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3萬在鶴崗買房的小哥,幾月后虧8000賣房:腸子悔青了,再也不會來了
記得前些年,奔赴鶴崗買房的熱度高漲?!百I房如買菜”一度讓這些偏遠城市成為網(wǎng)紅城市,全國各地的投資客vloger紛紛前來投資、拍視頻、做直播。
然而幾年過去了,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上卻出現(xiàn)了#東北小城45平房子5萬賣不掉#這樣觸目驚心的話題。羅小花就是被網(wǎng)絡熱度吸引的年輕人之一。小花的爸爸早些年出車禍去世,家族內(nèi)部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叔叔更是直接謾罵她們兩姐妹遲早是外人,沒有資格要父親的賠償金。小花和妹妹被迫流離失所,只能擠在30㎡的公租房里。
偶然的機會,她刷到了一則資訊:在鶴崗,只需要幾萬元,就能全款買下一套兩居室的住房!她驚呆了,因為即使是她所在的江西小縣城,也很難找到7000/㎡以下的房子,更別提一整套了。經(jīng)過一系列的規(guī)劃、考察、功課,羅小花終于決定帶著10歲的妹妹從江西贛州搬到了3000公里外的鶴崗,安了家。剛來的那會兒,小花覺得這里一切都十分美好。低房價、低物價、慢節(jié)奏的鶴崗就是她夢寐以求的生活。
替妹妹找好學校后,小花還自學了攤煎餅的手藝在市區(qū)擺攤。雖然還不熟練,但這門小生意能為花花提供每月3000元的收入。入冬后,這里白天氣溫降到了零下二三十度,大雪覆蓋著一望無際的土地,整座城市都變得安靜緩慢。大街上望不到什么人,更別提有什么小攤小販,絲毫沒有一點生活煙火氣息。從未在北方生活過的小花,甚至不知道需要交暖氣費,只能和妹妹一起在家穿著厚重的羽絨服裹成粽子,煎餅果子也被迫收攤了。無奈之下小花只能找了份收銀員的工作做著,賺著最基礎的2000塊工資。可如今的她又陷入了新一輪的發(fā)愁:今后怎么辦?未來怎么辦?等妹妹長大,也一樣留在這里打工嗎?26歲的許康是湖北荊州人,和許多年輕人一樣,他常年在外漂泊打工,每換一份工作就要搬一次家。和工友住一個集體宿舍也是常有的事,四五張床擠在一起,房間里日日彌漫著臭襪子和汗味煙味兒。他最渴望的,就是世界之大,自己能在一處穩(wěn)定安家。而安穩(wěn)的首要條件,起碼得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
抱著這樣的想法,許康開始留意身邊的新房??煽粗W(wǎng)上的房價,許康覺得自己的未來如浮萍般招搖無依,瞧不見希望。直到他在論壇里看到了其他人分享的鶴崗買房居住全過程,這“白菜”的房價使他無法按捺內(nèi)心的激動,立馬買了火車票啟程。下車后,許康直奔當?shù)氐姆慨a(chǎn)中介,從看房到敲定房源,不過半小時時間,許康就買下了一套43㎡的房子,所有的花費不過3萬塊。雖然房子在頂樓,沒有電梯,房齡也比較老。但好在地段處于市中心,配套也還不錯。“漂泊了多年,終于有家了。”看著房產(chǎn)證上的名字,許康喜不自禁。這一刻,他是真心實意的覺得,自己多年的流離失所,總算是有了意義。但一夜睡醒,他發(fā)現(xiàn)需要考慮的問題還有許多許多。首先得找份工作。可許康沒有想到,鶴崗本地的平均薪資,居然連2000都不到,甚至連暖氣費都交不起。從前雖也是打工,但每月除去一些必要的生活花費外省下5000不是什么難事。雖說物價低消費低,可賺的也低,那和之前的生活能有多少反差呢?
在和本地人的聊天中,幾位老人說道,“年輕人,你想的太簡單了。這里雖然房價便宜,但出手很難。這地方除了離俄羅斯近,其他啥都沒有,晚上更是一片漆黑,沒什么夜生活的。沒有活力,房價才那么便宜?!?/span>經(jīng)過反復的糾結與考慮,許康還是決定回到原先所在的城市繼續(xù)打工,等再攢一波積蓄后,再將鶴崗當做自己養(yǎng)老的“老家”。但事與愿違,由于疫情原因,許康所從事的行當接連不順折損。失去經(jīng)濟來源的他,想到了自己在鶴崗那套房子——如果能成功出售的話,或許還可以解燃眉之急,去新的地方成功開始。買房容易賣房難。3萬購入的房子,許康只想3萬原價出,這么簡單的保本心愿都很難完成。最終經(jīng)反復討價還價,無奈的他以2.2萬元的價格出了手,一年時間虧損了8000。
來時的滿懷憧憬意氣風發(fā),最終化為了一聲嘆息。在b站up主@康喲喂拍攝的一期《不會真有人去鶴崗買房吧?不會吧不會吧?》視頻中,評論區(qū)有不少鶴崗或同類型城市的人現(xiàn)身說法。作為鶴崗的學生,能玩的東西實在太少了。小學的時候每天跑一跑就很開心,到了初中就一起聚個餐,談個八卦,也很開心。但是慢慢長大了,能玩的都玩了,大多數(shù)都靠手機支撐了。夜里也是安靜的離譜,感覺已經(jīng)提前步入老年生活了。本鶴崗人,在哈爾濱讀書。鶴崗經(jīng)濟是在2010之后就很不好很不好了,90年代末國企倒閉,我父母雙雙下崗,二十年間他們在這座小城服務業(yè)工作,可漸漸地連供我讀書都成了問題。后來他們來到了杭州,開了家小餐館,我在鶴崗一中就讀做起了留守兒童。如果家鄉(xiāng)尚可,誰會愿意離開?
沒有了煤礦資源,不再受國家政策的扶持,鶴崗只是萬千東北城市的縮影,背后是整個國家利益的權衡與資源的再分配。對比沒奶吃的孩子,不要抱有長成姚明的想法。
今年5月份從杭州回到老家哈爾濱,坐公交車逛了兩天,發(fā)現(xiàn)寫字樓堪比大熊貓,一個城市找不出幾家像樣的公司,就業(yè)太難了。像我們這種逼不得已逃離東北的年輕人真的可憐,在大城市無處安放我們的身體,在家里又無處安放我們的靈魂。
我是遼寧阜新人,阜新也是一座輝煌于能源,卻最終落魄于能源的城市。在大街上基本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只剩下學校里奮斗的燈光為這座城市添加著一抹希望。只不過他們中的大多,也最終打算離開這里。“找不到工作”、“沒有娛樂”、“交通不便”......年輕人來到鶴崗后才發(fā)現(xiàn),逃離大城市所帶來的灑脫快感只存在于一瞬間,擁有一套房并不意味著完成終生大事走向人生巔峰。生活、工作、婚姻、養(yǎng)老等一系列問題依舊沒有答案,依舊是未知的問號。而那些被吹得天花亂墜的“優(yōu)點”,漸漸地也都被吞噬在五味雜陳的泡沫中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