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法舉隅(之一)
——有教無類,一視同仁
張英基
摘要: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為后人稱道的,主要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師愛生”、“踐行兼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諸方面。這在當代依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
關鍵詞:孔子 教育觀 教學法 有教無類 一視同仁
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為后人稱道的,主要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師愛生”、“踐行兼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等方面。這在當代依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
據(jù)史書記載,孔子一生教育培養(yǎng)了三千多學生。但有名字記錄流傳的,大約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賞識的優(yōu)秀弟子。他們是:
德行:顏回(字子淵)、閔損(字子騫)、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言語:宰予(字子我)、端木賜(字子貢);
文學: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從學生們的年齡及其籍貫看,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三個不同歷史時期中,共吸收了三批重要的學生。
第一批是孔子30歲到45歲之間所收的早年學生,這批學生比孔子大約要年輕七八歲到十五歲之間。他們大都是在魯國出生的青年。這批學生有:
仲由(子路,少孔子9歲)魯人,卞之野人,嘗食藜霍,負米百里之外。
顏由(季路,顏回之父)魯人。
曾點(曾參之父)魯人。
公冶長(孔子之侄女婿)齊人,曾坐過牢。
孟懿子(魯國貴族)。
南宮敬叔(魯國貴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歲,冉雍之叔伯輩)魯人。
閔損(子騫、少孔子15歲)魯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至60歲左右,由出仕魯國到周游列國期間所收的弟子。這批學生年齡大多少孔子三十歲左右,以魯國和衛(wèi)國年青人為主??鬃佑螝v列國,停留最長時間是在衛(wèi)國??鬃诱f:“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這一期間,孔子開始在政治上(51歲為魯中都宰,54 歲為魯大司寇,攝行相事)和學術上都取得很大成就,頗有聲望,因此得以舉薦他的學生出仕于多國,諸如舉薦冉求、冉雍為季氏宰,舉薦子路為季氏宰及衛(wèi)國大夫孔悝為邑宰,舉薦子貢代表魯國出使齊、吳、越、晉等國。這批學生有:
冉求(少孔子29歲)魯人,助季氏聚斂,孔子叫學生“鳴鼓而攻之”。
端木賜(子貢,少孔子31歲)衛(wèi)人,利口巧辯,善于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歲)魯人,孔子說:“雍也可使南面”。
顏回(少孔子30歲)魯人,《論語》稱:“回也,屢空”,“賢哉,回也”。
高柴(子羔,少孔子30歲)衛(wèi)人,《史記》載:“柴也愚,長不盈五尺”。
宰我(前522-458),與子貢大抵同年輩,魯人,利口辯詞,與孔子辯三年二喪??鬃映庵疄椤安蝗省?。晝寢,孔子斥之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歲)魯人,孔子傳《易》于瞿。
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至70歲之間所收的弟子??鬃佑螝v多國,68歲返魯定居,專心整理修定六經(jīng)。所收弟子來自于多國,而多以言語、文學見長。這一時期大多是學問型弟子,得傳孔子詩書六藝之學。這批學生有:
卜商(少孔子40歲)衛(wèi)人,魏文侯師,后世有“子夏之儒”;
曾參(少孔子46歲)衛(wèi)人,傳孝經(jīng),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孫);
有若(少孔子43歲)魯人,又稱有子。
言偃(少孔子45歲)吳人,后世有“子游之儒”;
顓孫師(少孔子48歲)陳人,孔子曾說過:“師也過、商也不及”,“師也辟”等,后世有“子張之儒”;
樊遲(少孔子36歲)齊人,問稼,孔子斥之為“小人”;問仁,孔子答以“愛人”。
原憲(少孔子36歲)宋人,隱而不仕。謂:“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span lang="EN-US">
子曰:“有教無類”(1)。
孔子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主張打破一切界限,讓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他一手把官學轉(zhuǎn)為私學,將貴族壟斷的知識才藝傳授給庶民百姓。在他所吸收的學生中,論階級身份以及資質(zhì),都是相當復雜而多元的。他對自己的學生,不分長幼、貧富,不論親疏、貴賤,均一視同仁。有的學生兩代同師,或父子、或叔侄均來求學的,如顏由、顏回父子,曾點、曾參父子,冉耕、冉雍叔侄等;有的學生終生跟隨他,如子路、顏淵、子貢等。對優(yōu)秀的學生,孔子固然賞識喜歡,而對性行頑劣者,他也同樣悉心教誨??鬃诱f:“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2)。
在孔門弟子中,真可謂諸色人等皆有。既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宮適、司馬牛等;又有卑賤貧窮出身的子弟,如:顏回、閔子騫、原憲、曾參、子路、冉耕、冉雍、公冶長等。既有資質(zhì)高、品行好的學生,如:顏回、子貢、子夏、子游等;又有資質(zhì)魯鈍的學生,如:高柴、曾參、子路等;還有品德較差的學生,諸如:宰我、冉求、原壤、子張等??鬃幽槐M心教導,循循善誘,一視同仁。
由于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其門下各種類型的學生都有,因此便能針對不同情況,做到“因材施教”,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各色各樣具有獨特表現(xiàn)的人才。
注釋:
(1)《論語·衛(wèi)靈公》
(2)《論語·述而》
2004.11.1
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法舉隅(之二)
——熟知學生,因材施教
張英基
摘要: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為后人稱道的,主要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師愛生”、“踐行兼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諸方面。這在當代依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
關鍵詞:孔子 教育觀 教學法 熟知學生 因材施教
孔子對自己學生的性格為人、資質(zhì)才藝,十分了解;對他們的優(yōu)長與缺點,也非常清楚。孔子在《論語》中,有多處論及孔門弟子的性格特點。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1);“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師也過,商也不及”;“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3)?!拔ㄉ现c下愚不移”(4),等等。由于孔子熟知自己的教育對象,因此可以針對不同情況,因人、因時、因事、因地而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佳的教育與發(fā)展。
孔子對自己的學生,有許多不同的評語。對好學生,固然流露出喜悅之情、有贊賞之辭,但對他們也不乏批評、責備、指斥。例如:他對顏淵,曾多次稱贊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5)。但又批評他太聽老師的話了,這對老師學問的增進,卻未必有助益。他說:“不違如愚,于吾言無所不悅,非助我者也。”“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悅)”(6)。
孔子對子路的直率也比較了解,經(jīng)常批評他行事處世比較魯莽、戇直。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7)。但又很欣賞子路常常逆其意,敢
孔子對子貢,最欣賞他能言善辯,口材好,反應快。但子貢的缺點,就是驕傲自滿,喜歡評論別人短長;顯得不夠謙厚,稍欠恕道。孔子經(jīng)常教訓他。子貢方(謗)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9)。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0)。
孔子對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個問題:“聞斯行諸?”作了不同的回答。對好勝的子路,孔子要抑制其冒進,則反問:“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而對畏縮膽小的冉有,則要鼓勵其勇氣,讓其大膽地去做,則答曰:“聞斯行之?!?span lang="EN-US">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1)。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12)。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13)。
顏淵與子貢同是“問仁”,孔子對顏淵,只需教之以正確的修身之道即可。而針對子貢驕傲自滿的弱點,孔子則要提醒他要有“推己及人”之恕道,指出結交“賢師益友”的重要,因為子貢總是看不起別人。
子夏問于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賢于丘?!痹唬骸白迂曋疄槿宿扇??”子曰:“賜之敏,賢于丘?!痹唬骸白勇分疄槿宿扇??”子曰:“由之勇,賢于丘?!痹唬骸白訌堉疄槿宿扇簦俊弊釉唬骸皫熤f,賢于丘?!弊酉谋芟鴨栐唬骸叭粍t四子
孔子虛懷若谷,善于從每個弟子身上吸取所長,彌補不足。“回之信”、“賜之敏”、“由之勇”、“師之莊”,“賢于丘”,做到取長補短,教學相長。
孔子在衛(wèi),昧旦晨興,顏回侍側(cè),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者而已,又有生離別者也?!弊釉唬骸昂我灾??”對曰:“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于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于此,謂其往而不返也,回竊以音類知之?!笨鬃邮谷藛柨拚?,果曰:“父死家貧,賣子以葬,與之長決。”子曰:“回也,善于識音矣”(15)。
孔子厄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jié)乎?”孔子曰:“改節(jié)即何稱于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jié)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闭兕伝卦唬骸爱犖粲鑹粢娤热?,豈或啟祐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睂υ唬骸跋蛴邪D珘欙堉?,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笨鬃釉唬骸叭缓?,吾亦食之?!鳖伝爻觯鬃宇欀^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倍佑纱四朔?span lang="EN-US">16)。
孔子對顏淵的才藝、德行之熟知、信賴,由此可見一斑。
注釋:
(1)《論語·雍也》;
(2)《論語·先進》;
(3)《論語·雍也》;
(4)《論語·陽貨》;
(5)《論語·雍也》;
(6)《論語·先進》;
(7)《論語·公冶長》;
(8)《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9)《論語·憲問》;
(10)《論語·先進》;
(11)《論語·顏淵》;
(12)《論語·衛(wèi)靈公》;
(13)《論語·雍也》;
(14)《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15)《孔子家語·顏回第十八》;
(16)《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2004.11.7
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法舉隅(之三)
——尊師愛生 真誠相待
張英基
摘要: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為后人稱道的,主要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師愛生”、“踐行兼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諸方面。這在當代依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
關鍵詞:孔子 教育觀 教學法 尊師愛生 真誠相待
孔門師生之間,融洽和諧,真誠相待??鬃訍圩o學生猶如自己的孩子一般。他賞罰公正,喜怒好惡從不掩飾??组T弟子即使受到老師的嚴厲斥責批評,也依然理
孔子教育兒子伯魚有關《詩》、《禮》的功課進度,比教授其它弟子要遲一些。他對學生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1)。
宰我曾反對孔子“三年之喪”的主張,孔子則直斥曰:“予之不仁也!”(2)“宰予晝寢”,孔子則批評他“朽木不可雕也”(3)。“原壤夷俟”,坐立不合禮節(jié),舉止不檢點,孔子很不高興,嚴厲批評說:“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對他不勤力向?qū)W,對人又不禮貌,便“以杖叩其脛”,施之以“體罰”(4)。
季氏比周朝天子左右的公卿還富有,而冉求卻“為之聚斂而附益之”,還要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使之更加富有。孔子對此很不滿意,便不認冉求是自己的學生,說:“非吾徒也”,又叫門人“鳴鼓而攻之可也”(5)。
“子畏于匡”,被當?shù)厝苏`以為是陽虎而遭厄,顏淵失散,后來才趕到??鬃硬粷M地說:“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6)顏淵早死,孔子哭得非常悲傷,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7)冉耕伯牛染厲疾,孔子親往探視,“執(zhí)其手”,哀嘆伯?;疾恢沃Y,曰:“亡之,命矣乎!”(8)師生之間相知相愛之情,躍然紙上。
孔子取笑言偃(子游)用禮樂之教管理武城一地的老百姓,謂:“割雞焉用牛刀?”子游曰:“昔偃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9)。孔子對待學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點架子也沒有。所謂“師道尊嚴”者,何之有?
孔子在弟子們的心目中,是一位“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10)的老師??鬃雍芟矚g、賞識的學生,如顏淵、子貢,固然對老師推崇備至。顏淵稱贊孔子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11)。子貢贊譽孔子曰:“夫子溫、良、恭、儉、讓”(12);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仲尼不可毀也?!倌?,日月也,無得而逾焉”(13)。當葉公向子路問起孔子的情況,子路不知如何回答??鬃咏虒дf:“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14)??鬃硬淮笙矚g的學生,如冉求、宰我,也對老師敬愛備至。冉求說:“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15)。冉求自知自己資質(zhì)略遜一籌,難以達到孔子的最高人格理想的標準,但他卻努力說服季氏,禮迎孔子回魯,安享晚年,盡弟子之孝道。
孟子對公孫丑說:“宰我、子貢、有若三人,在智力上完全能夠理解圣人,即使他們的德行不太好,也不至于為尊者諱。他們是這樣評價孔子的:宰我說:‘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腥粼唬骸M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16)。孔門弟子對孔子的評價可謂高矣。尊師愛生,師生相知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與宓子賤偕仕??鬃油^孔篾而問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對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龍(王肅注:龍宜為詟,前后相因也),學焉得習(言不得習學也),是學不得明也;俸祿少饘粥,不及親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問疾,是朋友之道闕也。其所亡者三,即謂此也?!笨鬃硬粣偅^子賤,問如孔篾。對曰:“自來仕者,無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誦之,今得而行之,是學益明也;俸祿所供,被及親戚,是骨肉益親也;雖有公事,而兼以吊死問疾,是朋友篤也?!笨鬃余叭唬^子賤曰:“君子哉若人(若人猶言是人者也)。
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鬃釉唬骸袄镎Z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弗可廢矣?!匀萑∪?,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長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勝焉”(18)??鬃訖z討自己“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的錯誤,這種勇于自我批評的精神,就是師生關系平等的最好體現(xiàn),也是孔子人格魅力之所在。
注釋:
(1)《論語·述而》;
(2)《論語·陽貨》;
(3)《論語·公冶長》;
(4)《論語·憲問》;
(5)《論語·先進》;
(6)同上;
(7)同上;
(8)《論語·雍也》;
(9)《論語·陽貨》;
(10)《論語·述而》;
(11)《論語·子罕》;
(12)《論語·學而》;
(13)《孔子·子張》;
(14)《論語·述而》;
(15)《論語·雍也》;
(16)《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17)《孔子家語·子路初見第十九》;
(18)同上。
2004.11.15
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法舉隅(之四)
——踐行兼顧,全人教育
張英基
摘要: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為后人稱道的,主要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師愛生”、“踐行兼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諸方面。這在當代依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
關鍵詞:孔子 教育觀 教學法 踐行兼顧 全人教育
孔子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方式,最講究師生相互間知識的探討切磋,情意互動,平等和諧,這是一種全人教育??鬃訉W生的德、才、智、藝各方面的發(fā)展,都能踐行兼顧??鬃右陨碜鲃t,身體力行,身傳言教,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得以發(fā)展成材。
《論語·公冶長》載錄了一幅師生平等,情意互動,共同探討人生的生動畫面:顏回、季路在孔子身邊侍立??鬃訂柕溃骸笆遣皇钦務勀銈兊闹鞠??”子路說:“我想擁有車馬、裘衣,并與朋友共享,即使用壞了、破舊了,也不抱怨?!鳖仠Y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之長,不表白自己之功?!彪S后,子路轉(zhuǎn)身問孔子說:“愿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溫和地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睅熒g以平等切磋對話的輕松方式,講述了各自的志向抱負,情意互動,親切隨和,融洽和諧。
孔子北游于農(nóng)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cè)??鬃铀耐叭欢鴩@曰:“于斯致思,無所不至矣(王肅注:言思無所不至)。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弊勇愤M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繽紛,下蟠于地(蟠委),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里(攘卻),搴旗執(zhí)聝(搴取也取敵之旍旗職截耳也以效獲也),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狈蜃釉唬骸坝略?!”子貢復進曰:“賜愿使齊楚,合戰(zhàn)于漭瀁之野(漭瀁廣大之類),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兵兇事故白冠服也),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辯哉!”顏回退而不對。孔子曰:“回,來,汝奚獨無愿乎?”顏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笨鬃釉唬骸半m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睂υ唬骸盎芈勓~不同器而藏(熏香蕕臭),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輔相之,敷其五教(敷布也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言無踰越溝池),鑄劍戟以為農(nóng)器,放牛馬于原藪(廣平曰原澤無水曰藪也),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zhàn)斗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狈蜃觿C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1)。孔子對弟子的言志分別加以評點,評子路曰:“勇哉!”評子貢曰:“辯哉!”評顏回曰:“美哉,德也!”
孔子自衛(wèi)反魯,息駕于河梁而觀焉(河水無梁莊周書說孔子于閭梁言事者通渭水為河也)。有懸水三十仞(八尺曰仞懸二十四丈者也),圜流九十里(圜流回流也水深急則然),魚鱉不能導,黿鼉不能居(道行)。有一丈夫,方將厲之(厲渡),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黿鼉不能居也,意者難可濟也?!闭煞虿灰源胍猓於啥???鬃訂栔唬骸白雍?,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qū)υ唬骸笆嘉嶂胍?,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措吾軀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也。”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成身親之,而況于人乎!”(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3),作為其整套教育的理想目標。“文”是指“詩書禮樂”等方面的知識和文獻;“行”是指能實踐這些知識的能力與意志,讓學生知而能行,做到“知行合一”;忠與信,是學生品德培養(yǎng)方面,最重要是訓練出一批對國家社會富有責任感和具備誠信品質(zhì)的知識分子??鬃咏虒W的內(nèi)容,包括了六經(jīng)與六藝的學習與訓練,使學生能才德兼具。他又按學生的稟賦與性情,最佳地發(fā)展其專長,因而有所謂“四科”之別,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4)。
注釋:
(1)《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2)同上;
(3)《論語·述而》;
(4)《論語·先進》。
2004.11.25
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法舉隅(之五)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張英基
摘要: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為后人稱道的,主要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師愛生”、“踐行兼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諸方面。這在當代依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
關鍵詞:孔子 教育觀 教學法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 觀物析理 熏陶人文
孔子將自己的教育教學,歸納總結出一系列重要的原則,并把這些原則經(jīng)常落實到自已具體的教學實踐之中。諸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1);“學思并重”,“溫故知新”,“循循善誘”,“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span lang="EN-US">”(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6),等等。
孔子善于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觀物析理,熏陶人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7)
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王肅注:欹,傾)。夫子問于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笨鬃釉唬骸拔崧勫蹲鳎搫t欹,中則正,滿則覆,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王肅注:遍與諸生者,物得水而后生,水不與生而又不德也),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fā)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9)。由觀水的形態(tài)特質(zhì),聯(lián)想到水“似乎德”、“似義”、“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志”、“似善化”等一系列美質(zhì)。
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不得?!笨鬃宇欀^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10)。由鳥雀的命運引出了禍福、憂患、全身遠禍的話題。
孔子非常善于運用比喻、聯(lián)想啟發(fā),切磋討論等教學方式,啟迪學生思考,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諸如:
閔子騫為費宰,問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zhí)其轡策而已?!弊域q曰:“敢問古之為政?!笨鬃釉唬骸肮耪咛熳右詢?nèi)史為左右手(王肅注:內(nèi)史掌王八柄及敘事之法,納以詔王聽治命,孤卿大夫則策命以四方之事,書則讀之,王制祿則費為之賞則亦如之故,王以為左右手,費芳未反),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御天下數(shù)百年而不失。善御馬,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而馬應轡,策不舉而極千里;善御民,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是以天地德之(天地以有為德),而兆民懷之(懷,歸),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懷,其政美,其民而眾稱之(其民為眾所稱舉也)(11)。文中指出:“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 以“御馬”、“執(zhí)轡策”技術之優(yōu)劣,比喻執(zhí)政、治國、御民之要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2),以奔流不息的江河水,比喻時光流逝,一去不復返,強調(diào)“時不我待”,要珍惜光陰。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13),比喻辦事學習的態(tài)度,不進則止。說明中途而止,功虧一簣;或止或進,責任在己。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4)??鬃右运砂乜箛篮淖匀粚傩裕扔魅说钠犯駪芙?jīng)得起時間和環(huán)境的考驗,由此揭示其“烈火見真金”、“國亂識忠臣”、“士窮顯節(jié)義”的含義。
子夏問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15)。以美麗的容貌與姿色,仍需要有良好的質(zhì)地襯托,形象而生動,使學生由此而可以聯(lián)想到“禮”對于個人行為的重要意義。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勇吩唬骸嘎勛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16)??鬃舆\用討論方式,啟發(fā)學生“言爾志”,師生以對話切磋的輕松方式,講述各自的志向抱負,孔子也參與發(fā)言,表現(xiàn)親切隨和,師生關系平等、融洽。
孔子曰:“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芍印保?span lang="EN-US">17)。以舟
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為玉之寡而珉多歟(珉石似玉,珉眉巾反)?”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溫潤而澤,仁也”(18)。以“溫潤而澤”之玉,“比德”、比喻“仁德”。
孔子適齊,過泰山之側(cè),有婦人哭于野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曰:“此哀一似重有憂者。”使子貢往問之。而曰:“昔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弊迂曉唬骸昂尾蝗ズ??”婦人曰:“無苛政。”子貢以告孔子。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暴虎”(19)??鬃?span lang="EN-US">“過泰山之側(cè)”,針對眼前發(fā)生的悲劇,以“暴虎”喻“苛政”,教育其弟子“識之”,讓其牢記這人間悲慘的一幕。
注釋:
(1)《論語·述而》;
(2)同上;
(3)《論語·雍也》;
(4)《論語·子罕》;
(5)同上;
(6)《論語·公冶長》;
(7)《孔子家語·三恕第九》;
(8)同上;
(9)同上;
(10)《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11)《孔子家語·執(zhí)轡第二十五》;
(12)《論語·子罕》;
(13)同上;
(14)同上;
(15)《論語·八佾》;
(16)《論語·公冶長》;
(17)《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18)《孔子家語·問玉第三十六》;
(19)《孔子家語·正論解第四十一》。
2004.12.1修改
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法舉隅(之六)
——論辯切磋、問難答疑
張英基
摘要: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為后人稱道的,主要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師愛生”、“踐行兼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辯切磋,問難答疑,觀物析理,化以人文諸多方面。這在當代教育中,也依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
關鍵詞:孔子 教育觀 教學法 論辯切磋 問難答疑 傳道解惑
孔子經(jīng)常與弟子在一起論辯切磋學問、傳道、受業(yè)、解惑,弟子們也經(jīng)常向孔子發(fā)問,質(zhì)疑問難。他們所涉及的話題是十分廣泛的,或人生理想、治國安邦,或做人之道、品行修養(yǎng),或待人處世、言行舉止,或求知析理、長進學問。諸如,問政,問仁,問禮,問為邦,問樂,問友,問知,問孝悌;論恥,論志,論言行,論誠信,論學,論詩,論養(yǎng)生,論鬼神,等等??傊麄冏龅搅恕懊渴聠枴保?span lang="EN-US">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span lang="EN-US">2)。
在《論語》、《孔子家語》中,有多處載錄了孔子與弟子們論辯切磋、問難答疑、傳道、受業(yè)、解惑的生動場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span lang="EN-US">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span lang="EN-US">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span lang="EN-US">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span lang="EN-US">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span lang="EN-US">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3)
這是《論語》中篇幅較長的一章,生動地記述了孔子與弟子共同探討人生理想、暢談個人志趣的情景,以及孔子對弟子們的發(fā)言所持的態(tài)度與所作的評價。
孔子的開場白很好,他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意謂:“你們不要因我比你們年長而受拘束,不敢發(fā)言?!闭Z氣顯得平易、謙和、親切,從而打消了弟子們的思想顧慮,創(chuàng)造了一種親切、和諧、民主、平等的環(huán)境氣氛。后面弟子的發(fā)言才會那么直率、坦誠、踴躍。這一切都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觀、教學態(tài)度與教學方法。
在孔子的啟發(fā)引導下,首先子路 “率爾而對”,直言其志。他表示三年就能治理好一個夾在大國中間而環(huán)境不好的“千乘之國”,做到外御強敵,內(nèi)拯饑饉,使國人皆懂得禮法道德。由于子路率直、坦白,顯得過于自信和率真,故而引起“夫子哂之”,在微笑中對子路的逞能和直露鋒芒,似乎含有暗示性的貶抑。因為子路違背了“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之規(guī)定(4)。然后,點名依次問到冉求、公西華。這二位的回答,顯得謙遜、婉轉(zhuǎn)得多了。最后輪到曾皙,這時他正在鼓瑟,神情悠然灑脫。當聽到孔子提問,“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在瑟聲漸弱的余音中,從容不迫,舍瑟而起,并在孔子催促下才發(fā)言。他表示自己不愿求仕,而向往投身大自然,享受“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恬靜生活。曾皙的理想與志趣,頗得孔子的贊許。
孔子最后與曾皙的個別交談,評志釋念,解除了曾皙的一些疑惑。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的“治國理想”,予以具體的評價:子路說話率直,欠謙恭,故訕笑之;冉有態(tài)度謙遜,所談雖“小國之治”,但其志向與子路是相似的;公西華態(tài)度更為謙恭,認為自己只能做“小相”,而論其才德,卻足以勝任“大相”。孔子的評論,多用反詰語氣,故顯得委婉含蓄,但又頗具雄辯力。
子夏問于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賢于丘?!痹唬骸白迂曋疄槿宿扇??”子曰:“賜之敏,賢于丘?!痹唬骸白勇分疄槿宿扇簦俊弊釉唬骸坝芍?,賢于丘?!痹唬骸白訌堉疄槿宿扇??”子曰:“師之莊,賢于丘。”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
子夏向孔子詢問顏回、子貢、子路、子張的為人如何,孔子一一作答,指出了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回之信”,但“能信,而不能反”;“賜之敏”,但“能敏,而不能詘”;“由之勇”,但“能勇,而不能怯”;“師之莊”,但“能莊,而不能同”,并從他們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認為他們均有“賢于丘”之長??鬃釉跒榈茏哟鹨山饣笾?,把自己也擺了進去,并從弟子身上發(fā)現(xiàn)優(yōu)點,吸取教益,做到了教學相長。
注釋:
(1)《論語·鄉(xiāng)黨》;
(2)《論語·述而》;
(3)《論語·先進》;
(4)《禮記·曲禮上》;
(5)《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2004.12.9
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法舉隅(之七)
——觀物析理,化以人文(上)
張英基
摘要: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為后人稱道的,主要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師愛生”,“踐行兼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辯切磋,問難答疑,觀物析理,化以人文諸多方面。這在當代教育中,也依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
關鍵詞:孔子 教育觀 教學法 觀物析理 化以人文
孔子細心觀察天地山水、日月星辰、樹木花草、鳥獸魚蟲等自然景觀,帶領其弟子四處游學,實施臨場、即景教學活動。他善于觀察思考,由物及人,做到觀物析理,化以人文。
子夏問曰:“何謂三無私?”孔子答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1)??鬃佑^天地日月,化以人文。
孔子游歷山水,見山說山,見水說水,發(fā)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2)之論。其意謂,仁智者,對自然界的山水充滿了仁愛之心,他們能夠體驗感悟到山水之樂,因為山水與人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
孔子觀水,則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3)。
孔子自衛(wèi)反魯,息駕于河梁而觀焉(王肅注:河水無梁,莊周書說孔子于閭梁,言事者通渭水為河也)。有懸水三十仞(八尺曰仞,懸二十四丈者也),圜流九十里(圜流,回流也,水深急則然),魚鱉不能導,黿鼉不能居(道行)。有一丈夫,方將厲之(厲,渡),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黿鼉不能居也,意者難可濟也?!闭煞虿灰源胍猓於啥?。孔子問之曰:“子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qū)υ唬骸笆嘉嶂胍?,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措吾軀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也?!笨鬃又^弟子曰:“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成身親之,而況于人乎!”(4)
孔子實施臨場、即景教學,以眼前“丈夫渡水”的經(jīng)歷、體驗與感受,現(xiàn)身說法,諄諄告誡其弟子曰:“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成身親之,而況于人乎!”
《大戴禮記·勸學第六十四》載,子貢曰:“君子見大川必觀,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與之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義;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淺者流行,深淵不測,似智;弱約危通,似察;受惡不讓,似貞;苞裹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厲;折必以東西,似意,是以見大川必觀焉?!?span lang="EN-US">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王肅注:遍與諸生者,物得水而后生,水不與生而又不德也),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fā)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5)。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由觀水的形態(tài)特質(zhì),聯(lián)想到水“似乎德”、“似義”、“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志”、“似善化”等一系列美質(zhì),賦予了人文精神。
魯有儉嗇者,瓦鬲煮食(瓦,釜),食之,自謂其美,盛之土型之器(瓦甂),以進孔子。孔子受之,歡然而悅,如受大牢之饋(牛羊豕饋餽也)。子路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諫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饌具之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笨鬃又袧O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故敢以進焉?!庇谑欠蜃釉侔菔苤?,使弟子掃地將以享祭。門人曰:“彼將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諸惜其腐(飠念),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惡有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6)
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欹,傾)。夫子問于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笨鬃釉唬骸拔崧勫蹲鳎搫t欹,中則正,滿則覆,
子貢觀于魯廟之北堂,出而問于孔子曰:“向也賜觀于太廟之堂,未既輟,還瞻北蓋,皆斷焉(輟止觀,北面之蓋斷絕也),彼將有說耶?匠過之也。”孔子曰:“太廟之堂宮,致良工之匠,匠致良材,盡其功巧,蓋貴久矣,尚有說也(尚,猶必也,言必有說)”(8)。
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世之博學者謂周公便履天子之位,失之遠矣也)??鬃优腔捕?,謂從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猶未有以異於卻走,而欲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9)
此為孔子觀物器、觀廟宇、明堂之感受。他觀明堂圖,目睹“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笨梢姰敃r這些人物肖像畫所寓含的“興衰鑒戒、褒功撻過”之意,孔子對此是有所感悟的。明堂四門,圖畫圣賢之君堯和舜的容貌,是善而美的形象;圖畫殘
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不得?!笨鬃宇欀^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10)。
孔子見鳥雀,由“黃口小雀”因貪食忘患而遭厄的命運,引出了禍福、憂患、全身遠禍、“慎其所從”的人生話題,并以此教誨弟子。
孔子侍坐于哀公,賜之桃與黍焉。哀公曰:“請食?!笨鬃酉仁呈蚨笫程?,左右皆掩口而笑。公曰:“黍者所以雪雪拭桃,非為食之也?!笨鬃訉υ唬骸扒鹬?。然夫黍者,五谷之長,郊禮宗廟以為上;盛菓屬有六,而桃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廟。丘聞之: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谷之長,雪菓之下者,是從上雪下,臣以為妨于教,害于義,
故不敢?!惫唬骸吧圃?!”(11)
注釋:
(1)《孔子家語·論禮第二十七》;
(2)《論語·雍也》;
(3)《孔子家語·入官第二十一》;
(4)《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5)《孔子家語·三恕第九》、《荀子·宥坐》;
(6)《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7)《孔子家語·三恕第九》、《荀子·宥坐》;
(8)《孔子家語·三恕第九》;
(9)《孔子家語·觀周第十一》;
(10)《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11)《孔子家語·子路初見第十九》。
2004.12.29
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法舉隅(之八)
——觀物析理,化以人文(中)
張英基
摘要: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為后人稱道的,主要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師愛生”,“踐行兼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辯切磋,問難答疑,觀物析理,化以人文諸多方面。這在當代教育中,也依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
關鍵詞:孔子 教育觀 教學法 觀物析理 化以人文 喻德于蘭
孔子對芝蘭情有獨鐘,由于他特別重視人格品質(zhì)的修養(yǎng),所以很喜歡蘭花的資質(zhì),便以蘭花的美質(zhì)寄托了自己深切的情感。
孔子曰:“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痹釉唬骸昂沃^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1)。
子夏(商)、子貢(賜),皆為孔子有名的弟子??鬃拥脑捯庵^:子夏喜歡同比自已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yǎng),便將會日漸有所提高;而子貢則喜歡同才質(zhì)比不上自已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yǎng),便將會日益喪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列舉出一系列的形象比喻,具體闡明了環(huán)境與交友對于人格品行的熏染與影響,會起著很大的作用。最后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和“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兩個相反的例證,得出“君子必慎其所處”的結論。由此“芝蘭之室”,便成為一個頌蘭、美蘭的成語?!爸ヌm之室”、“鮑魚之肆”,便成為良好環(huán)境與惡劣環(huán)境的代名詞了。
孔子稱贊子夏喜歡同比自己賢明的人相處,其道德修養(yǎng)日漸提高;批評子貢喜歡同才質(zhì)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其道德修養(yǎng)日見失落。子曰:“與善人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俱化;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2)。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創(chuàng)造性地把愛蘭、賞蘭、頌蘭同教育結合起來,依據(jù)蘭花幽香清遠的特點,提出擇善而處、擇善而交的交友思想。從此“芝蘭之室”,不僅成為賞蘭、頌蘭的成語,而且也成為育人美好環(huán)境的代名詞了。
孔子又說:“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困窮而改節(jié)”(3)。這是孔子回答子路的一段話。當時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應聘而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圣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于楚,則陳、蔡危矣?!庇谑桥杀鼑丝鬃?,“孔子不得行,絕食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弦歌不衰。”這時子路說:“我聽說,行善者老天報之以福,作惡者老天報之以禍。如今先生您積德懷義,而且身體力行已很久了,為何還如此困窮潦倒呢?”于是,孔子就列舉了歷史上伯夷、叔齊、王子比干、關龍逄、伍子胥等賢德之人終遭不幸的史實,說明“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最后以芝蘭“不以無人而不芳”這段生動的比喻,論證了“君子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的觀點。
孔子周游列國十馀年,始終沒有得到任用,在自衛(wèi)返魯途中,見幽蘭獨茂,于是觸景生情,感慨萬端:“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4)。他以蘭喻賢臣,以幽蘭自況,深感自己周游列國,生不逢時,不得重用,與鄙夫為伍,就如同獨茂之幽蘭與眾草混雜一般。
孔子發(fā)幽蘭之感慨,對后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蘭當為王者香”一句,幾乎所有涉及到幽蘭的言論、著述都會提到它。這句話的本意是“蘭應為王者散發(fā)幽香”,蘭
孔子可謂是中國蘭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其中蘭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其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最早將人格與幽蘭融合,使蘭花與文化之間產(chǎn)生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奠定蘭文化基礎的便是教育家孔子。
孔子豐富了蘭文化的內(nèi)涵。蘭花的人文品格,象征著高潔、幽貞、不媚于流俗??鬃釉唬骸爸ヌm生于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jié)”(5)。而且,孔子關于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人格美德境界,成為先秦時代儒家思想的共識?!盾髯印吩唬骸扒曳蜍铺m生于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6)。后世歷代詠蘭的詩文,又對此進行了演繹、擴展、發(fā)揮。例如,宋·朱熹有《蘭澗》詩曰:“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竟歲無人采,含薰只自知。”清·康熙有《詠幽蘭》詩曰:“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边@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的蘭文化的思想。
蘭花具有幽香清遠的特性,故孔子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進而引申出“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7)的教育話題??鬃右灾ヌm之幽香久長,
《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歷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wèi)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草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睆拇恕巴跽呦恪币辉~,便成了中國蘭花的代名詞。孔子對蘭花的高度贊頌和最高定位對中國蘭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子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8)。這里孔子將蘭花人格化,用蘭花的清香比喻牢固而融洽的友情和團結一心??鬃邮状螌⑻m花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是我國蘭文化的起源。“金蘭”一詞,成了“團結”、“結拜兄弟”和“生死之交”的代名詞。
孔子曾對子路說:“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jié)”(9)。在此,孔子以蘭花的生長習性比喻自己不因清貧與富貴而動搖自己的志向,更不會因名利得失而改變自己的信念。這是中華民族的志氣和骨氣,這種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歷代一直得到弘揚,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注釋:
(1)《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2)同上;
(3)《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4)《樂府詩集·卷五十八·琴曲歌辭二·琴操·猗蘭操》;
(5)《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6)《荀子·宥坐》;
(7)《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8)《易經(jīng)·系辭上傳》;
(9)《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2005.01.04
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法舉隅(之九)
——觀物析理,化以人文(下)
張英基
摘要: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為后人稱道的,主要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師愛生”,“踐行兼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辯切磋,問難答疑,觀物析理,化以人文諸多方面。這在當代教育中,也依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
關鍵詞:孔子 教育觀 教學法 觀物析理 化以人文 “君子比德于玉”
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我國古代的玉資源非常豐富,產(chǎn)玉地達一百三十多處。散見于中國文獻典籍中的傳統(tǒng)玉文化,其文化內(nèi)涵也是十分豐富的。
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為玉之寡而珉多歟(王肅注:珉石似玉,珉眉巾反)?”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縝密致塞貌,栗堅也,縝之忍反致直利反);廉而不劌,義也(割而有廉隅而不割傷也劌呼外反);垂之如墜,禮也(禮尚謙卑)。叩之,其聲清越而長,其終則詘然,樂矣(詘斷絕貌,似樂之息;詘曲勿反);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瑜其忠美者也);孚尹旁達,信也(孚尹,玉貌;旁達,言似者無不通);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精神本出山川是故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示淤F之也”(1)。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提出玉有“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之說,不僅對玉的文化底蘊作了高度概括,而且還精辟地闡明了玉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成為國人審美觀的理論基礎。
在《禮記》中,也有與上文類似的記載。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碈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碈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碈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2)。
君子以玉比德,其中之真諦,孔子說得十分明確,他最后引用了《詩經(jīng)》中的一句話“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得出“故君子貴之也”的結論。君子性情寬緩和柔、溫順純粹,這與良玉“溫潤而澤”之美質(zhì),是很契合的,因而得到賢人君子的珍惜與崇愛。
《管子》對玉有“九德”,即“仁、知、義、行、潔、勇、精、容、辭”之說:“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揚)徹遠,純而不殺(殽),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室,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3)。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玉有“五德”,提出“仁、義、智、勇、潔”之說:“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凡玉之屬,皆從玉?!贝怂^五德,即指玉的五種特性。凡美石兼具晶瑩而溫潤的光澤,致密而透明的質(zhì)地,堅韌不折的品質(zhì),絢麗斑斕的色彩,舒揚致遠的聲音,即“五德”之性,均被視為玉。按許慎的標準衡量,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紅綠寶石、水晶、瑪瑙、琥珀等彩石玉。因此,在鑒賞古玉石時,人們不能單憑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水準來鑒別衡量其優(yōu)劣,還應具有歷史文化的眼光。
以孔子為代表的先哲教誨人們,觀物析理,化以人文,既看到了山川自然之精英,又看到了人文之精美。
玉之不同器色造型,表達了古人對天地,對自然界的不同理解,也表達了古人的宇宙觀與社會性對玉器工藝所賦予的一種規(guī)范,體現(xiàn)著古人的一種藝術設計思維。
要鑒別一件玉器的質(zhì)地之美,必須弄清它是角閃石,還是翠玉、綠松石、瑪瑙、蛇紋石、水晶等彩石玉,要探究其產(chǎn)地、年代等等。所謂人文之精美,是指玉器的造型與雕琢之美,以及影響其造型與雕琢美的工藝、技巧、社會諸因素等。由于歷代玉材之不同,琢玉工具與工藝技巧之不同,以及歷代工藝者的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各個時代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千姿百態(tài),競相爭艷,也是各不相同的。
周王朝及各國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作為賢人君子的化身。他們佩帶玉飾,以顯示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笔看蠓?,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物,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就更加復雜,所以當時佩玉之風特別盛行。例如,最能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是那些以龍、鳳、虎為形的玉佩,其造型呈富有動態(tài)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東方民族的特色。
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在政治軍事上諸侯爭權霸,在學術文化上百家爭鳴,在文學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中國的玉雕藝術,完全可以與同時代西方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臘、古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如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就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人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xiàn)禮學思想。為適應統(tǒng)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義、禮、智、忠、信、勇、樂、天、地、德”等傳統(tǒng)文化觀念,與和田玉的化學、物理性能的各種特點相比附,隨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說,便相繼提出。
“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4)。這是對古時玉器與禮學研究的精煉概括,是中國玉雕藝術經(jīng)久不衰的玉文化底蘊之體現(xiàn),也是國人千百年來愛玉、崇玉、頌玉風尚的精神寄托。
玉,因其質(zhì)堅而硬,光澤滑潤,古人將其特性加以人格化?!熬颖鹊掠谟瘛?,認為玉有“仁、義、禮、智、信、勇、潔”等美好德性。玉又是美麗、富貴、高尚、純潔等精神的象征,因而歷代文人常以玉比喻美好事物,使人、物、事、景為之生色增輝。卞和為了一塊美玉三次受難、兩次失足,是想把寶物獻給最尊貴的人。這是君子的信念,君子的操守?!巴觇禋w趙”,以藺相如出使秦國所顯示出的君子氣節(jié),表現(xiàn)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玉之精神。凡此等等,都表達了古代賢人君子恪守信約的美德和舍生取義的高尚品質(zhì)。
我國古代玉器的禮儀功能一直占據(jù)著主要地位,有所謂“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5)等制度規(guī)范?!墩f文》曰:“瑞,以玉為信也。”鄭玄注:“器,謂禮神之玉器。”所謂“六瑞”、“六器”,均指祭祀、朝拜、交聘、軍旅等禮儀交往活動中所用的六種不同形制的玉器??鬃犹岢?span lang="EN-US">“比德于玉”的美學思想。儒家認為“金者,情和之至也;玉者,德美之至也”(6)。在儒家“比德”之說的影響下,自然界凡具有優(yōu)美外觀和良好質(zhì)地之物,便成為“君子比德”的對象,最常見用的,諸如“玉”、“麟”、“鳳”、“龜”、“龍”等等?!抖Y記》中有所謂“四靈”之說,“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7)
與玉器成為美德載體的文化現(xiàn)象一樣,古人將鳳、龍、麟、龜?shù)忍摂M的神鳥、神獸,也作為“比德”之說的載體。春秋末期,孔子南下楚國,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8),運用“比德”美學思維方式,將鳳與德聯(lián)系在一起。
據(jù)《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載,渤?!坝续B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以鳳體五個部位羽毛的花紋,比附所謂“五德”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薄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亦載:“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古人認為“鳳象”吉祥,載德負仁,抱忠挾義。傳說鳳鳥在舜和文王時代曾出現(xiàn)過,象征天下太平。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9)因“鳳鳥不至”,表達了孔子猶興不至之慨嘆。
“君子比德于玉”的美學思維方式,使得君子賢人佩玉之風得以盛行。同樣,身著鳳紋的服飾,也是受“比德于鳳”美學思維方式的影響。人們喜愛佩玉,喜歡身著鳳紋的衣袍,一方面具有審美的意義,另一方面,也是這種“比德”思維審美觀的產(chǎn)物。人們通過佩玉、服鳳、飾龍、麟、喻龜?shù)刃袨榉绞?,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與人格品位,以“比德”于“玉、鳳”等“靈物”,象征賢人君子道德人格修養(yǎng)之高尚。
注釋:
(1)《孔子家語·問玉第三十六》;
(2)《禮記·聘義第四十八·卷十》;
(3)《管子·卷十四·水地第三十九》;
(4)郭寶鈞《古玉新詮》;
(5)《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6)班固《白虎通德論·考黜》;
(7)《禮記·禮運第九·卷四》;
(8)《論語·微子》;
(9)《論語·子罕》。
2005.01.11
張英基 2015-11-29收集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