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質(zhì)增生,其癥狀是足跟壓痛,走路時腳跟不敢用力,有石硌,針刺的感覺,活動開后,癥狀減輕。1、方藥1
【組成】熟地30g,當(dāng)歸、川芎、五加皮各12g,木瓜18g,薏米、牛膝各15g,木通、炮山甲各10g。腎虛加山萸肉、肉桂; 血虛加阿膠、丹參;損傷加川斷、蘇木; 兼風(fēng)濕加威靈仙、羌活、防風(fēng)。
【用法】日1 劑,煎服2 周為1 療程。
【療效】治療59 例,愈35 例,顯效16 例,好轉(zhuǎn)8 例,總有效100%。
【來源】山東中醫(yī)雜志1988; (5): 15 陳秀琴
2、方藥2
【組成】威靈仙50g,尋骨風(fēng)、川牛膝、骨碎補各30g,制川烏、炮山甲、鹿角膠各10g,石見穿、制何首烏各15g。氣血不足加黃芪、當(dāng)歸; 寒濕盛加制附子、蒼術(shù); 濕熱去川烏加黃柏、防己、薏米; 陰虛血熱去川烏加丹皮、生地、旱蓮草;腎虛厭食加胡桃肉、巴戟天、雞內(nèi)金。
【用法】日1 劑煎服。外用威靈仙、急性子各150g,生乳香100g,罌粟殼50g。研末用醋調(diào)成糊,密封3 日,在足用熱水泡后,將醋調(diào)藥敷在足跟痛處,用繃帶固定24 小時換1 次藥,1 個月為1 療程,連用1~3 個月。
【療效】治療35 例,痊愈23 例,顯效12 例,總有效100%。
【來源】河北中醫(yī)1994; (1): 11 孫書義
3、方藥9
【組成】西紅花、冰片各1 份,艾葉、伽南香( 或山柰)、生川烏、生草烏各2 份,乳香4 份。
【用法】上藥制成酊劑(酒泡),用時取藥酊20ml 于盆中,沖入開水200ml,趁熱熏泡足跟,地上放一條干毛巾,毛巾上放一只裝滿適度開水的鹽水瓶將足板連跟踩在熱水瓶上來回滾半小時,水涼換熱,日2 次。
治療37 例,痊愈35 例,有效2 例,總有效100%。
【來源】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87; (3)
4、方藥10
【組成】當(dāng)歸20g,川芎、梔子、乳香、沒藥各15g。
【用法】上藥研末,將藥末裝入布袋與足跟大小貼在患處,外面穿上襪子。
【療效】治療37 例,全部治痊愈,治愈率100%。
【來源】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88; (3)
5、方藥11
【組成】川芎30g,川烏10g,全蝎、蜈蚣各5g,麝香2g。
【用法】上藥研末裝瓶,取少許與醋調(diào)成糊敷患處,絞布包扎固定。
【療效】治療31 例,痊愈29 例,好轉(zhuǎn)2 例,總有效100%。
【來源】四川中醫(yī)雜志1989; (11)
6、方藥12
【組成】大黃、黃柏、威靈仙、獨活、牛膝、透骨草各30g。
【用法】上藥用紗布包置冷水中煎沸半小時,倒出藥液于盆中加芒硝、食醋攪勻熏洗足跟,并用毛巾蘸藥熱敷痛處,待藥液適度時,泡足跟,冬天1 劑用3~4 天,夏天2 天1 劑,日2 次。此方對足跟痛很有效。
【療效】治療83 例,愈67 例,顯效12 例,好轉(zhuǎn)4 例,總有效100%。
【組成】中醫(yī)骨傷1992; (2)
7、方藥13
【組成】威靈仙60g,烏梅、石菖蒲各30g,艾葉、獨活、羌活、蜀羊片各20g,紅花15g。
【用法】將上藥加入醋500ml 中浸泡片刻,加水煎沸后,濾液待適當(dāng)溫度時熏泡足跟,外蓋布,日1 次,拭干后用右拇指用力按摩患部1 分鐘,1 劑藥可反復(fù)煎煮8 次。
【療效】治療54 例,痊愈49 例,好轉(zhuǎn)5 例,總有效100%。
【來源】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2; (1)
8、方藥14
【組成】伸筋草20g,桃仁、川芎各62g,紅花6g,當(dāng)歸、乳香、沒藥、蘇木、馬錢子各10g,丹參18g,制川烏、制草烏、細辛各9g,透骨草15g,雞血藤30g。紅腫甚加丹皮、薏米; 足跟冰冷加花椒、艾葉、干姜。
【用法】日1 劑煎加白醋再煎沸熏洗患足半小時,擦干按摩半小時,1 周為1 個療程。
【浪費】治療30 例,治愈10 例,好轉(zhuǎn)20 例,總有效100%。
【來源】甘肅中醫(yī)2002; (3): 30 馮軍平
9、方藥15
【組成】川芎、赤芍、當(dāng)歸、紅花、透骨草、丹參、大黃、延胡索、蘇木。
【用法】研末,每取60g 沖沸開水熏洗患足半小時,日2 次,10 日為1 療程。
【療效】治療30 例,優(yōu)26 例,良可各2 例,總有效100%。
【來源】江蘇中醫(yī)1994; (1): 19 嚴(yán)松鶴
10、三生散
[處方組成]生南星、生半夏、生草烏各等分,粉碎過篩,制成粉劑,裝瓶密封備用。應(yīng)用時用雞蛋清調(diào)配適量本方勻涂患處,每日換藥2次,1個月即可控制病情?;?qū)⒈痉竭m量滲于膏藥內(nèi)調(diào)勻,趁熱貼患處,外加繃帶固定,每5-7天換藥1次。
[療程療效]治療656例,經(jīng)隨訪3-5年,結(jié)果痊愈492例,占75%;效果良好者144例,占21.9%;無效者20例,占3.1%。總有效率為96.3%。
[處方來源]豫平頂山市新華區(qū)人民醫(yī)院海松筠。
方藥3
① 〔腎陰虛〕?女貞子、黃精、茯苓各15g,旱蓮草、生地各20g,牛膝12g,懷山藥、山茱萸各10g,三七粉(沖服) 2g。
② 〔腎陽虛〕?杜仲20g,牛膝、菟絲子、當(dāng)歸、枸杞子各12g,熟地、雞血藤各15g,三七粉(沖服) 2g。
用法?以上各方均日1 劑,煎服12 日為1療程,外用跌打傷藥酒,搽患處抬足片刻再踏地上,如此反復(fù)半點針至1 小時,并可用紗布泡藥酒敷患處。連用3 個療程。
療效?治療66 例,顯效50 例,有效14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7%。
來源?吉林中醫(yī)藥1996; (6): 18 張云卿
方藥4
熟地、白芍各18g,山萸肉10g,懷山藥、懷牛膝、枸杞子、狗脊、杜仲各15g,貓爪草30g,甘草3g。
用法?上藥日1 劑煎服,并用左歸飲合三生散(生半夏、生草烏、生天南星各等份) 研末調(diào)凡士林調(diào)膏外敷患處,2 日1 次,10 日為1 療程。
療效?治療67 例,痊愈47 例,好轉(zhuǎn)18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7%。
來源?四川中醫(yī)1999; (11): 28 何海洲
方藥5
白花蛇、防風(fēng)、桑枝、薏米、川烏、大黃、蓯蓉、延胡索、三七。
用法?上藥制成糖衣片日3 次,每次5 片,均飯后服,連用2 個月。
療效?治療68 例,優(yōu)49 例,良10 例,有效6例,無效3 例,總有效95%。
來源?新中醫(yī)雜志1994; (6): 47 黃霖
方藥7
鹿銜草、淫羊霍各30g,蓯蓉、熟地各20g,桃仁、紅花、萹蓄各10g,杜仲、川斷、補骨脂、茜草根各15g,當(dāng)歸25g,威靈仙5g。
用法?取2 劑泡入白燒酒一周中午晚各服1杯,抹擦足跟1 次,不會酒者水煎日1 劑4 次服。
療效?治療26 例,痊愈20 例,有效5 例,效不顯1 例,總有效96%。
來源?浙南民間經(jīng)驗方(編者收集經(jīng)驗方)
方藥16
川芎15g,生草烏5g。
用法?上藥研末裝入同足跟大小的布袋內(nèi),厚度0.3~0.5cm。將藥袋墊在患足鞋跟,灑上少許乙醇保持濕度,5~7 日換藥1 次,痛消失后再用1 周鞏固療效。
療效?治療150 例,治愈135 例,有效12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8%。
來源?河北中醫(yī)1990; (6): 16 王書謙
方藥17
川芎45g。
用法?研末裝入薄布袋,每袋15 克放貼足跟鞋里,與痛處接觸,日換1 袋,換下藥曬干后仍可用。用藥7 天減輕,20 天痛消失。
療效?治療75 例,全部有效,總有效100%。
來源?四川中醫(yī)1989; (3): 40 劉彥文等
方藥18
生天南星、牛半夏、生草烏各等份。
用法?上藥必用生藥研末,密封備用,用時取藥粉調(diào)雞蛋清或黑藥膏敷患處,連用10 次為1療程。
療效?治療656 例,痊愈492 例,顯效144例,無效20 例,總有效97%。
方藥19
桃仁、紅花、白芷、制川烏、制草烏、牛膝、木瓜各10g,威靈仙15g,伸筋草20g,細辛6g。
用法?上藥3 日1 劑,煎熏洗患處,每次半小時,做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或倒立) 活動,日1 次,10 日為1 療程。
療效?治療56 例,優(yōu)32 例,良17 例,可5例,差2 例,總有效96%。
來源?中國骨傷2000; (2): 107 許鞏固
方藥20
馬錢子1000g,生川烏、生草烏各250g,生乳香、生沒藥各150g,川芎300g,細辛90g。
用法?將上藥水提有效成分,吸收劑等輔料,制成藥液,浸泡海綿墊24 小時,貼敷申脈、照海、昆侖等穴,膠布固定,4 日換藥1 次,15日1 療程,連治4 個療程。
療效?治療140 例,愈85 例,好轉(zhuǎn)39 例,顯效12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7%。
來源?中醫(yī)正骨1996; (2): 11 李根林
方藥21
麻黃、制川烏、制草烏、制乳香、制沒藥、地龍、赤芍、白芍、延胡索各10g,紅藤30g,桂枝、紫丹參各15g。骨刺型加尋骨風(fēng)、透骨草各15g;外傷型無紅腫加桃仁10g,紅花6g,忍冬藤15g;寒濕型加制附子、干姜、細辛各10g,薏米15g。
用法?2 日1 劑煎泡洗患足,日2 次,病程3 個月~25 年,連用10~70 日。
療效?治療78 例,痊愈22 例,顯效38 例,好轉(zhuǎn)14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5%。
來源?江蘇中醫(yī)1988; (9): 31 徐企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