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流行一道數(shù)學(xué)題,大概是這樣的:
“我媽媽20歲生下我,以前的20年,媽媽每天都能看到我,
現(xiàn)在我20歲了,已經(jīng)半年沒有回家看媽媽。
而媽媽40歲了。我想,媽媽如果可以活100歲,那么,媽媽還可以活60年。
那我如果再這樣半年回家看她一次。
我這一生,媽媽這一生,
就只有120次機會見面了。
這道數(shù)學(xué)題的答案,我永遠不會敢和媽媽講的。
如果她知道的話,她會多么傷心啊!她會多么傷心啊?。?br> 每次數(shù)學(xué)考試前,我總會總祈禱我不要算錯,
只有這道題,我希望我是算錯的。我希望我是算錯的。真的……”
我想我們可能都看到過這道"數(shù)學(xué)題", 產(chǎn)生何種感受不言而喻。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子欲孝而親不在”...... 各種情感糾結(jié)交織在有情人心中, 我真渴望有情人能在這個中秋之夜和自己的親人,家人團聚在一起, 至少打個電話或發(fā)個短信表達自己的情感心聲, 寄語我們的思緒之情。記得有句話說得特別好: 中秋,除了有價的月餅,還有免費的月色,和無價的親情。 (雨霖)
可是,誰又能忽略中秋節(jié)的月色呢?團圓人家把酒賞月,離鄉(xiāng)游子睹月思鄉(xiāng),中秋之月能助歡樂,所謂花好月圓,也能增離愁,所謂月圓人不圓。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成年后離鄉(xiāng)路上的那枚月亮,還是兒童時走夜路伴自己回家的那一枚,流年荏苒,時過境遷,只有月亮,還是初見時的那一個,好端端地總是掛在天上。
分別是相思的必要前提,人總是一邊思鄉(xiāng),一邊走在離鄉(xiāng)的路上,“明月何時照我還”,也就只能當(dāng)作一個美好的夢——美好得像月亮,遙不可及也像月亮。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思念太苦,所以中秋節(jié)寓意團圓的月餅,才會超乎尋常的甜。
霽月難逢,彩云易散,中秋之月,一年一次,而人生短暫,又能看到多少中秋月圓。明月易低人易散,好容易有一次這樣的月圓人圓之夜,“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的情景,也就很好理解了。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古往今來,陰晴圓缺的都是這同一枚月亮,悲歡離合的卻是一群一群不同的人,年年歲歲月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月的恒久,越發(fā)襯托人世的無常。
人世無常,只有親情,一生一世,總在心間。因此,且不管明月明年何處看,也不必管明月明年何人看,只管眼下,能夠父母膝前承歡的,就好好地承歡,能夠含飴弄孫的,就好好地享受天倫之樂。人生,本來只是一個過程。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蓖髟赂脊枢l(xiāng)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仿佛是為李白的這句詩做注解,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月映千江,映的雖然都是那同一枚月,看月的眼睛卻是不同了,故園親情籠罩下的月亮,永遠比他鄉(xiāng)踽踽獨行的月亮,要快樂、明亮。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真的就是豁達嗎?世事蕪雜,為了生計四處奔波,與親人聚少離多,“此生此夜不長好”,親情只能揣在行囊之中,思念只能寄托給明月,“千里共嬋娟”,何嘗不是一種無奈?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生命短暫,再戀戀不舍的人,最終也只能各自撒手,此時此地,有人能夠“千里共嬋娟”,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于是,“但愿人長久”,也就成了一個真誠的祝愿。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間這唯一的一枚月亮,超越了上下四方、古往今來的茫茫時空,見證了人世多少悲歡離合。月有光華,一如人世有親情,月光免費,一如親情之無價,人生短暫,人世無常,親情與如月亮一樣,珍貴,且恒久。 ◆ (摘錄李梅<月光免費,親情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