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風(fēng)光半生,但晚景凄涼,主要是她82歲這年,大臣發(fā)動了政變,逼她讓位于唐中宗。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嬪妃。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李治看上,招入宮中做了二品昭儀,之后又憑借自己的手段,打敗了王皇后、蕭淑妃等強敵,做到了皇后之位,但對于這些,武則天并不滿足,她開始參與政事,由于李治體弱多病、生性軟弱,國家大權(quán)逐漸落在了武則天手中。李治死后,武則天是大權(quán)獨攬,連續(xù)廢掉了兩任皇帝,即唐中宗和唐睿宗,最后索性自己做了皇帝。
武則天當(dāng)上皇帝后,改國號為周,想開啟一個新朝代,這引發(fā)了天下不滿,雖然武則天用手中權(quán)力,鎮(zhèn)壓住了不滿的火焰,但不滿的種子沒有徹底消滅,隨著她年老勢衰,這個種子愈加強大。武則天晚年,立了李顯為太子,想還位于李唐,但未等她離世,大臣于公元705年發(fā)動了神農(nóng)政變,逼迫她從皇位上退讓下來。發(fā)動政變的主要是五位大臣,即武則天口中的“五賊”。
第一位是張柬之。張柬之能在武則天手下受到重用,并做到了宰相之位,要感謝狄仁杰和姚崇。狄仁杰的兩次力薦,讓張柬之得到了武則天的重用,之后又是姚崇的推薦,讓張柬之做到了宰相之位。“神農(nóng)政變”時,張柬之功勞最大,當(dāng)時武則天病重,不能理政,她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開始插手政事,甚至有傳言說張氏兄弟可能繼承皇位,在這種情況下,張柬之聯(lián)合大臣發(fā)動政變,殺了張氏兄弟,并逼武則天退位。
張柬之因為政變有功,被李顯封王,并得到了李顯重用。但沒多久,張柬之因誣陷韋皇后,被罷官和流放,仕途中出現(xiàn)了挫折,雖然誣陷韋皇后一事,很大程度上是政敵的誣陷,但張柬之活了82歲,得以善終,也算知足了。
第二位是崔玄暐。崔玄暐在仕途上能官員亨通,得益于武則天的提拔。他為人性格耿直,敢說敢做,這點符合武則天的脾胃,也使他官員亨通,公元703年,崔玄暐已經(jīng)做到了宰相職位。張柬之的升遷,得益于狄仁杰、姚崇這兩位貴人,而崔玄暐的升遷,全靠武則天的提拔,可以說他是武則天的心腹。
但就這樣一位心腹,成了反叛武則天的主力軍,武則天曾質(zhì)問他為何要反叛自己,崔玄暐回答說是為了武則天。這個答案虛偽至極,但此時武則天失去了權(quán)力,也奈何不了崔玄暐。李顯上位后,表彰和重賞了崔玄暐,但沒多久,崔玄暐就被解去宰相職務(wù),至此官運開始走下坡路,先是被貶為博陵郡王,后來又被貶為益州代理都督,在他六十九歲那年,他被流放古州,在前往古州的路途中病逝。
第三位是敬暉。敬暉是一個從底層爬上來的官吏,因為清廉的名聲和突出的能力,引起了武則天的注意并得到了重用。公元703年,敬暉已經(jīng)做到了中臺右丞。敬暉也算是武則天一手提拔上來的重臣,但由于他有過政變經(jīng)歷,即使能力突出,李顯也不敢對他加以重用。沒多久就遭韋皇后、武三思挑撥,敬暉被罷免了宰相官職,之后又接連遭貶。在流放瓊州后,敬暉被武三思心腹殺害。
第四位是桓彥范。桓彥范也是狄仁杰推薦上去的一個官員,做過監(jiān)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寺少卿等職,主要的功績時,在周興等酷吏死后,上書武則天替周興等酷吏冤殺之人平反。在神農(nóng)政變中,是桓彥范主動站出來,逼迫武則天傳為給太子李顯。事后,桓彥范因為有功,被任命為侍中。
和其他幾位一樣,桓彥范雖然立了大功,升了官職得到了重用,但因得罪了武三思和韋皇后,遭二人陷害,也被貶官。在去往流放地瀼州的路上,桓彥范和敬暉一樣,被武三思的心腹周立貞追上亂棍打死。
第五位是袁恕己。袁恕己在武則天手下,擔(dān)任司刑少卿一職。也因參與政變有功,被李顯封為中書令,但參與政變的五位大臣,結(jié)局都很慘,袁恕己也不例外,他升遷不久后就遭陷害,被貶官和流放至環(huán)州,但同樣未走到流放地,就被武三思的屬下追上并殺害。
這五位大臣,發(fā)動政變幫李唐奪回了天下,但同時他們的不忠行為,也讓李顯忌憚,再加上他們得罪了武三思和韋皇后,遭到他們聯(lián)手陷害,李顯也沒有保護他們的意愿,導(dǎo)致他們接連遭陷害,結(jié)局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