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朝的幾大功臣

明朝的幾大功臣

默認分類 2010-01-17 20:52:04 閱讀123 評論0   字號: 訂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fā)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所唱的歌詞。“這首歌詞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當(dāng)年采風(fēng)時聽到的原唱歌詞。”除此之外這首歌詞還有一個深刻含義,它反映了徐達當(dāng)年復(fù)雜的心情。“歌詞中所提到的3種花分別代表了名、利、權(quán)。”茉莉音moli,根據(jù)諧音讀“沒利”,意思是說要看輕名;金銀花指金銀財寶,但在開花時花上卻帶著一個鉤兒,如果你要取金銀財寶就要付出代價,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貴,如果你要想擁有寶貴,則要受到懲罰。
       “名、利、權(quán)雖然都是好東西,可我‘有心來采’,但卻會受到‘看花人罵”。”這里的“我”是指徐達,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這樣,基于花鼓戲調(diào)子之上創(chuàng)作的《茉莉花》開始在大明帝國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廣泛的傳唱,成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當(dāng)時的國歌……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

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魏國公徐達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聲望最高,戰(zhàn)功最大的當(dāng)屬徐達。洪武皇帝朱元璋曾對他有過這樣的評價:“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徐達(1332~1385) 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徐達出身于農(nóng)家,少有大志,身材魁梧,武藝超群,剛毅英武。他二十二歲時,投效于朱元璋帳下。由于他忠誠勇武,深受朱元璋的信任。他建議朱元璋從郭子興的起義隊伍中分兵別處,而發(fā)展自己的實力,以期將來爭雄天下。對這個雄心大略的見解,朱元璋深為所動,對徐達愈發(fā)器重。隨后,朱元璋借主動出擊為名,脫開郭子興的控制,率徐達等人領(lǐng)軍西征。先大破元軍于滁州,進而攻占和州。隨既揮師南下,攻克集慶[今南京]和鎮(zhèn)江,開辟了立足于群雄紛爭中的根據(jù)地。徐達也因赫赫戰(zhàn)功先升為鎮(zhèn)撫,后升任大將。朱元璋稱吳王后,又將左相國之職授于了徐達。
      在元朝末年的各路起義軍中,勢力較大的主要有四股力量,既劉福通、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劉福通的勢力因地處北方,在元軍的反復(fù)圍剿下,力量已大大削弱。而處于長江流域的其它三股勢力旗鼓相當(dāng),相互攻伐。徐達先是率軍采用三面設(shè)伏的戰(zhàn)法,擊退了張士誠三十萬大軍的進犯。隨后率部跟隨朱元璋與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在湖口展開了生死大決戰(zhàn)。當(dāng)時戰(zhàn)況異常激烈,徐達身先士卒,率軍拼死力戰(zhàn)。后采用火攻和斷其后路的戰(zhàn)法,才轉(zhuǎn)危為安,大敗陳友諒于鄱陽湖,陳友諒戰(zhàn)死,其殘部潰敗。接著,徐達奉命領(lǐng)二十五萬大軍向張士誠發(fā)起猛攻,先克湖州,后破江州[今九江],最后攻陷了平江[今蘇州],活捉了張士誠。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這時,徐達正奉命進行北伐。他率軍勢如破竹,先平定了齊、魯[今山東],后占領(lǐng)了河洛[今河南],繼而兵出潼關(guān),西進華州。捷報傳到應(yīng)天[朱元璋稱帝后將集慶改為應(yīng)天],朱元璋親往汴梁[今開封]勞軍。徐達報稱:齊魯、河洛已定,元朝已失屏障,可挾勝直搗大都[今北京]。朱元璋欣然稱善。徐達受命后,立即揮師水陸并進,克德州,下直沽,取通州,進而包圍了元大都。元順帝倉惶出逃,徐達率軍攻占大都。元帝國至此覆亡。朱元璋聞報,下昭褒獎北征軍,并命其向西進軍。徐達領(lǐng)軍先克太原,平定河?xùn)|[今山西];接著,引軍西渡黃河,攻占了泰州[今天水]和蘭州。并在定西大破元軍剩余軍隊的主力,生擒元朝的王公、平章及文武官員一千八百余人,活捉其將士八萬余眾。朱元璋接到捷報,既下令徐達振旅還師。還朝后,朱元璋授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并晉封為魏國公。
      徐達平時治軍甚嚴,從來令出不二,他統(tǒng)率的軍隊紀律極為嚴明,攻破城邑數(shù)百座,對民眾均做到了秋毫無犯。 公元1385年,徐達病死于朝,年僅五十四歲。朱元璋聞訊悲慟不已,親往奔喪,并為之綴朝。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賜葬鐘山,配享太廟,名列功臣第一。

徐達之死

      相傳朱元璋當(dāng)年怕徐達威脅朝廷,賜他一大碗燒鵝吃。徐達因為對燒鵝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燒鵝。但皇帝所賜,又不能不吃。結(jié)果在涕淚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shù)吃完。之後全身潰爛而死。另一說法是徐達生瘤,不能吃鵝,朱元璋偏賜燒鵝,徐達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shù)吃完而死。吃燒鵝不一定死,但皇帝賜燒鵝就是賜死。所以還有人說他吃完鵝沒有死,于是服毒自盡了。好一個忠臣!不過也有人認為第一名將徐達于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終。
      很多書上記載,徐達得病后不能吃蒸鵝,而朱元璋偏偏就賜給他蒸鵝,徐達含恨而死。這一說法是不太可信的。徐達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將領(lǐng),而且還在和州救過朱元璋的命,殺掉他對朱元璋沒有任何好處,而且他為人低調(diào),從不招搖。退一步講,即使朱元璋要殺徐達,也不需要用這么笨的法子,找個人開點毒藥,派兩個錦衣衛(wèi)就能解決問題。何苦要用賜蒸鵝這么明目張膽的方法來殺掉徐達。
     

   徐達是明朝的優(yōu)秀將領(lǐng),他平民出生,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干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yōu)秀的將領(lǐng)。他善于指揮大軍團作戰(zhàn)。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歷數(shù)十役,戰(zhàn)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zhàn)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訴我們,一個平凡的人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也能成為叱姹風(fēng)云的名將而他的赫赫戰(zhàn)功及傳奇經(jīng)歷也告訴了所有的人:我徐達是當(dāng)之無愧的第一名將!

明朝開國第二功臣-常遇春

 

太保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國公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lǐng)、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zhèn)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jīng)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遇春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后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赫赫功勛

 

常遇春傳體貌奇?zhèn)?,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dāng)涂),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zhàn)必先,屢立戰(zhàn)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zhàn)。此后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他奮勇當(dāng)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zhuǎn)戰(zhàn)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xù)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zhàn),統(tǒng)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于是,他親自帶領(lǐng)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fā)現(xiàn),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jié)寨六泉口,大戰(zhàn)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后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fù)說開平。
      據(jù)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
率重兵鎮(zhèn)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tǒng)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shè)伏于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lǐng)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這次戰(zhàn)役不僅恢復(fù)了皖南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jié)h軍龜縮于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夸贊他說:“當(dāng)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常遇春當(dāng)年設(shè)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jié)廬親冢側(cè),只為報劬勞。

遇春之死 

可惜,這樣一個在戰(zhàn)場上縱橫馳騁的勇士卻只活到40歲,就病死于柳河川。

常遇春在戰(zhàn)場上是一個縱橫馳騁的勇士,在家中卻是一個“妻管嚴”,只因夫人太厲害。

明朝王文祿《龍興慈記》中記載說,朱元璋同情常遇春沒有兒子,就賞給他兩個宮女,讓她們?yōu)槌S龃簜飨慊?。這兩個宮女早就聽說常遇春的夫人不好惹,所以根本不敢接近常遇春。有一天清晨,常遇春起了床,這兩宮女好不容易逮著一個機會服侍常遇春,就打了一盆洗臉?biāo)?,端進房內(nèi)讓他梳洗,常遇春看到端著水盆的一雙手又白又嫩,情不自禁贊了一句:“好白的手?。?#8221;大概也想摸一摸那手,但是想到自己可怕的夫人,就嘆了口氣上朝去了。等他下朝回家,夫人叫人拿出一個紅盒子,他很納悶,今天是什么日子,夫人親自送東西給自己???受寵若驚地接過來,打開一看,差點沒昏過去:早上自己贊美的那雙手,這時候正血淋淋地躺在盒子里!

從此,常遇春就受了驚嚇,上班的時候精力不集中,別人向皇上跪拜的時候,他像木頭一樣站著,別人起身的時候,他卻要下拜,如此神情恍惚,讓警惕性很高的朱元璋起了疑心:“看你神神道道的,不像以前的樣子啊,該不是想謀殺我吧!”常遇春趕忙托出實情,一五一十把夫人搞“恐怖活動”的事情向朱元璋作了匯報。朱元璋哈哈大笑:“宮女我多的是,再賞你兩個就是了,你暫且到后宮喝酒解愁吧!” 喝酒的時候,侍者端來一碗湯,朱元璋說:“喝吧,這是妒婦湯,滋味很不錯的!”朱元璋說得太快,常遇春也許聽成了“杜甫湯”,反正他沒聽清楚,當(dāng)然也沒明白這湯的含義,喝到嘴里,味道果然很鮮美。在皇帝那兒喝了點小酒,常遇春心里的愁悶確實消解了不少。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些大臣手里都拿著一個小包裹,就問那些大臣拿的什么東西,大臣們就說:“今天皇上分肉了,你沒分到嗎?”分的什么肉???包裹上都貼著紙條呢,“悍婦之肉”。“不明白,不明白!”喝多了的常遇春覺得這肉的名字好怪,但就是想不明白這是什么肉。 到家里,像往常一樣,他的第一道功課就是向夫人請安和匯報:“夫人,我回來了,今天皇上請我喝酒了呢!”說了好幾遍,卻無人答應(yīng),滿屋子找,也沒找到夫人。仆人這時候凄凄慘慘來報告:“夫人沒啦!”
      
 原來朱元璋趁常遇春去喝酒,叫武士把常夫人大卸八塊,小部分做了湯,大部分賞給了功臣。常遇春這時候才醒了酒,原來剛才在皇上那兒喝的是老婆的人肉湯?。〔挥砂殉缘亩纪铝?,從此嚇成了癲癇病。后來年僅39歲暴卒,興許是癲癇發(fā)作而亡。
 

上述只是傳聞而已。根據(jù)朱元璋的性格,想殺誰就直接殺了,根本沒必要遮遮掩掩的。仔細看看朱元璋殺的基本上全是文官,是典型的重武輕文的皇帝,我覺得這主要是他看到了宋朝滅亡的教訓(xùn)。而且朱元璋是集權(quán)皇帝,他根本不能忍受相權(quán)的過分膨脹,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按個罪名殺。而常遇春就是一介武夫,根本對朱元璋有任何威脅,根本沒必要殺。而且古人都是迷信的,如果常遇春真是被朱元璋給謀害的,為什么還要將常遇春的葬在鐘山呢?那可是他挑好的皇家墓地,他不怕常遇春到陰間報復(fù)?
   至于常遇春可不可能得病,現(xiàn)在不好判斷,因為從古到今經(jīng)常征戰(zhàn)沙場的名人病死的也不少,比如亞歷山大大帝、腓特烈一世(應(yīng)該是病發(fā)才溺死在河里),而且有地方說他的卸甲風(fēng),說白了就是仗打熱了,脫了衣服受涼了得了風(fēng)寒,歷史上有記載的還有魏王豹和李存孝當(dāng)時常遇春這個南方人,打到東北,肯定不適應(yīng)氣候,而且班師的時候肯定有點放松注意身體里,結(jié)果就得了卸甲風(fēng),古代沒有現(xiàn)在的醫(yī)療技術(shù),因風(fēng)寒死的人太多了,最后暴斃也是正常的

遇春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dāng)?shù)卮迕駷榧o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cè)建廟祭祀,當(dāng)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guī)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nèi)塑有常將軍全身像??谷諔?zhàn)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在九華山下的五溪橋附近,有一勝境,名曰六泉口,傳為明代開國大將常遇春安營扎寨之所。

明朝第三功臣--李文忠

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軍國事兼領(lǐng)國子監(jiān)事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明朝開國名將。字思本。盱眙(今屬江蘇)人。朱元璋外甥。

 

李文忠-出身

明史有《李文忠傳》:“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貞攜之轉(zhuǎn)側(cè)亂軍中,瀕死者數(shù)矣。逾二年乃謁太祖于滁陽。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令從己姓。”這就是說李文忠,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李文忠出身夠可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姐姐的兒子,洪武帝朱元璋的親外甥,十二歲喪母,由朱元璋撫養(yǎng)長大,后來收為養(yǎng)子。據(jù)說,當(dāng)年李文忠在戰(zhàn)亂之中浪跡兩年,終于在滁陽見到了舅舅,悲喜交加,曾痛哭一場。從此之后,李文忠隨朱元璋征戰(zhàn)南北,屢立戰(zhàn)功。其地位,恐怕只在徐達、常遇春之下。

赫赫功勛

文忠雖出身高貴,卻非紈绔子弟,膏粱之輩,自幼喜愛讀書,作戰(zhàn)驍勇,治軍嚴明,嘗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史稱“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歷風(fēng)發(fā),遇大敵益壯”。師事金華范祖乾、胡翰,通曉經(jīng)義、能詩善歌,恂恂若儒者。隨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軍,戲勇冠諸將。也就是說就連常遇春這樣的勇將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見一斑。漠北阿魯渾河之戰(zhàn),馬倒步戰(zhàn),仍殺傷無數(shù),義烏之戰(zhàn),引千騎橫突張士誠部,殺傷數(shù)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戰(zhàn),身被數(shù)圍,大呼奮擊,一戰(zhàn)破張士誠二十萬大軍,悍勇不可一世,諸候皆畏之。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終,死于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實很簡單,雖是家族之人,終就對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辦法莫過于從肉體上消滅,所以,他只好死了,沒有死于沙場,可嘆,可悲!

元至正十七年(1357),率親兵增援池州(今安徽貴池),破長江中游漢政權(quán)首領(lǐng)陳友諒部。繼引兵東向,連挫元軍,于十八年克旌德(今屬安徽)、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地,升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lǐng)元帥府事。繼與廣興翼元帥鄧愈會師,克浙西重鎮(zhèn)建德。不久,擊敗元陸軍,取部分首級置于木筏,順流而下,使元水軍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率軍救援新城(今諸暨南),乘霧進攻,俘斬江浙周政權(quán)首領(lǐng)張士誠軍數(shù)萬。次年秋,克杭州,獲張軍降兵3萬,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將軍從征虜副將軍常遇春克元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北)。回師途中常遇春卒,李文忠率部援大同,屢敗北元軍。三年,以征虜左副將軍率步騎10萬,與大將軍徐達分道北征,至應(yīng)昌(在今達來諾爾湖西岸)獲元兵5萬,升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對故元的第二次大規(guī)模作戰(zhàn)。就在中路徐達軍失敗的同時,李文忠的軍事行動也充分體現(xiàn)了禍不單行這句俗語的準確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領(lǐng)軍隊抵達口溫(今內(nèi)蒙古查干諾爾南),元軍敗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達的傳染,也開始輕敵冒進,他將輜重留在后方,親自率領(lǐng)大軍輕裝追擊元軍。李文忠并不是毫無戰(zhàn)略考慮的,他的用兵特點就在一個快字,如果把徐達比作謀略周詳?shù)拈L跑選手,李文忠就是百米賽跑的能手,在應(yīng)昌,他創(chuàng)造了一日破城的紀錄,這次, 他認準了元軍沒有防備,所以大膽追擊,以圖一舉殲滅元軍。當(dāng)他追擊到阿魯渾河(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北)時,終于找到了敗退的元軍,只不過似乎和他想象中有點不同。這支部隊并沒有逃跑的狼狽和疲態(tài),相反個個都龍精虎猛,躍躍欲試。統(tǒng)率這支軍隊的是元將蠻子哈刺章,這是一個很有才干的將領(lǐng),他采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戰(zhàn)略,吸引明軍主力進攻,然后尋找時機決戰(zhàn)。此時的李文忠軍已經(jīng)連續(xù)追記了數(shù)日,十分疲勞, 而元軍利用小股兵力引誘,大部隊卻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們已經(jīng)在此等待李文忠很久了。到這份上了,啥也別說了,開打吧。李文忠確實厲害,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他親自率領(lǐng)部隊與元軍交鋒,激戰(zhàn)數(shù)日,居然打垮了元軍,殲敵上萬人,但明軍死傷也不少。按說打到這個地步,面子也有了,就該回去了??衫钗闹覍嵲诓皇呛萌堑摹Kε疟娮h,以驚人的意志力和指揮才能率軍隊追到了稱海(今蒙古哈臘烏斯湖),一定要把元兵趕盡殺絕,元將蠻子哈刺章自知惹了大麻煩,招惹了這個煞星,他已經(jīng)命令軍隊后撤,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還躲不起嗎?沒有想到,李文忠欺人太甚,一點面子也不給,一路追過來,不要自己老命誓不罷休。俗話說狗急還跳墻,何況是人!元軍隨即以決戰(zhàn)架勢布陣,意欲與明軍決一死戰(zhàn)。李文忠雖然勇猛,卻并不笨,看見元軍要拼老命了,便收兵修建營壘,據(jù)險自守與元軍對抗,元軍十分驚訝,不明白這個追了他們幾百里地的家伙為什么突然不打了,但這個人太可怕,他們畏懼明軍設(shè)有詭計,也不敢輕舉妄動。雙方就此僵持下來。不久之后,李文中發(fā)現(xiàn)糧食不夠了,便如同游行一般,大搖大擺的把部隊撤走,元軍看他如此囂張,認定必有伏兵,不敢追擊,李文忠就此班師而還。

后又數(shù)次北征,屢勝。十二年,與西平侯沐英進兵洮州(今甘肅臨潭東),平定起事番民。還軍掌大都督府兼領(lǐng)國子監(jiān)事。李文忠好學(xué)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zhàn)功卓著。后因勸朱元璋少誅戮而受責(zé)。不久病卒。

 

十王千歲李文忠

按《明英烈》里說書先生的話說,李文忠是十王千歲,是二號皇帝。最大的是皇上——萬歲了,除皇上之外,最大的應(yīng)該是那種一下子吃十個王子俸祿的人,一個王位一千歲,十個加起來,也是一萬歲,按說書先生的話說,就是二號皇帝。李文忠的母親叫朱玉環(huán),是朱元璋的親姐姐。當(dāng)年,朱元璋不慎將姐夫李賓誤傷。為補此情,加封朱玉環(huán)為正陽皇姑,加封外甥李文忠十王之職。朱元璋與姐姐從小相依為命,感情極深。因此,朱元璋走到哪里,就將姐姐和外甥帶到哪里。 

 

李文忠-史評

  

  關(guān)于李文忠其人,史書口碑極好。稱其好學(xué)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zhàn)功卓著。明史說:“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還說其“臨陣踔厲歷風(fēng)發(fā),遇大敵益壯”。最為突出的是,李文忠可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將中唯一讀過書的人。“頗好學(xué)問,常師事金華范祖干、胡翰,通曉經(jīng)義,為詩歌雄駿可觀”。說他文武雙全,恐不為過。李文忠還是一位忠厚儒雅之人。也許,他是朱元璋外甥兼養(yǎng)子,身份特殊,因此是敢于向皇帝老爸直言的。史書說,他曾勸過朱元璋幾件事。比如,朱元璋功占應(yīng)天(南京)之后,曾以“軍興不給,增民田租”,李文忠曾“請之”,最后“得減額”。


 
明朝第四功臣--鄧愈

 

同參軍國事右御史大夫領(lǐng)臺事兼太子諭德衛(wèi)國公鄧愈

      明朝第四功臣--鄧愈(1337~1377)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名友德,字伯顏,虹縣龍宿里(今泗縣大路口鄉(xiāng)大營人)。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二月十五生。幼時聰慧好學(xué),稍長即懷平定天下的大志。元末,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反抗當(dāng)時的黑暗統(tǒng)治。父鄧順興,重氣節(jié),講信義,被鄉(xiāng)人推為練總,率領(lǐng)人民,保境安民。后與元軍作戰(zhàn),中箭身亡,友德之兄友隆接掌兵權(quán)。不久,友隆病故,16歲的友德繼掌兵權(quán),親率人馬與元軍作戰(zhàn)。友德足智多謀,身高體壯,武藝高強,每戰(zhàn)均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奮力拼殺,元兵多不敢與之交鋒。泗州、靈璧、盱眙等地人民聞風(fēng)歸附,求其保護。 元至正十五年(1355),友德率所部投奔朱元璋。元璋命其為管軍總管,賜名愈,時年18歲。

朱元璋為了統(tǒng)一江南,命鄧愈與常遇春領(lǐng)兵自巢湖乘船南下,先后攻占牛渚磯、太平、溧陽、溧水、句容、蕪湖。元將海牙率水師集結(jié)于采石,準備進攻太平,鄧愈出奇兵直搗敵寨,俘其精銳;又以小船兩只,滿載柴薪,內(nèi)藏火藥,灌以油蠟,沖入元軍水師之中,火烈風(fēng)猛,滿江紅赤,元軍大敗,死傷無數(shù)。自此,元軍無力扼守長江。鄧愈等乘勝渡江,進攻金陵。元南臺御史福壽督兵死守,鄧愈等浴血苦戰(zhàn),終于攻破金陵,殺死福壽。后與徐達又順勢占領(lǐng)鎮(zhèn)江、丹陽、金壇、廣德。朱元璋因鄧愈戰(zhàn)功卓著,提升為廣興翼元帥。

十七年,朱元璋又提升鄧愈為樞密院院判。同年七月,命鄧愈為征南將軍,以胡大海(虹縣人)為副將,攻取旌德、績溪、休寧,并乘勝攻占江南重地徽州。元苗帥左丞楊完者率兵數(shù)萬來反奪徽州。當(dāng)時徽州城郭殘破,守御之器未備,而胡大海率師攻婺源未回,鄧愈身邊只有少數(shù)士兵,情況危急,于是其激勵士兵,明立賞罰,打開四門,布下疑兵計。苗軍見狀,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晝夜兼程趕回,與鄧愈里應(yīng)外合,協(xié)力拼殺,苗兵大敗而逃。鄧愈又先后攻占了婺源、休寧、嚴州,轉(zhuǎn)戰(zhàn)皖、浙、贛等地,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敵軍望風(fēng)而逃。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各地民眾爭持酒肉慰勞。進攻江西時,陳友諒部將鄧克明以省印及撫州、建昌、臨川等23州印請降。

二十二年,鄧愈率兵攻占陳友諒所占重鎮(zhèn)南昌,被提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鎮(zhèn)守南昌,為朱元璋抽調(diào)兵力全殲陳友諒贏得了時間。朱元璋賞賜鄧愈金千兩,緞百匹。消滅陳友諒后,鄧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贛州諸郡。28歲的鄧愈被提升為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鎮(zhèn)守襄陽等處。30歲任御史大夫。

朱元璋登基,建元洪武(1368),加封鄧愈為太子諭德。大軍平定中原后,命鄧愈為征戍將軍正總兵,平取江淮等地未歸附的州縣。不到兩年,唐州、南陽、金州、均州、商州、房州等地均歸附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又任命鄧愈為征虜左副將軍,協(xié)同徐達西征。鄧愈率兵奮戰(zhàn)元殘軍王保保部,斬首2000級,俘獲王公以下百余人,士兵8萬多,駱駝、馬匹、輜重不計其數(shù)。八月,進克河州、烏斯藏諸部,招降吐蕃,追擊元豫王至西黃河,在黑松林斬殺元大將阿撒禿,大軍深入甘肅西北數(shù)千里。因此,河州以西皆屬明朝版圖。十一月,班師還京,因功賜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賜虹縣城南良田500頃,佃戶73家,守墳戶150戶,儀仗戶19家;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wèi)國公,同參軍知事,食俸祿3000石。

洪武十年,吐蕃殘部搶劫烏斯藏貢使輜重。鄧愈任征西將軍,兵分但路,深入吐蕃腹地,追殺至昆侖山,俘斬萬人,獲馬、牛、羊20余萬,招降諸國,開辟疆土數(shù)千里。朱元璋見到捷報后,降旨嘉獎鄧愈,賜紅蟒暖袍一件、玉帶一圍。十月,凱旋到達壽春。不久,因病去世,時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年41歲?! ≈煸奥動嵈罂?,停朝3日,親迎靈柩祭奠,并追封鄧愈為寧河王,謚號武順,肖像掛在太廟中享祭。他還親自選擇墓地,安葬在南京雨花臺西安德門里的西山,墓前置六對石翁仲石馬,山上遍植松柏,禁止樵獵。朱元璋追憶鄧愈的戰(zhàn)功時,對禮部尚書朱夢炎說:“友德隨我二十二年,東征西討,嘗盡辛苦,鎮(zhèn)守八州,有功無過。你當(dāng)撰文刻諸石上,以昭不朽。”鄧愈的墓碑上刊文曰:“王器量宏偉,沉毅簡重,謙恭慎密,奉公守法,臨大敵而不懼,有大功而不矜;又能禮賢下士,寬惠待人,事母夫人能至其孝,撫弟幼孤能至其愛,不獨有將略之雄,兼有君子之行,宜乎為國元勛,光輔帝業(yè)。”朱元璋并為鄧愈像題辭:“天生元輔兮輔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勛德業(yè)兮實無人以可侔,垂凜凜于尺幅兮直與河岳而長流。”并命將鄧愈的功績載入《洪武功臣錄》,以垂不朽。后人又將其事跡載入《明史》、《明通鑒》、《續(xù)藏書》、《明史記事本末》等書中。

第五功臣議軍國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諭德信國公湯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篤不能興。帝思見之,詔以安車入覲,手拊摩之,與敘里闬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帝為流涕,厚賜金帛為葬費。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謚襄武。諸子皆早世,不得嗣。)

第六功臣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于鎮(zhèn),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謚昭靖,侑享太廟。長子春嗣爵,世鎮(zhèn)云南。)

 第七功臣太師中書左丞相錄軍國重事兼太子少師韓國公李善長(洪武二十三年,謂善長元勛國戚,知胡逆謀不發(fā)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占當(dāng)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誅之。)

第八功臣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節(jié)言劉基為惟庸毒死,廣洋宜知狀。帝問之,對曰:“無有。”帝怒,責(zé)廣洋朋欺,貶廣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書不發(fā)楊憲奸,賜敕誅之。)


第九功臣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xué)士誠意伯劉基

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xué)士誠意伯劉基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xué)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不凡的劉基

劉基自幼聰穎,性情奇邁,神智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xué)。閱讀速度極快,據(jù)說“讀書能七行俱下”,“凡天文兵法諸書,過目洞識其要”。公元1324年(元泰定元年),劉基遵照父親的決定,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處州府城括城,進人郡庠接受正式的學(xué)校教育,研讀《春秋經(jīng)》。1327年(泰定四年),當(dāng)時著名的理學(xué)家鄭復(fù)初到距離青田縣七十里的石門洞講學(xué),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后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后來,鄭復(fù)初的預(yù)言,在劉基二十一歲時初步應(yīng)驗了。1333年(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劉基到京城大都參加會試,高中明經(jīng)科進士。

1336年(至元二年),26歲的劉基中進士,初任縣丞,劉基擔(dān)任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在任官的五年內(nèi),處理地方事務(wù)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于發(fā)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quán)。因此受到當(dāng)?shù)匕傩盏膼鄞鳎胤胶缹λ拗牍?,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于禍患。辭官后,劉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后來因檢舉監(jiān)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zé)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1343年(至正六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1348年(至正八年),劉基結(jié)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dāng)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xiāng)?;氐焦枢l(xiāng)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wù)是幫助當(dāng)?shù)卣蕉ㄕ銝|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1359年,劉基曾棄官在家隱居,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朱元璋邀聘任謀臣,展現(xiàn)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朱對劉基極為信任,把他比為諸葛亮,言聽計從。劉為朱運等惟幄,出謀獻策,幫助朱元璋征東平西,逐鹿中原。劉基針對當(dāng)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zhàn)、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并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zhí)煜铝x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并得以實現(xiàn)。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任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xué)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又授命為他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并封為誠意伯。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劉基在任御史中丞期間,為振肅綱紀,1367年奏請立法定制,得皇帝批準,不久纂成律令,給后來制定《大明律》打下了基礎(chǔ)。為肅清貪官污吏,他號召全國各地官員大膽揭發(fā)違綱亂紀、貪贓枉法的官員,無論官職高低,一律按法懲辦。當(dāng)朝丞相李善長的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犯貪縱罪,案發(fā)后李善長多次向劉基說情,劉基不講情面,秉公執(zhí)法,將李彬處死,引起全朝震動。
劉基還是位文武全才,他創(chuàng)立了軍衛(wèi)法,在各地設(shè)立衛(wèi)所,常駐軍隊,士卒平時屯墾,戰(zhàn)時從征。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劉基為誠意伯爵位。劉基不滿官場的腐敗,激流勇退,告老還鄉(xiāng)。他回鄉(xiāng)后受丞相胡惟庸所潛,不久憂憤而死,終年65歲。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并決議劉伯溫應(yīng)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歷史功績  

劉基的歷史功績在于能順應(yīng)歷史潮流,積極幫助朱元璋勇敢地擔(dān)負起統(tǒng)一中國這一偉大任務(wù)。他主要干了如下六件大事:

 ?。?)幫助國主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子興死后,小明王韓林兒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zhí)煊訛橛腋痹獛?、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借用龍鳳年號,名義上受小明王節(jié)制。在攻克南京,據(jù)淮河江左地區(qū),下浙江后,朱元璋被手下奉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仍奉韓林兒。歲首,中書省設(shè)御座行禮,獨基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所謂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壯志、大展宏圖、擔(dān)負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協(xié)助朱元璋制訂“征討大計”。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勢力發(fā)展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帶,且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均為勁敵,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危。當(dāng)時許多人認為張士誠據(jù)有蘇湖富饒地區(qū),宜先攻取。但劉基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xié)下,名號不正,地據(jù)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業(yè)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這戰(zhàn)略決策,遂成帝業(yè)。

  (3)在重大戰(zhàn)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zhàn)斗。劉基因諳韜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難,勇氣奮發(fā),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如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三十萬,戰(zhàn)艦五千只,攻下太平,進駐采石磯,直逼金陵,勢甚器張。當(dāng)時朱元璋駐金附守兵僅十萬余。由于雙方力量對懸殊大,朱元璋軍中文武大臣亂成一團: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放棄應(yīng)天,保存實力再作計較;有的主張出擊,一決雌雄……獨劉基一人張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請到自己的臥室,征求意見。劉基說:“劉張投降和逃跑者,應(yīng)殺頭治罪,因他們不看大好形勢,散布失敗情緒。事實上,陳友諒自以為兵強勢眾,又打了幾次勝仗,更是志得意滿,目空一切。我們就利用他的驕傲情緒,設(shè)下埋伏,使計誘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聽了劉基這番獨見后,乃定征伐之計。劉基勇氣奮發(fā),計劃立就:首先遣人詐降,使康茂才誘陳友諒夜來劫城,并約定陳友諒至江東木橋邊呼“老康”為聯(lián)絡(luò)信號。陳友諒不知是計,結(jié)果點精兵三十萬,行至江東橋邊,并無木橋,是座鐵橋,使人呼“老康”,又無人答應(yīng)。正在疑惑間,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齊出擊,陳友諒鼠竄狼奔,敗退至江邊。誰知原有渡江用的戰(zhàn)艦,劉基以計盡將拘掠,僅留破般三百只于江邊。陳友諒敗軍爭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聞火炮聲,破船連人沉沒一半多。結(jié)果全殲陳友諒主力軍,挫敗陳的銳氣,乘勝收復(fù)太平,攻下安慶、信州、兗州。陳友諒只得帶領(lǐng)剩余的傷卒敗將倉惶地逃回漢陽。

  三年后(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號稱百萬,再度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決戰(zhàn)。在這勝負的關(guān)鍵時刻,劉基始終和朱元璋在一條船上參與軍機,運籌帷幄。一次,他忽然發(fā)現(xiàn)水鳥驚飛,劉基預(yù)知這是陳友諒的船隊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揮船開火,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轉(zhuǎn)到另一條船上,當(dāng)他們還未坐定,原來那條船已被陳友諒火炮打得粉碎。當(dāng)時陳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沉,大喜過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揮戰(zhàn)斗,士兵越戰(zhàn)越勇,最后大敗陳友諒,陳也在這次水戰(zhàn)中敗死。這次戰(zhàn)爭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歷史上稱為鄱陽湖之戰(zhàn)。

 ?。?)洪武開國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統(tǒng)歷,并與李善長、楊憲、傅獻、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張士誠后,有張昶者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dāng)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及時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開國以后,劉基奏立《軍衛(wèi)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替其誼子說情,劉基仍將李彬奏斬。劉基還諫止?fàn)I建東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輕敵。奏曰:“鳳陽雖帝鄉(xiāng),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擴郭鐵機>未可輕也。”

 ?。?)六十一歲告老還鄉(xiāng),勸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臨終前遺囑次子仲璟,待胡惟庸敗后上奏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循環(huán),當(dāng)今之務(wù)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lián)絡(luò)。”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后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鞏固天下。說明劉基是位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

劉基之死

洪武八年三月,劉基上本乞求辭職歸鄉(xiāng)頤養(yǎng)天年,帝親制文賜之,遣使護歸。抵家,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y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節(jié)首惟庸逆謀,并謂其毒基致死云。

劉基性格剛強,嫉惡如仇,不能與世事推移,“與物多忤”,得罪了許多權(quán)貴。加之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愿為相,使性格雄猜的朱元璋有所不滿,觸犯了“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教,不為之過”的禁條。他屈己藏身,消極逃遁,反而給小人們提供了一塊禁臠,日后他們憑借自己手中的權(quán)勢,稍一作弄,劉基的氣數(shù)也就完了。

無論此事是否是朱元 璋指使,但毫無疑問的是,劉基之死朱元璋是負有責(zé)任的。 總的來說,兔死狗烹的悲劇又一次在劉基這兒得到了體現(xià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湯和、李文忠、鄧愈
?明朝開國六公爵之首:不是徐達,不是常遇春,而是他
朱元璋開國十大功臣,劉伯溫排第四,第一名無爭議
朱元璋明朝開國十大功臣,劉伯溫僅僅排在第五位!
明朝開國五虎將,全是安徽人,大半被朱元璋殺害
朱元璋“功臣廟二十一功臣”全介紹:徐達排第一,湯和排第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