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這不是一種等級觀念,而是從彼此相處地更加舒適的角度來考慮,兩個人若是有著相同的生長環(huán)境、相似的經歷、不相上下的經濟地位水平,那便能更加了解彼此、感情也會更加融洽。
很多父母也經常勸導自己的孩子,選擇對象的時候要找那些和自己門當戶對的人,這聽起來雖然有門第觀念的感覺,但也是最正確的選擇方式。門當戶對才能讓感情更持久、更恩愛。
除了婚姻關系之外,其它的關系也是如此。就好比這句老話所說的:寧愿鄰居養(yǎng)條牛,不愿鄰居出諸侯,這話講究的也是門當戶對,不過是鄰居間的。
有的人說這句話透露出一股酸味,字面意思是不希望鄰居的過得比自己好太多,自己家境一般的話,也希望和家境同等一般的人做鄰居,不愿意和飛黃騰達的鄰居做鄰居。其實這老話說透了人性,里面有著很深的學問,我們不妨來看一下。
首先,鄰居出了諸侯,那么身份地位上就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可能剛開始鄰居間還有些話題,但隨著鄰居接觸越來越多有身份地位的人,他們關注的話題不再是柴米油鹽這些溫飽的瑣碎事情時,那么我們和他們之間的距離就變得越來越大,甚至說的話、做的事都顯得格格不入。長期以往,兩家的關系就越來越生疏。
其次,有些人之所以不喜歡比自己富太多或者地位高太多的人交往,就是因為打從內心的自卑,這樣的人自尊心特別強,他們寧愿選擇那些不如自己的鄰居,也不愿意自己的鄰居比自己優(yōu)秀太多。若是鄰居真的出了一個諸侯,那么很多人擔心自己會被他們輕視、看不起,所以還不如找個養(yǎng)牛的鄰居交往來得舒心。
再次,若有個養(yǎng)頭牛的鄰居,那么彼此間也沒有什么代溝,在能力方面也不相上下,所以就可以彼此互幫,而不是讓出了諸侯的鄰居一味地幫助自己。幫忙和和借錢一樣,要有來有往才會長久,今天你幫助我,明天我也能用我的能力幫助你,這樣的相處模式才是愉快的、長久的。
最后,平常百姓家很難有什么大事需要出動諸侯來幫忙,所以有個養(yǎng)牛的鄰居比一個諸侯的鄰居來得實在,平常農忙時還可以借一下他們的牛來耕地,在鄰居農忙缺乏人手的時候,我們也能幫上忙。若是鄰居是諸侯的,那么我們也不好意思叫人家來幫忙干農活,他們家也很少有農活可干。
其實這句老話的核心思想是在告訴我們,不對等的關系注定是不會走得太遠、太久。你認同這句話老話嗎?歡迎評論區(qū)留言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