楤木
別名 刺龍包、雀不站、鳥不宿、刺老包
來源 五加科楤木屬植物楤木Aralia chinensis L.,以根皮和莖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8米。樹皮灰棕色,有細縱裂,莖枝有不規(guī)則散在的角狀刺,小枝密生褐色絨毛和針刺。葉互生,有相對較短的葉柄,二至三回單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7-15片,卵圓形或寬卵形,長5-12厘米,寬3-8厘米,先端鈍尖,基部圓或近心形,不對稱,邊緣具鋸齒,上面綠色,疏生糙伏毛,下面灰白色,被黃色或灰色短柔毛,沿脈更密。秋季開白色小花,傘形花序組成頂生疏大圓錐花序,長30-60厘米,花序軸密生黃棕色或灰色短柔毛,并有針刺,萼邊緣有5齒,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5,分離或基部合生。漿果狀核果,圓卵形,具5棱,熟時紫黑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林緣、溪邊或向陽山坡。分布于黃河以南至長江流域各省。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
性味功能 甘、微苦、平。有小毒。祛風除濕,利尿消腫,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肝炎,淋巴結腫大,腎炎水腫,糖尿病,白帶,胃痛,風濕關節(jié)痛,腰腿痛,跌打損傷。用量10-30克。孕婦忌服。
參考配方 1.腎盂腎炎、膀胱炎:楤木30克,廣金錢草10克,糞箕篤、露兜簕各1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2.水腫、腎炎:楤木根白皮30克,水煎服。
3.胃痛:楤木10-15克,南五味子根、烏藥、枳殼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4.胃病、胃潰瘍、糖尿病:干燥楤木樹皮或根皮10-15克,水煎服,連服數(shù)日。
5.骨髓炎、深部膿瘍:楤木、三白草、狹葉山胡椒、白蘞(均為鮮品)各等量,搗爛敷潰瘍處,夏日每日換藥一次,冬日間日換一次。
6.關節(jié)痛:楤木根白皮15克,加水一碗,黃酒半碗,煎成一碗,早晚各服一劑,連服數(shù)日,痛止后再服3日。
7.腰脊挫傷疼痛:楤木根白皮30-60克,燉豬腳服,同時取根煎湯洗患處。
8.跌打損傷、骨折:楤木根、馬尾松根、杜衡根、青木香根(均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9.遺精:楤木根皮30克,水煎去渣,加豬瘦肉150克,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