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信仰是從印度隨佛教傳入中國的"舶來品",在與中國固有傳統(tǒng)文化不斷融合與凝結過程中發(fā)生了必然的嬗變,其藝術風格逐漸走向民族化。觀音造像由最初的"神性化"向"世俗化"發(fā)展可以說是現(xiàn)實生活對佛教美學的影響與干預所造成的結果。今天隨小編欣賞一些國寶級的觀音造像,其中大部分是中國古代流失在海外的優(yōu)秀造像作品。
像高76.2 cm 底座高31.8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是一組極其精美的木雕彩繪西方三圣群雕中的觀音勢至菩薩像;畫面右側為西方三圣之一的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手捧蓮臺(已失),跣足立于蓮臺之上。與觀音菩薩相對應的左側為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勢至菩薩;雙手合掌,跣足立于蓮臺之上。二位菩薩裝飾精美繁復、華麗莊嚴。這組動作是觀音勢至菩薩在接引亡人往生凈土時的經(jīng)典身姿。
通常他們的身后是阿彌陀佛為主尊的盛大接引隊伍;諸大菩薩及天王護法等諸眷屬前后圍繞,觀音勢至菩薩陣前先導,浩浩蕩蕩前往接引亡人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宏大場面。
稀有獨特的宋代鎏金銅 蓄須男相觀音坐像
此鎏金銅觀音菩薩坐像風格造型獨特;面相端雅,神情慈祥溫婉,卻又蓄卷曲胡須,既富陽剛特征卻又不失陰柔,且鑄造工藝超凡,無疑乃鎏金銅造像精品,誠屬稀珍。
15-16世紀 明代黃銅雕塑:自在觀音坐像
失蠟鑄造 像高38.4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尺寸:46.5 x 14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此像為福建德化窯制品。胎質厚重,堅細潔白,釉面瑩亮溫潤,白中閃黃呈乳白色。觀世音頭頂發(fā)髻高盤,飾花箍,容貌溫婉閑雅,雙目下視,鼻直小口,微露笑意,神態(tài)莊重慈祥。身穿高腰長裙,外罩連帽披風,風帽遮頭,衣褶流暢,隨風飄動。胸前配戴珠飾,雙手交于腹前,跣足而立,足下是海水飛濺浪花翻卷的滾滾波濤。觀世音神情自若,飄然于海上。像背后有方形篆書“何朝宗印”四字戳記。
//德化窯位于福建德化,宋時已開始生產(chǎn)白瓷。明代德化窯白瓷胎質致密,透光度極好。由于胎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較底,氧化鉀含量較高,燒成時采用中性氣氛,因此釉色光潤明亮,貌白如凝脂,故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而其中的白瓷佛像更是久負盛名。宋應星《天工開物》稱:德化窯善燒造瓷仙精巧之人物玩器。據(jù)傳德化窯白瓷以嘉靖萬歷年間的瓷工何朝宗所制瓷像最佳,尤善塑觀音菩薩像,稱若“通靜慈祥、神態(tài)端莊”,深受人們的喜愛。//
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
高42.4 cm 臺座高17.6 cm
唐代 7世紀 多武峰傳來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是一尊極為精美傳神的七世紀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觀音菩薩神態(tài)深沉安詳、容姿華貴莊嚴、飾品繁復精美、衣紋簡潔流暢,整尊造像高貴典雅,慈悲莊嚴、大氣舒展,精準再現(xiàn)了有關記載十一面觀音造像法的經(jīng)典原貌。這尊十一面觀音像也成為了日本流傳至今的十一面觀音菩薩像的模板。
持經(jīng)觀音坐像 像高17.8 cm
十七世紀清代青銅鍍金:觀音菩薩立像
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收藏 像高 56 cm
西藏九世紀青銅鍍金 蓮花手觀音菩薩立像
清康熙年間 白瓷造像 像高:83.8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尺寸:71 cm
精致華貴的寶冠中央,
阿彌陀佛全跏趺座安住在碩大的蓮花上。
觀音菩薩臉龐棱角分明、五官舒展大氣,
雙目微垂,神情悲憫、法相莊嚴。
十世紀平安時代木造彩色雕眼:觀音菩薩立像
菩薩像頭盤螺發(fā)(rahotsu),佩天冠臺(tenkandai),身披條帛(jyouhaku)、下身著裙(kun)及腰布、懸披天衣(tenne)。左手屈臂(kuppi)所托凈瓶為后補之作,右手垂下,掌面向前,第三指微微彎曲。腰略向左扭,右膝略微曲立于蓮花座上。頭部與軀干部分(toutaikanbu)由榧木一種木材雕刻而成。并做刨空(uchiguri)處理。臺座上面設有圓榫(hozo),將雕像榫立。雕像表面雖呈舊色,但一般認為此像乃后補而成。菩薩像面部似乎有被重新削刻過的痕跡。
雕像的形體(taiku)雙肩挺拔、身形寬厚健壯。此外衣著上刻有棱線分明的翻浪(hannpa)花紋,具有平安時代初期雕像的特色,但是由于雕刻口較淺,一般認為其是在進入10世紀前半期之后制作而成的。本像的來歷不詳。
像高41.6 cm 紐約私家典藏
獅吼觀音漢譯名騎吼觀音、獅子吼觀音,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一。是為降伏一切龍魔所生的病苦,使三界眾生脫離苦海所化現(xiàn)的觀音,具有極為威猛的力量。
獅吼觀世音菩薩面相圓潤寂靜,束高髻頂有化佛,藍色發(fā)綹披發(fā)。袒露上身,肩披仁獸鹿皮,腰系禪帶,右手呈與愿印,左手抵按月座,以王者坐式,右舒坐于獅背。獅子呲牙咧嘴,回首仰望,威武中透著幾分溫柔。
549年東魏彩繪石雕:觀自在菩薩立像
尺寸:29.5 × 15.2 × 12.3 cm 來自河北
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
唐代石雕 規(guī)格:108.8 x 31.7 x 15.3 cm
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弗瑞爾美術館收藏
這尊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龕屬于唐密造像最為流行的題材之一,是長安三年(703)由唐朝管理全國僧眾事務的最高僧官-德感法師領導大臣等為武則天皇帝建長安光宅寺七寶臺時所造的佛像雕刻群中的一尊。目前所知寶慶寺造像龕仍有32件(一說35件)石刻留存世間,其中遺留有七件造型相似的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現(xiàn)在看到的這尊觀音菩薩立像龕就是其中的一尊,也是七件中最為精美,雕刻最為細膩的一尊。唐代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高峰期,高宗武后執(zhí)政的時代又恰為唐代佛教的黃金時期,長安、洛陽兩京更是集中了大批技藝絕倫的畫工塑匠,故以信奉佛教的武則天所敕造的七寶臺佛雕像龕非同小可。作為盛唐時期皇家雕刻作品的典型代表,其藝術魅力的高妙似乎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了。這尊從中國長安七寶臺造像中流落至美國的寶慶寺高浮雕石佛群十一面觀音立像,是十分珍貴的唐代石刻雕塑珍品。
這尊十一面觀音菩薩造像并沒有嚴格遵循經(jīng)典所說,頭上十一面,共有三種表情,而是一律在菩薩的頭頂上出現(xiàn)十個面,由下而上共三層,分別為5、4、1排列。這十個面都是菩薩面,表情并無分別,因而與印度十一面觀音菩薩造像不同。觀音菩薩上方有二尊刻畫精美,造型生動的飛天在遨游曼舞。觀音菩薩面相飽滿豐腴,頗具唐代審美遺風。額上整齊盤起的發(fā)髻絲絲畢現(xiàn),精致細膩。袒上身,斜披圣帶,披帛繞肩纏臂自然飄下,飄逸飛舞,動感十足。佩瓔珞,項圈、臂釧、手鐲等無價珠寶飾品莊嚴全身。下著貼體薄裙,表面鑿刻有呈水波U形的精細衣紋,觀音菩薩右手上舉持柳枝,左手自然下垂拈披帛。赤足立于束腰蓮花寶座之上。法座有火燒煙熏痕跡,其中左側下部邊緣略有缺失,但整體保存完好。
延伸閱讀
【光宅寺七寶臺石雕群像】
該石佛群是取代唐朝創(chuàng)立了周王朝的武則天于長安3年(703年)在長安城光宅坊光宅寺內(nèi)所建的七寶臺內(nèi)部的莊嚴象征。其后石佛群被遷移至西安(長安)安仁坊的寶慶寺(花塔寺),收納在該寺的磚塔、佛殿內(nèi),但20世紀初石佛群的大部分流至國外?,F(xiàn)在三尊樣式的釋迦牟尼降魔像、彌勒倚像、阿彌陀坐像及十一面觀音立像等包括留存在中國的作品共計32件已被確認。其中數(shù)件作品上標有長安3年、4年(703、704年) 、開原12年(724年)的的紀年銘文,但亦有追加雕刻的開元年間的刻銘,因此有人認為造像時間為長安年間。
早年鑲嵌于寶慶寺塔壁面的這組浮雕造像龕,原嵌于長安三年(703年)武則天所建西京光宅寺七寶舍利樓閣之上。光宅寺為儀鳳二年(677年)篤信佛法的唐高宗因光宅坊葡萄園內(nèi)出土合利萬枚而敕建,系西京名剎。明代將光宅廢寺內(nèi)七寶臺壁面鑲嵌的三十余面高浮雕造像龕移入城南的寶慶寺(一名花塔寺)供養(yǎng)。清雍正元年(1723年)修繕寶慶寺之際,又將部分浮雕造像龕嵌入磚塔壁面保存,存世共計32面,故稱為寶慶寺造像龕。寶慶寺造像自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為日本的早崎氏所發(fā)現(xiàn)后,十余年間漸次流散異邦,現(xiàn)國內(nèi)僅存藝術水準略為遜色的6面浮雕,而日、美兩國則珍藏有25面光宅寺唐代造像。日本國內(nèi)原為細川家、原家這兩大世家舊藏的21面浮雕,全部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海外所藏“寶慶寺造像”中,除17面一鋪三尊坐佛造像外,其余8面為單尊的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龕,屬于唐密造像最為流行的題材之一,分藏于日本文化廳、東京國立博物館、東京根津美術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弗瑞爾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等處,其中以日本文化廳所藏此面像龕保存最為完好,其品相在光宅寺造像中堪稱一流。唐代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高峰期,高宗武后執(zhí)政的時代又恰為唐代佛教的黃金時期,長安、洛陽兩京更是集中了大批技藝絕倫的畫工塑匠,故以佛教起家的武后所敕造的七寶臺佛雕像龕非同小可,其藝術魅力的高妙似乎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了。
十二世紀 南詔大理國 銅鎏金 楊柳觀音坐像
像高:31.7 cm 私家收藏
楊柳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又稱藥王觀音。觀音菩薩頭戴華麗寶冠,面龐圓潤,雙目微垂,神態(tài)寧靜慈和。發(fā)髻高挽,余發(fā)束綹垂搭雙肩,身著天衣綢裙,佩戴瓔珞、掛鏈及手鐲。衣緣鏨刻纏枝蓮紋,帔帛繞臂飄落體側翻卷向上。左手前伸平托凈杯,右手上舉捻楊柳枝,結跏趺座安住于法座之上。凈杯、柳枝是觀音菩薩的點化法具,示以楊枝醮凈水向外揮灑,表以大慈悲遍灑甘露,救度痛苦之中的眾生。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中國藏品:尺寸:129.60 x 63.60 x 25.40 cm
八世紀唐代石雕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這是一尊高深度浮雕的十一面觀音菩薩像,從雕像背面痕跡可以看出,此像是從某一石窟的山巖上生硬剝離而來,博物館未說明來自中國哪一石窟。
觀音菩薩的11面自下往上布局為1-6-3-1,十小面多呈忿怒相。如此多的忿怒相仍未能震懾盜寶之徒的欲望,可見眾生之剛強,觀音菩薩之慈悲。觀音菩薩面相圓潤飽滿,彎眉長目,發(fā)綹垂肩、雙目微閉,神態(tài)安詳,慈悲莊嚴。身佩耳珰、項圈、掛鏈及臂釧。整尊造像精美細膩、肌膚光潔柔潤、服飾繁復華麗,實為唐代石雕之精品。