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中的兩個派別。它們只能在哲學意義上,即在回答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zhì)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義是主張物質(zhì)是世界的本原,物質(zhì)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
(2)唯心主義是斷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zhì)第二性的哲學。
(3)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diào)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
(4)二元論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它認為精神和物質(zhì)同為世界的本原,企圖調(diào)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最終還是陷入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即唯心論,又譯作理念論,是哲學中與思想、心靈、語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間關(guān)係的討論及看法。
應(yīng)該說,「理念論」比「唯心主義」翻譯得更為準確,但后者已成為通用的詞匯?,F(xiàn)在學界將柏拉圖形上實體的“eidos”(forms),稱為「理型論」,用以區(qū)別觀念論的觀念(ideas),觀念是由經(jīng)驗而來;但是柏拉圖的理型,卻不是由經(jīng)驗而來的;因此,「理型」會是比較適切的翻譯。
馬克思主義哲學則認爲唯心論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是與實體論(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的第一性,物質(zhì)的第二性,也就是說:物質(zhì)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zhì)是意識的產(chǎn)物的哲學派別;並認爲可以區(qū)分為主觀唯心論和客觀唯心論兩種基本類型。
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論,他認為存在著一個由形式和觀念組成的客觀而普遍可靠的實在世界,即所謂“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獨立于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永恒不變的理念是個別事物的“範型”,個別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國家篇》中柏拉圖講到一個寓言:一個犯人被鎖在洞中,在洞口上面有類似木偶戲的表演,借洞口火光,其陰影投到洞壁上,這個犯人看到的只是這些陰影,等到犯人被釋放,他才看到木偶,看到火光,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只不過是這些東西的陰影,等爬出洞來,看到真正的事物,看到太陽,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火光之類,只不過是對真正事物和太陽的摹仿。柏拉圖在寓言中所說的真實事物和太陽,是對他的理念世界的比喻,而木偶火光之類,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比喻,他認為理念世界比現(xiàn)實世界更真實更完美。
2.唯物主義的曆史形態(tài)(1)唯物主義經(jīng)曆了三種曆史形態(tài),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xiàn)代唯物主義即辯証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
(2)作為一般的世界觀,唯物主義堅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唯物主義與科學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它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chǔ)。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zhì)性,並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關(guān)于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
(4)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近代自然科學為依據(jù),但背離了古代哲學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的辯証法觀點。
3.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作為惟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zhì)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chǎn)物。其荒謬之處在于它必然導(dǎo)致"唯我論"。
(2)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變?yōu)楠毩⒌拇嬖?,並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其荒謬之處在于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chuàng)世說"。
(3)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都可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直線,這條直線會把人們引到唯心主義的泥坑里,而反動的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則會把它鞏固下來。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斷、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淺簡地說: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質(zhì)是物質(zhì),世界上先有物質(zhì)后有意識,物質(zhì)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zhì)的反映。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質(zhì)是意識,不是物質(zhì)決定意識,而是一是決定物質(zhì)。它們之間的分歧是圍繞物質(zhì)意識的辯証關(guān)系問題而形成的。
現(xiàn)實例子:
客觀的就是【唯物】,主觀的就是【唯心】,
一個女人很醜,你看到了並且覺得她很醜,也說他很醜,這就是【唯物】;
而如果她是你女朋友,別人都說他很醜,而你卻覺得她很美,也說她很美,這就是唯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