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盤分析系統(tǒng)中,我們經(jīng)常要統(tǒng)計一個板塊的漲跌家數(shù),比如站上五日均線的有多少家,站上月線的個股有多少家,這樣我們就涉及到了一個橫向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問題,因為這種統(tǒng)計方法,很少有自帶函數(shù)支持,所以我們需要在作這種量化功能時,應用一種高級功能,在指標中引用其它指標,以此來完成橫向數(shù)據(jù)計算,達到統(tǒng)計分析功能。
比如,在實戰(zhàn)中我們需要判斷大盤走勢的冷熱強度,比如可以統(tǒng)計收盤價在5日成本均線上的個股數(shù)及其占總股票數(shù)的比例,統(tǒng)計收盤價在月線成本均線上的個股數(shù)及其占總股票數(shù)的比例,從而判斷大盤短線和中線的階段性底部和頂部。
今天以一個具體的編寫思路和指標代碼,來闡述用通達信做橫向統(tǒng)計的計算方法及實現(xiàn)過程,先來看下這個指標公式的圖示。

在這幅公式中,我們取兩個值,第一個是收盤價站上五日線的個股家數(shù),代表短線市場波動環(huán)境,第二個是收盤價在月線以上的個股家數(shù),代表中線市場環(huán)境,用收盤價站上這兩根均價線的個股家數(shù)來判斷市場,比如大部分股都站上了五日均價線,是不是代表大部分股都在獲利,那么這些獲利盤是不是就是非常大的壓力,所以短期見頂信號就會顯現(xiàn),當然我們這個取值不一定準確,如果你有合適的取值方法,可以用自己的參數(shù)來代替,我們今天主要是講解橫向統(tǒng)計的實現(xiàn)方法及過程。
要實現(xiàn)橫向統(tǒng)計量化,思路是用一個公式套用另一個公式,比如我們今天要闡述的方法中,會用到五日線及橫向計算強弱兩個公式,指標類型都為副圖,我們先來做五日線這個公式,它的用途是用來選取收盤價站上五日線以及月線,在這里我們用EMA,EMA的定義叫“指數(shù)移動平均值”,英文名稱為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簡寫為EMA,也叫 EXPMA 指標,它和MA都是一種趨向類指標,至于這兩種具體的用法,簡單的說,當要比較數(shù)值與均價的關系時,用 MA 就可以了,而要比較均價的趨勢快慢時,用 EMA 更穩(wěn)定。
先在通達信的公式管理器中,建立第一個公式,取名五日線,代碼如下:
M1:C>EMA(C,5);
M2:C>EMA(C,34);
輸入代碼,并保存為副圖。

這個公式的作用就是計算站上均線,然后會被第二個公式計算橫向統(tǒng)計時來調用。
然后我們再建立第二個公式,這個公式代碼比較多,取名為橫向計算強弱,代碼如下所示:
板塊1:=INSUM('黑龍江','五日線',1,0);
板塊2:=INSUM('新疆板塊','五日線',1,0);
板塊3:=INSUM('吉林板塊','五日線',1,0);
板塊4:=INSUM('甘肅板塊','五日線',1,0);
板塊5:=INSUM('遼寧板塊','五日線',1,0);
板塊6:=INSUM('青海板塊','五日線',1,0);
板塊7:=INSUM('北京板塊','五日線',1,0);
板塊8:=INSUM('陜西板塊','五日線',1,0);
板塊9:=INSUM('天津板塊','五日線',1,0);
板塊10:=INSUM('廣西板塊','五日線',1,0);
板塊11:=INSUM('河北板塊','五日線',1,0);
板塊12:=INSUM('廣東板塊','五日線',1,0);
板塊13:=INSUM('河南板塊','五日線',1,0);
板塊14:=INSUM('寧夏板塊','五日線',1,0);
板塊15:=INSUM('山東板塊','五日線',1,0);
板塊16:=INSUM('上海板塊','五日線',1,0);
板塊17:=INSUM('山西板塊','五日線',1,0);
板塊18:=INSUM('深圳板塊','五日線',1,0);
板塊19:=INSUM('湖北板塊','五日線',1,0);
板塊20:=INSUM('福建板塊','五日線',1,0);
板塊21:=INSUM('湖南板塊','五日線',1,0);
板塊22:=INSUM('江西板塊','五日線',1,0);
板塊23:=INSUM('四川板塊','五日線',1,0);
板塊24:=INSUM('安徽板塊','五日線',1,0);
板塊25:=INSUM('重慶板塊','五日線',1,0);
板塊26:=INSUM('江蘇板塊','五日線',1,0);
板塊27:=INSUM('云南板塊','五日線',1,0);
板塊28:=INSUM('浙江板塊','五日線',1,0);
板塊29:=INSUM('貴州板塊','五日線',1,0);
板塊30:=INSUM('海南板塊','五日線',1,0);
板塊31:=INSUM('西藏板塊','五日線',1,0);
板塊32:=INSUM('內蒙板塊','五日線',1,0);
短線:板塊1+板塊2+板塊3+板塊4+板塊5+板塊6+板塊7+板塊8+板塊9+板塊10+板塊11+板塊12+板塊13+板塊14+板塊15+板塊16+板塊17+板塊18+板塊19+板塊20+
板塊21+板塊22+板塊23+板塊24+板塊25+板塊26+板塊27+板塊28+板塊29+板塊30+板塊31+板塊32,COLORRED;
板塊1111:=INSUM('黑龍江','五日線',2,0);
板塊2111:=INSUM('新疆板塊','五日線',2,0);
板塊3111:=INSUM('吉林板塊','五日線',2,0);
板塊41:=INSUM('甘肅板塊','五日線',2,0);
板塊51:=INSUM('遼寧板塊','五日線',2,0);
板塊61:=INSUM('青海板塊','五日線',2,0);
板塊71:=INSUM('北京板塊','五日線',2,0);
板塊81:=INSUM('陜西板塊','五日線',2,0);
板塊91:=INSUM('天津板塊','五日線',2,0);
板塊101:=INSUM('廣西板塊','五日線',2,0);
板塊111:=INSUM('河北板塊','五日線',2,0);
板塊121:=INSUM('廣東板塊','五日線',2,0);
板塊131:=INSUM('河南板塊','五日線',2,0);
板塊141:=INSUM('寧夏板塊','五日線',2,0);
板塊151:=INSUM('山東板塊','五日線',2,0);
板塊161:=INSUM('上海板塊','五日線',2,0);
板塊171:=INSUM('山西板塊','五日線',2,0);
板塊181:=INSUM('深圳板塊','五日線',2,0);
板塊191:=INSUM('湖北板塊','五日線',2,0);
板塊201:=INSUM('福建板塊','五日線',2,0);
板塊211:=INSUM('湖南板塊','五日線',2,0);
板塊221:=INSUM('江西板塊','五日線',2,0);
板塊231:=INSUM('四川板塊','五日線',2,0);
板塊241:=INSUM('安徽板塊','五日線',2,0);
板塊251:=INSUM('重慶板塊','五日線',2,0);
板塊261:=INSUM('江蘇板塊','五日線',2,0);
板塊271:=INSUM('云南板塊','五日線',2,0);
板塊281:=INSUM('浙江板塊','五日線',2,0);
板塊291:=INSUM('貴州板塊','五日線',2,0);
板塊301:=INSUM('海南板塊','五日線',2,0);
板塊311:=INSUM('西藏板塊','五日線',2,0);
板塊321:=INSUM('內蒙板塊','五日線',2,0);
中線:板塊1111+板塊2111+板塊3111+板塊41+板塊51+板塊61+板塊71+板塊81+板塊91+板塊101+板塊111+板塊121+板塊131+板塊141+板塊151+板塊161+板塊171+板塊181+板塊191+板塊201+
板塊211+板塊221+板塊231+板塊241+板塊251+板塊261+板塊271+板塊281+板塊291+板塊301+板塊311+板塊321,COLORYELLOW;
分水嶺:4672*0.5,COLORGREEN,DOTLINE;
把以上代碼輸入通達信公式管理器中,保存類型為幅圖。

這樣就建立出來兩個副圖公式,那么我們在調用時,因為第一個公式只是被調用,所以只需要鍵入第二個公式名稱,就是橫向計算強弱,就出現(xiàn)文章開頭圖1的效果,在這里需要提醒一點的是,因為橫向統(tǒng)計需要進行大量的數(shù)據(jù)計算,所以電腦硬件配置要高,要不然會被卡住不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主要是用簡單的五日線和月線(EMA34)來進行的橫向量化示例,這兩個參數(shù)不代表有絕對的準確性,大家有好的參數(shù),可以將第一個公式中的均線進行調換,升華數(shù)據(jù)的量化,以達自己的判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