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補中益氣丸!
脾胃虛弱
《黃帝內經》記載:“夫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這一段的描述將人體消化系統(tǒng)工作原理清晰的展現(xiàn)。中醫(yī)無論是治療疾病,還是指導養(yǎng)生,都會非常注重脾胃的保護,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的源泉,更有脾胃乃傷,百病叢生的說法。
黃帝內經
脾主運化,胃主收納,胃的腐熟功能靠脾氣的推動,脾將食物的營養(yǎng)輸送其他臟器,官竅骨骼,一旦脾胃受傷,或者脾胃虛弱,則營養(yǎng)人體的氣、血、津液都將不足,人體營養(yǎng)不足則出現(xiàn)各種虛損癥狀。
脾胃位于人體中焦,所以凡針對中焦的治療方法都與脾胃相關,如補中、建中、和中等。
補中益氣丸作為針對中焦脾胃的一款藥,是許多人作為中焦脾胃問題的常選用藥,今天就悉數(shù)聊聊這款成藥的適應證。
黃芪、白術、陳皮、人參、茯苓、甘草、柴胡、當歸、升麻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應用: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柴胡
?1、氣虛乏力
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補中益氣丸就是用于氣虛,脾胃虛弱則產氣不足,氣是人體運動不息的精微物質,氣具有推動防御,溫煦涼潤,固攝作為,氣虛則疲倦乏力,氣短懶言,勞累后乏力感更加明顯,頭暈目眩,伴隨食少納呆腹脹的癥狀。
補中益氣丸,補中益氣,針對中焦脾胃虛弱,氣虛乏力。
乏力
2、慢性腹瀉、便溏
脾主運化,運化水濕,一旦脾氣虧虛則水濕運化停滯,水濕停聚濕邪趨下,濕邪下迫腸道則產生腹瀉,所以大便時干時稀,經久不愈,食欲差,或食后腹脹明顯。
吐下之余定無完氣,長期的腹瀉會導致人體津液、氣的虧虛,所以慢性腹瀉便溏的人群還會伴隨體倦乏力,面色萎黃,神疲倦怠等。
補中益氣丸補脾胃之氣,脾胃氣充足則升降有序,水液運化正常,所以脾虛造成的水濕腹瀉,慢性腹瀉便溏,可以用補中益氣丸。
腹瀉
3、痔瘡、脫肛、臟器下垂
人直立行走,重力向下,人體臟器之所以能維持在恒定位置,中醫(yī)認為是脾氣提升的作用,脾主升清,除了將水谷的精微物質上輸于肺,還提升其他臟器在恒定位置,脾氣虧虛,不升反降,氣陷下行,提升不及則導致臟器下垂。
補中益氣丸針對脾氣虧虛,中氣下陷所致各種臟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痔瘡等,有升舉提升之功效。
脾主肌肉四肢,所以肌無力、眼瞼下垂都與脾氣虧虛氣虛下陷有關,補中益氣丸提升中氣,升舉陽氣。這里需要說明,用于各種臟器下垂、肌無力輕癥、眼瞼下垂等,需要服藥時間久方可有效。
痔瘡
4、眩暈頭痛、頭昏眼花
頭為精明之府,處人體最上,常用水往低處流,精血之所以能上榮與腦,靠氣的推動及氣為載體載血上行,而氣的上升和脾關系密切,脾的升清功能就是將清氣(精華之氣)上輸,脾氣虧虛升清無力則上行受阻。
脾胃虛弱,升清無力,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于頭,則頭腦失養(yǎng)而發(fā)生頭暈眼花,眩暈腦昏等癥狀,因為脾胃虛弱所以還伴隨體倦乏力,食少腹脹,大便溏稀等癥。
因為脾胃虛弱,升清無力,清陽不升所致頭暈目眩,頭昏眩暈補中益氣丸可以升舉清陽之氣。
頭暈
5、無名低熱、燥熱
這種低熱體溫不會太高,一般37.5左右,但自己感覺明顯,身熱自汗,熱勢忽高忽低,上午發(fā)熱多見,熱勢多在勞累后加重,伴隨體倦乏力,面色無華,神疲懶言等。
脾胃氣虛,清陽不升則下行,下行于下焦,濕邪處于下,陽熱行于下,則濕熱陽熱壅結而發(fā)熱,所以針對脾氣虧虛,清陽下行而致發(fā)熱,可用補中益氣丸,升舉陽氣,升舉清陽之氣來除熱。
發(fā)熱燥熱
凡脾胃虛弱,中氣下陷,中氣不足導致的各種問題,補中益氣丸都可以作為異病同治的選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