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加減正氣散(《溫病條辨》卷2) 藿香梗二錢(6g) 厚樸二錢(6g) 杏仁二
錢(6g) 茯苓皮二錢(6g) 廣皮一錢(3g) 神曲一錢五分(4。5g) 麥芽一錢五分
(4.5g) 綿茵陳二錢(6g) 大腹皮一錢(3g)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功用:芳香化濁,行氣導(dǎo)滯。
主治:三焦?jié)裼?,升降失司所致的脘腹悶脹,大便不爽者?/strong>
2.二加減正氣散(《溫病條辨》卷2) 藿香梗三錢’(9g) 廣皮二錢(6g) 厚樸二
錢(6g) 茯苓皮三錢(9g) 木防己三錢(9g) 大豆黃卷二錢(6g) 川通草一錢五分
(4.5g) 薏米仁三錢(9g)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功用:化濁利濕,行氣通絡(luò)。
主治:濕郁三焦,以致脘悶便溏,身痛,舌苔白,脈象模糊者。
3.三加減正氣散(《溫病條辨》卷2) 藿香三錢(9g)連梗葉 茯苓皮三錢(9g)
厚,b-錢(6g) 廣皮一錢五分(4.5g)。杏仁三錢(9g) 滑石五錢(15g) 水五杯,
煮二杯,再服。
功用:化濕理氣,兼以清熱。
主治:濕濁阻滯,氣機(jī)不暢,久郁化熱所
致的胸脘滿悶,舌苔黃膩者。 。 、
4.四加減正氣散(《溫病條辨》卷2) 藿香梗三錢(9g) 厚樸二錢(6g) 茯苓三
錢(9g) 廣皮一錢五分(4.5g) 草果一錢(3g) 楂肉五錢(15g)炒 神曲二錢
(6g) 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i
功用:化濕理氣,溫中消導(dǎo)。,
主治:穢濁濕阻在里,邪郁氣分,脘腹脹滿,舌苔白滑,脈右緩者。
5.五加減正氣散(《溫病條辨》卷2) 藿香梗二錢(6g) 廣皮一錢五分(4.5g)
茯苓塊三錢(9g) 厚樸二錢(6g) 大腹皮一錢五分(4.5g) 谷芽一錢(3g) 蒼術(shù)二
錢(6g) 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功用:燥濕運(yùn)脾,行氣導(dǎo)滯。
主治:穢濁濕邪阻
滯在里,脘悶便泄者。
以上五方,皆由藿香正氣散加減化裁而成,故均名曰“加減正氣散”。然藿香正氣
散乃表里雙解之劑,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之證。而五個加減正氣散,由于去解表
散寒之紫蘇、白芷,
其治證在于里,以濕滯中焦為主。
一、二、三加減正氣散為治濕重
于熱之證的方劑,而四、五加減正氣散之治證則為寒濕為患,故吳氏稱其為“苦辛溫
法”。臨證時應(yīng)區(qū)別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