和哀怨,他走遍整個園子卻怎么也想不通:“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么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
一生充滿苦難的母親在49歲猝然去世之后,史鐵生此時才意識到,“這么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這一段寫母親的文字是《我與地壇》中最令人動容的地方,至今讀者仍能想象那位母親心中的糾結(jié),體會到她的肝腸寸斷,日夜擔(dān)心兒子“在園子里出事”,又不能不讓他出去,只能偷偷跟在后面,悄悄在園子里尋找,無從安慰,只能這樣在背地里默默守護(hù)。她的放手終歸是成全了他,就像地壇,也終歸成全了他。親情讓史鐵生的文字充滿了溫暖,他說:“愛是人類惟一的救贖?!?/p>
對病痛滿懷“敬重”
然而,命運(yùn)對史鐵生的考驗(yàn)還遠(yuǎn)未結(jié)束,他21歲殘疾,此后,敗血癥、尿毒癥、腎功能障礙相繼纏上了他。1981年,他因病辭職,搖著輪椅在街道辦、民政局跑了幾個月,領(lǐng)到了傷殘知青每個月60元的補(bǔ)助。而寫作,就在奔波于病床、手術(shù)臺、工廠、街道辦的罅隙里發(fā)生。
他的腎病逐漸發(fā)展成尿毒癥,1989年以后,生命只能靠透析維持。透析從開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兩次,后來每隔一天一次,他身體里的血得從動脈血管引出來,在透析機(jī)里過濾掉毒素,再從靜脈流回體內(nèi)。整個過程長達(dá)4個半小時,全身的血要被過濾十幾遍,每次透析人要脫去三公斤的水。做完透析他相當(dāng)疲乏,饑餓難耐,只能昏昏睡去。史鐵生手腕上如蚯蚓狀的隆起,那是13年里透析扎下的1000多針造成的。史鐵生曾自嘲他的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才是寫作。他是笑談,在旁人看來卻是異常辛酸。
即使是這樣,史鐵生仍然沒有停止寫作,他利用每兩次透析中間那個上午寫作兩三個小時,時間再長他血壓又要上去了。他寫得非常慢,非常艱難,《病隙碎筆》的十幾萬字,他花了四年寫出來,每兩天寫一點(diǎn)片段,真正是“碎筆”。
史鐵生曾把自己的身體比作一架飛機(jī),發(fā)動機(jī)(兩個腎)和起落架(兩條腿)一起失靈。他長年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聽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好像聽見飛機(jī)在天上掙扎的聲音”。
即使如此,史鐵生也不曾抱怨命運(yùn)的不公,他甚至對自己的病滿懷“敬重”。他把病看作是強(qiáng)大的對手,是命運(yùn)對他的錘煉。“就像是個九段高手點(diǎn)名要你跟他下盤棋,你無可奈何,但不能氣急敗壞,說我不下了。你只能接納他,然后試試跟他周旋,說不定還能獲得智慧。這樣即使輸了,也是贏。”
被病痛折磨了幾十年,很多人記住的卻是史鐵生的笑,在朋友的印象中,他“笑起來十分熱情,小眼睛瞇成一條縫,有時還透著幾分孩子般的狡猾,像是對某個惡作劇彼此心照不宣似的—你絕不可能在他那個年齡的其他作家的臉上看到那么單純而又燦爛的笑?!彼m然坐在輪椅上,看起來還是很高大,寬厚、溫暖,有求必應(yīng)。
在面對悲劇的背景、必死的歸宿時,他悟到了:“既然只能走在這條路上,為什么不在這條路上縱情歌舞一番呢?”于是一路上他不羈不絆,揮灑自如,把路上的高山和深淵都笑著玩了一回,玩得興致盎然。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yàn)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dá)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越來越多的人從史鐵生的作品中找到共鳴,更多的人開始在讀史鐵生作品的時候?qū)W會冷靜地面對自身的處境,冷靜地面對有缺陷的現(xiàn)實(shí)世界,而不僅僅是身陷不幸、身有殘疾的人。
2010年12月31日,在距離60歲生日還有4天的時候,史鐵生突發(fā)腦溢血去世,按照生前的愿望,他的肝臟捐獻(xiàn)給了需要的人,而他自己,安然迎接“這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斯人已去,書香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