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用鈷料在胎上繪畫,然后上透明釉,在1300℃的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xiàn)出藍(lán)色圖案。清代是青花瓷走向衰落的一個時代,只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在工藝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出現(xiàn)了一次回光返照,乾隆以后幾乎不見精品,之后再也沒有輝煌過。下面介紹一下乾隆青花瓷的基本特點(diǎn)。
?。?)在造型上,乾隆官窯造型規(guī)范,制作精細(xì),整器線條古拙,無柔和感,大件器物不變形,厚薄均勻,工整;胎制較粗,做工精致;底足打磨后呈泥鰍背狀,手感滑潤;器形無所不包,大到桌子,小到掌中玩物小鳥食灌應(yīng)有盡有,多仿明宣德,且不留款,如果見到一件無款宣德青花瓷器,很有可能為乾隆時所仿制;清代青花瓷造型因循守舊,如盤、碗、樽等許多器物,從康熙到宣統(tǒng),款式、尺寸都從未改變過;乾隆青花瓷也是這樣,《欽定皇朝禮器圖式》“盛大花瓷碗,口徑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凡是不符合欽定尺寸的青花瓷,就要考慮是否偽器,鑒定時應(yīng)特別注意。
?。?)在青料上,乾隆官窯用浙料,呈純正藍(lán)色,發(fā)色鮮翠,分不清濃淡層次,多仿宣德,人為的在青花中點(diǎn)染鐵銹狀黑斑,與宣德青花中的鐵銹斑相比顯得浮躁,成色不穩(wěn)定,且有暈散現(xiàn)象;釉底帶有氣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施滿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發(fā)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藍(lán)紫色,發(fā)色鮮麗純真;乾隆青花瓷以品種取勝,可謂百花齊放,其種類大致有青花礬紅彩、外豆青里青花、外醬色釉里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斗彩玲瓏瓷、黃地青花、黃地青花加胭脂紅、淡描青花填綠彩為乾隆首創(chuàng)。
?。?)在紋飾上,乾隆官窯仍有明代遺風(fēng),內(nèi)容繁雜,勾染并用,線條挺直,生硬,畫筆工整;紋樣守舊,拘謹(jǐn),呆板,缺乏生氣;在器物上畫的很滿,部分仿成化,布局疏朗;其紋飾內(nèi)容主要有纏枝、折枝水果,云龍紋,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類吉祥圖案,如三星圖、百子圖、榮升、福壽、百福、麒麟送子等;另外,乾隆喜歡將自己的詩詞燒制于青花瓷上,為乾隆青花瓷在紋飾上的重要特征。
?。?)在落款上,乾隆多偽托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所仿明款得心應(yīng)手,真?zhèn)坞y辨,但與明款相比顯得軟弱無力,拘謹(jǐn),不及明款豪放,多用鐵線篆寫成,字跡工整纖細(xì),娟秀無力,為館閣體;帝王年號款較少,為“大清乾隆制”,書款規(guī)范,極少草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