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的理想人格境界與魅力(之九)
——孔門弟子的人格境界與魅力(中)
張英基
摘要: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華夏文化是何等的燦爛,先人留給我們的文獻典籍是何等的豐富。在浩瀚如海的古典文獻寶庫中,我們誦讀著,激動著,感悟著。除去了這精美的文詞和超凡的意境外,折射在我們面前的便是古代賢哲文士們的人格境界與魅力了。
古代的哲人們早已逝去了,留下的只有這些萬古不朽的文字,而他們的人格境界與魅力正蘊涵其中與之長存。每每讀起這些文獻典籍時,便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我們,令人心潮起伏的走向他們。這便是人格境界與魅力之所在,是它在作用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靈。
關鍵詞:齊魯文化 理想人格 境界 魅力 孔門弟子 孔門十哲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
二人?!彼簧逃械茏尤Ф嗳?,“身通六藝”,有名字記錄流傳者,大約有七十余位。其中有所謂“孔門十哲”,更是孔子最為賞識的優(yōu)秀弟子。他們是:
德行:顏回(字子淵)、閔損(字子騫)、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言語:宰予(字子我)、端木賜(字子貢);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文學:言偃(字子游)、卜商(字子夏)。
孔子十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他依據(jù)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啟發(fā)開導他們。按照孔子晚年的自我評價,在他這些弟子中,按照不同的品行和專長,把他們分為四科,各科學生的代表是:在德行方面表現(xiàn)出眾的,如“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言語方面成就顯著的,如“宰我、子貢”;在政事方面頗為突出的,如“冉有、子路”;在文學方面可堪造就并有佳績的,如“子游、子夏”(1)。另外,還有其他一些頗負盛名的弟子,諸如柴、參、師、由,等等。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是:“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2)。由此看來,孔門弟子也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頗具人格魅力。
一、頗有德行者:顏回(字子淵)、閔損(字子騫)、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顏淵為孔門第一人,是德行科的高足,深得孔子器重與厚愛,也是最常受到孔子贊美的
學生。據(jù)《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載:“顏回,魯人,字子淵,年二十九而發(fā)白,三十一早死??鬃釉唬骸晕嵊谢?,門人日益親?!刂滦兄?,孔子稱其仁焉?!?span lang="EN-US">
他姓顏名回,字子淵,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一歲(一說四十歲),他是孔門弟子中最好學的一位,能“聞一以知
閔損,魯人,字子騫,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焉?!墩撜Z·先進》載,孔子夸贊閔子騫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睍r人奉之為盡孝的典范,其孝行事跡被后人編入《二十四孝》。《論語·雍也》載,季氏派人請他任費邑宰,他婉言辭絕:“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辈辉笧榧臼献鍪?,其德行與顏淵并稱于世。
冉耕,魯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有惡疾,孔子曰:“命矣夫?!笨鬃尤昔攪究軙r,冉伯牛曾任中都宰,有德行。傳說他患的是“癩病”(即麻瘋病),時為不治之癥?!墩撜Z·雍也》載,孔子去探視他,從窗外握著伯牛的手痛惜地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斯疾也!”意謂,要永別了,這是命運吧!如此的好人竟得了這樣的病??!如此的好人竟得了這樣的病啊!
冉雍,魯人,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論語·公冶長》載,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弊釉唬骸把捎秘??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意謂,有人說冉雍有仁德,卻不是能言善辯者。孔子聽了卻不以為然,認為有仁德者,何必強嘴利舌,花言巧語?
二、善于辭令、口才著名者:宰予(字子我)、端木賜(字子貢)
宰我(公元前522-458),與子貢大抵同年輩,利口辯詞,“宰予,字子我,魯人,有口才著名”(6)。《論語》載,與孔子辯三年二喪。孔子斥之為不仁。晝寢,孔子斥之為“朽木不可雕”。
子貢,姓端木名賜,“端木賜,字子貢,衛(wèi)人,有口才著名”(7)。比孔子小三十一歲,聰敏有才干,善于外交辭令,被列入“言語科”。此外,子貢也善于經(jīng)商,是春秋時著名的富商??鬃铀篮?,子貢為其守墓六年,師生之情,逾于父子。其言行,《論語》中多有載錄。
三、政事卓著者: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冉求,字子有,仲弓之族,有才藝,以政事著名”(8)。子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魯國人,比孔子小二十九歲。善理財,長于政事,又勇武善戰(zhàn),是孔門中一個很有才干的弟子,雖然曾因幫助季孫氏聚斂民財,而受到孔子嚴厲的批評,但孔子仍然十分肯定他的才能,將他列入“政事科”。
“仲由,弁人,字子路,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9)。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魯國人,小孔子九歲。為孔子早年的弟子,長期根隨孔子,是忠實的警衛(wèi)。他與孔子相處四十年,情義甚深。只是子路性情坦直,心直口快,出言輕率,好逞血氣之勇,常為夫子所貶,孔子曾罵他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10)。子路曾做季康子的家臣,最后死
四、文學第一者:言偃(字子游)、卜商(字子夏)
“言偃,魯人,字子游,以文學著名”(1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一說吳人。據(jù)說少孔子四十八歲(一說少孔子四十五歲),但由于勤奮好學,深得孔子的賞識,被孔子列為文學第一,對古典文獻及禮樂教化似乎深有研究,與子夏齊名,對孔子學說的發(fā)展與傳播有相當?shù)呢暙I?!睹献印す珜O丑上》記載:“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可見子游的名聲、貢獻實不在子夏、子張之下。據(jù)《禮記·禮運篇》記載:“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堰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蟮乐幸?,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被蛟S正是得之于這種難得而又特殊的機會,我們相信儒家所謂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即便不一定是子游及其門人所記錄,但由于是子游親耳所聞,想必在其思想宗旨方面一定占有極其重要的分量。故而康有為在《孟子微》自序中說,子游受孔子大同之道,傳之子思,而孟子受業(yè)于子思之門,深得孔子《春秋》之學而神明之。子游之學應是儒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而特別值得我們重視。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衛(wèi)國人。擅長文學,被列入文學科。“卜商,衛(wèi)人,無以尚之,嘗返衛(wèi)見讀史志者云:‘晉師伐秦,三豕渡河?!酉脑唬骸且?,己亥耳。’讀史志曰:‘問諸晉史果曰己亥?!谑切l(wèi)以子夏為圣??鬃幼浜?,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焉”(12)。子夏晚年于魏國西河自立門戶,收徒講學,曾因喪子悲泣而失明,所謂“抱痛西河”、“西河之痛”、“子夏喪明”等成語皆出于此。子夏曾為魏文侯師,軍事家吳起、李克皆出自其門下。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孔子的死和葬,子夏都曾親身經(jīng)歷,故《左傳》中記之甚詳。
在孔門弟子中,子夏非常勤奮好學,他多次與孔子一起討論《詩》、《書》等古典文獻,為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文學:子游、子夏”,便說明他的文學才華與能力。他對儒家大部分經(jīng)典都作了整理與傳授。因此獲得孔子的贊賞和鼓勵,也盡可能對其加以引導和訓練,從而使子夏在孔門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乃師的學說。僅從這一方面說,子夏在孔子去世之后,最有資格統(tǒng)領孔門弟子。然而由于其怪異的性格,使其與其他弟子之間并不能友好地相處。在孔子去世之后,他曾策劃推舉有若掌門而未果,只好離開孔門,前往他國聚徒講學。
子夏的怪異性格是相當突出的。早在他追隨孔子問學之時,喜歡談論別人是非的子貢就問過孔子:“師(子張)與商(子夏)也孰賢?”孔子答道:“師也過,商也不及。”又問:“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13)。孔子的這種評價耐人尋味,子夏的性格弱點似乎相當明白。朱熹注曰:“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苛難,故常過中;子夏篤信遵守,而規(guī)模狹隘,故常不及?!倍遥鬃右苍斆娓嬲]過子夏說:“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14)。這種告誡,雖不能斷定就是針對子夏的弱點而發(fā)的,但按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這也決非無的放矢,隨意而談的。
注釋:
(1)《論語·先進》;
(2)同上;
(3)《論語·公冶長》;
(4)《論語·雍也》;
(5)同上;
(6)《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7)同上;
(8)同上;
(9)同上;
(10)《論語·述而》;
(11)《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12)同上;
(13)《論語·先進》;
(14)《論語·雍也》。
2004.10.26
張英基2016-5-15收集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