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
體內寒濕重的人,用艾灸一段時間后,臉色和皮膚,都開始一點點變得干凈、通透,其實就是水濕的顏色下去了。
那么這個水濕去哪兒了呢?會通過出水、出汗、水泡等方式排出體外。排出不同的東西,說明體內的情況也不同:
最近收到灸友的留言:“灸肚子時,每次都出好多水,衣服都濕透了,是不是濕氣太重了?”
這個還真不一定。艾灸出水,不一定是濕氣大,我們可觀察皮膚變化來判斷:
若灸處皮膚潮紅,則說明濕氣大,因為灸后皮膚正常的顏色是灸處皮膚均勻的燥紅。
若皮膚表面癢,是體內有風邪;
若灸處皮膚現(xiàn)白斑,是體寒;
若皮膚表面刺痛,除艾條質量因素外,就是經(jīng)絡閉阻不通的現(xiàn)象。
艾灸出的水,應該介于汗和濕中間。
隨著艾灸時日一長,潮濕會明顯減輕,如果說是汗,為什么會出水減少了呢。所以傾向于濕氣和汗水兼有,濕氣居多。
艾灸出汗,多是排濕。有些病癥灸后會出大汗,這種排汗只是階段性表現(xiàn),等病邪排凈后,則出汗減少或出微汗。
很多人艾灸初期是不出汗的,特別是血虛人,灸后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有汗,這是好事。因為汗血同源,說明血補上去了。
需要注意的是,保健養(yǎng)生灸以微汗為度。
有些人剛開始艾灸不出汗,幾天后開始出大汗,這和正氣需要循序漸進恢復有重要的關系。
1、此時可以加強對足陽明胃經(jīng)的按摩和刮痧,同時艾灸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以提高脾胃的吸收功能,增強轉化氣血的能力。培補正氣,增強排除外邪的能力。
2、配穴的時候要盡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陰的穴位,特別適合那些陰虛的、上火下寒的人群。
3、還可以配合吃些補血、健脾的食物,比如山藥、小米、紅棗等補氣養(yǎng)血的食物,防止身體太過虛弱。
如果艾灸出水泡,大多數(shù)情況屬于排寒濕的反應,因為濕寒之氣屬于邪氣,艾灸屬正陽之氣,邪不勝正,是身體里的邪氣自己在找出口,表現(xiàn)在皮膚上就是水泡、紅疹等。
水泡的顏色不同也代表了病情不同:
*水泡若是透明無色,則代表體內寒濕過重;
*水泡若是黃色且有異味,則代表體內郁熱嚴重;
*水泡若是血水樣,則代表體內濕毒嚴重,并有炎癥。
出水泡的處理方法:
1、首先停灸,等結痂后再繼續(xù)艾灸;
2、如果是很小的泡,可自行吸收,大的水泡可將針消毒后刺破,涂抹上油調配的艾草灰或紅霉素軟膏。
3、如果化膿了,可用艾葉煮水,將化膿處放在艾葉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干后撒上艾草灰,慢慢就會結痂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