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們回桂林度假,抽空半天,又一次登上了孩童時代經(jīng)常攀爬的疊彩山。2012年7月24日5點多,我和老婆起了個大早,乘公車轉(zhuǎn)出租車直奔疊彩山景區(qū)門前,趕在售票前免費進入山門。桂林的各個公園有一個規(guī)定,一般在清晨7點前,市民可免費到景區(qū)里早鍛煉。08年國慶我獨自一人登疊彩山,花了20元買門票進山門。
這是一座孩童時代的記憶中最熟悉最難忘的一座山,我的小學6年和初中一年,就是在疊彩山山腳下的群建小學度過的,學校和疊彩山可以說是零距離,山體就是我們學校南面的圍墻。距上一次登疊彩山,又是四年過去了,門票已經(jīng)從20元漲到了35元。我們裝著市民早鍛煉的樣子,小跑著進入景區(qū)大門,省了70塊RMB。疊彩山有四座山峰,明月峰、仙鶴峰、四望山和于越山,童年時代爬得最多的還是明月峰,這次乘著天氣涼爽和時間充裕,四個山峰都要爬它一次,特別是四望山,記憶中好像以前還未爬過。
疊彩山舊名桂山,我們也叫它風洞山,位于桂林市區(qū)東北部,濱臨漓江,山腳下的木龍古渡,是60年代初拍電影《劉三姐》對歌一場的地方,旁邊還有一眼清泉,水清清,涼爽爽,在這里洗過涼粉,木龍古渡往東不遠,河中有幾塊石頭,叫棉花石,小時常在此處游泳......。疊彩山與城中的獨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為城內(nèi)的游覽勝地。疊彩山,橫亙市區(qū),景色優(yōu)美,易于攀登,由明月峰、仙鶴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組成,為桂林山景中的一個熱點。山中佳景甚多,有疊彩亭、于越閣、瞿張二公成仁碑、仰止堂、仙鶴洞、風洞、疊彩樓、望江亭和拿云亭等名勝。山上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尢多,是桂林文物的精華。疊彩山名,是由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游覽了疊彩山之后,寫了篇《疊彩山記》,記中說:“按圖經(jīng),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以為名。”疊彩山山石如錦彩綢緞,層層相疊而得名。
我們進入景區(qū)后,沿山石梯拾級而上,向明月峰進發(fā),沿途首先要穿過疊彩亭,疊彩亭左上方就是有名的“江山會景處”巨石,每次留足,帶了相機必定要照上一張相,這次經(jīng)過因天色太早,光線太暗,不好照相,想下山時再照也不遲,結(jié)果犯了一個大錯,留下一點遺憾(哈哈,暫時不說)。我們穿過疊彩瓊樓,來到一個洞前,這個洞叫風洞。風洞是疊彩山明月峰山腰一奇洞,它是一個四季生風的洞,因而得名“風洞”。風洞南北對穿,中間狹小,僅通1-2人,形成前后兩個洞,南北開敞,呈葫蘆狀,全長20米,最寬9.2米,最高5米。風洞原是一條地下古河道,兩頭大中間小,所處地勢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駕橋嶺與海洋山之間的“峽道”,形成對流。隨著季節(jié)變換,來風有清、和、暖、冷之別。因終年“風迎更風送”,人們往往把這里稱作“清涼世界”。
由于這里的風隨著季節(jié)的改變而改變,旅游者感受也不同。宋人劉克莊《風洞詩》,“風干天地間,惟桂尤其雄”,“不知何處起,但覺來無窮”,說出風的奇;明王鳴鶴《疊彩山題詩》,“春游門壑暖風回”,是春天的風;清徐德升《風洞山詩》,“風聲習習洞門窄”,是夏日的風;明蘇?!队物L洞詩》,“高臺受和風”,是南國之秋的氣候;清周甫麟《疊彩山詩》,“洞疑詩思曲,風逼酒瓶凍”,則是寒冬的景象了。洞里的風總是清新、和煦、涼爽、均勻交替著,這是最奇特的地方。風洞既是風的世界,又是文物寶庫,是桂林山水一個重要景點。
在風洞南側(cè)入口上方,有兩塊巨大的石刻,一塊是沈尹默先生寫的“疊彩山”三個大字,另一塊是陳毅元帥寫的“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沈尹默(1883—1971年)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詩人,浙江吳興人,早年留學日本,解放前曾任北平大學校長,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很高,尤以行書擅長,他精于用筆,清圓秀潤中有勁健遒逸之勢,“疊彩山”三字是由桂林文管會寫信向沈尹默先生求索,沈老于1964年8月寫好之后寄來,經(jīng)放大后刻于山洞上方石壁上。而陳毅元帥一生曾3訪桂林,“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是在1963年2月,他陪同西哈努克親王游覽桂林時寫下的,他通過形象的比喻,對桂林之美給予極高的評價。
穿過風洞,我們直奔明月峰。其實“直奔”是不妥的用詞,一路上,隨著地勢和方位的改變,可以說是三步一景,一路風光無限,我們不時要留足觀賞和照相,照山壁上的名家石刻,照山峰下的秀美漓江和木龍湖,照遠處的山峰,照陽光穿過云縫奇特景觀......
登上明月峰,駐足拿云亭,全城景色盡收眼底,整個桂林城山環(huán)水繞,千峰環(huán)野,一水抱城,印證了那首“一面晴風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間”的贊美詞句。看著山頂上近兩年才樹的“登上疊彩山,活到一百三”的石碑,頓感年輕了二三十歲,看著四周剛剛醒來的山城景色,一種作神仙的感覺再度升起。山腳下的木龍湖從山頂俯看,更是清秀可人,可謂是秀水碧山,天作之合,宛如翡翠玉佩一般。
此時明月峰被我們實實地踩在了腳下,天空濃厚的云彩好像伸手可摸,難怪人們把這山頂?shù)臎鐾っ麨椤澳迷仆ぁ?。在疊彩山的四座山峰中,明月峰最高,海拔223米,相對高度約73米,是疊彩山的主峰,但不是最高的山峰,最高的山峰是仙鶴峰。清袁枚《游風洞登仙鶴明月諸峰》詩有“仙鶴不可招,明月猶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楊芳《風洞山詩》,“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礙日邊云”,均言峰高可攬月,故有明月峰之謂,峰頂有形如葫蘆的小平臺,五代馬殷曾在此建臺,人稱馬王臺。宋靜江知府張 筑“堯山”、“漓水”二壇,以祭祀山川,并寫《堯山漓水二壇記》,把山川作為土地資源,江河資源加以贊美,呼吁加以重視、保護,以維護自然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平衡。馬王臺和“堯山”、“漓水”二壇不知何年早已廢掉,1955年在它們的舊址上建了拿云亭。明月峰以高、險、峻、秀蓍稱,高可摩天,雄踞江邊,壁立木龍古渡頭。峰尖如筍,山石逐層深進,漸次升高,登上頂顛,滿城春色,田野奇峰,縱覽無余。
1963年朱德總司令和徐特立老人來桂林以80高齡登上明月峰,題下了“登高不用杖,脫帽喜東風”的名句,給這座名山增輝不少。朱德當天寫的詩是這樣的:“徐老老英雄,登上明月峰。登高不用杖,脫帽喜東風”。徐老轉(zhuǎn)天早上也寫了一首詩唱和:“朱總更英雄,同行先登峰。拿云亭上望,漓水來春風” 。
此時的山頂,除幾位晨練的老人外,幾乎沒有其他游人,真是擺姿照相的絕好時機,每個方位,我們都照了好多照片,回去再慢慢挑選,尤其是在山水如畫的境地中,在“登上疊彩山,活到一百三”的石碑前,老婆免不了要跳躍幾番,留下騰空在世界最美景色中的身影。一位登山晨練的老者,看著我們這樣的興致,主動提出并幫我們照了張合影。
我倆迎風佇立山頂,貪婪地呼吸著這難得的盛夏清晨的清新空氣,放眼向北望去:遠處的南州大橋婉如一條大鯨魚一般,沒在漓江里,引人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而秀美的漓江蜿蜒婀娜而至,一習江水洋灑北來,從疊彩山下又忽悠南去。它穿過虞山橋,流經(jīng)螞蟥洲,流過棉花石,從木龍洞旁緩緩流過,流向伏波山,穿過解放橋,再過象鼻山之后,漓江水流漸漸地變成了一條彎彎斜斜的飄帶,難以望斷。只見那遙遙的斗雞山下,水天相連,山水依依,充滿神慧與靈性的漓江載著這一川如畫的風景終成正果,歸向涅磐。正如唐詩人韓愈所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東望遠處的堯山,群峰如波谷浪尖,巍峨雄偉,此起彼伏,綿綿延延,真真蒼山如海。目光朝向南面的山腳下,只見得伏龍洲上綠樹遮蓋,郁郁蔥蔥,一座簡易吊橋與河岸相接,預(yù)想著稍后在11點下山和同學相約看望一位住院的同學后,可能會在這個洲島上小聚一番。目光再往前移,伏波山、獨秀二山矗立眼前,一座屹在江邊,一座則在鱗次櫛比的街區(qū)樓宇中挺拔屹立,幽幽七星山浸入視野,更遠處的穿山、塔山若隱若現(xiàn),從此處看象鼻山更象是一只小刺猬,記得前年陪幾位江西朋友坐竹排到象鼻山景區(qū)河中石灘上,看象鼻山,也是像一只刺猬。往西望去,最醒目的是桂林最高的石山——侯山,靠近一點是則是有名的老人山了,再近一點就是一會兒要去攀登的疊彩山另外兩座山峰——仙鶴峰和四望山。北邊山腳下,波光粼粼,一潭碧水,是木龍湖公園,周圍有鐵封山、鸚鵡山、觀音山等熟悉的山峰。
在明月峰頂?shù)氖谏?,一位署名“嚴興”的人士貼了一張不是很大的白紙,紙上寫了一首頌揚當今社會的詩歌,題為《歌頌共產(chǎn)黨》,原文摘來:“漓水倒影明月峰,江山穩(wěn)固民心悅。革命勝利錦前程,社會主義路光明。五星紅旗飄飄揚,將士熱血灑沙場。辛勞偉大共產(chǎn)黨,領(lǐng)民建設(shè)犇小康。”
我們從南邊的山路下山,特意到“太極洞”照了幾張相,在“不老泉”井邊休息一陣,沿著仙境之旅線路向西往仙鶴峰和四望山走去。我們先登四望山,四望山不高,頂上有一石柱,站在山頂向東可欣賞明月峰秀麗的身姿,這里是看明月峰最好的地方,在遠處的堯山和近處漓江襯陪下,讓人嘆為觀止,真是一幅絕美的山水名畫。兩棵老樹枯枝,讓人聯(lián)想到風塵歲月的滄桑,感嘆人生的無常。似水流年,稍縱即逝,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吧!
一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一邊欣賞著讓人心曠神怡秀美景色,我們下山轉(zhuǎn)向仙鶴峰,先來到仙鶴洞,有一對男女在洞口旁邊練功,看著裝應(yīng)該是習武之人,洞中一幫老年婦女在練太極,我們先不忙著進洞和登峰,而是洞口東北側(cè)絕壁邊,向下俯看木龍湖,在此處觀看木龍湖又是一番風味,特別是船閘一帶的建筑就好像電影城中的水滸城一般,居高臨下看木龍塔,找一個角度拍一張“托塔”的照片,也有一番樂趣。照了幾張相后,我們沿東邊有些像獨秀峰那樣陡峭的石階一口氣很快登上到了山頂。這里往東望去和在四望山頂?shù)那樾蜗嗨?,往西,這里則是觀看兩江四湖的最佳位置,從木龍湖開始向西是桂湖,湖上一座座樣式各異的橋,然后轉(zhuǎn)南是隱隱約約的榕湖、杉湖,日月雙塔。乘過幾次游船觀賞兩江四湖秀麗的風光,湖面寬闊,兩岸景色怡人,而此時從仙鶴峰頂看過去,兩江四湖也不過是巴掌大小。人生如夢,一種惆悵之情輕煙似地縈繞在心頭。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珍惜眼前的這美好的一切吧,忘掉一切煩惱,我們爬上頂峰上的巨石,迎著狂風和細雨,擺著一個個不同的姿勢,讓照相機和攝像機拍下了一幅幅一幀幀人生中最放肆、最豪邁、最經(jīng)典的鏡頭。
下得山來,此時在仙鶴洞中原先在此練太極的老人已經(jīng)離去,也許是今天是風雨天氣,上山的游客不多,一般團體游客也不會到仙鶴洞,此時這碩大的整個仙鶴洞簡直成了我們的二人世界,當然也要在洞中擺跳躍的姿勢照幾張啦。仙鶴洞,高約14米,底寬8.6米,長60米,東面稍寬,西頭約小,呈三角形,東西穿透,平整光滑,儼如長形拱頂大廳,相傳古時有二仙鶴棲息山峰上,好事者攜二鶴于洞口,供人瞻仰,因名“瞻鶴洞”。到了明代,明宗室第3代靖江王朱佐敬之曾孫朱鎮(zhèn)山,在瞻鶴洞碩面壁修道,自號瞻鶴道人,據(jù)為別業(yè),改名仙鶴洞,此后,峰和洞都以仙鶴為名,一直沿用。當年徐霞客曾對仙鶴峰和仙鶴洞進行過考察。小時候來過幾次仙鶴洞,印象不是十分清晰,只記得洞中的地面山有很明顯的像是坦克裝甲車駛過的痕跡,想不出是什么原因。這些痕跡已經(jīng)早不見,地面已經(jīng)鋪上平整的石板。洞口一標牌上說抗戰(zhàn)時期仙鶴洞曾作為廣西省電訊局的駐地,成為防御敵機的天然防空洞,說不定我以前看到的坦克裝甲車駛過的痕跡與此有關(guān)。東西兩洞口成為觀景窗口,東口面對明月、于越諸峰,層巒重疊,錦翠連山;西口可遙望城西城北,屋宇樓臺,鱗次櫛比。
按計劃,我們離開最后上于越山,經(jīng)過“江山會景處”時,只見周圍人群涌動,原來這里正舉辦人體彩繪表演,模特和畫師就站在“江山會景處”的巨石前,有幾位警察在執(zhí)勤,還來了一道警戒線,游人只能在線外觀賞。問執(zhí)勤的民警,活動幾時結(jié)束,回答要11點以后,可我們要在11點前下山與同學回合,原來計劃要在“江山會景處”照幾張相的計劃落空了,只能站在警戒線外與“江山會景處”來個遠距離合影了,當然那模特和畫師也不得不映入畫中了。
于越山不大也不高,古稱獼猴巖,位于疊彩山東南,與四望山相鄰。于越是古代越人的一個分支,秦漢時因戰(zhàn)亂入粵,《史記》載:秦并諸侯,以百粵之地為桂林郡。吳遣步騭征南,克有于越。疊彩是桂林的主山,用“于越”命名它的一座山峰,以示重要。唐元晦任桂管觀察使時,獨愛于越,在山隈筑“寫真堂”,朝夕讀書繪畫其間,寫有《于越山記》,山更以文傳。山頂有于越亭,亦稱越亭,原為元晦所建,早廢,現(xiàn)為新建。東崖有茅齋,水北有虛楹釣榭,以及石室,蓮池、花藥院、棲真閣等,山麓有康有為以自己的姓名命名的兩個洞:康巖、素洞。于越山小巧玲瓏,古建筑遍布,游人不輟。
于越亭建在疊彩山的于越山頂上,是一個8柱長方形、四面開敞的大亭閣,完全占據(jù)了整個山頂,閣名為美籍華人、美國邁阿密中國畫院院長梁粲英女士所書。于越亭是游人多喜登臨之處,一般單位或?qū)W校組織活動,多半在此休息用自帶的午餐。記得當年搞向陽院(相當于現(xiàn)在的社區(qū)),我?guī)е粠徒值佬∨笥迅慊顒佑委B彩山,就是在于越亭中集體休息用餐的,那是還不時興飯盒,大家多半是用口盅裝飯的。宋人朱顏《訪疊彩巖登越亭詩》:“不到越亭久,榴花經(jīng)幾紅。江流寒瀉玉,山色翠浮空,百越薰風里,三湘夕照中?!北容^客觀地寫出了于越山和于越亭的特點。
有介紹說從疊彩亭中眺望明月峰的山石,便見疊彩層層,琳瑯滿目,最能領(lǐng)略“疊彩”之意,其實觀看明月峰的最佳位置是在于越亭中。從于越亭向南可遙望伏波山、獨秀峰,向東北可仰望明月峰,只見整個明月峰山體像彩石堆積似向上延伸,拿云亭矗立在空中,亭旁有一棵高過涼亭的大樹,既秀氣又十分壯觀。
從正門上下疊彩山,都要經(jīng)過一個四方形的涼亭,叫作疊彩亭,位于疊彩山登山道上,正面懸掛著名書法家王遐舉所書“疊彩山”的匾額。疊彩亭東依于越,西鄰四望,北對明月,與山景和諧而不爭高。東西設(shè)坐凳,北隅為觀賞“彩翠相間”的最佳角度,是游憩的理想場所。亭西就是剛才提到的刻有明代羽卿寫的“江山會景處”的巨石,還有“玉疊蓬壺”四個巨字刻寫在高高的山石上,形容疊彩山如用璣珠翠玉堆積成的蓬萊仙島,在此眺望疊彩山的明月峰,猶如巨型碧玉壺,很像白玉堆砌起來的“蓬壺” 仙境,即傳說中的蓬萊仙島一樣。“玉疊蓬壺”這四個字為清人李少蓮所書,字體渾厚,筆力剛勁,給人以美的享受,道光乙巳年(1845年),他游疊彩山后,被其奇異的風景所吸引,心情特別愉快,于是寫下“玉疊蓬壺”四個大字,以表達他對疊彩山的贊美之情。此時來不得仔細欣賞了,時間快到,還要到兒時經(jīng)常玩耍的天然滑梯看看和重溫當年的樂趣。天然滑梯就是進景區(qū)大門后左邊山腳下一塊傾斜大石壁,石壁平整,上面被小孩子們長期當做滑滑梯,滑出了一道非常平滑的小凹槽。這是三四十多前年當?shù)匦『⒆硬胖赖膶俚?,外地游客是絕對不知道的地方,導游更不會介紹或帶游客來此地游玩。我們兩人分別輪流爬上石壁,照完相后又重復地像孩童般地坐在滑道上,顧不得弄臟弄濕褲子,重新體驗了三四十年前的兒童玩耍的無窮樂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