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付 發(fā)布時間:2012-04-28 新聞來源:王付 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是口腔粘膜淺表性潰瘍,病變從米粒至黃豆大小不等,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凹狀、周圍充血,因刺激而加劇疼痛的疾病。發(fā)病沒有季節(jié)性,男女老少均可發(fā)病。㈠ 熱毒灼腐證
【病證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 潰瘍中心微凹陷,周圍紅暈,表面覆有淡黃色假膜,邊界清楚,灼熱疼痛。
2.辨證要點 口渴,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或數(shù)。
3.可能伴隨的癥狀 心胸?zé)?,或面赤,或舌尖或唇?nèi)出現(xiàn)栗粒樣小紅點或小皰疹,或皰疹潰破,或小便黃赤。
【治則與選方】 清熱解毒,導(dǎo)熱下行;可選用瀉心湯與導(dǎo)赤散合方。
㈡ 脾胃積熱證
【病證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 潰瘍中心微凹陷,周圍紅暈,表面覆有淡黃色假膜,灼熱疼痛,厭食噯氣。
2.辨證要點 口渴,口臭,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大或數(shù)。
3.可能伴隨的癥狀 腹脹,飲食不佳,或舌尖或唇內(nèi)出現(xiàn)栗粒樣小紅點或小皰疹,或口苦,或牙齦腫痛,或大便干結(jié)。
【治則與選方】 清瀉積熱,調(diào)理脾胃;可選用大承氣湯與清胃散合方。
㈢ 心腎虛熱證
【病證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 潰瘍色澤鮮紅,灼熱疼痛,心煩,耳鳴。
2.辨證要點 咽干口燥,舌紅少苔,或苔薄黃,脈細(xì)或細(xì)數(shù)。
3.可能伴隨的癥狀 潰瘍疼痛晝輕夜重,或心悸,或失眠,或健忘,或多夢,或頭暈?zāi)垦?,或腰酸腿軟,或小便短少?div style="height:15px;">
【治則與選方】 滋補陰津,清熱降火;可選用百合知母湯與黃連阿膠湯合方。
㈣ 脾胃濕熱證
【病證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 潰瘍中心微凹陷,周圍紅暈,表面覆有淡黃色假膜,灼熱疼痛,脘腹不適。
2.辨證要點 口苦口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或數(shù)。
3.可能伴隨的癥狀 涎多且粘,或渴欲飲水,或口干不欲飲水,或肢體困重,或大便溏泄。
【治則與選方】 清熱燥濕,調(diào)理脾胃;可選用半夏瀉心湯與附子瀉心湯合方。
㈤ 氣血虧虛證
【病證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 口腔潰瘍色澤淡紅,隱隱作痛。
2.辨證要點 潰瘍因勞加重,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脈弱或細(xì)弱。
3.可能伴隨的癥狀 神疲倦怠,或面色不榮,或頭暈?zāi)垦?,或肌膚甲錯,或氣短。
【治則與選方】 滋補氣血,生肌斂瘡;可選用八珍湯與透膿散合方。
㈥ 脾胃虛弱證
【病證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 口腔潰瘍色淡凹陷,隱隱作痛,食則腹脹。
2.辨證要點 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虛弱或沉弱。
3.可能伴隨的癥狀 不思飲食,或面色不榮,或神疲倦怠,或四肢乏力,或大便溏泄,或潰瘍反復(fù)發(fā)作。
【治則與選方】 補益脾胃,升陽透達(dá);可選用小建中湯與補中益氣湯合方。
㈦ 脾腎陽虛證
【病證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 口腔潰瘍色白凹陷,隱隱作痛,納差,腰酸。
2.辨證要點 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虛弱或沉弱。
3.可能伴隨的癥狀 口流涎水,或喜飲熱食,或食涼痛甚,或神疲倦怠,或四肢乏力,或大便溏泄,或小便清長。
【治則與選方】 溫補脾腎,溫陽散寒;可選用理中丸與右歸丸合方。
【處方用藥】 人參9g 干姜9g 炙甘草9g 白術(shù)9g 熟地黃24g 山藥12g 山茱萸9g 枸杞子9g 菟絲子12g 鹿角膠12g 杜仲12g 肉桂6g 當(dāng)歸9g 制附子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藥約30分鐘,然后用大火煎藥至沸騰,再以小火煎煮30分鐘;1日1劑,分3次溫服,6劑為1個療程,大約需用藥4~5療程。
【配伍技巧】 若口涎多者,加益智仁、罌粟殼,以溫陽固澀;若腰酸者,加杜仲、桑寄生,以強健筋骨;若不思飲食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若大便溏泄者,加茯苓、薏苡仁,以滲濕止泄等。
【藥物功效】 方中干姜溫中祛寒。人參益氣健脾。白術(shù)健脾益氣,和胃燥濕。鹿角膠、杜仲、菟絲子,溫補陽氣,使虛陽得補。肉桂、附子,溫壯陽氣,助鹿角膠、杜仲、菟絲子,峻補陽氣。當(dāng)歸、熟地黃,大補陰血,以使陽從陰血而化生。枸杞子滋陰和陽。山藥益氣助陽。山茱萸溫腎固精,強健筋骨。炙甘草益氣和中,緩急止痛。
㈧ 熱郁陽虛證
【病證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 潰瘍周圍有輕微突起紅暈緣,中心呈黃白點,隱隱作痛。
2.辨證要點 口渴欲飲,喜飲熱食,舌紅,苔薄黃,脈虛或沉弱。
3.可能伴隨的癥狀 口涎較多,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或口臭,或口苦。
【治則與選方】 清熱瀉火,通陽發(fā)郁;可選用附黃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