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鄭成功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但是他倆的“鄭”姓的來源卻迥然不同:鄭和的“鄭”姓是由明成祖朱棣賜姓而來的,鄭成功的“鄭”姓則是家族本姓。不過鄭成功也被南明隆武帝朱聿鍵賜姓“朱”,世稱“國姓爺”。相信很多人都會感覺奇怪:為什么大家一般都叫鄭和,卻不叫他原來的姓氏;而大家卻叫鄭成功原來的姓氏,卻一般不會叫他朱成功呢?
▲鄭和、鄭成功畫像
雖然鄭和、朱成功都是被皇帝恩賜的姓和名(鄭成功本名鄭森,被賜“朱”姓、“成功”名),但兩者有三大不同:
一是時間不同:鄭和的被賜姓名正值明帝國強(qiáng)盛時期(具體時間不詳,但確為明成祖朱棣賜名;而鄭成功被賜姓名的時候正值明帝國的衰落時期(當(dāng)時鄭成功大概是21歲,南明隆武元年,即1645年),鄭成功被賜姓名,在這之后南明政權(quán)僅延續(xù)了約17年。
二是身份和強(qiáng)制性不同:鄭和是以被俘后閹割的太監(jiān)身份被賜名,強(qiáng)制性比較強(qiáng);而鄭成功則是以南明最后的救命稻草之一、肱骨之臣鄭芝龍兒子的身份被賜名,更多的是象征意義的籠絡(luò),強(qiáng)制性不高,雖然“朱成功”的名字確確實實使用過一段時間。
三是家族延續(xù)不同:鄭和被俘時年齡較小,原來的姓名史料并不清晰,甚至其祖先的姓氏也有一定的爭議,而且其因為身體的原因,并沒有直系后代;而鄭成功的家族譜系脈絡(luò)卻十分清晰,后代也延續(xù)了下來,尤其是鄭克塽后來還投降清廷,更不可能沿用前朝“國姓”。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鄭和據(jù)推測是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明平云南的戰(zhàn)爭中被俘虜?shù)?,后被閹割成為太監(jiān)入宮,此時的他大概也就十二三歲,大概率還未進(jìn)入青春期。關(guān)于他原來的姓氏,史料中有很多說法,一說鄭和是元代政治家、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的六世孫,因此鄭和本來應(yīng)該姓贍思丁,甚至有學(xué)者推測出鄭和的波斯名為哈兒只·馬哈茂德·贍思??;一說鄭和原姓馬,其父名為馬哈只,而馬家只是隨賽典赤入滇的普通穆斯林人家;還有一種綜合的說法是鄭和應(yīng)是賽典赤·贍思丁的后代,只不過漢姓為“馬”。
而鄭和后來為什么被賜姓“鄭”,也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因為鄭和在1399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的時候,他在鄭村壩這個地方出過計策立功而被朱棣賜姓鄭,意為“與朕同姓”(編者按:鄭?朕?那時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嗎)。也有說法認(rèn)為“賜姓鄭”與鄭村壩戰(zhàn)役無關(guān),也沒有“與朕同姓”的特別含義。
▲鄭和下西洋船隊想象圖
從鄭和原本姓名的追溯就可以看出,他的青少年十分的卑微甚至凄慘,但是他并沒有因此陷入氣餒和沮喪,而是運(yùn)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逆風(fēng)翻盤,把一副人生的爛牌打出了最好的結(jié)局,以“七下西洋”的偉大功績名垂青史,超過了絕大部分人,成為歷史上十分璀璨的一顆明星。
▲泉州市標(biāo)——鄭成功公園
鄭成功本名鄭森,又名鄭福松。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海外貿(mào)易起家,擁有強(qiáng)大的船隊,但由于明朝實行海禁,視其非法,甚至一度誣蔑其為海盜。但鄭芝龍后來又被明廷招撫,負(fù)責(zé)我國東南沿海治安平寇的工作,多次擊敗荷蘭侵略者和大小海盜。但時年恰逢清軍入關(guān),明廷不敵,鄭芝龍因一己私利于1646年降清,于1661年被殺,抗擊清廷的重任則落在了其子鄭成功身上。
不過在鄭芝龍降清之前的前一年(1645年),鄭芝龍已將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得到隆武帝賞識的鄭成功(當(dāng)時名為鄭森)被賜姓“朱”、賜名“成功”,這幾乎是封建時期的最高禮遇。從那時起,鄭成功便以“朱成功”之名示人,普通百姓則尊稱他為“國姓爺”。但隆武帝于次年(公元1646年)便在汀州被清軍所擄,絕食而亡,享年44歲。這年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改元永歷,而鄭成功與永歷帝之間由于路途遙遠(yuǎn)、清軍阻隔,因此只能遙奉,實際上幾乎失去了聯(lián)系。
▲鄭成功收復(fù)臺灣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鄭成功收復(fù)臺灣,雖然鄭成功及其后繼者擁有較大權(quán)力,但始終奉明正朔?!爸斐晒Α钡拿忠惨恢笔褂玫狡淙ナ赖?662年,而這年也是南明滅亡的時間。
至于鄭成功后世為什么大都不再用“朱成功”之名,而用“鄭成功”之名,筆者推測大抵還是因為南明滅亡了,鄭家所享其恩惠也已不再;尤其是鄭克塽后來投降清廷,鄭家更不可能敢用前朝的“國姓”了。
雖然鄭和、鄭成功二人的“鄭”姓來源不同,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在中華歷史中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和耀眼光芒。今天的中華兒女依然能從他們的身上學(xué)習(xí)到很多優(yōu)秀品質(zhì)、汲取到很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