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立足于天地之間,靠的就是一口氣。
氣就像人體內的加油站,氣足了,身體各器官機能就旺盛,身體健康,人看起來也格外有精神。
如果氣不足了,就像發(fā)動機沒有了動力,運轉不起來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脾為后天之本”,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如果脾氣虛了就不能將一日三餐的飲食轉化為能量,人體就沒有了能量來源,完了其他臟腑也會跟著虛,最后整個身體的正氣都會不足。
人的氣虛了,身體各器官機能也會減弱,整個人看起來沒有精神,稍微動一下就會滿頭大汗;沒有了氣的支撐,臟器也會下垂,有的人會胃下垂、脫肛,還有的女同胞會子宮下垂。
氣虛還會導致人體內的濕氣加重,再發(fā)展就會演變成痰濕體質。
痰濕體質的朋友,大致癥狀具體如下:
1、特別容易疲勞,活動之后會有四肢酸懶的表現;
2、可能有頭疼、頭重的感覺,頭重如裹,即頭被一塊布纏住的感覺;
3、會有胸腹?jié)M悶的癥狀,胸口覺著悶,肚子覺著脹;
4、舌苔往往呈厚、膩的狀態(tài),中醫(yī)稱之為白厚膩苔。
5、容易長甲狀腺結節(jié)、乳腺結節(jié)、子宮肌瘤。
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們都知道,“脾主運化”,這里的運化指的是“運“和”化”兩個功能,化是轉化,運就是運輸。
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喝的水需要經過脾的轉化功能轉化成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水液,然后輸布到全身各個臟腑、器官、組織、皮毛。
如果脾虛了,脾氣不足,脾臟就會運化無力。
不能很好地完成“化”和“運”的功能,水液就會在體內停聚,形成病理性的“水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濕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痰濕體質。這時候就需要祛濕了。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化痰濕的方子,這就是千古名方“溫膽湯”。出自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具有理氣化痰,和胃利膽的功效。
從古至今,溫膽湯一直倍受眾醫(yī)家所推崇,因為溫膽湯實在是經方,從功能上講,溫膽湯不但祛濕,對于濕氣日久凝聚而成的粘痰、頑痰效果也非常好,可以說是痰濕體質的福音。
最主要的是這個方子不用內服,只要用來泡腳就可以了。
這才是溫膽湯的最大亮點,只要泡泡腳就能去除身體里的濕氣,就能把存在身體里的痰化掉,輕輕松松,舒舒服服的就解除了病痛,這是其他方子無法比擬的。
組成:
茯苓30、陳皮、法半夏、竹茹、枳實、炙甘草各6
這里頭,首先祛濕第一的是茯苓,所以光茯苓一味藥就重用。
茯苓利水滲濕,茯苓和濕的關系就像水和火一樣,互不兼容,勢不兩立。茯苓進入身體后會趕著濕氣跑,最后將濕氣驅趕出體外。
茯苓還能健脾。
濕氣堆積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脾氣不足,不能正常地運化水谷導致的,茯苓強健脾胃,讓脾胃健壯,有力氣干活,把水液都輸送到身體所需要的地方,不至于堆積,泛濫,從根本上杜絕了濕氣的形成。
陳皮和半夏是一對黃金搭檔,在很多祛痰的方子里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比如二陳湯、清氣化痰丸。
陳皮和半夏都有燥濕的功效,可以幫助茯苓更好地完成祛濕的任務;同時陳皮更側重于理氣,而半夏更側重于化痰,兩者搭檔正應了中醫(yī)“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的道理。
陳皮、半夏都是偏熱性的,所以方中加入了清熱的竹茹,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可以清除體內的熱痰,讓身體冷靜下來。
竹茹的用量可以根據身體內熱多少來調整,熱重的可以加減。
枳實跟陳皮一樣,都是行氣的,只不過枳實的行氣力量更強,更有破壞力,中醫(yī)上叫做破氣,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所以他能將體內頑固的,不容易清除的痰濕統統搜刮出去。
將胃腸道的積滯、濕熱、宿便全都清理掉,這就是他的職責所在。
最后的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作為一個老好人,一直兢兢業(yè)業(yè),默默付出,雖然不起眼,但是又少不了他。
就是這樣一個方子,有茯苓健脾祛濕,有半夏陳皮來行氣化痰,有竹茹來清熱,有枳實來攻堅,最后還有甘草來平衡諸藥。
溫膽湯,我們該怎么使用呢?
將藥材放到砂鍋里,泡半個小時后放火上熬,開鍋30分鐘后濾出藥汁,然后將藥汁分成兩份,早晚兌入溫水泡腳,每次20分鐘即可,水溫不要太熱,水沒過腳面就可以了。
現在,痰濕體質的人越來越多,根本原因在于現在的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天天大魚大肉,肥甘厚膩,最終導致體內痰濕的增加,體型也越來越胖。
如今的人們,吃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運動卻越來越少,要想改變現狀,光靠幾個好方子是沒用的,我們還是應該從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入手,保持合理的飲食,規(guī)律的作息,適當的運動,這才是對身體最好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