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名人一起讀書》 夏立群主編
馮驥才書語人
要學(xué)會看各種各樣的書籍,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平面的書籍應(yīng)多讀那些古典的世界名著,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的精華。而活的、立體的書籍會帶給人更為豐富的知識,比如自然博物館、藝術(shù)展等。古詩詞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創(chuàng)造詩意。
馮驥才不是一名普通的文化人。與一般純文學(xué)作家不同,他才華橫溢,涉獵廣博。馮驥才從小喜愛美術(shù)、文學(xué)、音樂和球類活動。他認為,少年時期閱讀的書籍對人的影響很大。他很喜歡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對葉圣陶的文章也有印象,但是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古代的詩歌。這些閱讀時就能產(chǎn)生畫面感的古詩令馮驥才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不是說某首詩對我立即發(fā)生作用,關(guān)鍵是引導(dǎo)。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能逐步把我引入唐詩的境界,使我一下子愛上唐詩,愛上古典文學(xué)。”因此,他忠告教育者應(yīng)當挑選那些最好的精神食糧給孩子,使他們一下子能看到最好的東西,孩子們在一開始就進入文化的中心和深層非常重要。
教育對他來說是一個新的領(lǐng)域,他依然充滿自信,他說,只要學(xué)生有才華,教師就應(yīng)當成就他,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改造他。大鳥的責(zé)任是幫助小鳥學(xué)會運用自己的翅膀。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深刻的領(lǐng)悟!
他認為,人要學(xué)會看各種各樣的書籍,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平面的書籍應(yīng)多讀那些古典的世界名著,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的精華。而活的、立體的書會帶給人更為豐富的知識,比如自然博物館、藝術(shù)展等等。
與大多數(shù)人讀書方法不同的是,馮驥才自創(chuàng)了“想象讀書法”。原來他家中有舊藏書千余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撕被毀。抄家之后,他把殘書和哪怕是零零散散的書頁都萬分珍惜地斂起來,整理、縫訂,破口處全用玻璃紙粘好。完整者寥寥,殘篇散頁卻有一大包袱。逢到苦悶寂寞之時,便拿出來讀。他把半本《約翰·克利斯朵夫》幾乎讀爛了,散頁的中外詩詞全部爛熟于心。
馮驥才覺得讀這些無頭無尾的殘書倒別有一種韻味,他說:“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調(diào)動出我生活中最生動、獨特和珍貴的記憶。斷臂的維納斯像,你不知不覺會用自己最美的想象去安裝她。書中某一個人物的命運由于短篇少章不知后果,我并不覺得別扭,反而用自己的想象去發(fā)展它、完成它,享受自己的想象才是最醉心的,這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者們所獨有的一種享受。”以后,他就脫開別人的故事軌道,鋪上紙,“寫下心中藏不住的、唯我獨有的故事”。這也就使他走上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道路。
在中國作家中,馮驥才最喜歡魯迅的作品,他欣賞魯迅用他那獨特的眼光穿透國民性。他認為,文學(xué)強調(diào)個性,魯迅的成就是寫出了一個民族的個性,像小說《阿Q正傳》、《孔乙己》以及一些雜文。他由衷地感嘆:“魯迅給世界文學(xué)提供了一個個從未有過的人物,非常感性,又非常理性。他的作品反映了他作為一名文化人的‘文化良心’。”“文化良心”集大成者魯迅對馮驥才影響至深。
馮驥才支持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chǎn)就表現(xiàn)了他的“文化良心”。他認為文化保護比寫一部小說更重要。
馮驥才對民間民族文化有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感情。在天津人眼中,他不僅是一位饒有成就的作家、畫家,還是一位熱愛歷史、熱心保護文物的專家學(xué)者。他的小說《三寸金蓮》、《神鞭》不僅膾炙人口,而且包含了豐富翔實的民俗文化知識,深刻剖析國民性,耐讀耐看,令人回味無窮。他為天津小洋樓、估衣街等舊址的修繕保護,為楊柳青畫的繼承與發(fā)展而奔走呼號的義舉,著實令人感佩。
20世紀90年代,國際經(jīng)濟全球化對中國影響日盛。國內(nèi),現(xiàn)代化腳步?jīng)_擊著源遠流長的農(nóng)耕文化。舊城改造全國鋪開,危房陋屋成為首當其沖的改造對象,古老的、精美典雅的、蘊含歷史信息的危房也在改造之列。600年歷史的估衣街是天津最古老的商業(yè)街,街上的百年老店“謙祥益”、“瑞蚨祥”是北方大商埠標志性建筑,街與店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9日,曾在天津老城區(qū)生活過十幾年的馮驥才得知老街要拆,立刻致信市長,大聲疾呼:“哪個城市擁有一條老街,即是擁有一件傳家寶。”
馮驥才對城市文化有著自己的見解,他在《今晚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感情憂憤的文章《老街的意義》。“文物與文化是兩個概念。文物是指歷史建筑的精華,如皇家建筑、宗教建筑;文化是指歷史街區(qū),如北京四合院、胡同等。國家有文物保護法,文化沒有。文化是人立足之根。一個失去了文化的城市,人將無根。”是啊,城市不僅是我們棲身的家園,更是我們靈魂的家園!為呼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他撰寫了大量飽含深情的文章,出版了有關(guān)城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專著。《手下留情———現(xiàn)代都市文化的憂患》、《緊急呼救———民間文化撥打120》都是那么膾炙人口。
馮驥才非常欣賞秘魯作家略薩的話:“對一個作家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你運用何種方式寫作,而是你對整個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所給予的關(guān)注。”馮驥才對民間文化的關(guān)注不只停留在做文章上,而是身體力行地去行動!他樸素的話語令人難忘:“我喜歡行動———用行動來實現(xiàn)思想,或者把思想變成充滿活力的行動。”
為將要失去的古城留影,他拿出幾十萬元稿費邀集文化、建筑、考古、民俗、攝影界等人士展開搶救老街行動:錄像、拍照、錄音、挽留一切文化細節(jié)。搶救志愿者拍攝的兩千多幅照片印在《舊城遺韻》、《小洋樓》、《海河流域》等畫冊上。這三本畫冊較完整地保留了600年津城的文化氣息。
2000年2月10日,馮驥才簽名出售《估衣街珍存》明信片,他意將估衣街街貌像《舊城遺韻》一樣珍存在百姓心中。一個月的搶救行動動搖了估衣街的動遷計劃,街上的文物得以部分保留。如今,估衣街仍然是天津人驕傲之所、外地人駐足觀賞之地。
1998年,馮驥才建議成立“老城博物館”以展示老城文化。他說:文物的精神價值遠遠高于它的財富價值,因為文物是珍貴的歷史見證。為籌集博物館的資金,馮驥才率先買了一萬多元的老城文物:磚雕、石獅子、雕刻木匾等,捐贈給未來的博物館。2001年,“老城博物館”在一座四合院門前掛牌。建立博物館表現(xiàn)了他的文化見識、文化眼光和文化情懷。他認為,博物館的建設(shè)可以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使城市擁有水準很高的文化環(huán)境,應(yīng)多挖掘其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內(nèi)涵,挖掘純粹的文化價值,將城市歷史的真正意義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