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顯質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雷增龍分享
1、要素拆分
顯質:彰顯本質、自性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2、理解編織
信義的言語樸素且有益成長,有時溫暖,有時刺耳,結果均利于人。善良的人行道修身,不以善言巧辯投機取巧。智慧的人守元歸一,不旁雜。圣人修身正己,不貪戀錢財,能養(yǎng)身足矣,余錢多用于扶貧濟苦。以德待人,自己愈有德,錢財布施與人;自己愈謙虛利人,必然有更多的資源歸己使用。天道,利益人的成長而不會傷害人;圣人之道,依道而行,不與人爭名奪利,所以才能成就圣人的功德!
為
而
不
爭
利
而
不
害
王建萍分享
原文解讀: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形成觀點:
一心為公,不求回報,奉獻自己,不爭功、名、利就是達到了圣人的階段。
對標:
在家里每次說話覺得自己都沒錯,很強勢,造成家庭不和諧。
以前在公司領導的批評都會反駁,哪怕這個錯不是自己造成的,都會辯解。
每次看先生缺點,揪著不放,導致溝通越來越少。
改進:
保持清凈心,不爭 不辯 真誠付出,效法天地,心花處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