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草書七言詩》
2016年6月7日,北京匡時十周年春拍“暢懷——古代書法夜場”將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本場專拍將特別推出晚明五家——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璐、傅山的書法精品,包括王鐸 《雒州香山作》、傅山《草書七言詩》等。明末清初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璐、傅山五人,以筆力剛強、狂放奇崛的行草書在書法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是當時“個性書派”、“書法變革潮流”的代表人物,藝術史研究者們也常將這五家相提并論。五家之前的書壇,長期籠罩在董其昌傳統(tǒng)書風的統(tǒng)治之下。物極必反,新的美學思潮開始萌動。傅山的名言“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可以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新理念。書法不再“唯美”,一時間風氣大變。晚明的朝廷空前昏暗,社會劇烈動蕩,最終導致了政權(quán)鼎革。五位書法家“人品”不一,卻均未能逃脫時代給他們造成的身世坎坷與心靈創(chuàng)痛。這種坎坷與創(chuàng)痛反映到書法作品中來,必然會使人感受到一種與“承平之世”截然不同的強烈風味。
傅山《草書七言詩》綾本手卷,引首:30×101cm;本幅:24.5×121cm;題跋: 30.5×98cm備注:1.徐世章題簽條。2.徐世章、劉承烈、汪士元、金致淇題跋。徐世章(1889-1954),天津人,著名實業(yè)家、文物鑒賞家,中華民國總統(tǒng)徐世昌的堂弟。宋元以降,由于“帖學”的昌明,行草書體得到極大的發(fā)展,成為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流。明代晚期,松江董其昌標榜“俊骨逸韻”以生秀流美的行草風格風靡天下。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人,則以“敏而好古”為號召,追求雄強、奇崛的書風,用直抒胸懷的筆觸表現(xiàn)社會與心靈的激烈動蕩。稍后更有王鐸、傅山天才英挺,繼踵而生。盡管他們?nèi)擞星鍧嶂?,地有南北之別,但書風相合之處,足與董氏抗衡,形成了明末清初的另一大書法流派,影響至今不衰。
黃道周 《行書秋懷八章》 絹本手卷,本幅:25×265cm;題跋:28.5×40cm
備注:1.林則徐舊藏。2.劉東明題簽條并題跋。張瑞圖、黃道周小楷功力深厚,結(jié)字嚴謹。二人都師法鐘繇,前者得其瘦勁,后者取其寬博。倪元璐于晉人外,早歲專學蘇軾,筆意靈逸而結(jié)字可見學蘇痕跡。王鐸浸淫二王,為公認帖學大師。其臨帖作品多行草大字,狂放而不逾矩,師古而多創(chuàng)造。傅山于書學傳統(tǒng)領會頗深,行草有兩種面目。早年受祝允明影響,有遒美瀟灑一類作品傳世;晚年筆意古拙恣放,自成一家。五人在追求個性、崇尚奇變的時代風氣影響下,都走向了自出機杼的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道路。他們“臨古”而不泥古,“創(chuàng)新”中不失法度,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我們駐步流連、用心體會。
張瑞圖 《草書桃源行》 絹本手卷,31×610cm
王鐸 《雒州香山作》 1640年 綾本立軸,247×53.5cm 備注:村上三島舊藏。
倪元璐 草書節(jié)錄《文心雕龍》 紙本立軸,112.5×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