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mǔ)山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區(qū)四十五公里,約在東經(jīng)120度與北緯27度的附近。挺立于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主峰海拔917.3米。
相傳堯時老母種藍(藍草,其汁色藍,榨之以染布帛)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稱“太姥”。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蕩為“昆仲”。
據(jù)陸羽《茶經(jīng)》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據(jù)考證,此“東”為“南”之誤,“南三百里”即太姥山。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地質(zhì)公園一一太姥山,位于閩浙邊界的福建省福鼎市境內(nèi),北鄰浙江溫州118公里,南距福建福州200公里,雄峙于東海之濱,山海相依、傲岸秀拔,以 “山海大觀”稱奇。
傳說東海諸仙常年聚會于此,故有“海上仙都”的美譽。它北望浙江雁蕩、西眺福建武夷,三者成鼎足之勢,閩人稱武夷、太姥為雙絕,浙人視雁蕩、太姥為昆仲, 構成閩越三大名山。
太姥山巖石為粗?;◢弾r,屬燕山晚期,地質(zhì)史白堊紀的產(chǎn)物,距今約九千萬至一億年。地貌為小型式峰林為主的地貌類型,是國內(nèi)唯一的花崗巖丘陵的地形上發(fā)育的峰林地貌的地區(qū),也是國內(nèi)晶洞花崗巖帶上唯一的峰林地貌。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正南。挺立于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北望雁蕩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
相傳堯時老母種蘭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漢武帝命東方朔校天下名山,改'母'為'姥'。
太姥山上共有各種各樣的洞100多個,若想遍歷諸洞,需時28天, 有的洞一進一出需歷時一天。這些洞各具特色,而在諸洞中最神奇的,首推 一線天、七星洞、將軍十八洞。
太姥山岳游覽區(qū)是太姥山的主體,面積24.8平方公里,包括國興寺,葫蘆洞、一片瓦、香山寺、“九鯉朝天”、白云寺、天門寺七個景區(qū),共有三百六十景。
峰嶺層疊,怪石嵯峨,處處是景,步換景異。古人有詩贊之:“太姥無俗石,個個皆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鄙椒逡话慵性?00~1000米高度之間,巒嶺交錯,谷深壁陡,洞穴遍布,云霧繚繞。山上多奇花異樹,如空谷蘭、云霧草、感觸樹、相思林、五色杜鵑、綠雪芽茶等,更為山景增色不少。
太姥山是由花崗巖構成的峰林山地,遍布著一百多個巖洞,這些洞穴雖不及廣西桂林古籍為巖溶洞那樣的秀麗多姿,但亦曲折幽奇,別具特色,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