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是一個真正的美食天堂,“游到云南、吃在曲靖”絕無虛言。大凡上點年紀的曲靖人,都知道王家的餃子,林家的包子,程家的餅子,向家的馓子,韓家的粑粑,賈家的豆花,李家的涼粉,車家的雜糖以及燒餌塊、糯米團和聞名遐邇的雞蛋掛面、韭菜花等等。
其實,曲靖的名特食品可謂成百上千,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很多產(chǎn)品早已鮮為人知或銷聲匿跡了。本文給大家整理了曲靖傳統(tǒng)特色小吃做法及歷史文化,僅供參考,若有遺漏,望廣大讀者補充為謝。
01.曲靖蒸餌絲
云南人吃餌絲多為煮和炒,蒸餌絲是曲靖獨有。曲靖蒸餌絲已經(jīng)成為曲靖的一張“美食名片”。其調(diào)配料很有講究,要精選筒子骨熬湯,經(jīng)3—4小時小火熬制而成。餌絲吃得差不多了,喝上口撒了蔥花的簡子骨湯,十分愜意、舒坦。蒸餌絲制作技藝是曲靖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曲靖蒸餌絲制作選用曲靖本地餌塊,秘制肉醬,韭菜、豆芽、自制酸腌菜等。取上好的餌塊,先用涼水浸泡,再切成片,然后均勻地切成絲,放入蒸籠里蒸至餌絲發(fā)軟時,取出裝入碗中。放上焯熟的韭菜、綠豆芽,調(diào)入精鹽、白糖、味精,淋上熬好的醬油,蓋上肉醬、蒜泥,撒上酸菜,放上油辣子,最后拌勻就可以食用。吃完餌絲,再喝上一小碗撒了蔥花的筒子骨湯,回味無窮。

曲靖蒸餌絲
02.曲靖一品鹵鮮面
一品面館創(chuàng)始人袁玉楚先生為沾益東部一帶遠近聞名的鄉(xiāng)紳,以文才出眾、力大無窮、熱心助鄉(xiāng)鄰、好打抱不平著稱,其十分喜愛食掛面,并自己親為選料和面、壓面、炒料,十分講究,鄉(xiāng)鄰們隔三差五都喜到家中討食鮮面,同其暢談詩賦、時事。
久之,便在家中偏房建了小館,取名“一品面坊”。因時局動蕩,便只是家中人當早飯吃,后手藝由其孫袁春林傳承,在曲靖創(chuàng)建“一品面館”,其工藝及味道深受廣大顧客的青睞和認同。
制作時精選優(yōu)質(zhì)小麥粉加農(nóng)家土雞蛋經(jīng)手工制成新鮮面條,經(jīng)沸水煮至九分熟置面碗內(nèi),加入秘制鹵料、大料香油,后加入由昭通醬、甜面醬、豬肉末炒制而成炸醬肉帽子,再放入適量鄉(xiāng)間傳統(tǒng)酸菜,香蔥、韭菜段。采用新鮮掛面、現(xiàn)炸醬肉、秘制鹵料,特點鮮明,口感筋道潤滑。

.曲靖一品鹵鮮面
03.鹵米線
鹵米線是曲靖人較為喜歡的一種米線烹飪方法。制作方法是將干漿米線放入開水鍋里過5秒鐘拿起來瀝干水分放碗內(nèi),韭菜切成3厘米長的段放鍋里過水漏干水分放在米線上面,將鹽,味精,生抽,醋,紅油辣子放在韭菜上面,再放入富源酸菜,炒好的豬肉末,生小米辣。鍋內(nèi)放熟菜油燒至五成熱澆在小米辣上面 ,使小米辣燙出香味來,最后撒上蔥花,香菜末。雞湯打入小湯碗內(nèi)隨米線上桌。

鹵米線
04.小鍋米線
小鍋米線是曲靖人喜歡的小吃,主要特點是,米線是在火上用小鍋煮沸,里面加入的都是鮮肉。煮米線的鍋,比碗大不了多少,紅銅做的,是所謂的小鍋。小鍋里放上高湯,待湯煮沸后,加上剁肉帽子、豌豆尖、酸腌菜、油辣椒和醬油,最后再放米線入鍋,一碗小鍋米線就做成了。

小鍋米線
05.燒烤餌塊
曲靖燒烤餌塊可軟、可香,軟的只需烤熟即可,香的一般烤到餌塊兩面有微黃,有氣泡鼓出就可??竞玫酿D塊用毛巾托起,在餌快一面均勻地抹上醬,夾上或裹上菜餡、油條等,然后對折就可以吃了。醬可選用芝麻醬、花生醬、甜醬油、鹵腐、牛肉醬、辣椒醬、香菇醬、昭通醬等,可以搭配出多種咸甜辣的口味來。

燒烤餌塊 燒烤餌塊
06.排骨串串燒
串串燒是曲靖人常吃的一種燒烤形式,也可打包外賣,可以串排骨,也可以串其他肉類和蔬菜。排骨用糖、醬油、鹽、蜂蜜、料酒腌幾個小時,讓排骨入味;把排骨插在竹簽上,用炭火烤2分鐘。再刷上油,翻烤5分鐘,最后撒上辣椒粉,再烤上五分鐘就可以開吃了。

排骨串串燒
07.鐵板燒
鐵板燒是曲靖人宵夜的主要形式,用特殊的鐵板烤架,在鐵板上刷油傳熱,相當于煎,中部有個透氣孔,可煮食些食物,年輕人尤其喜歡。材料可選擇豬肉、牛肉、雞肉、海鮮、蔬菜等。

鐵板燒
08.曲靖小粑粑
大凡云南人,提到曲靖,都會怪腔怪調(diào)地,模仿曲靖口音來上一句“你是哪點的?我是曲靖小粑粑”然后大笑。會說“曲靖小粑粑”這句帶地域色彩方言的人很多,但知道“曲靖小粑粑”為何物的人極少。曲靖人習慣把“帶餡”的糕式餅,稱為小粑粑。所以,曲靖小粑粑是“定情信物”。而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小粑粑也只是換成更高檔一些的紅餅,但農(nóng)村這種習俗仍然保留。
“曲靖小耙粑”是曲靖本土一款傳承百年的點心小吃,它既是定情信物又是請柬,被廣泛用于各種場合,是人們饋贈親友的最佳選擇。傳統(tǒng)的曲靖小粑粑粑,主要以豆沙餡、白糖餡、蘇子餡為主,烤制出的粑粑耙餅面微微隆起,中間有一顆朱紅方印,腰間有一道不規(guī)則的裂縫,都是圓而甜的,寓意著家庭團團圓圓、生活甜甜蜜蜜。
用料有面粉、菜油、熟豬油、土雞蛋、白糖、餡料、泡打粉等。將餡料(紅豆綠豆、紫薯、南瓜),清洗浸泡后蒸煮;磨細濾渣;熬制糖漿;炒制餡料后涼晾。制面坯包餡成型,刷蛋清,蓋印章烤制成熟即可。

曲靖小粑粑
09.曲靖豆湯米線
豆湯米線用優(yōu)質(zhì)豌豆加雞湯制成豆湯,加上米線烹煮,配以豬雜、叉燒肉、自制酥豌豆,米線爽滑,湯味酸辣鮮香濃郁,回味無窮。主要用料為干豌豆、米線、豬肉、豬雜。將豌豆用高壓鍋壓至熟爛,制成豆泥,加雞湯調(diào)味去渣,制成豆湯備用。再將特制細米線加入豆湯鍋,煮至回軟入味。起鍋入碗加肉,放蔥花、香菜、泡辣椒即可。

曲靖豆湯米線
10.陸良黃金娣米線
黃金娣米線在陸良熱銷了近30年。在陸良一中門口吃黃金娣米線要排隊。據(jù)初步統(tǒng)計,黃金娣米線最高峰一天可賣兩噸米線。黃金娣米線之所以能夠在歲月中流傳且不褪色,關(guān)鍵用料考究,豬肉全部使用后腿或里脊肉,黃金娣米線最核心的就是全部使用上好的肥肉煉制的油,因為肥肉煉制的油口感好且香醇,其實黃金娣米線最關(guān)鍵的就是油辣子,有人猜想,那是黃金娣米線秘方中的秘方。

陸良黃金娣米線
11.曲靖面蒿粑耙
面蒿是滇東地區(qū)常見的一種野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花,在鄉(xiāng)間常用來制作粑粑的原料之一。進入春季坡地上才隨處可見遍地嫩綠的黃花,農(nóng)村人就面蒿黃花連同嫩葉采摘回去,用玉米面一類的雜糧做成粑粑,但是口感粗糙?,F(xiàn)在的面蒿粑粑用面粉來做,口感更加細滑,入齒清香,深受城市人喜愛。制成的粑粑粑有一種特殊清香味。
用料主要是中筋面粉和面蒿。面蒿洗凈,控干水分,入石臼搗碎,加入面粉、水、泡打粉少許,拌勻。把面卷成圓形,切成厚片,平底鍋上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曲靖面蒿粑耙
12.陸良麻依馓子
陸良麻依馓子源于明朝,公元1381年,沐英征云南時將中原馓子制作帶入云南,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最初只是油炸后用糖水浸煮,即“水馓子”。
傳說一天晚上,三岔河街上有家人正忙著做馓子準備第二天上市。面團快要炸完時不小心把半盞菜油全潑在面團上,就將油面糅合起來扭團下鍋去炸。這一來竟炸出名堂來了,又香又脆又酥,更特別的是面團心里灌滿了飴糖,甜潤柔膩不同以往,就照此法探究,終于制成“干馓子”,后不斷探索將干馓子穿上芝麻糖衣,起名叫做“麻衣馓子”。
麻衣馓子是用麥面做原料,和好面后扭成“千鈞扣”油炸的糕點。色澤金黃表層穿上芝麻糖衣,特點是制作工藝精細,外形美觀,內(nèi)面紫紅黃色,香、脆酥、甜,特別是內(nèi)面灌滿了麥芽糖,甜潤柔膩。
主要用料為小麥粉、白砂糖、飴糖、植物油、水、芝麻、泡打粉。先將麥面和配料水、白糖、泡打粉混合倒入和面機內(nèi)攪和均勻,面和透均勻分后,再把熟菜油倒入再和10分鐘左右取出放入桌面,用刀切成小方塊,用食指從中間均勻摳一個洞,放在撒有面粉的案板上,再把干麥面篩盡,下油鍋炸至金黃色(無軟芯脆香),用鐵漏勺撈入糖鍋煮沸10分鐘左右,撈取扒開冷卻,最后用白糖放入鍋內(nèi)溶化濃縮待飛清絲時,把鍋從火上取下,把炸煮好的半成品倒入拌均勻,撒上芝麻,冷卻即成。

陸良麻依馓子
13.會澤稀豆粉配油條、茴香餅
會澤稀豆粉采用紅土地種植的麻豌豆制作而成,是云南早點風味食品。早晨,會澤的大街小巷到處熱氣騰騰,彌漫著稀豆粉的香氣。一碗稀豆粉送上餐桌,灰底藍花的土陶大碗裝滿了食物,上層是堆得尖尖的油條塊,中層是灰黑色的蕎絲,下面是稠乎乎的稀豆粉。
食用時,先取一勺碎生姜,再取一勺糊辣子面以及花椒面等佐料撒入碗中,拌一下就開始品嘗了。經(jīng)過稀豆粉浸泡過的油條、蕎絲,軟軟的,香香的,吃起來非常爽口。
主要用料為會澤麻豌豆、自制小油條、茴香餅。主要調(diào)料是姜末、蔥花、油辣椒、鹽、味精、花椒面等。將豌豆洗干凈加清水泡3—5小時脹發(fā)開,然后加清水用豆機磨漿汁待用;將豌豆汁用大火燒開,然后改為小火慢慢熬制黏稠為稀豆粉待用;根據(jù)自身需求加佐料入稀豆粉,然后將小油條入稀豆粉沾稀豆粉吃即可。

會澤稀豆粉配油條、茴香餅
14.會澤燕麥漿粑粑
這是獨具會澤特色的傳統(tǒng)小吃,是生態(tài)健康食品,采用會澤高山燕麥經(jīng)傳統(tǒng)工藝制作而成。主要用料為高山燕麥。將燕麥淘凈晾干,去干凈外皮磨制成粉兌水,調(diào)料調(diào)制成糊狀,用炭火把生鐵鍋加熱,豬肥膘抹勻鍋底,再把燕麥糊淋入攤成餅,就酸菜湯食用。

15.宜威酸菜苦蕎粑粑
主要用料為苦蕎粉、酸菜、黃豆腐、豬油。把苦蕎粉倒入盆中加清水和成面團,開大火,炒鍋放油加熱把黃豆腐切成丁,酸菜切小放入鍋中炒成餡,把面團下劑,包上餡,用火蒸10分鐘即可。

宜威酸菜苦蕎粑粑
16.陸良蕎三香
傳說明代沐英征云南時,妻子惦掛丈夫,將蕎餅作為干糧給丈夫沿途充饑,經(jīng)過多年的傳承,在原有基礎(chǔ)上加進陸良本地的飲食習慣,制作出如今的蕎三香。它有神秘奧妙的配方,獨特的人工工藝制作。
陸良蕎三香原名小粑粑,是一種來自鄉(xiāng)村民間的傳統(tǒng)美食,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是家喻戶曉的傳統(tǒng)美食,入口清甜香,美味可口,回味無窮。
將苦蕎粉加面粉、酵母、白糖、熟豬油合成面團,放在案板上發(fā)酵待用,用花豆熬制成的豆沙加糖和配料制成餡,用米粉加水合成面團,先用米粉面團包起糖餡,再將蕎面皮包在米面團外,然后壓制成餅,撒上芝麻,放入烤箱烤熟即可。

陸良蕎三香
17.洋芋粑粑
“吃洋芋,長子弟”,洋芋粑粑是一種常見的傳統(tǒng)小吃,曲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原產(chǎn)于南美洲的洋芋,傳到歐洲以后在歷史上救過很多人的命,凡·高的名畫《吃土豆的人們》可以佐證。洋芋在中國清朝時候登陸,帶來人口增加和山區(qū)開墾的高潮。
洋芋粑粑的主要用料為土豆、面粉、雞蛋。輔料為食鹽、糊辣椒面、花椒面少許。將洋芋洗凈后去皮,均勻地切成丁狀,放入面粉、蛋黃、食鹽、水捏成餅狀,再放置到鍋里煎到兩面都呈金黃色,撈出控油裝盤,再將先調(diào)制好的椒鹽辣椒均勻撒在洋芋粑粑上,有的地方還有一些涼拌的小菜(如折耳根,蔥根、蒜根、蘿卜節(jié)),吃起來外焦里嫩,香脆可口。

洋芋粑粑
有的小吃已經(jīng)改良了做法,甚至沒有了老一輩吃時的影子。不管如何變遷,小吃還是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離鄉(xiāng)游子們對家鄉(xiāng)思念的對象之一。品嘗家鄉(xiāng)的小吃,可以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小吃也是一種情懷,無論身在何處,家鄉(xiāng)的小吃都會讓我們回憶和牽掛,曲靖的朋友們,這17款小吃中,有沒有一款小吃,總讓你魂牽夢繞呢?
我是烹飪與營養(yǎng)老師——食悟者。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zhuǎn)發(fā)、點贊、收藏,喜歡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點擊關(guān)注,獲取更多營養(yǎng)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文字內(nèi)容為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歸“食悟者”所有,商用需要授權(quán),轉(zhuǎn)發(fā)注明出處,朋友圈隨意。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